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229章 从卑微到伟大

穿越1879 第229章 从卑微到伟大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第二日,李经述和容雪便离开了华盛顿,前往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名校,早在1754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所建,比美国建国的历史还长,目的在于造就优秀得殖民地统治者,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培养的却是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掘墓人——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届毕业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国**战争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从起草宪法者到后来当上总统、财政部长的大人物,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这群人后来被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之父”。

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建在华尔街附近,那个地方临近纽约的金融区和市政府,到了今天仍然是纽约市政府所在。后来学校扩大招生,校址就向纽约上城推移到了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到了1897年,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迁到百老汇116街的今址。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的渊源颇深,除了李经述和容雪都曾在这里学习,在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还发生了一件奇闻:来自中国广东的贫穷华工丁龙,终生未婚,省吃俭用,将一生积蓄一万二千美元,捐献给了哥大,恳请它开设一个汉学系。这是一笔巨款,当时1美元能买到1克多的黄金。丁龙的理由,是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促进中美两国人之间互相理解。

外交总长伍廷芳,曾任驻美公使,听说过丁龙的故事,他在总统访问哥大前对李经述介绍说:“丁龙算不上读书人,对孔夫子也知之甚少。但是卑微如他,却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品格感动了他的雇主卡本蒂埃将军,他很珍视主仆之间的承诺与情谊,帮助丁龙完成了心愿。而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李经述到了哥大,校方热烈欢迎。哥大特意安排了丁龙的雇主卡本蒂埃将军向李经述夫妇介绍丁龙。

卡本蒂埃表示深感荣幸,介绍说:“很荣幸我也是哥大的学生。当时我给我们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斯·洛写信,说五十多年以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哥大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请求以‘deanlung’为之命名。”

李经述问卡本蒂埃:“丁龙的个人品格怎么样?”

卡本蒂埃热情洋溢地夸赞了丁龙的为人、品性和高贵的人格,当众回答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李经述对丁龙的故事也很感动,他还接受了哥大校方的邀请,对哥伦比亚的数百位师生作了一场现场演讲,主题就是“从卑微到伟大”。

李经述面带微笑,声音洪亮,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我刚听了丁龙的故事,乍一看上去,有些不可能、不可信和不可知。像是神话,却是现实。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人的意志不死。丁龙以卑微之身做成了彪炳史册的大事。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武训,他和丁龙做的事情差不多。武训这个人,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是一位遥远的东方人,但在现在的中华帝国,他是妇孺皆知的君子!”

李经述便讲起了武训行乞兴办免费学校的故事。

武训先生是山东省堂邑县武庄人,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兴学。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足迹却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每次讨得较好得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象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有时还像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经过多年的辛劳,武训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训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助他办学。

二十八年后,在武训49岁时,他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在1888年,武训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就这样,武训一生兴办三所学校。他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最后,李经述说:“中国人民是善良的。武训和丁龙,都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属于千万中国人中之每一个人。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被人告戒,‘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因为整个世界都不会忘记’,但是,我们更不要怕自己的渺小,不要怕自己能力不够,瞄准高尚事业,有梦想,敢于把梦想诉诸实践并且始终不放弃,每一个人就都能成为丁龙,成为武训!这一点,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将成为现实,我保证!”

现场的哥大师生刚听了丁龙的事迹,感动不已,又听了武训的故事,对中国人的品行钦佩不已,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羡慕不已。

听完了李经述的演讲,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哥伦比亚大学,李经述随后还会见了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李经述和这个年近五十的大哲学家,深入交流了一下西方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和批判精神。

杜威1884年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到1904年就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了。李经述和杜威的会见,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一间教授办公室。这办公室时学院分给杜威的,很普通,也就二十几平方米,两人进行了闭门交谈。

李经述谦虚地向杜威请教:“杜教授,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批评中国就是摸黑中国,你怎么看?”

杜威笑着说:“其实,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人类拥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生命之火。正是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是其成为能否真正鼓励创新、鼓励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李经述笑道:“你的意思是说批评和批判不一样?”

“那当然!”杜威回答说:“批判,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李经述问:“什么条件?言论自由?”

“是的。”杜威说:“批判还需要知识分子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并且,批判必须要讲究逻辑!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地乱批评。实际上不管大总统承认与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不妨看作是生物发展对自身的批判,只不过这种批判已经自然化了,显不出其主动性和意识性来。人类社会的批判走的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朝代的延续,社会的更替,感谢上帝,直到今天走的仍是一个逐步朝向高级的过程。无疑,这一切都是因了批判的存在。”

李经述笑道:“你把批判的意义说得太过了吧?再伟大的知识分子,知识和经验也是有限的。而且知识分子身上,往往有一些致命的自负情绪。”

杜威对李经述对知识分子的洞察颇为吃惊,点点头说:“我刚才确实夸大了批判精神的意义,但批判,是知识分子唯一的武器,实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批判所要面对的,既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又有愚昧的被统治者。前者掌握生杀大权,后者有潮水般的守旧思维,也会杀人。批判者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的劣根性,人类的劣根性实在不少,无知,嫉妒,自私……有时候先知者往往会被石头砸死。但是没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是羊群的聚居地;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注定要落后挨打。”

李经述听了,很赞同杜威的意见,他觉得美国的文化确实有很多东西,比如就像批判精神,值得中国好好学习,他也开始考虑中华文明革新的大问题。他想,必须让科学和民主成为中华新文明的一部分。

访问完哥伦比亚大学,李经述还在美国考察了一段时间,为回国以后的改革做准备。李经述去了很多美国大公司,比如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美孚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工地上密密麻麻的输油管道,车间流水线上一台台待整装的汽车,让李经述大为震惊,他强烈意识到:现代的工业,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条流水线,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工业体系,还真不是那些知识分子在脑子能空想出来的,必须强调真抓实干的精神。

这一路考察,李经述对比中美文明,他发现了中华文明到现代社会的重大缺陷:由于传统儒家思想以礼制等形式几乎无处不在地管辖着人们,几部道德说教的经典书籍,如四书五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书籍。而人们的现代生活,却往往最需要法律、经济、文明政治来调和各种利益,这时,传统思想就走向了远离现实经济的抽象玄思。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明,不是从现实中来的,而是从所谓的圣人的脑子中构建的。简单地说,中国人习惯于脑子里先有一个理想的社会,然后用所谓的礼制和道德去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企图建立一个乌托邦的道德社会,然而这个道德社会不考虑现实中人们的各种利益冲突,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现实矛盾,大家都讲道德而不讲利益分配的公开规则(常以公开的合同或法律形式表现),最后伪君子盛行。而美国人恰恰相反,美国人务实,人们发现是现实的经济而不是思想引领社会,以至支配政治的动力,经济活动已成为社会的中心和人们关切的焦点,整个美国文化便是从现实的利益规范中来的,是法治文化,美国人都讲公开的规则,而道德在个人领域被极大压缩,最后反而是美国文化,从实际出发,有一种强大的摄取人心的力量。所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才被很多美国人奉为圭臬,大放异彩!

回国后,李经述便命人将这次考察的见闻和感想全部记录下来,在全民展开热烈讨论,对国人进行思想解放,为中华帝国下一步的深入改革做准备。

就在李经述回国后的一个月,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海域扣押了一艘中国商船,这艘船当时运送纱布前往德国。英国人虽然早从《纽约时报》中得知了中美强硬的联合声明,但傲慢的丘吉尔认为,中国人此时绝对不敢对大英帝国和协约国开战。

李经述得知后大怒,让外交总长伍廷芳知会美国后,马上召集段祺瑞、袁世凯、刘步蟾、邓世昌等高级将领开会,决定给英国人以沉重的教训,以武力来维护中国的贸易自由!(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