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三章 搞掉翁同龢 上

穿越1879 第十三章 搞掉翁同龢 上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光绪皇帝收到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的奏折,这是他亲政后要处理的第一件大事,让年轻的皇帝头疼不已。帝师翁同龢在身边打小报告,说张之洞这人人品确实不咋地,而且地位远不如李鸿章,可以查办。但光绪皇帝很纠结,他心里很清楚,张之洞也是慈禧太后欣赏的汉臣,他动不了。贸然动了,亲爸爸肯定是要怒的。

光绪皇帝四岁进宫,对“亲爸爸”慈禧的母老虎发威是有心理阴影的。打光绪进宫开始,慈禧就千叮万嘱必须教导光绪皇帝称她叫“亲爸爸”。慈禧太后对待光绪极端严厉,光绪小时候,慈禧每天都要训斥他,管他皇帝不皇帝的,在她眼中,光绪就是一个小屁孩,有时甚至还要鞭打他,或让他长跪不起。光绪有时候读书不够用功,慈禧就对着跪在她面前的小皇帝大声训斥,吓得光绪浑身颤抖。

徐致祥弹劾张之洞时,张之洞已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和慈禧的首肯,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光绪皇帝圣旨都下了,张之洞明显属于二品以上的封疆大吏,按例涉及二品以上的人事,光绪皇帝要请示慈禧太后。

早在光绪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光绪皇帝虚龄16岁时,按中国传统观念,他已成人,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当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颁布“懿旨”,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为光绪皇帝举行亲政典礼。

对慈禧这一决定,光绪皇帝的老爸醇亲王奕譞很心慌,他二十年多前就和慈禧一起搞辛酉政变,杀了肃顺等人,知道慈禧心肠毒辣,喜欢权力胜过任何一切。尽管“牝鸡司晨,不祥;女主当权,国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根深蒂固,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却把持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使满汉王公大臣及中国的四亿之众拜倒在其裙下,她很享受这种快感,绝对不可能轻易交权。

思前想后,醇亲王奕譞以退为进,在慈禧太后准备让光绪帝亲政的“懿旨”颁布后仅五天,就上奏称与各位王大臣审时度势,合力恳请慈禧太后从垂帘听政改为“训政”,并表示皇帝“将来大婚后,一切典礼规模,咸赖训教饬诫”。

醇亲王当时刚取代恭亲王,知道自己的权力是慈禧给的,所以在训政上破费了心思,他提出训政的模式:“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慈禧太后本来也没准备这么快归政光绪,只是那帮清流大臣在耳边唧唧歪歪,听得心烦,才表示要让光绪皇帝亲政。此时光绪的老爸提出还可以“训政”,她自然心里很高兴,顺水推舟,表示接受奕譞的训政请求。这年十月,礼亲王世铎就跳出来,就训政的细则奏报慈禧太后允准,其中一条是“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也就是皇帝要召见谁,皇太后还要去看着,这就让慈禧牢牢把握了“人事大权”。慈禧的权力实质上与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区别。

按照《训政章程》,训政期间慈禧仍然可以在召见内外臣工的时候升座,前面设纱屏为障,凡是臣工的升降罢黜的人选,仍然按照垂帘时候的规矩,都要太后自己审阅,由太后发布懿旨,由内外臣工奏下。

到了光绪十三年,光绪又长大了一岁,慈禧太后便强行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嫁给光绪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慈禧的侄女跟光绪帝是表亲关系,比光绪帝大三岁,是嫡亲的大表姐,小时候经常进宫,跟光绪帝玩过游戏,算是童年的玩伴之一。

光绪帝做梦都想不到,这么丑的表姐,会成为皇后的候选人,她其实就是“剩女”,二十一岁还没有找婆家,身高不矮但有些驼背,脸型不短却时常哭丧着脸,没有一点儿讨人喜欢的地方。按当时的标准,女子二十一岁是个应该隐讳的年龄了。光绪帝在洞房中扑在既是表姐又是皇后的隆裕怀里痛哭流涕,然后例行公事,估计床上的滋味也不爽。不过慈禧为了安慰光绪,还是给他选了两位“姊妹花”——瑾嫔和珍嫔进宫。

幼帝一经大婚,便要亲理朝政,这是大清国的祖宗之法,慈禧再强势,也只好搬出皇宫到颐和园去“颐养天年”。为加强对朝廷控制,慈禧在文武官员的安排任命上多用对其效忠之人。为便于把握光绪帝的动向,慈禧将光绪帝读书的书房由毓庆宫改在颐和园附近的西苑,要求光绪帝每日到颐和园向她请安,亲政后的光绪帝必须将朝中大事向她“禀白而后行”。光绪每天要到慈禧住处请安,有时中午还要陪慈禧看戏。

尽管慈禧太后仍不断以各种方式箝制着他,然而作为一个年轻人,光绪皇帝总还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光绪皇帝能依仗的,就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尤其是在光绪帝亲政之后,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的家世其实很显赫。江苏常熟翁氏家族,父子宰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翁同龢自己还是咸丰六年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及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晚清政坛举足轻重。

翁同龢在朝中有一个办洋务的政敌李鸿章也就够了,这时候冒出一个张之洞,跟在李鸿章屁股后面要修铁路,翁同龢当然不能容忍。他建议光绪皇帝立即指派原来的湖广总督李瀚章彻查张之洞。

翁同龢选人查办张之洞是有讲究的和考虑的:李瀚章刚被从富裕的湖广地区调到了不愿意去的两广,肯定不会包庇张之洞,而且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就算不扳倒张之洞,也至少可让李鸿章和张之洞闹翻。

张之洞这次被弹劾,提供黑材料的就是他的学生周锡恩,曾是张之洞得意门生。张之洞过生日时,周锡恩送给他一篇抄袭之作为贺礼,张之洞开始以为这文章牛气冲天,特地裱了挂在自家客厅,后来经人提醒才知是怎么回事,自此疏远了周锡恩。周锡恩因此怀恨在心。

张之洞感觉不妙,专门进京,到湖广会馆设宴请李经述出主意,陪同的还有山西协同庆票号的老板刘庆和。

李经述笑着对张之洞说:“翁同龢让我的伯父去查你,显然是想挑拨我们两家的关系,用心险恶。伯父这个人呢,喜欢钱,只要刘老板肯出手,我看眼前的危机不算什么。”

刘庆和敬了李经述一杯酒,笑道:“有什么在下能帮张大人的,实乃荣幸。”

“晚辈这里有个计中计,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解除张大人的危机,还可以扳倒翁同龢这只老狐狸。”李经述说,只需如此即可。

张之洞听了李经述的计策,,哈哈大笑,说,这个好办。

李经述说:“那就先帮张大人度过眼前的危机,我们正好可以借机扳倒翁同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之洞连连点头,拍手称“妙,这一次,一定要把翁同龢这只老狐狸赶出朝廷。”

李瀚章去广州的路上,刚开始心里很不悦,他觉得两广本来就穷,张之洞在任时又做了不少大事,新建广雅书院,创办广雅书局,扩建了黄埔船厂,试制浅水轮船。粗略算一下,财政亏空应该有2000万两银子,这个烂摊子,让他去收拾,他很不爽,刚好可以借机整整张南皮。

李瀚章到了广州,没想到张之洞拉住他的手,说:“李大人,你来了,两广省库还有200万两银子,都留给你用吧。”

李瀚章惊得张大了嘴巴,按说,他敌视张之洞,就算有盈余,张之洞也应该挥霍一空,不给他留分文,没想到,张之洞却选择“退一步”,为李瀚章的上任铺平了道路。加上李经述为张之洞这人说了很多好话,李瀚章对张之洞再也恨不起来,调查也就应付公事了。

翁同龢对李瀚章的调查很不满,本来还想继续找人查张之洞。张之洞主动登门拜访翁同龢,说有李鸿章的把柄要交给翁同龢。

翁同龢大喜,吩咐管家带张之洞来见。张之洞见了翁同龢,客套寒暄了两句,就表明来意,愿意将李鸿章的把柄交给翁同龢,让老翁不再追究他。

翁同龢说:“那要看张大人带来的是什么东西了!”

张之洞行完官礼,便从袖子中拿出一个花名册,打开后足足有一米长,上面秘密麻麻写了李鸿章在赈灾中“卖官鬻爵”的名单和得到的银两,张之洞把花名册呈给翁同龢,说:“此名单是我从吏部拿到的名单,经查实,李鸿章在灾年共计卖官1221个,得白银一百二十万两,规模之大,亘古未闻,翁大人可奏请太后和皇上严惩,以振朝纲!”

翁同龢显然对扳倒李鸿章很感兴趣,打开花名册,面露喜色,但又心存疑虑,问道:“这名单哪里来的?”

张之洞呵呵一笑,道:“翁大人真是贵人多忘事,我表兄张之万可是吏部尚书。不过下官拿到这名单,也破费周章。下官得到这份名单,献给大人,是为了表明张某人虽然也想修铁路,但那是为了强国富民。下官和李鸿章绝对不是一路人。张某的心还是向着皇上和翁学士的。”

“好!想不到他李鸿章也会有今日!还请张大人和本官一起进宫作证!”翁同龢见张之洞表情淡定,听张之洞的话也不像在说谎,加之拿到李鸿章的把柄,越看心里越高兴,也没有多想,放下茶盅,带着名单和张之洞就直奔皇宫,去找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看到李鸿章在赈灾中“卖官鬻爵”的名单,心里大怒,对帝师翁同龢道:“好他个李鸿章,仗着亲爸爸的信任,竟然干出如此勾当。朕马上就去找亲爸爸,撤了他的职务,收回他的黄马褂,拔去他的三眼花翎。”

翁同龢见光绪皇帝发怒,心里很高兴,本来他只是想搞掉看着不爽的张之洞,没想到意外逮到了李鸿章这只大老虎。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