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393 美国战略初转变

海上长城 393 美国战略初转变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十月底,锡兰战役落幕。

虽然不知道日军是否会卷土重来,但是从保卫锡兰的角度出发,李广还是离开了唐港,奔赴大唐岛。因为,海抗军的印度洋号航母已经正式列装,回到了大唐岛--海唐国的本土。

保卫锡兰,最佳的战术海抗军也已经有了定论:陆军空军于内,海军游曵于外,三军协同。

李广离开锡兰时,心情相当愉悦。

一则是海抗军大胜日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海抗军此战的胜利,比起前几次海军的战功更加引人注目。海抗军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战胜日军,五个月时间,消灭日军六万。更重要的是,锡兰所处的位置乃是印度洋战场的关键,此战说是影响整个世界战局丝毫不过分,印度洋局势仍然掌握在盟军手中。海唐国名声鹊起,海抗军声威日隆。

二则是海军在主力舰缺岗几个月之后,再次拥有了核心战斗力。

三来,锡兰的大量物资落入海抗军之手。海抗军一贯的搜刮手段可是厉害的很。比如亭可马里军港甚至连一点废铁都没有留下。原属英国人的工业设施也被整体拆迁。仅仅是橡胶一项,海抗军就在锡兰弄到了近一万吨。利大莫过于灭国,这句话还真是有道理。据估计,不说长远利益,仅仅是眼前,海抗军就能从锡兰搞到一千万美金以上的收益。

而海抗军缴获的大量日军武器装备,更是大大的收益,卖到国内或者南美洲换取个几百万美金轻松的很。至于俘虏的日本鬼子,更是大唐岛急需的优质劳动力。

第四点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起前三点都要重要--日军和美军在新几内亚和瓜岛的激战升级了。

根据李广从电台或者某些渠道获得的情报,可以肯定这场战役比起他记忆中历史上的瓜岛战役规模要大。而且是大的多。

一直以来,海唐国的整体战略思路都是扭转美国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思想。

但是在美国人心目中,英国或者说欧洲算是他们的表兄弟。欧洲战场比亚洲战场重要的多。从美国总统罗斯福到陆海军都是这么个潜意识。

而且,罗斯福还很担心德国一旦战胜苏联,整合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战胜德国将会更加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这个整体战略有着相当道理。但是道理归道理,对于中国对于海唐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对于中国和海唐国来说,先亚洲后欧洲才是最符合中华利益的。

而新几内亚和瓜岛发生的战斗,规模越大。美国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兵力,更多的武器弹药。

美国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也就将被迫发生转变。

美军最著名的演员,麦克阿瑟上将最近经常出现在电台广播中:

“我领导的事业失败了一次(指菲律宾的惨败),我要尽最大努力避免第二次失败。”

麦克阿瑟在电台上明确的表明,自己绝不讨论所谓的“布里斯班防线”。新几内亚的战争。盟军一定要打下去。绝对不退缩,也不会退到澳大利亚搞什么布里斯班防线。

不仅如此,麦克阿瑟还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威胁,除非立即停止这种失败主义的谈论,否则他将辞去总司令的职务。

不管仗到地打的怎么样,麦克阿瑟这个明星将军再次叫出了一句名言---“我们必须进攻。进攻,进攻!”

麦克阿瑟上将为人狂妄,和罗斯福的争执时有发生。但是麦克阿瑟在美国陆军中的地位,仅次于美国陆军大佬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上将。其对于美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麦克阿瑟要和日军死磕,罗斯福即便是不满,也不得不稍加让步。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投入更多资源肯定是不成的了。

关于在中南太平洋发生的激战,准确情报李广不知,但是据说十月份美军调往新几内亚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四十万。

相比之下,历史上著名的瓜岛战役,就显得影响力不够了。毕竟,瓜岛只有几万美军在和日军死磕。

而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的战斗也极为火爆,三天两头都能听到战舰战沉,航母被击沉,运输船队被袭击的消息。

要是仅仅听美国和日本的宣传,战果都是辉煌的不得了。按照双方的舆论战中的数字,找个小学生稍微加一下,怕是太平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了。

关于美军的损失,李广倒是确定一件事情:大黄蜂号航母于十月26日战沉。

大黄蜂号不是在中途岛已经沉了吗?怎么再沉一次呢?

不稀奇,这艘大黄蜂号其实就是海唐国借给美国的太平洋号战列舰改装的航母。要知道,六月份太平洋号航母刚刚下水,还没有完成舾装。而十月份,仅仅四个月之后这艘航母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美国的工业能力真是恐怖异常。

这艘航母比海抗军刚刚完成舾装的印度洋号航母,下水时间晚了几个月,竟然能更早就上战场,而且已经战沉。

恐怖的美国工业能力。

而一艘航母下水,美军随时能组织足够的人手,这才是李广最羡慕的。海抗军花了一年时间,也不过填满了印度洋号航母所需的人手。当然,美国也不是万能的,美军用的几乎是原来的大黄蜂号全班人马。

不过,这艘航母战沉,也就是说美国将来要还海抗军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这笔生意对于海唐国来说完全划得来。只是要小小的担心一下,美国人会不会玩什么花招。

相比较李广对于美军是否会赖账这点小顾虑,美国被迫向着太平洋战区倾注军力才是最最重要的。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李广就一直在努力的扭转美国的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到了此时才看到成效,甚安慰吾心啊。

----------

另一件事情。海唐国就不是很爽了。外交谈判中,英国虽然给海抗军提供了不少武器弹药,但是仍然没有承认海唐国对大唐岛的合法主权,仍然没有与海唐国建立正式的国家外交。

海抗军在锡兰和日军独立战斗,本来是和英国谈判的最重要的筹码。

而这个阶段,也是海唐国能够给英国施压的不多的时间窗口。要知道,现在的美英联军正在积极准备实施北非登陆计划,也就是著名的火炬计划。十万大军,数百艘舰船已经在英国做好了出征准备。

这项计划,盟军已经筹划多时。国际因素和英美两军自身的战略需要。也不容英国人抽出兵力,尤其是海军支援锡兰。

海唐国新任外长颜惠庆曾经专门给李广做过一番解释。李广又自动脑补了一些知识,基本勾画出了谈判的核心逻辑:得到英国对海唐国的承认,主要障碍不仅仅在于英法两国所谓的传统友谊。英国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这次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全是在维西法国的军队控制之下。英美两国不想死拼,而是想劝降法军。这个时候。承认海唐国对大唐岛(马达加斯加)的领土主权。丘吉尔担心激怒死要面子的法国人,以至于发生激烈的对抗。

但是,作为海唐国来说。正是因为英国人抽不出兵力,才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再者,如果维西法国投降盟军,二十万法军可是不小的一股力量。再加上法军残余的海军兵力现在也龟缩在北非。在英国和美国人眼中,其重要性肯定会超过海唐国。

因此,想让英国人承认海唐领土主权就更加困难了。

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海唐国虽然对英国施压。但是却不能破罐子破摔,真的撤离锡兰。英国老练的外交家们,对此也不是没有一点把握。

简单的来说,海唐国筹码不足,尚不足以使得英国立刻承认领土主权。

后来,随着战局的发展,连李广也没有预料到,锡兰的战争竟然进行的如此顺利。取胜之后,基本免除了日军对锡兰的威胁。结果,英国人的厚脸皮功夫施展,海唐国仍然没有达到目的。

力不如人,奈何。李广很气愤,既然如此就怪不得海唐国玩点小花招了。

添堵。李广决定给英国添堵。

四二年的印度,民族独立的骚乱此起彼伏,热闹非常。

英国人一边承诺印度在战后独立,另一边却把印度人的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及其数以百计的支持者投入监狱。

结果印度国大党争取独立的非暴力运动蜕变为流血事件,英**队不得不从前线撤回,以便控制蔓延的骚动和炸弹爆炸事件。

分裂出去的国大党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导演了“自由印度运动”,这家伙投靠了日本,日本怂恿这个家伙进行颠覆性宣传。他从在马来亚俘虏的四万多人中招收了五千名士兵,成立了所谓的印度国民军,这些军队被运回仰光,同缅甸的日军并肩作战,向印度的英军展开进攻。

孟加拉地区由于发生了大饥荒,乱的更加厉害。

要知道,在二战历史上,印度为英国提供了六百八十万兵力(其中有大量的民夫)。虽然印度军队战斗力低下,但是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恐怖的,对于英国来说,印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广给英国添堵的办法很简单,海唐国商人向孟加拉地区销售粮食的同时,开始向那里的某些势力销售二手,甚至是三手的步枪。

海抗军现在已经有了武器供应渠道--苏联。现在正逐步换装,大量库存的旧步枪和已经膛线磨损严重的步枪正好需要处理。拿这些玩意换黄金白银等硬通货,还是不错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给英国人添堵。

(有票没有?求票了。这个月的月票实在太可怜,脸红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