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28 开心谋发展 3

海上长城 428 开心谋发展 3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制定发展计划,李广的心情是愉悦的。

花钱的感觉就是爽啊,尤其是这样论亿论亿的花钱,那感觉简直是帅呆酷毙。

一直以来,海唐国,在李广的经营之下,海抗军都不算很缺钱,至少没有经历过揭不开锅的情况。但是,一直以来,无论政府还是军方的开支都是精打细算,花钱扣扣索索的。

李广敢于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难道政府方面袁总理这个管家就没有意见?

这个真没有。

这天,翁婿两个,搞两个小菜,彻夜长谈时,经常传出朗朗笑声。

李广的开心来自于对历史改变的兴奋,袁总理的喜悦来自前景的美好。

这一段时间,正是李广心情最舒畅的阶段。

苏德战场,由于德国占领了苏联北方重镇列宁格勒,虽然输掉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但是明显比历史同期的形势要好的太多。波罗地海成为德国的私家游泳池,德国的战争机器将不再会缺乏钢铁和燃料。

德国战争潜力加强,在李广看来,欧洲战场比历史上多打个一年半载的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经早早的进入了跳岛战术的节奏,激战在即,想必日本的失败会比历史有所提前。李广所要做得,就是静等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恶斗,从而耗尽日本最后一丝力量。

这样的话,海唐国所要做的,不过是在日本将要完蛋的时候,加上一把力,登陆日本大抢特抢一番。等欧洲战场决出胜负,象征性的和德军打上一场。然后就有了理由,再登陆德国狠狠的抢一把。

这前景,想想都让人觉得爽啊。

更爽的是,海唐国所处的印度洋,现在除了几艘轴心国潜艇出没,基本上没有多少战事。

虽无大战,但是护航却是少不了的。海抗军非常尽职尽责的,不仅护航自己的船队,还要为向苏联运送物资的船队护航,为英国船队护航。担当向中国输送货物的运输任务。

这是责任义务。也是对世界大战的重要性体现啊。

总之,海唐国要表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轴心国潜艇隔三岔五的袭击。轴心国潜艇隔三岔五的被击沉。

其中的真真假假,根本就没有人分的清楚。

重要性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待遇”的提高。海唐国卖给苏联迫击炮炮弹,凝固汽油弹。从而换来苏联的122mm榴弹炮,152mm加榴炮。

苏联现在状况其实并不好。但是。还不是捏着鼻子接受?公平交易哈哈哈。

没有几个月,海抗军的火炮配置就合理全新了。从仿日的70mm步兵炮开始,然后是海抗军自造的三英寸步兵炮,三英寸野炮,三英寸高炮,法制85mm野炮。美制105榴弹炮,苏制122流弹炮,苏制152mm加榴炮。配属一些用美制高炮改装的20mm反坦克炮和40mm反坦克炮。

步兵轻武器:海抗军使用苏制**沙冲锋枪,美制m1半自动步枪。加上从美国购买的巴祖卡火箭筒。

通讯器材,清一色的美制无线电和有线电话。

交通运输,有驮马制,半驮马制的山地团丛林团,也有纯机械化的野战团。全军现在配备的汽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制的吉普车,另一种是美制的道奇三吨半卡车。尤其是美制吉普,这种售价不到四百美金的玩意,实在是坚固耐用,竟然能拖拽一门三英寸步兵炮任意往来,实在是太适合配属部队了。

总之海抗军现在的陆军装备,已经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甚至可以说,海抗军陆军目前的装备,十年之内和美苏两国相比都不算落后。但战斗力能否达到第一,需要连续不断的刻苦训练。

英国现在也有求于海唐国的,虽然还死撑面子,但是对于海唐国的军购请求却是不敢胡乱推诿。因此海唐国轻松得到英国许多对舰炸弹,其中一千磅,一千五百磅,两千磅的炸弹合计近千枚。而英国的杰作之一“高脚杯”炸弹,海抗军也买到了十二枚。

这种“高脚杯”炸弹重5.5吨,长6.7米。别的不说,对付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战列舰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些炸弹,海抗军现在都不能造。不过总计储备的对舰炸弹足足一千五百多枚,李广估计,这些炸弹足够海抗军用到二战结束。

兵精粮足啊。李广很满意。

海唐国现在所要做得,除了计划中的几场战役,只是低头发展,静静地等日本和德国的失败,到时候下山摘桃子即可,额是出海摘桃子。

完美战略。佩服啊。某人得意洋洋,在佩服自己。

如此有利的局面,李广如何不开心。如此美妙的前景,袁总理自然也是踌躇满志,因此投资教育,投资工业也不觉的冒进了。

所谓一顺百顺。海唐国最近各项事业发展顺利。军工事业在四月份再次有了新项目。

这个新项目,说是新的,其实早就开始筹划。在李广到了这个时代的几年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听说过战场上有直升机。

难道直升机比战斗机,轰炸机的技术难度高很多吗?

李广不懂,他一次也没有乘坐过直升机的。但是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闻,某地农民造了一架直升机。李广判断,科技树的生长有偶然性,不一定是技术含量高的后面世,有可能出现技术含量稍低的后出现,直升机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李广早在四零年就组织了一个直升机研发小组。李广虽然手绘了直升机的外部形状,但是直升机研究小组却迟迟不能有突破性进展。一个最为关键的机构拦住了研发的进程。

最近,这个直升机研发小组有了突破性进展。原因很简单,美国有一款直升机被军方采购,但是实际上军方根本不重视,海唐国轻而易举的就购买了十二架。

一种新装备刚刚出现。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美军不重视直升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军列装的这款直升机功率小,仅仅能搭载一个驾驶员和一名乘员,因此美军是把这款直升机当作救援伤员使用的。而且,直到四三年,这款直升机还是处于摸索状态,美军大多数军官干脆不知道有这么一款飞机。

但是,这款直升机给了海唐国的研发小组极大的借鉴,拦路虎被解决。研发立刻就进入了快车道。得益于李广的“见识”,海唐国的直升机动力直接就采用了一款战机使用的行星活塞发动机。太先进的发动机,美国根本不卖,这款发动机其实就是tbd鱼雷机引擎,李广虽然不算很满意,但是高达八百五十匹马力的引擎。足足是美国那款直升机的四倍多功率。更重要的是,这款发动机不先进。但是技术成熟。可靠性相当高。

一旦列装,作用可不仅仅是能够救伤员那么简单的。只要这款直升机能成功,李广这个穿越人士才敢自豪的说一句,海唐国终于有一款武器领先全世界了。

李广和袁教授谈的开心。不过李广这次找袁总理却是因为另一件事情。由于杜鲁门的帮助,美国和海唐最近有一项合作,说是合作。但是实际上是美国出教官,出经费,海唐国出人。

在李广生活的另一个时空,有一个机构臭名昭著--中美合作所。四月份。这个机构刚刚开始在重庆歌乐山筹建。同样的,海唐国和美国也签订了一份特种合作协议。

这个合作所实质上是一个谍报机构,主要有情报组、气象组、心理组、军事组和秘密行动组,人事组,作战组,电讯组,联络组,研究分析组,供应组,医务组,会计组,总务组,运输组等部门组成。

另一个时空中不少人之所以将中美合作所等同于白公馆及渣滓洞,主要是从《红岩》等文艺作品得来的印象。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会事儿。

海唐国和美国合作设立这么个谍报机构,李广是欢迎的,毕竟海唐国的情报水平存在严重的不足,组织方式也一点都不算严密。独自摸索一套谍报系统,以海唐国的人力资源,实在太困难了。有了美国人的经验,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机构属于军方,袁教授并无异议。今天李广要和袁教授谈的于此有关,他准备利用美国人这套教育机构,为海唐国培训出一个只针对官员的--廉政公署。海唐国摊子越来越大,虽然现在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但是经济规模已经不小于国内的一个省份。尤其是在推出一千家学校,一千家企业的计划之后,监督政府部门的贪污**已经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在小规模时,人治效率或许还要高一些。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人治就跟不上发展了。对于官员,李广的印象说实在的很不好,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他所见所闻。而且现在海唐国,不仅有官员还有大量的国企,没有监督,全凭道德,绝对不现实的。

由于这个部门一旦设立,针对性非常强--官员,也就是以袁总理为首的政府。所以,李广必须和袁总理通一下气。设立这样的机构,袁教授难免心中别扭,但是应该不会反对的,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美国那样的制度,这种机构在一个国家都是必须具备的。

李广对于香港的廉政公署闻名已久,但是知道这个名字,却不知道其运作模式。其实具体如何运作李广并不担心,技术细节总能找到专业人士去做。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部门归谁管辖。

李广是真不知道香港的廉政公署到底是归哪个部门管的。这一点很关键,甚至比技术细节都要关键。

说是关系到这个部门设立的成败毫不夸张。

吐槽一下,另一个时空,纪检委,反贪局,预防**局乱七八糟的,机构不少却不见效。

究其根本,能不能真正起作用,不在于机构多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机构归谁管。

李广出了题目,政治智慧超人的袁总理自然明白,李广是不打算让政府管理这个部门了。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本身就有逻辑上的错位。

但是,李广主动请袁总理创建这个机构,表达的很委婉,很给总理大人面子的。

数月之后,这个机构成立。

李广感慨,高明。国人的政治智慧之高,令人感叹。

廉政公署向议会负责,经费单列。由李广(因暂未定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名称)提名公署署长。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贯彻了议会的监督权,其次是政府可以通过经费限制其规模,再然后最高领导人有人事权。

三方共管,本身是一种平衡。但是反过来说,那就是这个部门有着极高的独立性。

一个机构只要成立,期初可能规章制度不够完整,但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却是无疑的。

后来,随着发展,廉政公署成为级别比肩司法系统的一个独立部门。级别的提高,意味着威慑力的提高,执行力也随着而提升,成为海唐国反**最关键的一个部门。

有点交换的味道:与这项工作同步进行的,警-察系统成为了政府的下属,政府方面名正言顺的第一次拥有了暴力机构。

随着《新闻出版法》的出炉,海唐国民间的舆论监督也开始渐渐的影响政治。虽然这个《新闻出版法》,在李广看来,政府在其中的裁决权实在大的有些过分。屁股决定思维,制定出这样的法律,政府方面的意见占据了主导,不足为奇。

但是,毕竟是民众监督政府,监督议会,甚至监督军方的一个渠道。随着时间的推进,李广相信总会有一天,舆论监督的威力将会逐步体现。毕竟,这部法律的出发点是积极进步的--言论自由。

在这个阶段,国家结构能有这样的雏形,李广其实已经相当满意了。政府人员在四三年中期不过三四千人,国民人口不过一百五六十万,能做到这一步,系统算的上超前了。

眼看着国家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在一步步的前进,李广很满意,心情愉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