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一百零七章 英国妥协

穿越1879 第一百零七章 英国妥协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中英在渤海的这一仗,中国海军也牺牲了二百多人,能够在海里找到的尸体只有一百多具,邓世昌、萨冰镇带着这次参战的全体北洋舰队官兵在“共和”号上为这些牺牲的士兵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乐;文;小说.+xs.

在咧咧的海风中,印着红、蓝、白色三条纹的中华帝国海军军旗缓缓地降到旗杆中间,这三色旗是中国海军的旗帜,红色代表着热血和牺牲,蓝色代表着海洋,白色代表着海浪。甲板上一百多牺牲士兵遗体有序摆在甲板上,用洁白的白布盖着,每位牺牲士兵的身边,都放着他们的生前物品,这些东西,和牺牲的士兵一起安葬。

邓世昌、萨冰镇面色严肃,带着三千多官兵站在牺牲士兵面前,脱下军帽,单手敬礼,后面的军官和士兵,就像他们一样,对牺牲的士兵致以崇高的敬意。接着他们默哀了一分钟,然后鸣枪,开炮,为战友送行!

战争是残酷的,但要让每一个牺牲的士兵都要有尊严,这成为了中华帝国的军队的传统。李经述签发了总统令,授予这些牺牲的将士英烈称号,牺牲的将士们不分等级,一律平等,都上烈士墙,入国家公墓,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丰厚的抚恤金。

不过,就在渤海大战的第二天,世界各国的报纸就报道了中国海军打败英国远东舰队的事情,还配有英国“伊丽莎白”号旗舰沉没的照片。上海《申报》发表社论《中国不再惧怕任何国家和势力的挑衅》,文章指出,中国自古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但是也有“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气魄和实力。

《华报》的宣传最给力,一幅幅中国海军的战舰拖着英国战舰的图片占据大半个版面,接着详细介绍这次海战的具体过程,还有击沉、重创、俘虏英国战舰的各项数据,标题更给力,“雪刷一甲子耻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谈起,洋洋洒洒五六千字。

“卖报,卖报,中国海军大捷!”

“号外,号外,我海军大胜!”

在上海街头,北京的胡同口,报童们的兴奋吆喝声让街上行人忍不住驻足,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纷纷掏钱,“我要一份!”“给我来两份!”“我也要一份。”

这一幕在全国各大城市都上演着。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酒楼饭馆澡堂里也都传着这样的大好消息。

“看来,我国的海军正在崛起。我们中国人倍有面子。”

“我国海军一直没有公布战舰和潜艇数,原来是为了隐藏实力呀。”

“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实力不是很强,我们打赢了也不能骄傲。”

全国都在一片的欢声鼓舞之中,学生们更是兴奋,走上街头,到英国大使馆示威游行。

德国知道中国海军胜利的消息后,也是非常震惊,虽然英国的远东舰队实力不是很强,但是英国海军的作战经验还是比中国多。而且近年来,英国的战舰可是横行全球,这也增强了德国和英国一争长短的信心。美国看到中国的军事胜利,依然保持中立。

整个英国都震动了,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竟然败给了中国,一时间大量的民粹主义者上街游行。

“自由党滚下台!”

“出兵南亚次大陆!”

“我们要战争!”

伦敦的游行示威,让地面交通都瘫痪了。英国警察迅速出动,一边维持秩序一边防止破坏,那些趁机搞破坏的,被迅速投入监牢。

他们还到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前静坐,以示抗议。一些被中国俘虏的士兵家人在游行示威。人数越来越多,场面几乎要失控。

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站在窗边,看着下面愤怒的民众,他很忧心,因为他知道很多保守党议员在背后鼓动民众游行示威。

那天阿斯奎斯首相在一帮警卫的保护下,走到门口,他一出现。很多记者就冲了过来,于是他发表了即兴演说:“亲爱的朋友,先生们,女士们,我们一定会尽力解救帝国的勇士。帝国不会抛弃他们的,但是现在欧洲的情况,不允许我们出兵南亚次大陆,我们一定会和中国政府谈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南亚的问题!”说完,不顾记者的提问。他就快速钻进了一辆黑色专车离开了现场,赶赴白金汉宫,请国王爱德华七世出面安抚民众的情绪。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恳求爱德华七世道:“陛下,现在的情况对帝国非常不利,希望陛下能够出面安抚一下国民的情绪,中国崛起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远东。为了避免中国加入德国的同盟阵营,我们不能派欧洲舰队去远东,希望陛下谅解。”

爱德华七世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拒绝了阿斯奎斯的请求,说:“根据英国宪法,英国国王应该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这是我们民主的既有原则,王室地位超越政治,政界人士有责任确保这个传统。所以我不会发表任何讲话,首相大人还是在谈判桌上争取大英帝国的利益吧。”

阿斯奎斯首相又找了几条其他的理由,邀请国王出门,但是爱德华七世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阿斯奎斯首相不得不起身告辞:“陛下放心,接下来我们绝对不会再辜负陛下的重托。”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出了白金汉宫,马上给驻华大使朱尔典发电报,让他邀请琅威理一起,去和中国政府谈判。

在北京的朱尔典收到伦敦的电报,心里也很无奈,当初他力阻英国和中国交战,但是现在,英国战败了,还要他出面谈判,外交工作太难做了。

谈判的大臣,其实最吃亏了,打了败仗去谈判,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帝国的罪人,他终于明白了,以前清国李鸿章那些外交人员的痛苦。

朱尔典寻思了半天,决定联系法国、美国驻华大使,希望他们帮忙,能够做中间调解人。中国也早就准备好了,邀请德国、意大利驻华大使来做公证方。

朱尔典去总统府找老朋友李经述,李经述没有直接见他,派人出来传话:“如果你今天来,是出于私情,那我热情接待。如果是公事,就去找伍廷芳,这次中英谈判由外交部全权处理。”

朱尔典没有办法,只好去外交部找外交总长伍廷芳。

伍廷芳决定在“共和”号上进行谈判,至于为什么在军舰上谈判,这是以牙还牙,当年中英屈辱的《南京条约》,就是在英国的“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的。

在“共和”号的甲板上,那天风和日丽,海风阵阵,一个用五六张桌子连在一起组成的长桌,中国和英国的谈判人员面对面地坐下,另外两侧坐的是美德意法四国的驻华大使。邀请的各国记者拿着巨大的照相机器在“嘭…嘭”地对着各国代表拍照。

都是熟人,朱尔典先入为主,拿出一份文件,然后递给伍廷芳,也给了双方的调解员各一份复制品。伍廷芳看了文件,哈哈大笑,对朱尔典说:“朱先生是在开玩笑吧,这就是英国人谈判的诚意吗?中国的军队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你们这是妄想!看来英国实在是没有诚意谈判。你们觉得,世界上有这么傻的国家——打了胜仗还不要割地赔款?如果真是这样,那怎么对得起牺牲的前方将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请你们想清楚,现在是我们中国胜利,中国再也不会军事上胜利,外交却失败,也就是说,不败而败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

朱尔典说:“李经述大总统的意思怎么样?”

“李经述总统的意见,是英国的远东舰队全部无条件撤出中国的海域!”伍廷芳扔给朱尔典文件,说,“这是我们的条件。”

朱尔典翻开中国的谈判文件,只见上面写着:

“一、英国必须承认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是中国的领土;

二、英国必须用钱来赎回自己的士兵,英国海军撤出中国海域,不经中国同意不得进入中国海域。

……”

朱尔典看完后立即站了起来,英国丢脸丢到太平洋了,于是大喊道:“这不可能,绝不可能,我三十万大军已经印度和西藏边境。只要大英帝国愿意,随时都可能进攻。”

伍廷芳摇摇头,道:“我刚提的,是中国谈判的条件,也是底线。既然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诚意,我们下次再谈。”

中英谈判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中英谈判陷入僵局之后,北京、上海等地英国人开的工厂工会开始自发组织罢工,上街游行,英国老板用炒鱿鱼来威胁,或加工资诱惑,让这些工人去恢复工作,工会就是不答应,以至于英国人怀疑这是中国政府在背后支持。中国政府也一点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报纸上还发表文章说,罢工是工人合法的基本权利,也是爱国主义的行径。

中国城市里到处都是扯着横幅游行的民众和学生,他们不知疲惫地走着,喊着“抵制英国货”“英国人滚出大西藏”等口号,锣鼓喧天,抵制英货的运动波及全国,就连东北三省都影响到了。最后罢工和抵制英货也席卷香港,香港的工人开始响应罢工,当地的英资工厂、店铺的工人逐渐罢工,码头的和自来水厂的工人也在罢工。

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一个月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上海、广州成为运动的中心,群众斗争浪潮更为汹涌澎湃。上海先后建立了二十四个团体,参与的行业达七十六个。妇女组织了“中国妇女会”,少年儿童成立了“中国童子抵制英约会”。英办学校的师生纷纷离校,只得停课或解散。上海耶稣会也发出传单,对运动表示“同情”。广州地区成立了“抵制条约不用英货公所”。反英爱国的宣传深入人心,报刊、演说会、演唱会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家家户户的门前,几乎都贴上了“不买英货”的纸揭。海外侨胞也采取汇款、声援、抵制英货等各种斗争形式,积极配合了国内的反英爱国运动,“义声所播,震动全球”。

朱尔典去总统府紧急求见李经述,请求帮忙解决抵制英国的问题。

见了面,李经述哈哈大笑说:“老朋友,这件事,我可无能为力。其实你是知道的,如果你懂点经济,理性分析。你也会知道,两国间开展全面的贸易,各取所长是符合大家的利益的。抵制英货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没有好处的,自由交易能够达成的第一条件就是交易双方都获益,单方面获益,交易是不能达成的。抵制进口也好,抵制出口也罢,都是自讨苦吃,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生活上的不便。毕竟自由买卖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国民没有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自发走上街头,这种爱国行径我不会也无法阻止。”

朱尔典无功而返,只好给国内发电报。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收到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的电报,一阵沉默。在中国的英国商人疯狂地往伦敦发电报,他们快被中国的民众给弄破产了,大量的商品被愤怒的中国人点燃销毁,跟林则徐在虎门硝烟一样。

李经述还签署大总统令,让大西藏军区的十万新军在孟加拉和萨德基拉附近集中,作跨过恒河的趋势,这让印度的英军非常震惊。

那天下午,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正在和海军大臣丘吉尔商量着德国可能在比利时的军事行动,他的秘书汉娜小姐穿着一身黑色性感的职业西装走了进来,道:“首相大人,印度总督发来紧急电报,您看!”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听到是紧急电报,马上接过来一看,然后脸色突变,阴沉得像是要下雨,迅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会议室里来回跺着脚步,喃喃自语:“可恶的中国人,他们竟然敢大量屯兵印度边境,真是太放肆了!”

其他的几位大臣也立即拿来看,看了之后和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的脸色一样铁青,以前晚清帝国外交很弱势,他们也没想到现在的中国竟然如此强硬,只有海军大臣丘吉尔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面色平静,问道:“首相大人,看来我们屯兵印度的策略没有吓倒中国人?”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点点头,说:“是的,现在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意料,或许会对我们非常不利,看来我们不得不妥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