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239章 世界在变化

穿越1879 第239章 世界在变化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中华帝国出兵中亚和西伯利亚,趁沙俄病,侵占了很多沙俄的领土。这时,德意志帝国也没闲着,德皇威廉二世对“阳光下的土地”的野心并没有消失,德军决定用陆军胜利的行动来挽回之前在海战上失利带来的不利影响,威廉二世下令德军也大片大片占领沙俄的领土。

在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和东线指挥官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德意志的军队在东线高歌猛进,苏维埃的士兵,根本就抵挡不住德国的巨炮和战车。斯拉夫人其实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民族,德军越蹂躏布尔什维克,他们越害怕德军,节节败退。什么英勇抗战,都是布尔什维克报纸上的宣传,而布尔什维克的报纸,是最没有新闻的地方,就像《真理报》。名字叫“真理”,实际上刊登的都是胡说八道!

为加速使俄国退出欧洲战争,德国还公开宣布支持斯大林。德国参谋长施利芬亲自安排斯大林和一批俄国革命者经德国从瑞士到了波罗的海小口岸城市扎斯尼茨,再从那里赴瑞典的马尔默,再由瑞典政府把他们运往那时仍是俄国一个省的芬兰,从那里,斯大林很快到达俄国这时的首都圣彼得堡,指挥布尔什维克人控制苏维埃武装。作为交换条件,斯大林答应俄国将把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乌克兰和其他俄国领土割让给德国,把巴统、阿尔特温和卡尔斯等地区交给土耳其。在没得到政权之前,出卖自己国家的领土,斯大林认为这不是卖国,而是迫不得已的斗争策略。不过如果这些行径是由沙皇的政府进行,那肯定就会被革命者咒骂得狗血淋头。

俄国资产阶级改组的政府由社会党多数成员组成,作为政府领导者的克伦斯基还同时担任俄军陆军部长。俄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英国和法国却不管这么多,他们的外交人员通知克伦斯基:“俄国必须遵守协约国的条约,继续打仗,不然英法将不提供任何支援!”

法国还特别坚持要求俄军从东面进攻德军,否则就要俄国立即归还天价的贷款,这些贷款斯大林都不承认。所以法国选择支持克伦斯基。

克伦斯基作为一个享盛名的激进演说家,吹牛皮的功力和斯大林差不多,他立即访问了前线,以提高士气和激励士兵作战,但前线的士兵对他的雄辩充耳不闻,这时谁也不愿意听到别人鼓励自己去当炮灰,俄国士兵被德国人的大炮轰傻了,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和平,土地,面包”比同德国人打仗有大得多的号召力。

克伦斯基不得不把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搬出来,让他来帮助自己宣传俄国必须要继续和协约国并肩作战。尼古拉二世乐于配合,他四处演说:“无论是谁,如果他现在梦想和平,或者公开祈求获得和平,他就是祖国的叛徒!”可是,尼古拉二世在位的时候,都没人听他的,更何况他退位了?

克伦斯基领导的政府为了表明俄国忠于协约国,下令由新总司令勃鲁西洛夫带兵发动进攻。这位将军以伦贝格为目标,从精锐的高加索团、芬兰团和西伯利亚团中再次调集了二十万部队,先头部队仍然是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旅,他们开始突袭,竟然没有遭到德军的抵抗,德军以为德国政府和斯大林约定的临时停战协议仍然有效。

在一开始的奇袭中,俄军俘获德军一万七千人。这些胜利被克伦斯基大肆宣传,被用来证明对德军的进攻是多么伟大、光荣、正确。俄军甚至开始进攻伦贝格,德国东线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见俄国的军队竟然进攻德军,他们怒了,第二周迅速作好反攻准备,新开到的后备军使用大量野炮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反攻,俄军的噩梦,又开始了。德国陆军的克虏伯大炮万炮齐轰,俄军从进攻者变为全线溃退,德军则在后面穷追。不到一周,在勃鲁西洛夫进攻期间俄军所获得的全部领土都被德军收复。

此时,更可怕的是,俄军前线的纪律荡然无存,逃兵很多,不少军队自行解散。同时,在德国的支持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席卷全国,反对地主的农民,不等克伦斯基政府的土地改革,就把庄园夺取了,睡了地主家的老婆和佣人;工人们起身没收了资本家的工厂,抢占了资本家的别墅。克伦斯基的政府无法制止内乱,人民支持他的一点残余希望都消失了。

农民和工人在俄国发生的前所未有的革命,让英国和法国政府也彻底惊呆了!他们的领导人大梦方醒,才和李经述一样意识到:世界在变化!布尔什维克才是他们真正的敌人!!他们赶紧要求克伦斯基的政府抓紧镇压国内的暴乱,否则整个欧洲都将乱套了,几千年来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将毁于一旦!

那天,李经述正在睡午觉,他接到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的专线电话。威廉·塔夫脱对他说:“斯大林是自由世界的敌人,我想美国和中国应该做一些什么了!否则这个世界就会被邪恶的势力占据。

李经述说:“是的,一旦斯大林在俄国站稳脚跟,对全人类建立在私有制上的文明来说,将是一种灾难。听说德国现在国内的工人和士兵也在闹事,三四个城市还建立了苏维埃。”

威廉·塔夫脱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豪门家庭,父亲在格兰特总统任期内曾任陆军部长和司法部长,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在俄亥俄州当律师,后来从政,他不怎么理解俄国那些底层劳动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革命,他说:“那些俄国不要命的穷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也最可怕的炮灰。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们的想法,很合理啊!”李经述说:“私有制诞生之后,在人类任何一个社会,贫富分化是既成的事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穷人的尊严,就是一个现实而不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穷人也应当有尊严,社会应当维护穷人的尊严,在道理上,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但真正的问题是,谁来维护穷人的尊严?在现实中,讨好富人明显比讨好穷人的好处要多。穷人,意味着衣衫褴褛、脏乱不堪,靠拾荒、乞讨混日子。穷,意味着买不起好衣服,没有大房子,山珍海味都吃不起,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低下。穷人的尊严,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很容易褪色成了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嘲,甚至是自欺。社会为穷人留下的维护尊严空间很狭小,有意无意的羞辱在市井很普遍。在菜市场,女人为每一分菜钱讨价还价,许多老人为了买几个便宜鸡蛋挤得一塌糊涂。但穷人或弱者的尊严,关乎社会公平。斯大林的可怕,就在于他宣称自己就代表穷人,越穷越革命,用国家暴力的手段,来维护穷人的尊严!虽然这种制暴力,也很容易也伤害到穷人本身!但穷人宁愿大家都一样穷,也不愿意社会不公平。所以斯大林的思想,尽管不现实,但代表了穷人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如果富人和政府无视这种正义的呼声,那么穷人宁愿毁灭,宁愿用暴力或玉石俱焚的革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最终,李经述同意威廉·塔夫脱的提议:“中国和美国发表最强烈的的声明,谴责布尔什维克的幽灵又重新在俄国复活。另外,李经述下令在远东的中国第十集团军二十万人,做好战斗准备,准备杀到圣彼得堡!

习惯做“墙头草”的意大利政府见强大的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强硬表态了,也发表声明,如果德国继续支持布尔什维克,意大利将自动对德军开战!

这时,受到俄国工人运动胜利的影响,英国、法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国内的工人也感觉到了希望,欧洲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仿佛红旗就要插遍欧洲!奥匈帝国因前线食物缺乏,不得不削减了各城市的面包和面粉的定量,引发了全国性的大罢工。七十五万工人走出工厂大门,仅在维也纳就有二十万罢工工人,他们不仅要食物,而且要和平。后来,骚乱蔓延至奥匈帝国在亚德里亚海的港口和德国在海基的海军基地,政府部门将抗议领袖逮捕。

德国工人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会们也号召在德国全国大罢工,一百万德国工人第二天走出工厂大门,大部分罢工者是军需品生产工人,罢工者言语所暴露出的财产公有的政治倾向性使德皇威廉二世本人都感到惊扰,他也感觉世界仿佛要改变颜色,并且迫于全世界的压力,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国立即停止对俄国布尔什维克人的支持,德国和俄国签订的停战协议无效,他同时宣布德军有义务为人类正义彻底铲除布尔什维克这个人类的毒瘤!”

德国街头罢工演化为一周的街头暴力,有数人被杀,罢工没有自行平息,德皇威廉二世便立即派德国的军队镇压,有4万罢工者、支持者、家属成员被逮捕,大量的罢工领导者被充军,并被派往前线,德国用武力维护了国内的法律和秩序。

而克伦斯基此时也极力加强圣彼得堡的军事力量,将前线将军队调来首都,又建立了几十个突击营、士官生营和妇女营,他在冬宫多次召开秘密会议,商讨阻止布尔什维克派政治委员到首都驻军中去,防范圣彼得堡士兵的变色。

克伦斯基还制定了一个消灭布尔什维克的计划,他下令逮捕斯大林,派俄*校的士官生去查封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顿时,圣彼得堡街头岗哨林立,巡逻队横行,阴云密布。但是,一切都太晚了,斯大林早在圣彼得堡组织了武装起义。当克伦斯基正在连续不断地召开内阁会议时,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队伍迅速包围了冬宫。克伦斯基见势不妙,向内阁成员撒谎,说他“决定亲自去城外迎接开来的增援部队”,实际上,他乘上美国驻俄大使馆的小汽车逃跑了。

当天,克伦斯基逃出圣彼得堡,到了普斯可夫,住在北方战线司令部。第二天,他就纠集了当地克拉斯诺夫将军的骑兵军约5000人,向圣彼得堡发动进攻。在这期间,克伦斯基与暗藏在圣彼得堡的“救国革命委员会”联系,让他们在城内策应,要军校士官生在克拉斯诺夫军队逼近圣彼得堡时举行暴乱,内外夹攻,扼杀斯大林的阴谋夺权。

不久,克拉斯诺夫军队占领加特奇纳,到达了沙皇的皇村,离圣彼得堡仅二十公里。这时,克伦斯基满怀喜悦,接连向各省行政专员下达手谕,要他们将粮食向圣彼得堡运送,供他的军队到达圣彼得堡时使用。但是,好梦不长,斯大林立即行动进行土地改革和工厂改革,分得了庄园和土地的农民,霸占了资本家工厂的工人,这时候都以为自己就是这国家的主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冒死反击,占领了沙皇村,并在普尔科夫高地给克伦斯基的军队以致命打击。克伦斯基为了挫伤斯大林的军队攻势,向布尔什维克提出谈判的要求。斯大林这时很硬气回电说:“我从来不跟垂死挣扎的敌人谈判!”

斯大林指挥工农兵进行了大反击,克伦斯基眼看大势已去,扮成女人在加特奇纳钻进旧宫殿的密道逃走。后来,克伦斯基化装成水兵,搭上开往摩尔曼斯克的塞尔维亚军用列车,逃出了加特奇纳,经芬兰到达伦敦寻求政治避难。

这时,世界已经变色了,中国、美国、欧洲各国都有了新的敌人——斯大林政权。这时,中国已经占领了东南亚、中亚、南亚次大陆、西伯利亚的重要城市,国土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李经述觉得和平瓜分世界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拉上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试探性地向各国提出和平建议,把矛头一同指向斯大林的邪恶政权!

世界和平的希望似乎还是有的!尽管从长远看,柏林、伦敦、巴黎的政府都认为自己会取得胜利,不会轻易放弃战争。但他们的政府官员也清楚,决出胜负的时间很长,谁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征服对方,而且一旦中国和美国加入战争,实力平衡的格局将会被迅速打破。

还有,从一开始就视世界大战为疯狂之举的罗马教皇庇护十世,也积极配合李经述寻找一个各方接受的停火条件。因为无神论的布尔什维克人,将会动摇整个欧洲教会的根基!英国新任首相劳合·乔治在一次非官方讲话中表示愿意接受中美的谈判调停,他讲话的目的不是要使谈判开始进行,而是向英国工会组织说明,继续进行战争的责任在德国柏林一方,责任在同盟国一方。奥匈帝国也愿意拥抱这个想法,因为奥匈二元帝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中国总统李经述、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还有罗马教皇庇护十世一起斡旋于欧洲各国,高调调停,呼吁和平和宽容,立即停战,对付俄国布尔什维克这个“欧洲的幽灵”。他们的调停举动受到了世界反战舆论的大力支持,由五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当年还接受国民大会和很多欧洲著名学者的提名,提名中国总统李经述、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罗马教皇庇护十世共同获1910年的诺贝尔和平大奖!

但是,作为主战方的德国很快抛出了自己参与和谈的条件:要求协约国割地赔款或领土收益,德国在1910年或许没有打赢世界大战的能力,但是绝对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在当时的德国政府和德国政治家看来,签订没有割地赔款或领土收益的讲和条约,就等于政治自杀。因此。德国要求在和谈前就确定保留占据的比利时、俄国领土,这让法国很不爽。因为德国占据比利时意味着德国可以轻而易举再次进攻巴黎,法国外交部表示,就算所有法国人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