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二十四章 胡雪岩的生意经

穿越1879 第二十四章 胡雪岩的生意经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英国“瓦尔良”号蒸汽轮的烟囱白烟袅袅,客轮从扬子江面上缓缓驶进黄埔江,李经述一身便装,站在甲板上观光,湿润的江风迎面吹来,晨曦柔亮的阳光,铺满了带有零星薄冰的江面,吴淞口一带千帆云集,密密的桅杆像树林一样高耸向天空,附近还修建了一个边防炮台,一些吃水不深的货船在炮台附近卸货。

这便是大上海了,从1843年开阜通商,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这里成了东方的金融中心,各种洋行林立,还修建了铁路和电报线,当时一年的贸易额都达到一亿美元,大约价值六千万两白银,名副其实的商贸之都,又称“东方巴黎”,繁华程度远超过日本东京。在这样的地方,生意人多如过江之卿,能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两三天就“血本无归”。

轮船再往前开二十分钟,李经述就看到了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静卧在黄埔江的河弯处,蜿蜒的河岸停泊着十来艘国外蒸汽轮船、驳船,很多从伦敦和纽约来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兴致勃勃地上岸游览。岸边也有一排排错落排列的仓储,很多脑袋上留辫子、面显菜色的中国船工在吃力地搬卸货物,不时用软不隆冬的吴语吼来吼去。

李鸿章着急派李经述到大上海,因为上海是李鸿章扬名立万和办洋务的大本营。1862年3月,上海的商人、官员、绅士们因惧怕太平军而请求当时如日中天的曾国藩派兵保护,但曾国藩及其他部下都顾忌要深入到拥兵百万的太平军后方去作战,无人敢去。李鸿章带领5个营的淮军分乘7艘外国商船前往,千里突防,到达上海。在此后不久的上海虹桥一役中,李鸿章率3000淮军击败了包围他们的10万太平军,此战不仅令上海人侧目,防守租界的外*人从此也对李鸿章刮目相看。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断扩充,先后建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除了天津,上海也就成了李鸿章办洋务最重要的桥头堡,绝对不能有失!而且,主战的左宗棠背后的商人胡雪岩,当时也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做生丝生意。

在码头上,督理天津海关的盛宣怀和上海道邵友濂已早早在岸上候着。他俩的官阶此时都相当于三品道台,盛宣怀刚四十出头,邵友濂的年纪比盛宣怀略长三岁,但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上海人脉颇深,盛宣怀是李鸿章身边的大红人,邵友濂自然对盛宣怀十分恭敬,看盛宣怀打了个寒颤,像没睡好,赶忙递上软丝绢,关切地问道:“盛大人,今儿来的是什么大人物?劳您大驾,一大早在此恭迎?”

盛宣怀回答说:“邵大人,不该问的,最好别问,等下你见到了,也务必保密,这是李中堂的意思。另外,好生伺候着就行。”

邵友濂笑道:“这个自然,在下官的地盘,说什么也要略尽地主之谊。”

李经述上了岸,邵友濂一看,传说中的李鸿章的龙子亲临,赶紧上前施行大礼,把他迎上一辆超级豪华的洋马车,四匹马都是英国的纯种白马,鬃毛如雪,没有一根杂毛。在当时的上海,豪华马车就相当于今天的劳斯莱斯,没一辆套洋马的好马车,都不好意思出门。

马车在大街上慢慢走着,从上海老城北门进了城,前进一里有余,李经述掀开马车的丝绸幔子,见一条洋泾浜,那是黄浦江的支流,英法租界的界河,北面为英租界,南面为法租界。租界里桥路通畅,教堂、洋行、医馆、茶楼酒肆、声色犬马之所随处可见。

过了半个时辰,马车到了官衙迎宾馆,那是一座传统青石灰瓦的大宅第,对称布局,中轴区为待客厅堂,由轿厅、百狮楼、四面厅组成,右边是庭院,植有楠竹,还有假山,温泉汩汩而流,环境清幽。

邵友濂的马车随后也到了,跑过来向李经述客套:“李公子,下官本已命人预定了外滩最好的威斯汀酒店,但盛大人说您喜欢清净,这客栈简陋,屈尊贵体。要是住得不习惯,下官马上给您换洋酒店。”

李经述此时待人接物已经历练得不错了,说:“有劳邵大人费心了,我看这里已经很好。久闻大人通欧语,精于商贸,晚上我和盛大人一起有要事商量,你若没其他公务,不妨也来参加,有些事也还需你的参与。”

邵友濂受宠若惊,道:“李公子一路舟车劳顿,先好好休息,下官一定按时赶来,有用得着下官的地方,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晚上戌时,一轮昏月高挂庭院,在迎宾馆东边的一间客房,李经述、盛宣怀、邵友濂,还有下午赶到的轮船招商局帮办郑观应,他是历史上巨著名的《盛世危言》作者,时年四十一岁,盛宣怀介绍他颇懂商战。

他们四人围坐一张阔面方桌,方桌上摆了一人高的纸张资料,全是李经述让盛宣怀搜集的胡雪岩经商的资料。

李经述见人都到齐了,开口道:“这里除了邵大人,想必都知道我们将要做什么。盛大人,你简单给邵大人介绍一下。”

“左宗棠和胡雪岩,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所以倒左先倒胡!”盛宣怀开口道:“简单地说,除了稳定上海股市,中堂大人想要胡雪岩家破人亡。”

“啊?”邵友濂一听,有点惊讶。胡雪岩现在号称大清国“首富”,依仗左宗棠的权势,他已由当年一个钱庄伙计,白手起家,一跃成为家产超两千万两白银的红顶商人,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多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左宗棠现在不仅是军机大臣,还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他们肯定不那么容易对付。

李经述参与倒胡,还有一个目的,他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工作有了起色之后,就想办北洋陆军学堂了。但李鸿章现在朝廷上被左宗棠和翁同龢制约,要不来钱,这时李经述在美国的龙兴集团投入研发推广交流电和电话公司,钱也一时钱紧,李经述想查封胡雪岩的家产,拿来办北洋陆军学堂。看邵友濂的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微微一笑,道:“邵大人,你有什么问题吗?要是不想参加倒胡的话,可以回家好好陪陪夫人哦。”

邵友濂心想虽然左宗棠现在权势也很大,但他在朝堂上与李鸿章的矛盾激化,李鸿章和西太后慈禧是同一战线的,大清国三岁小孩都知道现在金銮殿上西太后说了算。李鸿章这棵大树,他平时想巴结都没门道,这次必须抱住李经述这大腿,赶紧咳嗽了一声,站起来表态道:“哪里,哪里,下官早听说胡雪岩这人出身卑贱,财产爆发之后趾高气扬,在杭州大修第宅园囿,过于王侯之府,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自夸为江南第一豪宅。他骄奢淫逸,美姬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每日过着皇帝一样的翻牌侍寝的奢靡生活,大逆不道,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也敢荒淫无度,本官早就想查办他了,但奈何胡雪岩也是朝廷的二品大员,朝廷里有左宗棠护着,动他不得。”

李经述笑了笑,问盛宣怀:“根据你的查访,胡雪岩到底有多少钱?”

盛宣怀道:“外界传闻胡雪岩拥有家业近三千万两白银。据我查探,他的确有上万亩土地、庄园,在全国有二十多家典当铺、联营票号钱庄,还有胡庆余堂药店,涉及两千万两左右的生丝生意。不过这两年生丝价格暴跌,他被迫低价抛售生丝存货,赔进去六百万两白银。”

李经述心想,这时一石米一两白银,换算到现代一两白银卖二百块钱,三千万两白银也就是价值六十亿元,胡雪岩果然是大土豪,做生丝生意都能赔六百万两,好奇地问:“胡雪岩怎么会有那么多生丝?”

这时,轮船招商局帮办郑观应说:“据我从洋行朋友那里了解,胡雪岩囤积生丝始于三年前,最高一万五千包。去年十月,将两千包生丝卖给怡和洋行,每包卖三百八十两,而之后将剩余的生丝卖给天祥洋行,价格在三百七十两左右,跟收购价相比,胡雪岩并没被迫低价抛售生丝存货,他的损失算下来,现在最多亏损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李经述问道:“胡雪岩这些年做生丝生意不赚钱反赔钱,那他主要靠什么赚钱?”

盛宣怀从资料里抽出一个账本,递给李经述,说:“大人看看这个账本就知道了,这是我从户部拿到的。胡雪岩的主要靠山是左宗棠,左宗棠受命西征新疆,因军费无着落,左宗棠说服了两宫太后,从外资银行贷款,总共借了六次,总额为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全部由胡雪岩经手。我在上海的洋行了解到,借款利率一般为年息三厘,很少超出五厘。但这六笔西征借款最低年息九厘,最高的居然达到了十八厘,也就是说,胡雪岩仅通过这六次浮报的利息差,就侵占国家钱款六百多万两白银。最奇怪的是最后两次借款,当时朝廷在新疆的军事行动明明已停止,本无必要以如此高的利息获得军饷,但胡雪岩还是照借不误。另外,他为左宗棠采购的一万多支来复枪,还有火炮和粮草等,加起来回扣估计超过一千万两白银。”

李经述接过盛宣怀递过来的账本,翻阅了一下,里面详细记载了胡雪岩在左宗棠西征新疆五年时间里购买的军用物资,原来买洋人的军火、机器拿回扣就是胡雪岩发家致富的法宝,左宗棠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1872年率师进驻兰州后还建立“兰州制造局”,这些官办企业采购机器物资,背后的商人也是胡雪岩!那么,与其说胡雪岩经营商业致富,不如说他经营权力,完全颠覆了李经述知道的历史上胡雪岩“大善人”和“大商人”的形象!

不过李经述知道,这在晚清也属正常,每一个晚清高官的背后,都有一帮商人帮忙打点。比如,张之洞,背后就是协同庆票号;甚至在北京营业的山西票号,手中都有一个名册,有投资价值的各级官员情况都在上面,只要名字在册,张口银子就到账。

邵友濂这时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说:“胡雪岩发国难财,这真是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