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359 经济崛起计划

海上长城 359 经济崛起计划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此外还有几件事情,对海唐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第一件事情,美国开始限制对海唐国加工电解铅。要知道海抗军从南美购买的都是火法冶炼的粗铅,要想制造电池必须电解加工之后才可以使用。

电解加工倒不是多么困难,但是李广一直以来不愿意无限拉长生产线,所以一直没有上电解生产线。而是采取从美国电解加工的方式取得电解铅。

这件事还好说,美国人虽然限制电解铅的出口,倒是没有限制设备出口。苏茂德的商业集团已经着手购买设备,聘请技术人员。

第二件事情,海唐国通过杜鲁门副总统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的主动声呐技术,取得了突破,产品再次升级。但是这家公司现在被某一老牌声呐制造商收购,海唐国别说主导权了,连影响力也已经没有了。不过还好的是,产品对海唐国倒是没有限制出口。

第三件事情,仍然是海唐国通过杜鲁门副总统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研发雷达主要部件磁控管。现在也被美国研发雷达的主要公司-贝尔电器收购。

相对于声呐技术,李广更加重视雷达。声呐虽然重要,但是却比不上雷达的重要xìng。没有雷达,李广很多设想都无法实现。和声呐不同的是,美国人根本就不对海唐国出口雷达。

这两项技术合作,海唐国倒是赚到了不少钱。差不多有一百多万美金。但是,李广的初衷可不是为了钱,尤其是雷达,涉及到海唐国的长期战略。

李广知道,美国人更知道。因此出现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稀奇。合作之前。李广也不是没有对此有所预料。但是他认为美国顶多不对海唐国出口先进雷达,稍微落后点的产品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却没有想到,美国的手段如此恶劣,根本就不出口雷达。无论舰载还是陆基的雷达。

表面上,美国人使用的是正常的商业手段。各个财团之间的竞争肯定是不希望出现对手的。但是这两种技术,如果放到其他国家,完全都是国宝级别的秘密。尤其是雷达的磁控管技术。虽然美国已经有了比海唐国提供的磁控管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对于海唐国来说却是前进的道路。美国这一手,直接就掐断了海唐国的发展。

可以想象,从此海唐国只能自力更生了。

自力更生实在是太过困难,海唐国人力物力都严重缺乏,生产常规武器都已经是困难重重,研发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实在难度太多。几乎不可能在三两年见到成效。

磁控管这个研究项目。可以说,海唐国在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极少。

本来李广搞到的磁控管就是峰值功率一千瓦,十厘米波长(3000mhz)的磁控管。半年的研发,只是把实验室产品给实用化了。功率和波长都没有丝毫进步。

简单的来说,磁控管的频率越高,jīng度就越高。功率越大。探测距离就越远。而且磁控管的频率越高,同功率的情况下。天线体积就越小。

雷达技术,是美国和英国在四零年九月就已经开始合作的,现在两国的雷达技术已经开始爆发xìng增长,不仅功率大,波长更是从一米五到三厘米,品种齐全。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开始换装部队,但是可以预计,半年到一年时间里,美军的雷达将会出现质的提升。

雷达技术的提升,将会对战斗力带来什么变化,李广很清楚,甚至比美国人还清楚。

rì本海军在中途海战之后真的立即衰弱到了很差劲的地步吗?不,绝对不是。即便是rì军损失了几艘航母,损失了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和舰员。难道说,飞行员素质会降到比不过美国飞行员的地步?

但是在历史上,太平洋战争的后期,从四三年开始,几乎就是被美军压着打,虽然因素很多,但是雷达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美军即便有航母战沉,但是舰载机的损失都很小,几乎没有出现飞机还在航母上,就被rì军击沉的状况。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雷达的预jǐng功能。

海抗军经过调整,李广也不敢说飞行员的平均素质超过rì军。没有超出对手一个层次的技术,哪里有必胜的把握?

海军已经是一个高科技军种,从李广经历的几场海战看,技术的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中途岛海战中左右了战争的胜败。

因此,再困难,李广也下定决心,自己组织人力,研发雷达。在和美国人的合作中,倒不是对海唐国的技术一点提高都没有。把一千瓦,十厘米磁控管技术由实验室制造提升到工业化生产,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更关键的是海唐国有三名华人工程师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制造磁控管的设备倒是不复杂,连十万美金都用不到。和很多产品一样,难度在于发明和提高,磁控管(微波炉里的加热元件就是)的制造倒是的确不难的。海抗军完全可以自制。

但是要想有所发展,难上加难。无论是提高功率还是提高频率。

虽然实用xìng有待于提高,但是却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处。

首先,这种一千瓦的磁控管完全可以使用在灵巧炸弹的控制之中,磁控管代替电子管,最大的变化就是体积的减少,重量减轻。虽然功能上没有进步,但是减少重量本身就是对轰炸机战斗力的提高。

其次,海抗军搞到了三架英军装备搜索雷达的战机。上面的雷达是asb舰载雷达,也不过是峰值两千瓦功率。而且还是波长大约六十厘米的真空电子管发shè器。

英军这种机载雷达,算是最后一代电子管发shè器雷达。其原理是:利用两根固定在飞机上的八木天线,飞行员通过比较两根天线的回波,确定目标方向。简单的来说,就是两根天线的回波反映到示波器上一样,那么目标就在飞机的前方了。

在二战中。这款雷达不算先进。但是一直到四四年以前都是盟军的主力装备,原因是简单好用。

现在,海抗军完全可以仿制这款雷达。把真空管换成磁控管,天线也可以缩小到其原有体积的六分之一左右。当然主频由于变化,也需要重新设计电路。但是,有了参照,山寨起来不算困难。

至于雷达技术中的另外几个关键零件。市场上很难买到。李广也准备山寨生产,毕竟英国人在几年前的产品,难度虽然有,但是也不算很高。

事情很奇怪,美国人分明也很重视雷达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李广还没有听说美国战机上有装备雷达的。仍然是英国人在雷达的使用上遥遥领先。或许美国人现在全力在发展对海雷达。和对空雷达,或者是炮瞄雷达。总之美国现在对于机载雷达不够重视。

李广的想法是,我可以在具体技术上做不到先进,但是理念上的先进将会弥补技术缺陷。他把雷达发展的方向,定在了预jǐng机上。

虽然探索距离短,但是小功率有小功率的好处。装到飞机上正合适,比如tbd鱼雷机。

简单的来说。李广的发展方向不是美军雷达的大功率,高频率,远距离。而是以数量胜质量。要是海抗军舰队周边,随时布置个十几架对海搜索战机,和对空预jǐng战机,怕不是已经接近二十一世纪的水准了。接近不了那个水准,也能接近那个概念。

不过想法很美好,但是前路漫漫,需要一步步的努力。想想后世美国人的做法,一贯是最先进的武器自己使用,严格控制高科技技术出口。要想使得海唐国真正的有竞争力,海抗军有强大的战斗力,必须自己发展技术。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思想,在最尖端的武器产品上,完全不适用。

一直到了四二年中期,海唐国的研发项目上才加上了雷达这个高科技项目,或许对于二战来说,有些晚了,但是长远的看,绝对不晚。

第四件事情,美国对海唐国的采购限制现在又增加了一项--高辛烷值汽油。这种专门为战机使用的汽油,在这个年代也是高科技产品。虽然不贵,但是却不是每个国家都能生产的。

虽然苏茂德已经在筹备建设一个炼油厂,本身的目的只是生产普通汽油为制造凝固汽油弹做原料。由于技术和多方面的原因,怕是生产不出来高辛烷值汽油的。

高辛烷值汽油,除了美国和英国等几个有限的国家能够生产,连小rì本都造不了,而苏联仅仅能生产极少的一部分。

穿越人士又能如何,即便是面对这个年代的美国,也深感无力。除了外交上继续努力,现在海抗军只能是在训练和巡逻任务中使用普通汽油,以节约高辛烷值汽油的消耗。

战争中,有的物资价值不高,但是却异常重要。高辛烷值汽油就是其中之一。要知道,像印度洋号航母,战机一次全甲板出动就要消耗上百吨的汽油,消耗相当恐怖。

不得已,只好再次加大投入,升级设备,以期待能够炼出合用的高辛烷值汽油。

这还是李广期望中的模式吗?要知道,李广是打算在战后才开始基础工业建设的。到了那时,物价低,运输成本低廉,才是投资的好时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目前一个比较无奈的投资项目是:水泥。马达加斯加甚至连一点点水泥都没有,不投资这东西,所有的项目都无法开展。很低端的产品,还很少直接用于战争,但是却不得不投资。

自诩后知七十年,李广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投资。有限的资金竟然不能全部用到军事工业本身上,而是被迫投向上游或者基础产业。

为了基础产业的投资,李广出让了乌龙船厂所有的股份。加上美国中途岛之战的犒赏,海唐国拥有了一亿美元的初始资金。

这一亿美金,如果放到世界上,已经是不小的一笔财富,甚至超过一个小国的财富。但是对于拥有一支海军舰队和陆军空军的海抗军来说,支持不了三年消耗。

考虑到建国的国际政治,海唐国这笔钱还要用来移民。没有足够的移民数量,根本无法应对未来的国际舆论。

总之,这一亿美金的本钱,交给袁总理,不仅要承担军费开始,还要投入建设,更要加大移民力度。这一个亿的本钱,就是海唐国所有的根本。从四二年的中期开始,袁总理真正的开始“经营”国家。开始把整个海唐当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在经营。

关于移民,由于海抗军应蒋委员长的要求参加了中途岛海战,蒋委员长答应了一个优惠条件,云贵川滇的所有乞丐流民,将会被送到昆明和绵竹两地,然后经过空运,移民到马达加斯加。以后这个范围将会扩大到全国。

这一项政策,对于海唐国有益,对于蒋委员长更加有利。委员长倒是做了一笔好生意哈。

在袁总理的经营计划中,移民加上农业将会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项目。农业排除土地成本,投入产出比绝对超过一倍。对于马达加斯加来说,对于中国目前农民的素质来说,绝对是再合适不过的项目了。而移民和农业则是连在一起的,两者结合不仅能为海唐创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工业方面,投资反倒是比较少的。除了和军工企业配套的几个加工厂,倒是没有什么投资项目。一则资金不够,二则现有的项目已经抽干了海唐国的人力资源。

不过,在商业方面。zhèng fǔ开始全力扶植商业集团,不仅大量投资贷款,商船的护航也由海军承担起来。战争年代,国际贸易中能达到一半利润的商品委实不少。

这一方面,袁总理的政策很特别,他仍然没有收税。而是采取了投资分红,和利润分成的办法,获取收益。虽然这样比起收税还要厉害,但是战乱年代,没有武力作为后盾,生意肯定是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不仅没有办法做,还要承担船沉人亡的后果。

有利可图的前提下,苏茂德代表的商人集团和袁晔代表的zhèng fǔ双方吵吵闹闹,倒是也能达成协议。

这样一种方式,潜移默化的发展几年后,税收制度变成了顺利成章。袁总理此举关系颇大,海唐国公民的纳税意识形成,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立法形式。国家意识也慢慢的深入人心,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契约也有了雏形。

对于袁总理的经济崛起计划,李广并不奇怪其形式的新颖。而是奇怪,袁总理明明不是穿越者,怎么会轻易放下了zhèng fǔ官员的身份,和商人们讨价还价。

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的,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某年某月,袁总理叹口气道:“钱的压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