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二十七章 慈禧的权欲

穿越1879 第二十七章 慈禧的权欲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北京的春天,来得比较迟。故宫护城河边的柳树,一点绿意都没有。阳光也透着几丝冰冷,在紫禁城血红色的城墙上投下斑驳的暗影。这座四四方方的老皇城,将宫内宫外分隔成两个世界。中国这时有四万万人,终其一生,有机会走进这座权力牢笼的人,不会超过四百。没有人走动时,这里显得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孤独。

四十八岁的慈禧,立在紫禁城西边的储秀宫外,雍容华贵的衮凤长袍拖到地上,脚上是一双绣花鞋,鞋底中央是四到六寸的木底,使她的身材显得更加修长。她一头秀发,用一根别致的玉簪盘在头上,脖子上挂了一串色泽很好的珍珠项链,左手腕上带着两只雕有兰花图案的金手镯,她望着储秀宫内的雕花门窗,铜镜妆台,檀香木椅,一切都还是她初进宫的模样!

此时的慈禧,已贵为圣母皇太后,慈安也死了,她搬入了长春宫,但她还是很喜欢储秀宫,这是她1852年初入宫时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欢笑,她还这里生下了同治皇帝载淳。每当慈禧心情不好时,她总喜欢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看看。

慈禧今天的心情很不好,是因为军机大臣李鸿藻在策动“清流派”弹劾李鸿章,这件事情恭亲王也知道,即便不支持,也是默许的。支持弹劾李鸿章的人很多,都是重量级的大臣,翁同龢、张之洞、张佩纶,甚至拿枪杆子的左宗棠,他们想借中法之战扳倒李鸿章。这在慈禧看来,不仅是要打她的脸,更是要把她赶回西宫的信号。

这一年,光绪皇帝已经快十三岁了,古代皇帝一般到十四五岁就该成婚亲政了。如果任由恭亲王、李鸿藻、左宗棠、翁同龢把李鸿章搞掉,光绪皇帝亲政,她铁定要靠边站了,这朝堂之上,她最信任的人,以前是恭亲王,现在是李鸿章。

恭亲王曾经是慈禧最亲密的战友!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继位,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杀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终于垂帘听政。那一年,慈禧才二十六岁。

但现在,恭亲王对慈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被革除了议政王头衔,但恭亲王仍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军机处在清朝地位特殊,从雍正年间开始,军机处虽然都是兼职,但总揽军政大权,凌驾于六部之上,军机处加上皇帝,就是大清的最高决策机关。而总理衙门,会跟洋人打交道。他最近和李鸿藻、翁同龢走得太近了,以至于慈禧怀疑他们要勾结起来让光绪皇帝很快亲政,这是视权欲为性命的慈禧太后绝对不接受的!

而李鸿章,慈禧是绝对信任的。当年慈禧太后拉拢慈安太后,在光绪皇帝即位的问题上独断专行,绕过了军机处,对固守正统的清流大臣也是极大的刺激,他们认为慈禧违背了清朝祖制。对光绪的继位,宗人府是反对的,因为这坏了嫡长子继承这个大统,当时很多清流大臣也不满。慈禧就在宫里她说她生病了,李鸿章就推荐了薛福辰去给慈禧看病。薛福辰实际上是李鸿章派的一个密探,告诉她李鸿章全力地支持她。有了李鸿章这一支淮军驻扎京师,慈禧才肆无忌惮立了光绪皇帝。从那时候开始,慈禧对李鸿章的信任无以复加,很多时候,只有李鸿章懂得她的心思。

一想到这么多人要弹劾李鸿章,慈禧的心情就有几分焦虑。

慈禧走进储秀宫里,坐到梳妆台前,李莲英上前帮她梳头,望着铜镜里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慈禧心里很得意,嘴角露出微笑,但看到额头日渐增多的皱纹,慈禧又不禁叹了一口气。是呀,她已经四十八岁,光绪皇帝一天天长大,她一天天变老,这是多么残酷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快到更年期的慈禧太后,内心的烦躁感和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时,储秀宫外的小太监来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到了,慈禧宣见。

李鸿章很奇怪,储秀宫根本就不是议事的地方,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这里召见自己呢?他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慈禧见了李鸿章,让李莲英将一叠抄有朝廷官员奏折的《邸报》交给李鸿章,上面全是各大臣要求撤回留美幼童和弹劾李鸿章的奏章。

李鸿章道:“老臣刚派儿子去上海稳定了股市,就又有这么多大臣旧事重提,迫不及待跳出来要求撤回留美幼童,还集体弹劾老臣,这背后肯定有大人物在谋划和支持!”

慈禧冷笑一声,道:“他们这些人,表面上是弹劾你,实际上是在打哀家的脸呀!”

慈禧的身后,站着的人,除了李莲英,还有荣寿公主,她是恭亲王之女,十二岁时慈禧赐名,做主指婚于额驸景寿之子志端,结果她十七岁时,额附志端就因病去世,她没生儿育女,没有精神寄托,所以性格有一点古怪,一直跟在慈禧身边,和慈禧很亲近,参与一些政事的讨论,她从来不为娘家人说话,一心向着慈禧,所以很讨慈禧太后喜欢。

但这一次,慈禧和李鸿章有要事相商,却让荣寿公主退下了,连李莲英也被支走了。储秀宫里,只剩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两人。

慈禧开口对李鸿章说:“李中堂,你和哀家,相识已经二十年了吧,你老实说,哀家现在处理朝政,是贪恋权力吗?”

李鸿章摇摇头,说:“太后垂帘听政,日夜为国事操劳,不了解你的人才会说你贪权,实际上,您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主持大局。”

慈禧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好,但有些人不这么想呀!没有哀家,长毛和洋人,还不知道亡我大清国多少回了呢。世人却只看得到我凤冠上的宝石,看不到我也是一个守寡了二十多年的女人。就像他们只看到咸丰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却看不到他是一个纵欲过度、体柔多病的男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就是她的天,我的天早塌了,亲生儿子也死了,除了权力,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哀家安心踏实睡觉呢?”

李鸿章问道:“那么,太后打算怎么处理‘有些人’?”

慈禧说:“这次中法之战,不管结果怎么样,哀家打算让恭亲王回家养病去!还有那帮清流大臣,哀家早就想收拾了。这话,哀家只和你一个人说。”

李鸿章说:“啊?恭亲王有病?老臣没听说呀!听太后的意思,现在您也支持中法开战?”

慈禧点点头,说:“现在恭亲王、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张之洞等人都主张开战,连醇亲王也说,与其赔款给洋人,不如拿赔款当军饷,去和洋人一战!人人喊打,哀家不同意都不行了。”

这帮人中,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特别积极,张之洞陈抗法事,多有谋划。张之洞也是个人才,打小聪慧异常,他爹是贵州的一个知府,26岁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当即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翰林院是个典型的清水衙门、清闲单位,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是华发渐生,工作范围始终没出文教部门,总是在翰林院、考官、学政、国子监的岗位晃来晃去,在清流大臣的队伍里晃来晃去。

大清国跟日本国在琉球,跟俄国人在新疆,跟英国人在缅甸,跟法国人在越南发生摩擦后,张之洞忍不住了,跳出来就国防和外交政策发表了系统意见,第一次引起朝野瞩目,慈禧看了以后,先是惊讶,后是连连点头。光绪七年,慈禧作出了一个清史上罕见的决定:张之洞由翰林院侍讲学士,直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夜之间连跨四级!年底,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所以他这时候对国防外交特别积极。中法在越南的纠纷,李鸿章主和,他洞察了朝内的局势,跳出来主战,这样即便挑不倒李鸿章,也能让朝野知道有张之洞这么号人物,结果受到了恭亲王、左宗棠、李鸿藻等军机大臣的赏识,做了主战的马前卒。

这时,英国和德国的调和也没能阻止法国人吞并越南的野心,李鸿章便道:“如果一定要打,那就把张佩纶从福建先撤回来吧,他不是领海军打仗的料,可以换上萨镇冰,他刚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回来,有率领海师的经验。”

慈禧摇摇头,拒绝了,回答李鸿章道:“哀家就是要看张佩纶吃败仗,这样才能打击恭亲王、左宗棠那些主战的军机大臣。你以为哀家派张佩纶去福建,真是被他挺身而出感动了?”

李鸿章一听,这慈禧对权力的*太大了,明知道中国会输,为了自己的权力,还要开战,慈禧根本只会考虑个人权力,不考虑国家利益,便问道:“要是中国战败怎么办?”

慈禧说:“洋人嘛,无非就想要一些割地赔款,大清国地大物博,到时候给他们一些不就完了!”

慈禧话都说到这份子上了,李鸿章无话可说。

慈禧说:“哀家今日找你来,是想给你透个信,可能暂时要委屈你一阵子。哀家会马上下懿旨,命容闳将留美幼童悉数带回,这事你拖得很久了吧,不要再拖了。而且,哀家先要示弱,满足那些主战派的要求,说不定会免去你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暂时就委屈中堂大人你了。你可以推荐一个人署理直隶总督,务必要稳住淮军。哀家,你还是可以信任的吧?”

“不管发生什么事,老夫始终如以前一样,完全支持太后的决定!”李鸿章见慈禧主意已定,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点点头道:“如果老臣去职,便推荐两广总督张树声代替。”

李鸿章回府后,叫来李经述,对自己可能去职的事一字不提,但说了慈禧太后要求现在撤回留美幼童的事。

李经述大吃一惊,问道:“这事情真的已经没办法挽救了吗?”

李鸿章摇摇头,说木已成舟,不能再拖了。

李经述心想,现在有的学生也可以毕业了,撤回国内也有利于中国复兴会的壮大。于是,他建议李鸿章,等这些留学生回国了,尽量安排到北洋水师学堂和淮军中。

李鸿章说,这是理所当然,这帮留美幼童是他和曾国藩力主送出去的,本来他也打算重用这帮留美幼童。

于是,李经述带席慕兰去了纽约。当时,爱迪生还在为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推广前途之争,打击天才科学家特斯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