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七章 康有为来访

穿越1879 第七章 康有为来访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李经述利用中国复兴会的平台,笼络了严复、容闳、李提摩太等维新人士,还利用《华报》推动维新变法的社会舆?论,鼓吹一些强国富民的举措,李鸿章是积极支持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此时对维新变法也没什么概念,更谈不上敌意,他们觉得维新变法跟自强的洋务运动没什么区别,不会危及大清的江山,对李鸿章和李经述也放心多了。

社会上有些人了解到李经述对维新变法有兴趣,不少名流登门拜访。那日,李经述在天津府邸休息,詹天佑带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来访。那青年人穿一身灰色长袍,身材中等,走起路来习惯低着头,但两眼放出异于常人的光芒,看起来像是一位饱学之士。这位青年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康有为与詹天佑都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地地道道的老乡。康有为此时还只是一位举人,他想上书光绪皇帝求维新变法,但苦于没有上书的门路。那天在京城,詹天佑请康有为吃饭,康有为了解到李经述思想开放,也主张变法维新,还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亲生儿子,便兴冲冲拉着詹天佑的手要他引荐拜访。

詹天佑对康有为这个人,有所了解。知道他为了推销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四处求见当朝的达官显贵。詹天佑觉得康有为太过于功利,变法的主张也太偏激,本想拒绝,但康有为拉着詹天佑的手不妨,詹天佑没挨过老乡的情面,最终还是答应他帮忙穿针引线。

康有为这人,确实很热衷名利,但他的科举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霉运,扑腾多年:考秀才,三战皆败北;考举人,六试不捷。康有为屡试不中,内心受到莫大的刺激,对现实郁积了一腔孤愤。不过科举名落孙山,对有些人来说,会坏事变好事,比如洪秀全,比如袁世凯,康有为也不例外。

康有为科举不中,便从八股制艺中匀出心思,钻研传统学问。当时,广东有一位理学大儒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笃守程朱,力求实践,康有为出入其门垣,求益问字,但算不上正宗的弟子。后来,康有为上书权贵,动辄自称“侍九江之经席”,屡次上书,言词激烈,虽未获朝廷认可,但已名动广州,梁启超就气喘咻咻地跑来拜他为师。当时,梁启超是少年得志的举人,康有为只是一个监生,举人拜监生为师,这又让康有为轰动了一把。

在诸多弟子的簇拥下,康有为选址广州长兴里,建了一个“万木草堂”,挂出油漆一新的招牌,正式开馆授徒,做起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春秋大梦。

康有为的弟子们恭维康有为是孔子那样的素王,康有为也毫不客气,毫不谦虚,大大咧咧地接受吹捧,而且意犹未尽,自号“长素”,压孔子一肩,还给他给五位得意门生一一取了逾越孔门“十哲”的名号,个个非同凡响:陈千秋号“超回”,超越颜回也;梁启超号“轶赐”,“轶”义为超车,子贡只能让道也;麦孟华号“驾孟”,凌驾于孟子之上也;曹泰号“越伋”,子思只能瞠乎其后也;韩文举号“乘参,把曾子当马骑也。

康有为如此狂傲,一时名动广州,身价也高了,要与他结交的人顿时多起来。这时,有一个叫孙文的医生求见。孙文正是孙逸仙,当时他长大了,以西医资格,在广州双门底大街之圣教书楼悬壶,主张缓进改良,革命思想尚未萌芽,更别说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孙文托好友向康氏输诚致意,求和康有为晤言一室之间,切磋琢磨,商量探讨维新变法。康有为见孙文只不过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小医生,答复相当傲慢:“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气得孙文愤愤不平,不再去见康有为。

不过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康有为会主动厚着脸皮求见。他拜访李经述之前,还曾到武汉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当时虽是地方官,却广致人才,章太炎、辜鸿铭、黄遵宪等时代俊杰都受邀前来武昌。那时,张之洞的一个儿子因赏月觅诗不慎落水淹死,张之洞很伤心,家人朋友劝张之洞多找人聊天缓解悲痛。刚好康有为找上门来,便和他长聊。最初张之洞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但日子久了,阅历丰富的张之洞发现康有为主张的“大同世界”乃是镜花水月,便没有久留,便送客了。

康有为在张之洞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便想求见李经述,挽回自己的面子。康有为一是想借李经述的奏折给光绪皇帝上书,二来也想推销一下自己,看自己能否有机会加入李鸿章的幕僚。

李经述那天好不容易休息,正睡午觉。丫鬟秦月报詹天佑来访,便起身在客厅见了詹天佑和康有为。见面后,詹天佑给李经述介绍康有为:“这是詹某的老乡,五六岁时开始读四书,到十岁便知曾文公、左文襄之业,而有慷慨远志矣。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难得的是,广泛涉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阅大量泰西书籍,志在维新救国,老乡们称之为康南海。”

以家乡名来称呼一个人名,在晚清那是表示尊敬的意思,比如李鸿章也叫李合肥。李经述看了一眼“康南海”,他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戴着一顶瓜皮帽,留着一把稀疏泛黄的八字胡,穿一身宽大的灰色长袍。

康有为果然狂傲,并不给李经述行礼,坐定之后,便滔滔不绝讲起他的变法之道,他的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说快了李经述都听不太清,看在詹天佑的面子上,李经述才客气表示请康有为畅所欲言。

康有为略显木讷,口才远非一流,“夫天不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类大话空话讲了几句后,其维新变法内容却显得稀松平常。但康有为为了显摆自己的本事,还跟李经述吹牛,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就进京拜会了帝师翁同龢,并向翁同龢当面讲述了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明治天皇变法改制的故事,翁同龢如闻天音,茅塞顿开,大为悦服。

其实,康有为根本没见过翁同龢,他也不知道李经述很讨厌翁同龢,吹完这通牛皮,还说自己还拜会过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受到张之洞的赞赏。李经述见康有为老跟自己说他见了哪些高官,他与人交往从不看别人多大官,便有些不耐烦了,切入正题,问康有为道:“先生去过日本、俄国?你还是谈谈维新变法吧。”

“在下没有去过俄国和日本。”康有为咳嗽了两声,故作玄虚道:“不过,李大人,当今中国贫弱,内忧外患,非变法不可救世也!”

李经述点点头,说:“固知法当变,关键在如何变。”

康有为说:“变,在于人而非物也;变,在于心而非在于迹;故变法在于变人、变心。”

李经述一听,淡定地问:“人心隔肚皮,恐怕没那么容易变吧,二百年之法能遽变乎?如果朝中守旧大臣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面不改色道:“若守旧大臣反对,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可变矣。”

李经述一听,这人才一个举人,就想对朝廷一品大员杀杀杀,好大的口气,便道:“若西太后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对曰:“派重兵围颐和园,禁之。”

李经述笑问:“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皇上性情至孝,软禁太后,他何颜面对天下人?再者,你可知颐和园有多少扈从?九门提督是谁?他们会听皇上的话?”

康有为道,“这个不知,但我知道,变法三年,中国可以自立,一反掌间,欧美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李经述听康有为说维新变法则中国三年可以自强,觉得他这牛皮吹得够大,道:“孔家儒道文化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岂是反掌之间就能变的?本官曾在河南赈灾,当地乡绅对洋人恨不得食肉寝皮,欧美之文明如何落地中国?若以杀人服人,难道你杀得尽天下乡绅吗?”

康有为对曰:“可以托古改制,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打破夷夏之分,实现民主与共和,世界大同。”

李经述听到这,就知道历史上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了,中国的悲剧,就出在康有为这种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识、不切实际的文人涉政上,托古改制,早在西汉末年,王莽就试验过了。王莽当了实权皇帝都没干成的事,光绪皇帝这虚君如何干得成?李经述意识到,康有为对西学所知有限,对西方的民主和共和更属管窥蠡测,强不知以为知,便耐着最后的性子问道:“你说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

康有为一脸憧憬解释道:“在大同社会,国不存在,全世界在一个公政府统治下,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家庭,没有夫妇,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没有司狱,没有财产,没有外交,没有军备,没有危险,没有战争……”

“公政府?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大同世界?”心里一连串的疑问,使李经述彻底明白了,康有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缔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人所能想到的好事,康有为都在大同社会里想到了,而人性之恶,人能做的坏事,康有为则统统不考虑。康有为不知道,这现实世界上通往天堂之路,尽头往往通往地狱!所以康有为一解释他的大同梦想,李经述实在听不下去了,一拍桌子,站起身道:“民主共和绝非先生想的大同世界。天下怎么可能实现大同?譬如人得病有千万种,如果都同吃一种药,你觉得如何?天下大同,人人去做你这样慷慨激昂的书生,没有屠夫,国民哪来肉吃?没有渔民,我们哪来的鱼吃?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倒夜壶的,你家里都会整天臭哄哄的!你说的大同社会,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康有为没想到李经述懂得民主共和,问道:“提督大人不是赞同变法的吗?”

李经述一想,也罢,不妨给这半吊子的书生上一课,道:“本官以为,强国富民之道,乃在于办洋务强工商之本,练新兵强天下之势,兴教育启万民之智,变旧法成天下之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步来,不可能速变,你刚说过的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过了二十多年才有宪法!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还有,你前几年有没有去过山西或河南灾区,本官亲眼见过一家家被活活饿死的灾民,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对三万万农民来说,现在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国民现在百分之九十是农民,大都是文盲,所以,本官主张要先搞民生,再搞民主,先办洋务,次练新兵,再兴教育,最后才逐步变法!”

康有为表示不同意,道:“办洋务不过是袭取西人皮毛,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根本是‘变事’,非‘变法’可言。不学泰西养民之妙法,单讲西国枪炮之势力,必然失败。”

话不投机,李经述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反驳康有为说:“事都变不了,谈何变法?太史公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世界大潮,乃是工商业,这世界将来必是工业文明的世界。还有,搞洋务运动哪里失败了?如果不是办洋务,建强大的北洋舰队,日本人早打到天津来了,你还有时间坐在这高谈阔论?你须知变法像走路,要一步步走,像吃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难免噎死!本官建议你看看今天的《强国报》,上面有一篇洋人牧师李提摩太的文章,也是讲如何维新强国的,看看你要效仿的洋人,如何建议中国改革。”

李提摩太当时已应李经述之聘,在天津临时任《华报》主笔,那天《华报》刊登了李提摩太的一篇文章,也是谈维新变法的:“中国本来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非常丰富,日贫一日,田亩如故,工程如故,虽有片长薄技,往往嗟谋生之拙,无他,皆由在上者未克举养民,发展经济。如何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呢?开矿、设厂、修铁路、办邮政、开设银行、改革币制、垦荒、通商等,而尤其以修铁路和通商最为重要,最好能广开海口,遍筑铁路,铁路马路通行,则货物流通,岁省无穷之运费,居者行者,皆获大益,买者卖者,无一偏枯矣。”

李经述的丫鬟秦月给康有为送上这份报纸,康有为看完李提摩太的文章,大怒,拂袖而去,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康某人是不会放弃我的大同梦想的!”

这场面搞得詹天佑极为尴尬,李经述也不挽留,对着康有为远去的背影喊道:“康举人,恕不远送!”

康有为在李经述那碰了一鼻子的灰,一怒之下,壮着胆子真去找帝师翁同龢推销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