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三章 德国的大订单

穿越1879 第十三章 德国的大订单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李经述派外交副总长梁士诒到德国推销坦克,德国时任外交大臣的皮洛夫也参加了谈判,主要是就坦克的价格和坦克的技术转让展开讨论。会场上,中德外交成员经过一番客套的礼貌寒暄,很快就步入了正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首先发言,他说:“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不仅能从中国购买成品坦克,还能从贵国得到坦克相关的技术,这样德国可以购置大概五百辆左右的坦克。”

梁士诒微笑着表态说:“人们都说德国人实干和认真,今天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可以提供相关技术,还有生产许可证,但条件是贵国政府不但需要提供一笔现金来购买成品坦克,并且,每辆坦克都要求收一笔专利费用,这条件不算过分吧?”

专利,是中国人相对比较陌生的一种东西。但却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各国通行的发明人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有权力,即国家依法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创造者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力。这个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极为重要,很多国家专利意识淡漠,只顾眼前的蝇头微利,盗版模仿满天飞,最后毁坏的是一个国家的创造力,这是短期收益和长期受益的关系,就像网络小说读者看盗版和看正版一样。如果读者都看盗版,作者没有收益,就没有动力写出好作品回报读者,最后读者就都只能看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专利也一样,如果大家都去盗版和模仿,搞发明创造的人就没有创新动力了,长此以往,这样的社会创新氛围就败坏了。德国是一个传统上十分重视专利保护的国家,所以梁士诒提出要收专利费,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和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都觉得这是合理的,这一点两人都是倾向接受。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有点迫不及待让梁士诒报价,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战略物资打持久战,实在是耽搁不起时间。

梁士诒说:“既然德国如此实诚,那我们中国也就不绕弯子了。如果订单在五百辆以上,我们考虑每一辆再收取十万马克的专利费,不过这次交易我们中国只收黄金。”

当时一辆豪华汽车也就一万马克左右,中国一辆坦克的报价就达到三四十万银元,而且还有收十万马克的专利费,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觉得这价格实在有点高,至少比他心中预期的标准要高出四倍。于是,中德双方很快便争论了起来,梁士诒说中国的让步非常有限,因为现在规模化生产坦克还有困难,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价格比较高,如果德国不买,他考虑到伦敦去碰碰运气。

德国自开战以来,军费开支猛增,觉得坦克这价格实在太贵了,这也让谈判陷入了僵局,整场谈判一直谈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能谈出什么成果来。

李经述接到梁士诒的电报,回电让他去伦敦访问,表面上去英国看看有没有坦克的订单,实际上是想刺激德国人。

于是梁士诒便去了伦敦。伦敦当时处于一片雾霾当中,伸手不见五指。因为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也就是说。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灰蒙蒙的。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伦敦上空笼罩,多天不散,高耸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呛人口鼻。伦敦寒冷漫长的冬季使得居民需要大量烧煤进行取暖,加之地理和气象因素,冬日的伦敦经常雾霾弥漫,数日不散。

梁士诒一行在伦敦却受到了冷遇。英国陆军部根本没有意识到坦克的重要性,而且英国人认为自己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皇家海军,在大海战中能牢牢扼住德国人的咽喉,所以也根本不想花巨资到中国买坦克。梁士诒到了伦敦三天,英国政府只派出外交大臣格雷例行公事地和梁士诒见了一面。

三天后,梁士诒给李经述发电报,说:“伦敦雾霾严重,鄙人身体不适,请求提前归国。”

李经述回电让梁士诒先离开伦敦,在欧洲游历一个月,并说:“我相信坦克在欧洲战场,尤其是在堑壕战的威力将是很惊人的,如果德国人不买中国的坦克,这场战争德国人就输定了。过不了一个月,德国政府就会主动派人来找你下坦克订单。”

果然,不久,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就派人来来约梁士诒重回柏林谈判。因为德军虽然在西线大败英法联军,占领了巴黎,在东线把俄国的军团彻底赶出了东普鲁士,但奥匈帝国的大军在塞尔维亚的战斗却并不顺利。

康拉德将军是奥匈军队的指挥官,1906年他在王储斐迪南大公的推荐下任总参谋长,他在费迪南大公的催促下,派遣46万军队攻入塞尔维亚,开始惩罚塞尔维亚人之战,并且很快穿过塞尔维亚的平原。

费迪南大公虽然从小在兵营里长大,但他对发动一场战争要比打一场战争更为擅长。费迪南在战前的计划,是派大军迅速击溃塞尔维亚的军队对那些缺乏火炮自动武器和运输工具的塞尔维亚军队,费迪南大公没有放在眼里,他估计奥匈帝国的军队很快能占领塞尔维亚的首都,为他的妻子索菲娅报仇。

费迪南大公在维也纳市民的一片欢呼声中宣布出兵塞尔维亚,他显然过于自信,高估了奥军的战斗力,他以为拥有现代化重炮部队的奥军和德军一样勇猛凶悍。费迪南派波蒂奥雷克作为集团军司令去塞尔维亚战线,派康拉德作为指挥官去加利西亚抵抗俄军的攻击。

波蒂奥雷克一直担心自己可能遭到塞尔维亚黑手党的暗杀,他知道那些黑手党成员,很多都是患肺痨病的塞尔维亚青年,他们反正就快要死了,活着的意义,就是发动暗杀,甚至自杀式袭击,所以波蒂奥雷克拒绝在军营里公开露面,而在远离战场的萨拉热窝遥控指挥军队。

刚开始,面对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东面的保加利亚保持中立。波蒂奥雷克的三个集团军只能在塞尔维亚的北部和西部边界进攻。而这两个方向,多瑙河萨瓦河和德里纳河成为天然的障碍,这些河流很浅,大型军舰根本派不上用场,只能用小船或木筏渡过。过了河,就是塞尔维亚山区,当时正是酷热的季节,蚊虫肆虐,毒蛇横行,环境恶劣。人很容易病倒。

塞尔维亚指挥官是六十一岁的普特尼克将军,他是一员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有重病在身。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开战前,他因病在奥匈帝国的巴特葛莱贝尔接受治疗,被费迪南大公的人抓获。普特尼克将军当时以为费迪南大公会处决了他,费迪南大公的手下也劝他不要放虎归山,没想到费迪南大公是个真正的贵族,他说:“我们是军人,我会送你回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首都,战场上见分晓,我要亲自带着军队,到贝尔格莱德取你的头颅。”

费迪南大公普特尼克不仅让他回国。还安排一专列送他回贝尔格莱德,六十一岁的普特尼克依然是卧床不起的病人,糟糕的身体状况,迫使他就在卧室里或火车上指挥对奥匈帝国的战役。

刚开始,奥匈帝国的军队是四十万人左右,发动总攻时,奥匈帝国三个集团军大约九十万人,在数量上被大大超过的塞尔维亚的四十五万军队。塞尔维亚的军队只有野战部队24万,火炮才600门,而且多为小口径的火炮,他们也确实缺乏火炮自动武器和铁路运输,普特尼克将军便决定进行阻滞战斗,调动敌人在最有利于他自己的地形作战。不过塞尔维亚的军队,很多在巴尔干战争中经过战斗训练,战场经验丰富,加上是本土作战,地利人和,所以奥匈帝国的军队进入塞尔维亚后行进不是很顺利。

波蒂奥雷克保留了一个军的兵力,在波斯尼亚各地执行任务治安任务,尤其加强了萨拉热窝的安全保卫,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还浪费了两个军去追击那些很熟悉山寨地形的门的内哥罗人。

普特尼克分析了奥匈帝国的大军攻势之后,沿着奥匈和塞尔维亚边界的河流驻扎一些部队,趁着奥匈军队渡河时,侵扰他们,派骑兵和步兵打游击战。同时把塞尔维亚的主力军队,集结在德里纳河和萨瓦河汇合处形成的一条弧线上。战争刚爆发时,普特尼克将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塞尔维亚军在奥匈军队的进攻下继续退却,一直退到适合普特尼克战术需要的防区为止。

奥军刚开始打得很顺利,费迪南大公以为塞尔维亚人只有逃命的份,就把第二集团军抽调到了加西利亚对付俄国的军队,没想到塞尔维亚的溃军突然调转枪口,普特尼克指挥塞尔维亚军队反扑,沿着亚达尔河上一条三十英里的战线主动出击。数十万塞尔维亚军队迎面向奥匈帝国的军队发起了冲锋,像洪水一样,当时,前面的奥匈帝国的大军一路追击塞尔维亚的败军,轻兵前进,重炮部队还远远在后面没跟上。

一时间塞尔维亚的军队还在人数上占优势,奥匈军队惊慌失措迎战,攻势瓦解。双方经过了十多天的激战,都伤亡惨重,有时候开展的,完全是白刃战,奥匈帝国的军队死亡5万多人,塞尔维亚的伤亡八万余人。

不过生还的奥匈帝国大军都无心恋战,拼命逃回德里纳河。普特尼克抓住有利时机,进击奥地利的左侧翼,奥匈帝国的军队迅速溃散并退却,伤亡甚多。到9月初,普特尼克的塞军第一集团军竟然越过萨瓦河,反击进入了奥匈帝国原本占有的波斯尼亚,意图切断波蒂奥雷克领导的奥匈第六集团军的后勤补给线。

费迪南大公不知道塞尔维亚军队对波蒂奥雷克的部队的严重打击,早就和康拉德坐火车来到加利西亚的设防城市普热米什尔。他得知奥军溃败的消息,命令波蒂奥雷克从其多瑙河防区调第二集团军的一个军去增援面对塞尔维亚军的奥匈军队。

波蒂奥雷克回电报说:“我需要整个第二集团军。”

但费迪南大公认为对付塞尔维亚人不需要这么多兵力。援军两天才开到战场,为时太晚,不能对波蒂奥雷克有什么帮助,只有拼命的后卫战斗,才能使奥匈帝国的军队摆脱追击。

后来,费迪南大公急于击溃俄军,他想早一点回师塞尔维亚,让塞尔维亚人的鲜血告慰他死去的妻子,但这个强烈的念头最终毁了奥匈帝国。因为费迪南轻率地派出三十个师,组成三个集团军向卢布林进发,这几乎是奥匈帝国的军队的全部精华。

沙俄的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把哥萨特骑兵放在后卫,安排在分隔四个俄国集团军的几条宽阔的走廊中,以引诱奥地利部队进入俄军侧翼将全部暴露的阵地。这种纵深防御战略非常适合俄国的辽阔领土,伊凡诺夫的战略仅仅同用来对付拿破仑的措施略有不同而已。当哥萨克军被入侵者望见后,他们就转而向东疾驰,其速度以快到不被奥军赶上逃跑,奥军穷追不舍,就被诱入了一个危险地暴露的阵地。俄军把奥军赶回喀尔巴阡山一线,留下十五万多的可怜奥军在普热米什尔,成了瓮中之鳖。这一仗,奥匈帝国和沙俄这两个没落的帝国的军队展开了大决战,结果是奥军大败,伤亡惨重,基本上是一蹶不振。费迪南大公带不足五万人的军队突围,然后不断发电报给他的朋友德皇威廉二世求援。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这是一场几乎令它奔溃的灾难。此时,德军却在西线和英国法军展开堑壕的持久战,德国“施利芬计划”的重点在于加强德军的右翼“铁锤”,在东线施利芬只留了一个集团军。西线的战事久拖不决,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有点不耐烦了,前方的持久战让他心情很不好,为了扭转西线战场上的形势,他一个劲发电报给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施加压力,让他尽快从中国手中购买五百辆坦克

德皇威廉二世收到费迪南大公的求援信,也要求外交大臣皮洛夫尽快谈妥和中国人的买卖坦克谈判,“哪怕德国为此多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有了德皇的这番表态,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最终坦克售价贵的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德皇威廉二世专门从皇家的私库里拨出了一笔专款赞助。皮洛夫很快就同意了中国的条件,并且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根据最终协约上的条件,为了支付坦克的专利费用,德国政府支付中国政府每年一千万马克,同时只要战争还在继续,德国每年都需要从中国购买至少一千辆坦克。

李经述收到消息之后,大为高兴,历史上的中国,只有向欧洲列强买武器的份,现在中华帝国的坦克可以出口德国,得到这么一大笔订单,远超于自己的预期,坦克工业以后肯定会蓬勃发展。美国人也没办法说些什么,谁叫他们无法提供德国需要的产品呢,而中国却能。况且从中国运送战略物资到欧洲,比美国要方便,中国产品的价格相对更低,更有竞争力,这也符合自由贸易的标准,当然,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谈自由贸易,多少显得有些可笑。不过这时的中华帝国,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中华帝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保证自身的商业利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