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九章 废黜光绪 中

穿越1879 第十九章 废黜光绪 中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天津,有名的风花雪月场所醉花楼的一间包房,袁世凯宴请英国新任驻华大使朱尔典。 一见面,袁世凯就祝贺朱尔典高升,送上了一叠银票,道:“这是给朱兄的见面礼。” 朱尔典说:“朋友之间,不用这么客气。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今天找我来,肯定有事吧?” 袁世凯说:“俺是多日不见老兄,来找你喝几杯。” 说完,袁世凯一拍手,两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就进门了,坐到朱尔典的身边。朱尔典一看,这两位姑娘身材窈窕,面容虽不是上等,但嘴唇丰润,鼻子挺立,符合欧洲人的审美习惯。 朱尔典也不客气,酒过三巡,有点微醉,目光从两位姑娘胸前的**直线往下,她们转身后,旗袍显得她们的**也很宽大,这样的女人,一般都能生娃。朱尔典道:“袁大人这是在给我用美人计呀?” 袁世凯一脸愁容,道:“实不相瞒,有点小事要老弟你帮忙。” 朱尔典问道:“何事让袁大人如此不安?” 袁世凯道:“此事对朱兄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俺来说,可是救命之恩。你也知道的,俺老袁求人办事,一定不会让对方吃亏。事后必有重谢。” 说完,袁世凯将李经述的主意和盘托出。朱尔典有些醉了,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道:“最近中国对洋人的态度越来越不好,也是该敲打一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了。” 果然,英国的铁甲舰一出现在塘沽港口,慈禧就紧张了,生怕洋鬼子又从天津杀到京城,她马上下了懿旨,让李鸿章和袁世凯按兵不动,严防洋人。 袁世凯没有奉诏进京,康有为引兵入京城的美梦成了笑话。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倒是一个明白人,他对康有为说:“哥,你去国外躲一躲吧,西太后不杀翁同龢,因为翁同龢毕竟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而我们这些人,恐怕难逃一死。” 康有为也顿感不妙,去见已经众叛亲离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那天在宫中,闷闷不乐,康有为说:“皇上,袁世凯是指望不上了,臣想去上海,那里工商界人士众多,多支持皇上维新变法……” 康有为的话还没说完,光绪皇帝很失望对康有为说:“怎么?连爱卿你也要离开朕了吗?” 康有为很尴尬,对光绪皇帝说:“臣绝不是贪生怕死,只是就这么死了,于皇上无益,臣到了上海,马上就成立保皇会……” 光绪皇帝面如死灰,道:“汝不必多言,去上海督办官报吧。朕竟然开始维新变法,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 康有为赶紧奉光绪帝“到上海督办官报”的口谕,行李都没有收拾,就准备离开京城,溜到上海。康有为原本想让康有仁一起离开,康有仁说:“哥,你走吧,我们都去上海,必然会引起西太后的警觉!” 于是康有为准备逃往上海,因为京城已经戒严,康有为想尽了方法,最后,只好躲在粪桶里,从东便门逃出了北京城。晚清京城里的粪便,都是人工推车送到郊外给农民用的。 改革也好,革命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利益调整,维新变法加大了光绪皇帝的权力,相应地自然会减少慈禧太后的权威,加上康有为对变法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居然准备采取兵围颐和园、杀掉慈禧太后的冒险之策,原本对新法多少有几分支持的慈禧太后彻底和光绪皇帝翻脸。 1893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住地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宣布将光绪皇帝囚禁于四面环水的瀛台,每天只让太监坐小舟给他送饭,扼杀了不足百日的新政。 慈禧随后还发布训政诏书,下令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等维新人士,并要求地方督抚捕杀在逃的康有为、张荫桓。 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还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相继被捕,被押赴菜市口的刑场砍头。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变不变法跟他们关系不大,这四位一心为民的热血男儿,在临死前并没有受到老百姓英雄般的欢呼,他们坐在囚车里,头上套着沉重的枷锁,他们见到的,是一张张麻木而且喜欢看热闹的脸,不少老百姓都对他们这些罪不容诛的犯人扔来烂菜叶子,白菜梆子,臭鸡蛋,还有两个病痨咳嗽着,拿着雪白的馒头,在等着他们的人头落地,好拿馒头沾一些他们的鲜血治病。 临刑前,刘光第抬起头,很想喊一句:“人死不过头点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一眼,就看到那两张麻木惨白的脸,和他们手中的馒头一样白,终于,他闭上眼睛,什么也没说,然后,刽子手熟练举起大刀,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滚到了一个黑色柳条筐里,他解脱了,眼睛还是闭着,再也不想看这肮脏的世界一眼。 在《申报》上看到维新变法的同伴在菜市口被砍头的消息,康有为赶紧逃离了上海,连夜坐上了去香港的轮船。到了香港,康有为马上向日本驻香港领事上野季三郎寻求政治避难。上野季三郎电报请示日本首相大畏重信,大畏重信觉得留着康有为,或许将来还能祸乱中国,于是请上野季三郎转告康有为,他在日本期间将获得“适当的保护”,康有为于是从香港启程去了日本,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康有为出逃日本,守旧派大臣恐光绪皇帝怨于将来,因为光绪毕竟还年轻,要是慈禧在他之前死了,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 宫内传来慈禧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 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折子警告守旧大臣和慈禧太后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慈禧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大碍。 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也于1894年元旦入觐诘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 当初对光绪皇帝维新变法也表示过支持的两面派庆亲王奕劻,感觉自己很尴尬,也有危险,于是以上了年纪腰酸背疼为由,主动请辞军机处领班大臣,慈禧太后恩准,并下懿旨,让端王载漪主持朝政。李鸿章的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一职被免后,端王还负责主持总理衙门事务,权倾一时。此时满族镶黄旗的江苏巡抚刚毅也已经入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这两人思想保守,臭味相投。他们不只反对洋务,还排斥汉臣,认为“汉人一强,满人必亡”,一夜之间,清廷朝政仿佛倒退到三十年前闭关锁国的状态。 朱尔典等各国公使以前和李鸿章打交道,顺风顺水,突然换了端王载漪,给他讲修铁路,端王说破坏风水;给他讲通商,端王说中国小农自给自足,不必和洋人贸易;给他讲传教士,端王竟夸起拳民忠君爱国,碰了好几鼻子的灰,心里很不痛快。开阜较早的上海工商界,对慈禧尽废新法意见也很大。 主办洋务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汉臣,虽然对废除务虚的新法没多大意见,但对思想保守的端王上位表示不满。 此时的慈禧,对变法有了抵触心理,满脑子想的是第三次垂帘听政,因为光绪皇帝无子嗣,颁布诏书后,慈禧太后便在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正式立端王载漪七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即为皇储,接了溥儁入宫居住,废黜光绪皇帝之心,路人皆知! 那晚,漆黑的夜空高悬一轮银盘似的明月,清辉中带着入秋后的丝丝寒意。李经述正在院中陪着容雪赏月。管家来报,说他老家的远房表叔来访。李经述心里奇怪,以前没有听说还有什么远房表叔呀,到客厅一见。竟然是出逃的张荫桓,李经述对张荫桓还是很熟悉的,也很佩服他,挥手让仆人们都退下。 张荫桓拿出一块光绪皇帝身上挂的璞玉,自我介绍。李经述道:“你是皇上身边的人,我以前在养心殿见过。” 张荫桓想起来了,道:“一面之缘,难得将军好记性。唐突来访,万不得已,将军勿怪。” 李经述问道:“张大人深夜来访,所为何事?难道就不怕本官将你捉了去领赏?” 张荫桓哈哈大笑,道:“张某人做外交的,有很多朋友,他们都说李公子乃是人中龙凤,袁世凯之新军,乃是将军旧部,而且北洋水师也只听你指挥,只有你才能改变时局。而且张某为维新变法,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李经述道:“看张大人的脸色,似乎不太好。” 张荫桓点点头,道:“太后立端王载漪七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的事,将军可曾听说?” 李经述道:“有所耳闻!” 张荫桓道:“自溥儁入宫,在弘德殿读书,宫中人心目中皆以儁为宗主,视皇上如赘疣。皇上内实忠厚,可惜身边再无可信之人。外界盛传,太后到天津视察新军秋操时,就会废黜皇上,立大阿哥为儿皇帝,再度垂帘听政。张某特来求将军发兵,救君难,立千秋功业。” 李经述问:“皇上现在何处?” 张荫桓回答说:“被幽禁于四面临水的瀛台,每天随太后早朝,但饮食大不如从前,求米粥不得,求鸡丝亦不得,有时一连几天粒米难进,常暗自掉泪。” 李经述道:“你既然能来天津,为何皇上不一起来?他若是亲临天津,我尚可安排他去各国公馆避难,或许可保住他的皇位。” 张荫桓叹了一口气,道:“皇上最爱珍妃,担心珍妃的安危,不愿意离开皇宫。珍妃那日被太后痛打一顿后,摘掉首饰簪环,关进了钟粹宫后的一个单独院落,偏僻荒凉,难得见人,也成了囚徒。太后还下令,永远不许珍妃再见皇上,严命珍妃不许同下人交谈,在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太后还要派人去申斥她。皇上曾在一位心腹太监的帮助下,夜深人静之时,乘小船出瀛台,到了钟粹宫,却发现三具比拳头还大的铁锁和无情的梗横在两扇门中间,他攀在窗子外,看到衣衫褴褛的珍妃,两人隔窗相泣,相互勉励要一起坚持活下去。皇上担心一个人逃出去,太后报复,必定更加残忍折磨珍妃,不忍出逃。” 李经述也很同情光绪皇帝的遭遇,但此刻仅凭张荫桓几句话,他没办法发兵救驾,荣禄拥兵七万,且在铁路沿线布置了重兵,他不想中国现在内乱,便道:“张荫桓,大丈夫终有一死,但我怕死得毫无价值。如果秋操之时,皇帝和慈禧太后到了天津,我一定想办法解救皇上。但依我看,慈禧太后不可能等到天津阅兵时再废黜皇上,一来,这里洋人众多,二来废掉光绪皇帝,太后在北京就可以做,何必跑到天津来呢?” 张荫桓问道:“将军的意思是说,外界传言太后废黜皇上一事是谣言?” 李经述摇摇头说:“太后现在立溥儁为大阿哥,废黜皇上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不大可能到天津来做这事。” 张荫桓泣道:“还望将军伸以援手。” 李经述道:“我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尽力保住皇上的皇位。” 张荫桓道:“这样张某已经很感激了,只要保住皇位,皇上方壮,太后一旦死,即可复政,有劳将军了。” 说完,张荫桓准备转身离开,李经述说:“张大人且慢,你冒险出京城,一旦被太后发觉,恐怕会有危险。不如我想办法,到英租界给你安排一住处,你就别回京城了。” 张荫桓道:“多谢李公子美意。皇上现在身边无人了,我不忍这时离他而去。即便回京城有生命危险,张某还是要回去想办法救出皇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