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石头新记 > 第一百二十七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

粤州地处华夏南部,是与西洋的通商的重要口岸,也是五个市舶司之一!

两广总督孔洵前来拜见濯清,孔洵为孔子后人,曾历任平阳知府、荆南安察使。也算是个能吏,濯清自然不会怠慢,毕竟也是封疆大吏。

濯清要在羊城开设银行、商行,少不了和他打交道,将来安南稳不稳,就要看两广这个大后方。

两人寒暄客套不提,濯清笑道:“本王这次奉旨担任赐婚使,一切后勤要务还要孔大人多多协助。”

孔洵连忙施礼:“不敢担,不敢担!王爷能来粤州、钦州,总督府衙门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濯清把自己的老师郑里庵介绍给孔洵,将来后勤保障协调还需要两人的合作。

濯清又屏退众人,把自己的大概南征计划告诉孔洵。

孔洵虽然大体知道二次南征之事,因为皇上已经下密旨,让他全力配合,可也没想到濯清的计划如此大胆冒险。

孔洵欲言又止,濯清自然明白他觉得此计划凶险。

濯清笑道:“孔大人不必担心,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阮氏假意投降,在除夕夜起兵反叛,难道不冒险吗?他安南阮氏都敢冒险,我凭什么不能?再说我吃定他首鼠两端,他知道如果不和亲,不重新纳贡称臣,就是不死不休的连年征伐。我可以和他打持久战,拖得他精疲力竭。”

孔洵听了连连点头,心想这小王爷年龄不大,揣摩人的心思却很厉害,濯清和亲进入安南,表面上风险极大,可是阮氏真的敢杀和亲的公主和赐婚使吗?那就不是死一位卫将军的事了!

何况阮氏一直想取代黎氏,得到皇帝的认可,重新纳贡称臣。阮氏兄弟也希望安南做成“高丽第二”,成为永不征之地。

孔洵赞叹道:“王爷智勇过人,下官佩服不已。军粮物资,下官定当竭尽全力,确保及时筹措转运。”

濯清又把银行的作用,简单介绍给孔洵。

孔洵大吃一惊,如果帝国银行能异地汇兑存取,那以后两广的财政税赋上交与提留就方便多了。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还需要皇上的许可。另外帝国银行粤州支行还在筹划中,一切还只是美好愿景而已。

孔洵不禁对这个未及弱冠的王爷刮目相看,背靠大树好乘凉,朝廷也是个小社会,自己也没什么政治盟友。

虽然领了个兵部尚书的虚衔,恐怕实权还不如濯清这个锦衣卫同知。

若是能搭上北静郡王这条线,将来入阁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濯清是天字第一号“太子党”。

另外,孔洵虽然没有什么盟友,但在朝廷也是有眼线的。

他最近得知太上皇身体欠安,而皇上勤于政务,一天只休息两三个时辰,身体也很不好。

这二圣要是都挂了,太子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据说东宫现在是车水马龙,想去搭太子关系的文臣武将不知有多少。

孔洵要是自己去东宫,太子肯见不见他都是个问题。现在天赐良机,濯清送上门来了,这马屁不拍更待何时?

孔洵和濯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在粤州设置银行,建立外贸商行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濯清要把孔洵绑到自己的战车上,孔洵要搭上“太子党”号的快车。

濯清又告诉孔洵,自己打算在满剌加设置一个代表处,将来升格成领事馆,短期内和尼德兰、英格兰结盟打击佛朗机。

孔洵已经来粤州两年,他没想到对南洋,自己还不如濯清了解。由此可见,这北静郡王野心不小,不过这都是对外领略,皇上也是默许的,哪个皇帝不想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濯清笑道:“华夏虽大,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南洋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的领土,吕宋、满剌加、苏门答剌等地,早在前朝就是我们的藩属国。现在那些佛朗机人、尼德兰人侵占南洋土地,杀我侨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濯清又说道:“我已经去信濠镜澳、满剌加总督,警告佛朗机人,不要屠杀我侨民!到时候我大军挥师南下东进,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也!”

孔洵对濯清的强硬和灵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拉一派,打一派,威吓其他几派,这手法娴熟。

孔洵问道:“目前安南国王黎维还在镇南关,王爷如何处置他?”

濯清说道:“黎维软弱无能,又惹得民怨沸腾,激起兵变。但是他代表了安南老贵族们的利益,他至少目前还是名义上的国王,皇上下旨的时候,只说封安南公主,并没有说将公主嫁给哪个国王。我们正好利用这点,让黎维回安南组织旧部,到时候再暗中支持一点,这样他们内战,我们旁观拉偏架不是也很好。”

孔洵心中有点发毛,这王爷幸好不是自己的敌人,这要是折腾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孔洵心中仍有疑问:“那阮氏会不会觉得我们出尔反尔?”

濯清笑道:“我雷霆一击,是为了削弱阮氏,将来还要和他们边打边谈,争取利益最大化。短期内凭一两次战役,是不可能完全吞并安南的,只有先南北分治,再不断地蚕食,最终全部改土归流。”

孔洵也被濯清画的大饼吸引,问道:“那下官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濯清笑道:“孔大人乃圣人之后,自然是在两广、安南设立学堂,提倡礼仪教化,孔孟之道,只要是安南民众,皆可以送孩子入学堂,将来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孔洵茅塞顿开,一拍额头,对濯清说道:“听王爷一席话,真正胜读十年书!”

濯清说道:“孔大人不要小看了学堂的作用,书同文,车同轨才有我泱泱中华的气派,孔大人做好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濯清又补充道:“另外在北方一些失地农民,也可以向南洋迁移。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都是咱们老百姓,自发地拓展生存空间,我们只要顺势而为即可!”

孔洵听罢,深深地对濯清鞠了一躬,这是真正的拜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