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异能古董商 > 第二百三十二章冰心

异能古董商 第二百三十二章冰心

作者:元宝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11 来源:笔趣阁

孙首富算是下了大本钱了,他居然为了乔迁手里的而在到了寒玉里的冰心。乔迁看到金丝楠木里的冰心。晶莹剔透,就想水晶一般,用手摸之,无冰凉的感觉。但是,冰心确实有降温的作用,如此核桃大小的一颗,可以让一间15平的房间在盛夏就象春在是一件奇珍异宝了,冰心之所以为冰心,皆由来于此。而且此宝还有安神的作用,可以防止习武之人走火入魔。就他的这个作用而言,就可以让武林中人奉若珍宝了。只要是习武之人,不会不喜欢冰心的。

乔迁将冰心拿在手里说:“冰心,寒玉的一个变异品种,始见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孙先生的这分礼物可真是不轻啊。”想来孙首富还有其他请求,单单就孙绣简,未必就能让孙首富拿出来冰心,要论价值,在乔迁看来,冰心还在孙竹简之上了

给了一份那么重要的礼物,乔迁当然不好再推辞了,更何况他并没有打算将孙的竹简留下来。当他了解到孙首富买下竹简不过是想还给山东的时候,更是慷慨是很,当下答应了下来,至于价格嘛,既然收下了对方的冰心,自然就不好多开口了,象征性的收了十万块钱。

这个时候刘德桦就不答应了,虽然他不是古董行家,但是那个时期的绣简可以留到现在,别说上面是孙大家的兵法,就是普通人写的文字,对当时的历史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还有一点,那就是乔迁将孙竹简十万卖了出去,那不就表示孙首富买了一个便宜货,知道的是因为乔迁手了冰心而降低了价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孙首富花钱买了假货。按照孙首富的社会地位,就是这样的流言都不允许发生。所以刘德桦很大方的将价格提升到了200,表示孙首富还要借次大做文章,要是价格太敌了,那就有**份了。况且这关系到孙家本家的事情,那就不能把价格定的太低了。买主从来都是嫌弃乔迁将价格定的太低了,主动将价格上调的乔迁还从来没有遇见过。这就头一遭了。

等将事情定下来一手,乔迁和李冬打的回家。这个时候李冬更是不无羡慕了。进了汽车李冬还在一旁象祥林一样唠叨:“钳子,你这生意做的好啊,跑跑腿就能有上百万的进项,我们这些人就是累死累活的干两三年,都不顶你这一次的收成,怎么样,这生意算是我给你来的吧,至少要请哥哥我去吃一顿鱼翅吧。”李冬讲的鱼翅席却不是打劫乔迁,在电视台一旁的一个红星饭店里里,烤鸡翅膀和糖醋鲤鱼却是一绝,真正去吃鱼翅席,电视台里收入相对虽然算是高了,但是去吃鱼翅席还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戏称红星饭店里的两道招牌菜是鱼翅席了。这也算是文化人的骄傲了。

这单生意确实是李冬给牵的线,要不乔迁也不能这么顺利将孙竹简给卖出去。请客那是一定的。乔迁当下答应了下来。

李冬拿出来盒子里的冰心就问了:“钳子,你说,这冰心能值多少钱啊。”看着是毫不起眼,但是孙首富既然拿出来当礼物,那么就一定是一件了不得的东西了。于是乔迁就告诉了他有关冰心的来历了。

这个冰心的第一个主人就是王昌龄,当然乔迁手里的这一块可不是王昌龄的那一块。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

二年(734),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I|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乃是盛唐时期一个著名的诗人,按照现在的级别,至少是天皇巨星一个级别的高手了。

王昌龄的出身很贫寒,太原郊区的一个农民,顶了天是一个有几亩地的自耕农而已。所以说家里没有什么靠山,这在官场上就不太容易混迹了,人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王昌龄别说是大树了,背后连一个小树苗的靠山都没有。而诗人的性格又是心直口快,这样就容易得罪人了,不适合在官场上混迹了。所以,王昌龄后来的仕途很是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比李白的还要失败。

开始的时候,诗人是学李白那样,想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在民间打出来一片名气,然后再有官员保举到玄宗皇帝那里。为此王昌龄弱冠出游,也是游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不知道是不是到是因为王昌龄与李白是铁哥们,还是这个人本身就有八卦的爱好,不观怎么说,王昌龄是去过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的,因此要说对李白的了解,除了李白本人以外,那就可以说是王昌龄最了解了,其中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样的诗句,就是写在诗人的这个时期的一个感受,表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无限崇敬。没有现场经历过战争的人,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诗句的。

可惜了,王昌龄虽然很了解李白,但是他没有李白会来事,没有李白会炒做自己,于是,被官员推举入朝的路子王昌龄终于是没有走通。在诗人三十六岁的时候,王昌龄在太原家里打包袱进京赶考去了。

或许是印证了那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王昌龄虽然四方游荡,对学业有所荒废,但是,还是捞了一个进士及第。此时正是诗人仕途最辉煌的时候了。在这期间,王昌龄对同年的各位进士更是大力的施展自己的手段,埋下了深厚的人脉。这对后来王昌龄被害,很快的就有人站出来为他报仇,那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的。要不,王昌龄遇害这个案子就不定拖到什么时候了。

这期间,王昌龄对外放的同年送别很是热衷,写下了不少送别的诗歌,但是大多都是祝愿对方官运亨通,一帆风顺的场面话。恭维之词泛滥,所以并没有什么名篇问世。不久王昌龄也成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虽然是一个没有什么大的实权的文官,但是毕竟是京官,这一段时间,王昌龄在京城更是广交朋友,反正这个秘书省校书郎没有什么大的工作,每天不过是点了卯,应付差事了事,若不是京城大比之年,一般王昌龄这个的清水衙门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无非就是泡机关而已。这样情况下。王昌龄又喜欢结交朋友,所以,更是如那当了弼马温的孙猴子一般,整天的游荡。这个时候,王昌龄结识了一个他不应该结识的人,这个人就是寿王,正是因为结识了寿王,注定了王昌龄的命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