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篡清 > 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八十六章 底定(下)

大雪纷飞而下,东北大地入秋的第一场大雪,竟连续三四天都未曾停歇。原本泥泞的道路已经板结冻硬,山川田野,尽是白茫茫的一片。

如此大雪,也许是因为这场战事太过惨烈。无数英魂为了将历史彻底改变献出了一切。天若有情,天亦会老,天地皆白,正是天地同悲。而这场大雪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玉龙愤怒,正是要将侵略者在这片土地留下的一切痕迹,全部掩盖!

金州城外,数千禁卫军,毅军将士,整齐而列。排成了整整齐齐的方阵,只有一名高大的旗手,站在这数千虎贲的最前面,苍龙旗平执。雪片如织,朔风当中,那条转战数千里的苍龙,如同活物一般无声飘卷,展示着这面旗帜凝聚的全部牺牲和骄傲!

所有人都在等待,连在金州城门口呆然肃立的日军大山岩伯爵大将准备进行投降仪式的数百军官士兵,都悄然无声。今天的主角,不是他们。今天的主角只可能是一个人,就是最终底定了这场战事的徐一凡!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某些程度上,比中国人还爱面子。投降就投降好了,还非要搞一个仪式,要有武士尊严的交出手中军刀。生怕全天下人不知道他们给打成了乌眼鸡一般。既然他们舍得死,徐一凡自然就舍得埋。这两天在调集部队接防金州旅顺要隘的同时,也就大度的满足他们的要求。日军陆续撤出来的几千残兵败将都集中在金州,大山岩也希望在天气已寒地时候,日军投降部队也都集结于金州。不要去野地挨冻了。就在金州等着两国和谈后遣返回国。反正最要紧地旅顺,徐一凡已经派了精锐部队接防,几千人呆在小小金州,再缴了武器,也就等于他们把自己关在金州这个俘虏营里面,不足为患了---他倒不是不想将这些小鬼子赶到野地里面去,冻死一批也是他们自个儿活该。可是他现在需要迅速底定辽南的全部局势,为了少生变故,也就捏着鼻子答应他们这个要求了。

大家都在等着的徐一凡。现在正在帐篷里面,穿着一身崭新的军服。溥仰和陈德满头大汗的举着一面大镜子,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找来的。徐一凡左照照,右照照,还对着镜子比V型手势伸舌头,象照大头贴似的。看得溥仰和陈德一阵阵的恶寒。都知道大帅打了胜仗心情好,可这也好得太过分了吧!以一人而镇海东,打赢了凶恶大敌。可谓清季数十年第一人,但是大帅耍宝耍得比过去还要厉害几倍了。

“老子帅不帅?算不算是花样美男?”徐一凡还意犹未尽的问他两个戈什哈。陈德不敢接话,溥仰胆子大点儿:“大帅。别拖太久了吧,大家伙儿都在等着呢……”

徐一凡笑骂:“你小子懂个屁!剩下地活儿就是做秀,形象不好怎么行?干完了活儿。跟老子去两江……对了,贝勒爷,你不回家看看?”

“回家?”溥仰神情恍惚了一下,戎马金柝半年,一封信都没给姐姐写,还不知道姐姐担心成什么样儿了呢…………他试探着问:“大帅,您赏假?”

“废话,老子都准备休息一阵了,你们也都滚回去休息休息…………”

跟着徐一凡这快小两年了,溥仰做为最贴身的戈什哈。一直滴溜溜的跟着徐一凡到处乱转,徐一凡也真没停下过脚步。听着休息两个字,真是觉得陌生。

“不是在山东还有鬼子么?”

“没得打了,鬼子要是这种地步还能支撑下去,那他们全国都是内裤穿在外面儿的……下面就是和谈,然后大家伙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得平静个好些日子了。和谈的事儿。老子才不掺和呢。”

徐一凡淡淡的总结。胜利带来的喜悦,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穿越两年。全身心的贯注着这场战事,一直在奋斗,挣扎,和时间赛跑。战事进行当中,又拿出了他全部的智力精力,勇气决心,和这么凶恶地大敌拼死决胜。现下他真的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一时间什么事情都不想管了。

辽南大胜地消息传回去,可以想象整个大清该有多么巨大的震动。各种各样的势力,又有新一轮的谋划,对策,洗牌。很多事情,他现在就该着手,布置,准备,筹划,等待着那逆而夺取的最后一刻。可是现在却偏偏有点懒懒的提不起精神来,别人忙得不亦乐乎的接防金州旅顺,处理各项事宜,弦绷得紧紧的。他却整天发呆加耍宝。还好嫡系手下都知道这位大帅习惯性的会抽风一下,干脆就各自忙各自的去。

疲惫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却是他已经走到如此地步,卷起地风潮,再也压不下去了。很多事情的处理,很多势力的周旋,已经不用他亲历亲为。自然会有人来投靠,有人会为他打算。但是问及内心,却是觉得未来的道路,恐怕再不会象这场国战那样,让人能觉得理直气壮,纵死无悔了。半年的战事,那么多英风凛冽的俊杰,无怨无悔的毅然赴死。而未来这条逆而夺取地道路,却少不了阴谋和权术,实在让人觉得没劲儿。他心中地一些筹划,午夜梦回,都会让自己突然惊醒,汗流浃背。

可是这条路,却不得不走下去,脚步至此,已经再无回头的可能。

看着一脸兴奋激动,巴不得马上冲出去看看受降场景地溥仰和陈德,徐一凡在心里然长叹:“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帐篷外面响起了报告的声音,接着就看见帐篷帘子一掀,李云纵大步走了进来,板着脸啪的行了一个军礼:“大帅。该出去受降了。”

徐一凡一笑。所有不正经的神色都收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就去,这都是做给天下看地…………”

“这是大帅该得地。”李云纵不动声色,淡淡的道。

徐一凡指指天上:“这是他们该得的,他们在云上看着呢。我不过是有幸成了他们在人世间的代表…………云纵,如果将来,我不再秉直道而行,他们会不会失望?”

他不等李云纵回答,拍拍他的肩膀。笑着就走了出去。一出帐篷,冰冷的雪花就打在他的脸上,让徐一凡精神为之一振,他大喝一声:“马!”

早有戈什哈将健马牵了过来,徐一凡翻身上马,不管不顾后面人跟上没有,催马踏冰溅雪,就朝前驰去。李云纵、溥仰等人纷纷上马跟上,几十骑马飞也似的搅动雪雾,直驰向肃然而立的几千官兵地方阵。

几千人的目光刷的一下移了过来。就连不远处金州城门外的数十日军代表,大山岩以降,全都下马低头。而跟着徐一凡的随从。在马队驰到方阵左近的时候就已经勒住了缰绳。

今天,所有目光的焦点,只他而已!谁也分不走徐一凡的荣光!

徐一凡的战马丝毫没有减速,飞也似的驰过方阵前方,胯下健马鼻息喷吐,鬃毛飞扬。天地间似乎只有他在奔竟一般。他驰到队伍地那头,再转回来,一个来回,就狠狠的勒住了缰绳。跑发了性子的战马长嘶高高人立,后蹄错落。带铁齿地防滑马掌敲在冰上,铮铮有声!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队伍最前面的那高大旗手,大步向前,直到徐一凡身边,苍龙旗面,就垂在徐一凡的头顶。风雪当中。徐一凡轻轻一抚旗角,转头无比轻蔑的看向了对面垂首肃立的日军代表。

“万岁!”第一声欢呼已经不知道是在哪个方阵深处爆发。接着就是一声接着一声,最后汇聚成一处:“万岁!万岁!万岁!”

巨大的呼啸声音,激得满天乱卷得雪花都向四下飘去。朔风越劲,让那面军旗在徐一凡头顶完全展开,旗角飘动,猎猎如有金石之声。

这条龙曾经沉睡,然而无数英魂之血洒沥之下,这苍龙又舒爪张牙,睁开了眼睛!

大山岩长叹一声,回顾左右,将祖传的军刀轻轻摘了下来。徒步而前,一直走到徐一凡面前,而徐一凡就始终以无比轻蔑的目光看着他。

他终于将这未来五十年的血火噩梦,亲手终结在自己手中。而在未来的岁月里,他更要将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地层层黑暗,亲手撕开。这个责任,他逃避不了,也无法逃避。铅灰色的云上,正有无数英魂翻滚,一直的看着他。也许是华夏先祖的神灵,在阅读他曾经经历的历史中,发出了苍凉的叹息,才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这个责任不管如何沉重,未来的道路到底如何艰难,无论将付出怎样地牺牲,不管是别人地,还是自己的,他都已经再也无从停顿,无处逃避。

历史真正地改变,就从这甲午开始!

公元一**四年十月二十日,日本征清第二军残部七千余人,举金州旅顺而降。

同日,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发国书于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和战事。并照会英、法、德、俄等国,请求调停。并命令征清第三军收缩于威海,并承诺将主动撤军。

消息传出,举国狂醉。海东徐帅之名,威震华夏。“大人,驻直隶诸练军总兵,北洋各实缺道,候补道,善后局,营务处,机器局,厘金局,保甲局,清丈局,各公所,各衙门,及英法日俄美各国驻津领事…………来贴求见。”

门房把记在号簿子上的来贴求拜的名单念完,差点儿就一口气喘不上来了。前些日子唐绍仪和张佩纶在天津的行辕还是车马冷清,不大有人上门,徐一凡辽南底定大局的消息一传过来。先是震慑得大家伙儿短暂的时间内失去了反应地能力。接着就是发了疯一般地涌到唐绍仪和张佩纶这里来。

徐一凡的地位再也无可动摇。将来走到哪一步,都难说得很。无论如何,现在自己体系内缺人才,也能有这么多位置来满足投效人物的天下督抚,也就只他一位而已。心思浅一点的,过来拜门,不过是求个饭碗。心思深一点的,却未必没有从龙之心。

这几十年来,大清虽然勉强还能维持下去。还在以其惯性僵滞的转动着。可是大家不是不知道,这维持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必须得变,也必须要变。可是天下之大,又有谁知道该怎么变,朝哪里变呢?

徐一凡的强势,让人似乎就看到了一条出路。现下以他的声望,朝廷主动去收拾他,既没借口,又无能力。如果他在两江经营,能创造出他在朝鲜经营两年的奇迹。未来如何,真难说得很。

北洋自从李鸿章去后,各色人等就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在观望之后,似乎终于看清。这个团体要维系下来,只有抱徐一凡地粗腿,才不会给朝廷连汤带水的吃掉。

听完门房念完名单,唐绍仪和张佩纶对望一眼,都是大笑。

张佩纶笑着摆手:“来的人都回帖子,今儿挡驾。就说我和少川,会回拜他们……咱们又不是收破烂的,谁都能要?当初早干什么去了?”

唐绍仪擦擦汗,徐一凡胜利消息传来。他就一直处于这种浑身火热的状态:“大帅……大帅真的是天人!谁能想到,他一口气能把小鬼子打得来投降?谁都以为他会敷衍自保,结果大帅却以此惊天大胜昭告天下!如此胸襟,如此气度,如此本事…………五百年必有王者

放在往日,唐绍仪绝不可能说出这种话,这个时候心情激荡。拍着桌子就喊了起来。张佩纶谨慎一点。摆手让门房退下。

“大帅本事,已经天下皆见了。难得的是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如无此种担当。大帅将来,不过又是中堂爷而已。而现在…………”他一笑收口,唐绍仪却接着他的话道:“我泱泱华夏,沉沦末世,岂能无人奋起!这不死不活的日子,也该结束了…………应天景命,这是大帅一手一脚拼出来地!有眼睛的,都会看!”

张佩纶摆摆手:“少川,路还长着呢…………一场大胜,固然震动人心,但是真的要撬动天下,却还早着呢…………既然同在一条船上面,我们就只有卖力一块儿划下去了。”

两人正在闲谈着这些有点大逆不道地话,门房又匆匆忙忙的回来回报:“大人,盛大人求见…………”

盛宣怀在两位大人心目当中如何地位,门房最清楚,别的人来拜都是先上号簿,或者接见或者挡架。只有盛宣怀来,从来都是直入中堂的,不知道今儿怎么了,盛宣怀乘一顶小轿而来,却拒绝了门房请他直入中堂,在二门外面恭候。

听到回报,两人再对望一眼,不约而同的跳了起来。大步的就朝二门外面走去。一到门口,就看见盛宣怀青衣小帽,独立中庭。看见二人出来,一笑之下,就深深一揖到地。

张佩纶一把挽住他的胳膊:“杏荪,你何来之迟!”

“气运鼎革,焉能不盘桓瞻顾?”盛宣怀笑着回答。

唐绍仪也抓住了他另外一只胳膊:“杏荪兄,此时还有什么话说?”

“话是虚的,北洋家底,还有数百得力人才才是实的。做生意嘛,货最要紧……少川,幼樵,这条船,是不是给兄弟我腾个位置出来?”

“打赢了?这就打赢了?”

玉澜堂内,一片死寂。光绪捏着折子,呆呆的反问。他坐在那儿,瘦弱地身子似乎支不住脑袋了,深深的垂了下来。

徐一凡。再无人能制。一切打算。都成了泡影。

辽南大胜,日本求和地消息传来。和京城百姓们地热闹癫狂相比,颐和园内,却成了灵堂一般。慈禧已经没来由的打死了两个太监,戏也不瞧了,也不遛弯了,只是在乐寿堂里面转来转去,连李莲英都不大敢过去沾边。

光绪却彻底没了主意,跟个木头人一样。一发呆就是半天,不吃也不睡觉。

历史书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大臣到了徐一凡这种地步,已经是功盖天下,功高震主了。要不是朝廷收拾了他,要不就是他成了曹操。指望他能当郭子仪或者曾国藩,那还不如指望母猪能上树。

“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光绪只是喃喃的自问。

“皇上,咱们得变法了!祖宗成法,已经不能因应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徐一凡有实力。我们还有天下士人之心!只要皇上努力振作,刷新政治,徐一凡也只能缩在两江。只求自保富贵!”

跪在光绪面前的文廷式砰砰地碰头,大声回话。

“道希,你上次也是这么有把握…………”光绪低声嘟囔一句,还是六神无主地模样儿。

“皇上,您再信臣一次,君臣这一道坎,徐贼没那么容易跨过,他根基薄弱,要让这根基和他现在声望功绩配得上,少说也要苦心经营个三五年。这三五年。就是我们最后的机会!祖宗成法,已经靠不住了。徐一凡靠什么赢得地功绩人心,咱们也可以这样做!皇上,此时是人心思变的时候,只要咱们主动变,这天下人心,还是在皇上这边!咱们不能再落在徐贼后面了!”

“变法?怎么变?朝哪儿变?谁来变?”光绪地脑袋。始终还是抬不起来。

“翁老师力保的谭嗣同!此子忠义血性无双。更曾是徐一凡谋主身份,徐一凡的伎俩本事。此子尽知。更有在野清流之望,以此子行变法之事,收天下士子之心,正是国朝存亡断续之机!”

“能成?”光绪颤着声音问。如何不能!”文廷式声音一声比一声大,这个时候,再不能流露出半点软弱。

“皇上,内去奸蠹,外慑徐贼,圣君正位,中兴天下,只有这唯一一个机会了!难道皇上想如甲申年间崇祯故事,只怕到了那个时候,却没有了煤山!皇上,即使李莲英也向臣吐露了太后的意思,说现在老佛爷是全力支持皇上的,再没什么意气可以闹了。大家在一条船上…………不信,皇上可以亲问太后!”

听到慈禧支持,光绪一下有了点勇气。站了起来挺挺眉毛,却又迟疑的问:“真的?”

门口突然响起了慈禧的声音:“怎么不是真的?”

老太婆在颐和园内行走,从来都是前呼后拥,煊赫得了不得。今天这个时候,慈禧却是只带了寥寥三两个太监宫女,亲步来到了玉澜堂!

慈禧眉毛皱得紧紧的,满脸慈祥地看着光绪。光绪早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亲爸爸,儿臣不孝,这国事竟然…………”

慈禧走过去,自然有太监抢上前将光绪扶起:“傻孩子,咱们毕竟还是一家人……现在我不指着你,还指着谁?事儿,你尽管做。文廷式呢,我瞧着说的还是实在话儿……变吧,那就变吧……还能怎么着?咱们娘俩,不能将来一块儿去煤山上吊啊!你放手去干,我不管!”慈禧积威之下,光绪说话仍然有点颤抖:“那就让那谭嗣同来试试?赏他一个四品京卿的衔,先试试才具…………”

“咱们这是在和徐一凡争人心!马骨头还要千金买呢!要给,就给部,挂侍郎地衔头,军机也能学习行走!这对日和谈,正好可以练练手儿,世老三挑头,谭嗣同参赞,这功不能再让给徐一凡了…………”慈禧挑挑眉毛,开的价码更高:“皇上,我是老了,就指着荣养了,千万不能让咱们娘俩闹一个没下场啊…………”

说到后来,老太婆已经是语调凄切。

慈禧如此做派,已经给了光绪最大的支持。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光绪仍然觉得神不守舍,迟疑四顾,只觉得这玉澜堂内一切都是那么灰暗,仿佛这堂皇宫室,就成了棺柩,直到将所有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