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三十一章 君主立宪

穿越1879 第三十一章 君主立宪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康有为流亡日本时,就拜会了李经方,抱了他的大腿。李经方觉得康有为还算是一位人才,颇为欣赏。康有为回国,也是李经方的安排。康有为回到京城,感觉一切都变了。本来,李经方已经为在京城安排了一处豪宅居住,康有为说原来曾国藩入京,都住贤良寺,康某人回京,也想住那,李经方便为康有为换了住所,安排住进了贤良寺招待贵客的厢房。

康有为要住的贤良寺,地位可不一般,最早在明朝时是“十王府”,临近紫禁城。满清入关后,成了康熙十三子允祥的怡亲王府。允祥信佛,雍正八年允祥死后,尊其遗愿舍宅改建为寺,允祥死后谥曰“贤”,雍正皇帝钦赐寺名,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此寺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居士寮房等,康有为就住在西厢的居士寮房中,顿觉自己的身份尊贵起来。

康有为回京时天气骤变冷,北风萧瑟,满地鹅黄色的银杏落叶在寺院的地面翻滚,但因贤良寺是外省朝廷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不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炙手可热的人物进京都寄住于此,康有为的心情大好,大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感。

康有为一回来,李经方就主动登门拜访,求教他有关君主立宪的高见,毕竟他辅佐过光绪皇帝。这些年,李经方都被弟弟李经述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想借助这次帮李鸿章实现君主立宪,借从龙之功扬眉吐气。当然,如果李鸿章当了皇帝,他是名义上的长子,当储君也不是没有希望。所以李经方特别积极筹划此事。

康有为没有直接说君主立宪,而是扯到日本的情况,说小日本虽然可恶,但终究有两点特别值得中国学习,比如,日本对那些能增强民族力量的东西感兴趣,把神道教定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性和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每次开国会,天皇都会配着剑,坐在国会最右边的华盖下面旁听,“议员们谁敢不听话,就以天子剑诛杀之!”讲到这情景,康有位还做了一个拔剑刺杀的动作,把天皇的权威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最后一句,其实是康有为杜撰的。李经方也在日本呆了多年,以候补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使日期间,李经方与日本朝野关系十分密切,知道康有为这是在忽悠人,不过李经方还是没有戳穿康有为的牛皮,谦虚请教:“康先生的意思是?”

康有位哈哈大笑,站起身发表了自己的高见:“中国可以把孔教定位国教,李鸿章总统可以先祭孔,然后再择吉日登基称帝,再制定宪法,国之兴亡。在此一举!”

李经方有点疑虑,道:“现在共和已经写进联邦的宪法,人人知之,此时恢复帝制。天下人能同意乎?”

“中华文化,几千年不绝,大抵天下人还是习惯于皇帝,而不知道总统为何物!”康有为满怀信心地掏出一本厚厚的《日本政治考》,递给李经方:“有劳公子将此书递交令堂总。这是康某在日本期间,遍访日本写下的考察记,句句肺腑真言。针砭时弊。”

康有为的这本书确实下了功夫,文章写得妙笔生花,洋洋洒洒二十万字,李鸿章看了此书,里面既有实例,也有思考。李鸿章觉得这时的康有为,比鼓动光绪皇帝变法时要务实得多了。

李鸿章自己也对君主立宪制度颇为心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也是君主立宪制,李鸿章觉得这种制度恰好既民主又集权,很好地克服了共和制的种种弊端,不过康有为毕竟变法失败,害得光绪皇帝成了阶下之囚,李鸿章对康有为的能力还是有怀疑的,于是邀请自己多年老朋友,《华报》的主笔、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来到北京给自己当顾问,详细询问“君主立宪”制度。

李提摩太给李鸿章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君主立宪:“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通过议会的立宪和立法,树立人民主权,通过君主的权威,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样人民就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生活,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一切都以法律为准绳。”

李鸿章问李提摩太:“现在泰西列强,有哪些国家是君主立宪?”

李提摩太说:“现在泰西所有剩余的君主,都是立宪的君主,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等国,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李鸿章说:“李先生觉得,中国采用君主立宪制度如何?”

李提摩太说:“日本承的是汉唐文化,君主立宪在日本可以生根,我个人觉得在中国也能成功。”

听李提摩太这么一说,李鸿章坚定了把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决心,他让李经方试探了一下淮军高级将领的态度,像刘铭传、丁汝昌等跟随他多年的大将,他们都巴不得李鸿章当皇帝,给他们封妻荫子,他们都支持李鸿章实行君主立宪,刘铭传更是拍着胸脯道:“我当初就劝老爷子称帝,谁要是敢反对,我刘六麻子负责剿灭他!”

李鸿章还电报给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说明君主立宪的重点是“立宪”,而不是“君主”,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专政政体再行于中国。”

而且约定就算李鸿章成了君主,也绝对不搞三宫六院,臣子们也不用行下跪礼。张之洞这些帝国老臣经过共和制的混乱,见李鸿章这么说,也没有反对李鸿章搞君主立宪。

这时,李鸿章觉得,只要再争取一个人的支持,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在中国君主立宪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手握十万新军的李经述。李鸿章曾经跟李经述谈过君主立宪的事,李经述觉得中国大多数民众都搞不清楚君主立宪和君主*的区别,再加上历史上有袁世凯的悲剧,他劝说李鸿章:“共和虽有许多弊病,但是现在社会上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再有君主,会被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会失去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容闳那些留学生!在新军中,很多年轻将领也赞同共和!”

李鸿章思虑再三,觉得让李经方去天津小站找李经述转达自己的意见。

李经方到了天津,坐马车直奔小站。刚好李经述在报纸上看到了李鸿章要搞君主立宪的文章,召集了段祺瑞、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商议此事。

李经方对弟弟李经述说:“本来我今日只是来找你,大家都在,就更好了,那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康有为应家父的邀请,已经回到北京了,诸位听说了吧?”

李经述一直在天津专心练兵,对北京的事关心得少,康有为此行又恨低调,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康有为回来了,便问道:“康有为?他不是流亡日本了吗?他回来做什么?”

李经方道:“父亲有意聘请康有为当顾问,研究君主立宪的事情。各位意下如何?”

李经述本来就不喜欢康有为,自然对此意见嗤之以鼻,道:“康有为这人,吹牛的功夫倒不错,他能懂什么共和?光绪皇帝都被他忽悠没了。”

李经方见李经述如此看轻他请回的康有为,内心很不悦,道:“康先生还是有些本事的。这件事我只是告诫大家。”

“何为君主立宪?”这时,段祺瑞吃了一惊,站起身问道:“共和二字,我们在练兵时,经常跟学员灌输,突然又回到皇帝的老路上,恐怕军心不稳!”

李经方道:“是君主立宪,不是家父又当皇帝,到时候,还是会有参政院,立法院,是以君主的权威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威严,这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度,英国便是如此!”

段祺瑞说:“说来说去,还是有人想当皇帝。”

见段祺瑞站起身当面顶撞李经方,李经述抬手示意段祺瑞坐下,然后开口道:“兄长别见怪,段祺瑞是个武夫,只读过一年私塾,可能不太懂你说的君主立宪是什么意思。但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士兵,一年私塾都没读过,一提起皇帝,肯定就认为是要三叩九拜的那种满清皇帝。”

“家父绝对不是那种人。”李经方说:“家父的年号都想好了,就叫洪宪,取弘扬宪法之意。他让我来问问你的态度。”

李经述听说李鸿章取的年号为洪宪,这跟袁世凯取的年号竟然一模一样,袁世凯当年胜败名裂,硬是从中国的拿破仑、华盛顿变成了万夫所指的民族耻辱,李鸿章会是一样的结局吗?他心里犹豫不定,此时,丫鬟秦月正好进来问要备什么酒?李经述打了个岔,没有表态,然后问在座的将领什么意见。

阮忠枢、王士珍、林泰曾三人力挺君主立宪,刘步蟾、邓世昌偏向共和,冯国璋道:“我听大哥的。”

李经述老实说:“我觉得中国搞君主立宪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实共和也好,君主立宪也罢,国家的道路,都急不得,要有耐心,只要一条道走下去,中国必定能繁荣富强。但是现在突然改弦易张,恐怕得先教育人民,至少得让人们明白君主立宪和君主*的区别。”

李经方见李经述对君主立宪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心里很不爽,对李经述道:“天下的百姓?他们明白不明白,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你们这些人支持就好。”

李经述还是很犹豫,道:“各地督抚恐怕也会有意见。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又陷入动乱!”

“你这分明是妒忌我!不给我面子!”李经方拂袖而去,回京城复命去了。那天晚上,在总统府的书房,李经方汇报说李经述对君主立宪不积极,正在埋头看文件的李鸿章听了面不改色,问道:“洋人那边呢?”

其实洋人那边,对李鸿章搞君主立宪也不太支持,但李经方骗李鸿章说:“外交总长伍廷芳说,英国、俄国、德国都是君主立宪制,他们的驻华公使都很支持父亲搞君主立宪。”

说完,李经方还送上一份当天的《泰晤士报》,上面有一篇署名“莫理循”的文章,这样写道:“李鸿章总统正准备重建一个皇权受到削弱与制约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北京,接受过西方教育,真正懂得什么叫君主立宪的年轻官员不会反对这个想法。但是在南方,特别是居住在租界内受到条约保护的那些七嘴八舌空谈的学生和新闻记者则宣称。恢复帝制是不可能的。共和制度是国民意志唯一的表达方式。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他们这种无知的偏见和对共和的幻想错了,恢复帝制运动将赢得绝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拥护,他们欢迎它,不仅因为天子至高无上的思想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建筑在孔圣忠君之道的牢固根基之上。而且由于现在共和政权从中央到地方无不*麻木和混乱无序。我可以预计,李鸿章总统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推动中国的宪政事业,并将自己的一切献身于中国人民的幸福与进步!”

这一份《泰晤士报》,不是伪造的,李鸿章拿在手里,戴上老花镜看了半响,对李经方的话深信不疑,然后低头若有所思,对李经方说:“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发一封电报给经述,让他来京城一趟。”

李经方点点头,退了出去,给李经述发了电报。

李经述赶回了北京,已经是半夜。刚好有丫鬟端着一碗参汤要送到李鸿章的书房,他便接了过来,敲门进来,亲手将参汤端到案前,道:“父亲,夜已经深了,怎么还不休息?下人刚在厨房给您熬了一碗参汤,趁热喝吧。”

李鸿章抬头看了李经述一眼,目光里露出一丝少见的慈爱,李经述的孝顺,还是让他觉得无比温暖,开口道:“难得澹园一片孝心,你先放下吧。”

李鸿章并没有马上进入正题,跟李经述唠叨起家长里短,道:“你生下来就长两虎牙,眼睛炯炯有神,亲友们都感到很惊奇,私下认为大概龙子下凡,连一向善于识人的文正公见了,都忍不住夸奖你‘辅器也’,预言你将来必成大器。你的祖母也对你疼爱有加,逢人便说‘其父固亦如此,此子必肖其父’,现在为父老了,你也真的是长大了,也有出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