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04 “送礼”威克岛之局势

海上长城 404 “送礼”威克岛之局势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非洲战场上,盟军将领蒙哥马利对阵轴心国将领隆美尔,取得了一场胜利,被英国宣扬为阿拉曼大捷。不过根据战报看,盟军的胜利实际上算不得多么辉煌,能否彻底击败轴心国部队还需要观察。

11月8日至11月10美国英国加拿大盟军登陆法属北非,与维西法**队进行了算不得激烈的交火。脑子混乱的法军根本不知为何而战,在“面子”的支撑下和盟军稀里糊涂的打了一仗。

双方合计三十余万兵力,两军阵亡总数还不到三千。战争强度不过如此。

最终维希法国武装总司令达尔朗下令放弃抵抗,盟军与十一月十一日占领卡萨布兰卡。

法国人的思维就是古怪,至少李广是分析不出原因的。达尔朗都已经下令放弃抵抗了,可是法国海军竟然没有加入盟军,据说是法国海军因为两年前英国皇家海军对法国海军的弩炮行动,到此时还是心中愤愤不平。

结果,法国本来在北非的舰队跑回了法国本土的军港土伦港。

常理考虑,既然回了土伦,法国已经投降德国,那么这只舰队怕是要投降德国了。但是,人家法国人很特别,也不投降德国。最后在德军大兵压境之下,自沉战舰。

一百多艘战舰很悲哀的沉入大海。曾经世界第四的法国海军就此消失。

--------

这两场战役,再次增加了李广的紧迫感。尤其是盟军占领卡萨布兰卡,使得李广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历史名词-卡萨布兰卡会议。

对于二战的历史了解实在太少,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广一再梳理自己所知的历史进程,但是却没有任何关于卡萨布兰卡会议的记忆。而当他在盟军的战报中得知这个地名。脑海中却突然翻出了卡萨布兰卡会议的一点点零星记忆。是的,就是在四三年的年初,英美两国首脑召开了卡萨布兰卡会议。

记忆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过于奇怪,如果没有盟军的战报,李广一定想不起这个历史名词。

卡萨布兰卡会议李广记忆最深的一点是--丘吉尔和罗斯福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投降。至于其他细节,李广却再也难以从脑海中搜索。

此时卡萨布兰卡会议尚未召开,但照眼前的趋势,历史的惯性好像仍然无法逆转。思索良久,李广得出一个不能确认的结论:盟国敢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提出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投降。间接说明,英美两国仍然是先欧洲后亚洲的思路。

而从蒋委员长那里反馈的消息也使得李广心中再起忧虑。

蒋委员长强烈要求英国和华军合作反攻缅甸。现在国内仅仅依靠美国的飞机运输有限的物资。对于处于经济困境的华军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这种空运,根本无法转运华军急缺的重装备。而英国对于反攻缅甸,现在是一点都不上心。百般推诿。

海抗军对于蒋委员长的建议自然是绝对支持。把日军赶出缅甸,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抗战事业。也有利于海唐国的移民国策。

李广向蒋委员长承诺。一旦英军和华军协商一致,海抗军将会无任何附加条件登陆缅甸,从日军背部出击,切断日军后路。至于具体的登陆地点,海抗军参谋部还在多方收集情报,还在谋划当中。

虽说无附加条件。双方还是谈妥了一项协议。四二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蒋委员长发起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宣传,把大批的学生青年送到印度。交给美军训练。

这些青年学生,对于中国来说,重要性自不待言。以中国当下的教育水平,这些中学(有部分大学和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在战后的经济建设中毫无疑问是国家的中坚。而现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青年学生大批的走上战场。

对于这样一批极具潜力的学生兵,海抗军毫无疑问是非常想吸纳的。但是,以苏青在缅甸的运作,或许能挖个几百人,再多肯定是引起矛盾的。

为此,袁总理专门跑了一趟重-庆,和蒋委员长进行了一次交流。最终达成协议,海抗军可以在这批学生兵中挑选五千人。条件是海抗军在盟军反攻缅甸时要服从华军指挥,出兵数量不得少于五万。

学生可比农民难说服的。海抗军虽然已经打出了声威,但是要这些青年学生们全部加入海唐国国籍,明显的有难度。即便是海唐国承认双重国籍,不少学生也心存疑虑。

所以,海抗军答应,战后任凭这些人自由来去。

五万训练有素的军队参战,换取五千学生兵,而且战后还自由来去,绝对划算。委员长的账目算的很清。

作为海抗军来说,只是技术兵种严重匮乏,急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兵。不过即便是委员长不答应这些条件,海抗军出兵缅甸也责无旁贷。这是为炎黄子孙而战,并不仅仅是为了海唐。

经过苏青的筛选,海抗军在年底前就得到了五千学生兵。要知道,海抗军现在选潜艇兵,海军,飞行员,装甲兵,炮兵,工兵,现在都有了相当完善的招兵要求。

这可解决了海抗军一个极大的困境。要知道,海抗军现在各个技术兵种仍然缺人,尤其是空军飞行员,现在是严重的青黄不接。海抗军在四二年年初大约有三百多飞行员,但是到了四二年年底,包括学员和菜鸟也不过五百飞行员。

将来,加贺号航母修复,李广甚至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当然更找不到合格的士兵。让战舰等人员,这种怪现象估计只有海唐国会出现吧。

这五千学生兵,足足能挑出了五百名适合做飞行员的新兵。三百多潜艇兵。其他各个技术兵种也都得到了补充。

等这些人员都派上用场,海抗军的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

在四二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最关键的几场大战,除了海抗军在锡兰取得了完胜,其他的战役还在血腥的进行。苏德战场上,列宁格勒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打的残酷无比。中部太平洋战场美军和日军在瓜岛和新几内亚打的也相当艰难。

中部太平洋战局的扩大,对于中国和海唐国的整体战略有利。

而发生在非洲的两场战役只说明一件事情:盟军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优势。但是这样的态势,对于中国和海唐国来说是不是有利,非常值得商榷。

要知道,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海唐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都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扭转美国的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

而中部太平洋的战争规模扩大,也说明海唐国的努力有了成效。但是,盟军在非洲取得阿拉曼大捷和盟军的北非登陆说明美国仍然在继续“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至于英国对反攻缅甸的不热心,更加说明一点,英国仍然在坚持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

要知道,在北非登陆行动中,美英两国动用了十多艘航母,九艘战列舰,九艘重巡洋舰以及六百余艘其他舰船。虽然航母大多是护航航母和轻型航母,正规航母只有那么两三艘。但仍然不可否认,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相比之下,太平洋战区的美国海军力量就弱了不少。

美国的工业产能已经展现了威力,但是相对于世界战局来说,物资和兵力仍然不够。分给大西洋战场的多一些,太平洋战场就会少一些。

而这正是李广所要逆转的战略。

现在的形势,就是海唐国和英国在角力,海唐想把美国的战略向太平洋战场拉,而英军想把美国的战略方向继续留在大西洋。

绝不能眼看着,英国或者说大西洋战场分走美国的大量军事资源。别看这些资源落不到海唐国手中,只要能倾斜向太平洋战场,就是对海唐国最大的利好。

因此,李广必须再次加把力气,迫使美国不得不再次加大对太平洋战区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而且这个加力的时间点,必须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前。直觉中,李广认定:美英两国首脑的这次会议,绝对会继续巩固其“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共识。

不过,李广真不知道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具体召开时间。而这种有关美英两国最高级别官员安全的消息,以海抗军的能力还很难搞到。

所以,李广只能抓紧时间。(未完待续。。)

ps: 感谢奥古斯特打赏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