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295 五月鏖战之缅甸

海上长城 295 五月鏖战之缅甸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缅甸的战局并没有因为李广的出现有太大的改变。

二月中旬,华军应英国人的要求,进入缅甸参战,出动三个军九个师共计十万华军。其中杜聿明将军带领的第五军是华军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军,堪称华军最为精锐的部队。

三月中下旬,第五军之第200师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和日军在同古死战十二日,重创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当时缅甸战场上分为三条战线,东线和中线有华军负责,而西线有英军担纲。但是西线的英军不告而退,造成200师侧翼暴漏,不得不撤退。

四月中旬,英军被困在西线的仁安羌,名将孙立人带领新三十八师解围,救出七千英军。华军的侧翼也再次暴漏,精心准备的平满纳会战再次流产。

四月三十日,有华军担纲的东线,被日军连续突破。重兵防守的腊戍,竟然被日军一击而得。华军后路被断,军心涣散,大势已去。

苏青带了两千五百多海抗军战士,驻守在密支那。虽然事前得到了李广的面授机宜。但是李广却不知道,日军是从哪条道路进攻密支那的,也不知道华军是从哪条道路撤退到密支那的。

而密支那的地形复杂,即使有详细的地图,也很难确定日军进攻路线和华军的撤退路线。苏青研究了很久,这才最终做出决定---两千多部队必须分垨三处。

密支那位于缅甸的西北,距离仰光一千两百公里。位于伊洛瓦底江的西岸。这条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主要河流,由北向南川流不息。

从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密支那的话,有一座大桥是日军的必经之路。本来炸毁大桥是最省事也最节省兵力的做法,但是如果华军沿着伊洛瓦底江东岸撤退,这座桥也是华军的退路。因此炸不得。苏青不得已把唯一一个精锐野战连安排到此处布防。

而密支那的机场位于城南,而往南的一个咽喉要道却是距离密支那近三十公里。因此苏青布置了两个精锐的山地连防守此处。

最占用兵力的,不是大桥,也不是南端的隘口,而是南北数十公里的伊洛瓦底江。缅甸的五月刚刚进入雨季,但是缅甸南北的气候差距极大,在缅甸北部山区,和中国的云南贵州气候相似,此时的雨量并不大,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水量并不充沛。很多地方都可以涉水而过。

要防守这长达四十公里的江面,苏青的兵力根本就不够。不得已苏青只好把丛林营分出了两个连,撒到了伊洛瓦底江的东侧,准备小部队作战,用以迟滞日军的进攻。

在密支那。苏青的手头留了四个步兵连一个装甲连和混成炮兵连作为出击的主力。高炮连和战机小队则死守机场。

五月七日,苏青派出的丛林连最先和日军先头部队开战。搞清楚了鬼子是从东面进攻。但是华军的撤退部队仍然联系不上。后来才知道,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主力,电台进水,无法使用。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丛林连虽然兵力不如日军,但是战损比占了极大优势。专业训练的丛林部队。在缅甸的山林中作战,占据了极大优势。在丛林作战中,海抗军的冲锋枪比起日军的三八步枪优势明显,而配置到班排级别的摩托罗拉对讲机在丛林作战中优势更加明显。优势不仅仅是体现的武器装备方面,视丛林如家的丛林连战士们穿林越溪如同闲庭散步。日军在这一天中被击毙超过两百人。而丛林连战士伤亡不超过五十。

丛林连作战虽然积极,但是毕竟兵力不足,挡不住日军进攻的脚步。日军的先头部队是一个搜索联队,加上一个坦克小队,一个速射炮中队,一个野炮中队,合计近两千人。

而且在日军中,搜索联队算是精锐部队,战斗力不弱。就是这个搜索联队,正面击败华军一个师占领了腊戍。能被日军派出来,穿行数百公里,来截断华军数万主力的退路,战斗力可想而知。日军派出了两三个中队的步兵死缠住两个丛林连,主力仍然强行穿插,直奔伊洛瓦底江。

五月七日夜间,日军先头部队主力到达伊洛瓦底江东岸。鬼子没有进攻海抗军把手的大桥,而是选了一处水浅的河段,强渡伊洛瓦底江。

经过一夜苦战,海抗军一个山地连伤亡殆尽,总算扛到了清晨。援兵到达后,激战两个小时,这才打退日军的进攻。

五月八日,日军的先头部队继续佯攻。而位于日军后方的两个丛林连被日军后续的一个步兵大队,一千余人围追堵截,陷入苦战。

五月九日。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加上搜索联队,以及附属的装甲,炮兵,工兵,辎重部队,合计六千人开始分两路强渡伊洛瓦底江。

而此时杜聿明的部队距离密支那还有八十公里。缅甸的道路崎岖,加上下雨,道路泥泞。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赶到。

五月九日夜晚,日军出动十二辆九七式坦克,十二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在偏僻之处,炮火掩护下,强渡伊洛瓦底江。

等海抗军的装甲部队和战防炮部队赶到,双方发生激战。此战海抗军六辆坦克全部被摧毁。装甲连损失惨重。在损失一个连的兵力之后,海抗军总算顶住了日军的进攻。

不过这只是一路日军的进攻部队,另一路由日军的搜索联队为主力,强渡伊洛瓦底江成功。

在五月十日清晨,苏青在炸掉了伊洛瓦底江大桥之后,全军退守密支那。而杜聿明的部队还没有到达海抗军在南方隘口设置的阵地。也就是说,还在三十公里之外。

五月十日,海抗军的战机小队,冒雨起飞,参战。而日军同样出动了大批的战机,空战惨烈。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海抗军的混成炮连发挥了极大作用。日军在密支那城下,六千余人如同波浪一般的进攻被遏制,一日一夜未能拓展一步。

五月十一日,清晨。杜聿明的第五军先头部队一个团赶到密支那。密支那的防御力量得到了加强。在这一天中,双方都拼死进攻或者拼死防御。海抗军幸亏火力充足,炮弹比日军储备要多得多,即便如此也几乎打光了所有炮弹,这才堪堪顶住日军的进攻。这一天如果说优势的话,也只是体现在火力方面。兵力仍然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

五月十一日夜晚,日军已经多次突入城内。密支那多处出现巷战。

五月十二日。杜聿明第五军,一个整师赶到。华军展开反攻。日军被迫撤退。

五月十三日,日军主力撤往伊洛瓦底江东岸,留下搜索联队断后。被苏青加上华军新二十二师全歼于伊洛瓦底江岸边。

随着华军主力的全部到达,日军一个师团和华军一个军的兵力开始隔岸对峙。双方都需要休整。战场或许会平静几天。

这就是苏青发回来的战报。

苏青的报告虽然简单,如同流水账一般。但是李广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其中的艰险。

此战之后。海抗军在华军内名声开始传扬。两个营消灭日军超过两千五百人,其中有近半都是日军最为精锐的搜索联队。而且还保住了华军精锐的后路,这种战功的确足够耀眼。

在日军中,海抗军的名声主要是体现在海军方面,但是经过此战,在日本陆军内部也开始重视起海抗军来。根据此战日军的指挥官平井大佐的总结。海抗军的火力配备极其强大。而炮火密度之高,令所有参战的日军官兵为之胆寒。更令日军恐惧的是,在丛林作战中,日军引以为自豪的单兵武器运用水平。竟然完败于这支兵力不多的海抗军。

后来,因为苏青竟然和委员长是亲戚关系。苏青的盛名更是远播。

没有十天,委员长的封赏就下来了。苏青竟然成为一名华军少将。

而胜利的背后是,海抗军也损失惨重。两千人的山地营和丛林营伤亡达到六成,其中阵亡超过六百人。李广在欣慰海抗军的陆军逐步成熟,战斗力已经可以和日军精锐对抗的同时,也唏嘘不已。这一战的损失实在太惨重了,两千五百人,战后仅仅有一千人还能站在战场上。

十二架战机,仅仅剩余了四架。坦克连所有坦克全部报废。

仅仅看这些数字,李广就能想象,苏青这一仗打的是多么艰苦。

海抗军勇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华军唯一的一支机械化军不仅保住了主要兵力,而且还保住了大多数重型装备。

这里面就有华军火力最为强悍的一个炮团,十二门150德制榴弹炮。

像这样的榴弹炮对于华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海抗军曾经给国内送过几门150mm榴弹炮,但是却没有德制的150榴弹炮先进。海军的舰炮口径一般都大,但是对于陆军来说150mm榴弹炮或者加农炮就是战略性武器。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华军总共只得到过美国的军事援助三十六门155mm榴弹炮。

李广曾经疑惑,自己为华军添置的武器和弹药不少,但是华军对日作战好像和历史上差不多,仿佛是李广提供的武器弹药没有起到作用。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日军现在的武器装备配置比历史上的四二年要强大不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日军大量的装备了九七式坦克,和九七改式坦克。

因为李广的存在,使得华军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枪大量配置,鬼子已经摒弃了三四吨重量的豆式坦克。现在的鬼子轻型坦克是重量七吨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而主力坦克是十六七吨重量的九七式或者九七改坦克。而且这款坦克的正面装甲不再是历史上的二十五毫米,而是五十毫米。

这样的厚度,已经使得李广提供的反坦克枪失去了作用,即使反坦克炮(二战前的)距离稍微远一点也难以击穿。

世界的变化已经太大。日军在历史上是因为在太平洋战争前,以及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没有遇到对手,所以坦克没有什么发展。

即便是日军最先进的九七式坦克,相对于美军来说都是薄皮大馅的铁棺材。但是由于华军大量的使用了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枪,所以日军的坦克也在改进。虽然还没有出现质的提升,但是这款坦克的防护力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日军越是装备重型武器多,资源消耗就越大,日本的经济崩盘就会越快。

在了解了更多的日军装备之后,李广更加重视潜艇的运用方向,那就是全力把潜艇投入到对日军后勤补给的作战中去。(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