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赎之旅 > 第203节,结局篇

赎之旅 第203节,结局篇

作者:伊丽莎白庄园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36:26 来源:笔趣阁

灯光下,她的眼神是那么坚定,没有一丝的倦意,如同感到一缕春风吹过来,那种感觉妙不可言,充满神奇般的力量,醉在其中,这厚厚的资料,代表着爱的阳光照进现实,将普照广博的大地,每个人都将受益终生,这将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将爱进行到底。

徐大树认真的审阅着《爱心银行》资料,看着老父亲熟睡安详的样子,心里舒服,踏实多了。可是想到小区王阿姨的事情,不禁心里打了一个寒战,唉,老人家,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问题,我们国家的退休老人,已经越来越多,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的生活令人堪忧,和学校里面的残疾孩子们一样,感到无奈,无助的时候,这些弱势群体,是需要得到,更多人的爱心关注与仁慈的同情心。

其实,王阿姨的事情,并不是个例,现实中,自己的儿女们都在忙于工作,事业,回家煮饭照顾孩子,再照顾父母是有些精力不足,有点牵强,勉为其难。

看着眼前这些资料,目前为止,爱心银行算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一下,应该认真的去领会,积极吸取,丰富的经验教训,事情重大,意义深远,任重道远啊!!不是三两年能解决事情,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勇于尝试,勇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结果!

难怪市政府,市政协,亲自出马,下来人安排工作,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长远考虑的,广泛应用的项目,时间紧迫,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实践摸索,需要我们这些爱心人士,自愿者,义工联盟,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力量,在努力中孜孜不倦的推进。

打开资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瑞士国家一件平凡,平淡的小故事。

标题是:

用爱心换时间,在瑞士有你不知道的爱心时间银行!

在瑞士旅居期间,我租住在一个名叫爱茉莉的老人家里。爱茉莉今年66岁,退休前在一所中学教书。虽然爱茉莉退休已经两年了,但她每天依然早出晚归,一副很忙碌的样子。我心想,难道她退休后又找了一份工作?不会吧?瑞士的退休养老金可是很丰厚的,足以让她晚年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一天,我忍不住把心里的疑问说给了爱茉莉。她听后笑着说:“我没有重新找工作,我每天出门是去把我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等到我老了不能动了再用。”

“什么?什么?时间银行?”看我听得满头雾水,爱茉莉解释说:“‘时间银行’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即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在未来自己老了、病了需要人照顾时,再拿出来使用。申请者必须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和充满爱心,每天有充裕的时间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其服务时数将会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内。”

原来,爱茉莉退休后,觉得自己身体很健康,仍充满活力,于是就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刚好她所在的圣加仑市推行“爱心时间银行”养老,她就到当地社保机构的“时间银行”申请照顾老人。“爱心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负责爱茉莉找到服务对象——87岁的独居老人利萨。她每周去利萨家两次,每次2小时,帮老人做些家务,如整理房间、推着老人出去散步、到超市购物、陪老人聊天等。在她服务满一年后,“时间银行”会将爱茉莉的工作时数统计出来,并颁发给她一张“爱心时间银行卡”,等到她病了或老得不能动的时候,她就可以凭着手里的“爱心时间银行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届时“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验证过“时间银行卡”信息后,就会每天指派专门义工到医院或她的家中去照顾她。另外,对于那些已经把时间“存起来”,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如住进养老院等)不使用“时间”的老人,“时间银行”便把这些小时数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送还给老人们。

瑞士的“爱心时间银行”养老,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养老开支,还解决了一些其他社会问题,比如可驱赶老年人的寂寞感,收获相互之间的友谊等等。很多瑞士民众都很支持这种养老方式,据瑞士养老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瑞士年轻人也希望参加这类养老服务。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方式,非常符合时代的发展,在其他地区迅速得到推广,而且政府还专门立法支持“时间银行”养老。“把时间存起来,等自己老的时候再用。”如今,在瑞士,一场用“爱心时间银行”养老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休以后,不但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而且可以凭此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这得益于瑞士“时间银行”。“把时间存起来,等自己老的时候再用”,形式创新加上政府支持,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心,创造性地实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愿景。

徐大树老师看我这个故事,感怀在心,激动喜悦。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求的爱心之路,阳光之路,互助,互爱,全社会都可以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一个更为长久,可持续,靠自我觉醒的爱心,发展之路。

接下来的资料。。。

爱心时间银行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1980年,卡恩46岁,却经历了一次大面积心肌梗塞,这次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重新的理解,他的生活方向也由此改变。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起源

卡恩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和法学教授,早年时他就有消除不公正的思想。卡恩的妻子是非洲裔美国人,他们跨越种族和肤色的婚姻在当时是被人威胁的。

卡恩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他创立了时间银行这种模式,他希望这种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经济和精神效益。根据这种模式,劳动不分贵贱,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提出的“价值实际上无形的时间“。在他看来,不管是盖房子,还是照顾小孩,这些工作都是平等的。他还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通过电脑可以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23个国家的300多个社区的企业都采用了这个系统。每个参加者工作的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由电脑记录下来。

目前,爱心时间银行主要是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爱心时间银行的运作方式很简单:区里出资聘请一人,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任务。凡是愿意添加时间银行的人只需前来登记在册,将自己的时间保存在时间银行,需要帮助时便可和时间银行联系,由银行管理员安排联络,用别的客户存储的时间帮助解决自己暂时的困难。

爱心时间银行的宗旨是用支付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而银行是时间流通的桥梁。自愿添加时间银行的客户在需要时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其他成员交换服务,既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又彼此联络了感情,克服了现代社会人们互不往来的缺欠。

爱心时间银行的显著特点就是双向。时间银行不是一个慈善组织,它只在供与求之间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参加时间银行的人不需付出一分钱,只需将自己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即可。成为正式成员后,时间银行会给每位添加者10张支票,时间银行成员可用支票表示时间的支付情况。支付一次,帮助自己为别人提供了一次帮助,反过来自己也能接受别人的支票。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原则。因此,自添加那天起,时间银行成员就要做好准备,既可得到别人的时间与帮助,也要准备在时间允许时为别人付出时间与帮助。

比较复杂,需要慢慢消化和梳理,此时此刻,徐老师内心此起彼伏,激动不已,这些良好的建议和说明,需要结合我们新时代的要求,需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想到这里,爱心银行事业,的确任重道远,寄予厚望,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发展。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时间去实践,去论证,还需要反复探讨,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他们先进国家积累出来的经验智慧。需要认真拜读,领会其内在精神,取之精华,剔除糟泊。

在瑞士,替老人做饭、铲雪、扔垃圾、写信、陪伴旅游的时间,都可以存进“时间银行”。

    近年来,瑞士将“时间银行”与养老服务挂钩,人们只要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的时长就可以存入“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这种既不依赖子女又减轻国家负担的方式颇受追捧,然而,现实情况或许难以如预想的那么美妙。

    把时间存进“银行”

    2007年,瑞士非营利组织施善基金会在小城圣加仑和阿彭策尔地区展开了一项有趣的尝试:鼓励人们照顾陌生老人,并将做义工的时间积累起来,等将来自己年老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再接受他人的义工服务。这个项目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

    据“瑞士资讯”网站报道,项目的参与者们一般每周进行两次上门服务,每次劳动两小时,任务包括替老人整理房间、购物及推老人出门晒太阳、陪聊等。一年后,时间银行统计出服务者的工作时长,并发给他们储蓄卡,当服务者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换取免费服务。如果服务者直到去世也没用完卡中的时间,银行会把“余额”折算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交给其遗产继承人。

    这一项目要求申请者是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的本地人,最重要的是时间充裕,因此服务者几乎都是退休人士。事实上,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是60多岁的老人在照顾80多岁的老人。

    事情进展颇为顺利,因此在2012年,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将之纳入国家政策,成立时间银行基金会,并整合了其他地区性公益团体的资源,包括新教和天主教会、妇女会、红十字会、老人服务机构和到家看护组织等。服务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协助做家务和陪伴、护送之外,还定期组织休闲活动,如参观、旅游、读书会和“嗨趴”。

    瑞士政府有意将时间银行打造成养老支柱之一。“瑞士资讯”报道称,2017年年底,圣加仑市议会对时间银行基金会的表现进行了评估,基金会整体获得正面评价,这意味着时间银行的服务的确有利于补足养老缺口。

    多国积极尝试

    时间银行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他希望“人们互助互惠、分享价值”的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精神和经济效益。据台湾“中央社”报道,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社区尝试了时间银行模式,即用电脑量化、记录参与者的服务时间,以换取日后的回报。

    在瑞士之前,有不少国家将相似的理念贯彻于养老事业,社会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就更早地吃了“螃蟹”。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973年陷入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苦于预算紧张,开始鼓励民众互助。1977年,民间人士水岛照子在大阪成立“劳力银行”,参与者服务一小时可得到代币回馈。前法务大臣堀田力1993年首创的“照护门票”,至今已在日本各地扩展出600多个分部,成为该国规模最大、最具多样性的时间银行体系。同瑞士一样,“照护门票”体系中最活跃的服务者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上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进入了中国。据《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报道,SH市虹口区晋阳社区居委会1998年就创立了“时间储存式为老人服务模式”。2013年9月28日,武汉成立首家时间银行,一个月内有30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入”了时间。今年7月18日,NJ市鼓楼区时间银行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线,志愿者可以在线“接单”。

    台湾地区的时间银行也搞得风生水起。2013年,台湾新北市启动“布老时间银行”专案,口号是“存老本、顾未来”。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到2017年9月,2114名“布老志工”已累积服务超过20万小时。现年70岁的刘菊梅从2014年2月开始当志工,每天约做两小时,4年间总共为18位老人服务了2759小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