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重生之八十年代 > 【第656章 】名副

重生之八十年代 【第656章 】名副

作者:灰色星晴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3-30 20:23:33 来源:笔趣阁

车上拉的是秦唐一家四口,他们是响应上级号召,从岸江市区到仁通县、黄坡乡、河套村安家落户。那年秦唐10岁、哥哥秦哲安12岁。当时不谙世事的唐不明白为何要到这里来安家?只是感觉到从此以后父母都失去了工作,他们一家都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差了,学校也由宽敞明亮的教室变成了低矮潮湿的课堂。好在河套村的大人孩子都很和善意友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一家,关系处理的也相当融洽。他哥俩先后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参加劳动,和父母一样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兄弟俩不负众望同时考上了大学,成为河套村自解放以来仅有的两名大学生,当时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村里的男女老幼更是对他家刮目相看,还在私下地议论:看看,还是人家城里的孩子聪明,有出息!就在兄弟俩上到大三时,他父亲落实了策,在市里重新安排了工作,一家人从河套村又搬回到岸江城区。兄弟俩大学毕业后都分在了市区工作,从此再也没到过河套村。

父亲退休后一直牵挂着河套村的变化,曾多次提到要去村里看看,但直到他老人家去世这一小小的愿望也末能实现,成了他老人家的终生遗憾。母亲一再要求到河套村走走,正是为了了确父亲的这一夙愿,也是满足一下她的怀旧心理。

他在想那时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现在怎么样了?春福、石头、小山子他们现在在干什么?三奶奶、老耿叔他们身体还那么硬朗吗?那时情景不断在他脑海里闪现。河套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树,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枣树还有松树、榆树、刺柏树,等等还有一些至今他也叫不上名的树木,除了冬季,一年三季都有花有果。从山上流下的那条小溪,正从村中间穿过,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小媳妇、大姑娘沿小水沟一字儿摆开洗衣服、啦家长,有时也打荤骂俏。男人女人们的粗犷的笑声、小溪“哗哗”的流水声、树上小鸟宛转优扬的鸣叫声。共同构成了河套村最美妙的音符。放学后,象他们这样的半大小子仨仨俩俩结成一伙,一起割草、拾柴禾、上山捉兔子、下河摸鱼虾,直到他哥俩上了大学才结束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河套村生活的这十多年里,有一件事是他终生难忘的。在他和哥哥去大学报到的头一天傍晚。一家人正准备吃晚饭的时候。春福、石头和小山子却气喘吁吁、汗流夹背地跑进了他的家。

春福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一本塑料皮笔记本,双手递给秦唐说:“唐,明天你就该上大学去了,我们也没什么送你。这个本子你就留个纪念吧,算是俺仨的一点心意。”那时一个烫金的塑料皮笔记本,就是一件珍贵的奢侈品,当接过这本笔记本时感动得秦唐不知说什么是好。母亲马上煮上几个咸鸡蛋,硬留下他仨在一起吃了一饭。还破例喝了一点酒。那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聚餐。后来才知道,春福他们为了给他买纪念品,每人凑了二毛五分钱,步行了15里从公社新华书店买来的。后来那本笔记本伴他读了四年大学、十年的工作,只是在一次搬家时不慎丢失了,现在想起还有点遗憾。

轿车在村边一个空地方停下,老太太高兴地嚷道:“可到了!可到了!”

晴晴先下车把婆婆扶下来,小妍妍下车后就一蹦一跳地往前跑,晴晴赶紧上前一把抓住了他并责备道:“小心汽车。不能乱跑!”

这时秦唐也从回忆中醒来,他生活过的河套村就呈现在他的眼前。他的第一印象是过去的土坯草屋不见了,展在眼前的是一排排的青砖水泥瓦房,以前的小胡通变成了宽敞的街道,只是村里村外的果树却看不到了。他们边走边谈论着。指划着,老太太极力寻找他家曾住过的房子,但看不到一点踪迹。

河套村的人本来对来村的小汽车早已司空见惯了,并不稀奇。原因是这几年城里人坐小汽车来收购笨鸡、笨鸡蛋、野兔、和瓜果梨枣的常年不断。可是看到他们这几个老的老、小的小、东张西望、走走停停的人。就感到特别奇怪了。一会的工夫就聚集了五、六十个村民伸头伸脑地想探个究竟,有的还小声议论:他们既不像是来做生意的。又不像来爬山的,莫非是来走亲戚的!

秦唐猛然想到得先找到春福他们,有个落脚的地方。这时一个壮年男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唐忙上前问道:“请问老哥,春福家在什么地方?”

那男子停下脚步,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地看一遍秦唐,又疑惑审视了一下其他人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找周书记有事么?”

“我们从岸江市来的,是来探亲的。”唐忙答道。

那人更疑惑了,睁大眼睛追问道:“敢问你贵姓?”

“我免贵姓秦,二十五前也是这里的村民,曾在这里生活过十年。”

壮男子摇摇头、咧咧嘴,猛然伸开双臂一把将秦唐紧紧搂在了怀里,兴奋地说:“我是石头,你是唐还是哲安呀?可见到你们了!”

拥抱过后,他转身对老太太说:“您就是大娘吧!”说完他一手拉着老太太一手拉着唐,快步向春福家走去。晴晴和司机小秦牵着妍妍的手紧跟在他们的后面,围观的村民听说是老秦的一家来了,也呼啦啦地一起跟着向春福家走去。

水蛇腰正在家里院子里洗衣服,猛见石头领着一帮陌生人进了家,后边还跟着一大群村里的人,以为出了什么事,当时吓傻了眼,手中的衣服也掉在了地上。

“嫂子,快!贵客来了。”石头一进门就对着洗衣服的女人喊。水蛇腰被突如其来的事吓懵了,一时没有缓过神来。

“还愣着干么!俺春福哥呢?”石头再次吼道。

水蛇腰这才有点清醒,以为又是城里人来收购山货的,拾起掉在地上的衣服甩了甩对石头说:“他没在家,你领他们去村委大院吧。村里都在那里。”

“哎呀!人家不是来做生意的,是专门来探亲的。以前在咱村里住过,现在是咱村的客人,先让人家进屋坐下再说呀。”石头看到水蛇腰不冷不热的样子有点急道。

春福嫂子这才注意到,客人当中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还有一个年青俊俏的小媳妇。她意识到这些人一定有来头。忙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招呼道:“来来来。屋里坐!屋里坐!”

唐一家被邀进了堂屋里,一块跟来的村民停在院子里顺着门口向里瞧。秦唐主动招呼大家进屋坐,院子里的村民你推我搡就是不肯进屋。晴晴这时忽然想起来时带来了一些小食品,拿出来就想分给村里的小朋友们吃。大人们一看呼拉一下跑了,只剩下几个不懂事的小孩留在了院子里,晴晴一人一袋分给了他们。

“嫂子,你不知道,二十多年前。大娘一家曾在昨村住过十来多年,那个时候春福哥、我和唐哥都是好伙计。”经石头一再提示,春福嫂子这才真正地明白了。“哈哈,听说过,早就听你春福哥说过,那还真是稀客哩。”水蛇腰的热情度一下子提高了十倍,笑呵呵地说,“你哥今天进城了,说是有什么急事。你快给你哥打电话吧。”

她的柳条细腰比开始扭动的频率更快了。象变戏法似的一盘大枣、一盘子花生、一盘子柿子……摆了满满的一桌子。

晴晴注意到,春福家有四间正房、四间东西配房,屋里摆放着一台25英寸的彩电、一部电话、一套木制的沙发,屋里屋外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再看春福嫂的身材和言谈举止。根本不能和农村的妇女划在一起。“山里也有金凤凰啊!”这是晴晴对春福女人的第一印象。

“我看看都是谁来了?”随着一声浑宏带点嘶哑的声音传来,一个背稍驼、满脸胡须的老汉走到了春福家门口。来人一手提着暖瓶一手拿着缸子。

“老耿叔!”唐第一个反应过来,忙站起身迎了出去,亲切地把耿守志接到了屋里。

耿守志连忙放下手中暖瓶和缸子。伸出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紧紧握住老太太的手说:“老嫂子,听说你来了我就高兴地跑过来了。你身体可够硬朗的!”

“守志兄弟。你身体也够好的。这几年我做梦都想来这里,就是没腾出空来。”

“不晚,不晚,只要能见上面就不晚!”老耿头左右环顾了一周问道,“哎,老秦哥怎么没和你们一块来?”

秦老太回道:“五年前他就病故了。临终前还嘱咐我一定要到这里看看。”

“可惜呀,大好人,就是走的早了点。”

耿守志挨着老太太坐下后,这时审量着眼前的唐道:“你是老大还老二呀?”

“耿叔,我是老二唐。”

“哈哈,当时你兄弟俩长得差不多,我一直分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现在听说你们都在城里当大官啦!”老耿头称赞话让秦唐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

“什么官不官的,能有个工作挣饭吃就行。”老太太接过话茬说。

石头拿起耿守志提来了的那把水壶往他缸子里冲了一下水说:“叔,您喝水。”耿守志接过缸子白了石头一眼道:“你小子,不懂事,你大娘他们来了也不提前给我说句!”

“我们也是刚才在路上遇到的。”秦唐忙解释道。

石头也附和着说“是是,就在你来十分钟前我才遇到他们的。”石头是他的亲侄儿,从不敢在他这个古怪耿直的二叔面前说句大话。

秦唐看到耿守志在掏烟袋,才猛然想起临来时专门携带的几包香烟,忙抽出一支恭敬地敬给了耿守志,说:“耿叔您抽这个。我平时不抽烟,一般也想不起来敬烟。”

“不,不,我抽这个!”耿守志晃了晃自己的烟袋说,“抽这个顺口。”秦唐这才想起老耿叔的怪脾气:从不沾别人的一点便宜。

小妍妍在屋里呆的不耐烦了,吵着闹着要到街上去玩。晴晴在这里正愁着没法插话,更受不了耿守志吐出的旱烟味。正想找个借口出去一下。她顺势领着妍妍逃出了堂屋,向院子外走去。

望着晴晴的背影,石头小声地问唐“这个就是嫂子呀?”秦唐点了点头。

耿守志抽了两袋烟、喝了一杯子水、又说了一会话,看看太阳快到中午了,就站起身对秦老太说:“老嫂子。我也该回家做饭了。你们来一趟好不容易。就多住几天,凑空我就来陪你说话。现在比以前可好多喽,最起码能管足你们饭啦!哈哈哈,一会我再来陪你说话。”

耿守志提着他带来的暖瓶和缸子站起来就向外走。大家知道他的性格也没一人留他吃饭,唐母子一直送到大门外。看着耿守志那佝偻消瘦的背影,秦唐的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他感到:这是他生平遇到的最倔强正直的大好人。起初,他一家刚到河套村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三十六年前的一天。秦唐一家就乘坐汽车,拉着简单的家什,从岸江市城区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河套村安家落户。接待他一家的第一个村就是耿守志,当时他是村的支部副书记。汽车到村口时,秦唐就看到耿守志带着五六个壮劳力早已等候在村头上,他们把汽车直接引到村东北一个空院子里,耿守志就指挥着他们往屋里搬家什。当时秦唐记得很清楚:父亲一下车,耿守志就象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双手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大声说:“欢迎!欢迎!欢迎你们全家到我村安家落户。”然后指着那三间低矮的草房又道:“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能解决的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父亲马上也客气道:“多谢多谢!以后少不了给你们添麻烦。我们初来乍到,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了解,还希望你们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哪里。哪里,以后咱都是一家人了,用不着再客气了。不过现在条件还差点,等以后条件好了。咱再着盖个大点宽敞的好房子让你们住!”

“有个安身的地方能遮风挡雨就行了。不敢奢望!不敢奢望!”

就在耿守志和父亲寒喧的工夫,那五六个壮劳力就把家什全部搬进了那三间茅草屋。后来才知道。就是那三间破草房也是耿守志动员石头一家让出来的,石头他家搬进了离村一里外的大队养猪场。

一切家什摆放停当后,唐的父母非常感激地让耿守志抽支烟歇歇,他说什么也不抽,还呵呵地笑着说:“老嫂子不用客气,以后咱们就是一个庄的人,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说,不能帮大的,咱能帮小的。就是小孩们不听话,我也会帮你管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耿守志热情豪爽、做人做事厚道,且嗓门大、心眼细。秦唐第一次接触耿守志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知道底细的人都认为老耿头是一条老“光棍”呢!其实耿守志曾是一名有战功的军人,建国后他踊跃报名参军,接着随军参加了东南省份大大小小的剿匪战斗。由于战功卓著,他很快入了、提了干,后直接转业到他当时服役的东南部沿海一个城市。五十代末,上级号召员要带头面向,为农村服务。他所在的单位也提出了:“年青员要主动到农村第一线去,用实际行动支援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耿守志再三考虑,毅然决然辞掉了有固定收入的国家工作,主动辞职回到了他的原籍――黄坡乡河套村。当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不久就担任了河套村村支部副书记。

1960年隆冬,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地上的积雪没过脚脖子。在通往河套村的路上,一对年青人背着简单的行礼在一瘸一拐地摸索着前行。年青男子穿一身旧军装,搀扶着一个身材娇小的年青女子,那就是耿守志和他已有身孕的妻子。在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了一处突兀的山峦。耿守志高兴地对妻子说:“翻过这个山就到咱的家了,这座山叫碧水山,以前还供着山神庙,一到三月庙会香客可多了,十里八村的人都到这里烧香磕头、许愿还愿。”年青小媳妇实在是走不动,她两手紧紧抱住耿守志的一只胳膊,大口喘着粗气说:“守志哥。我走不动了,咱歇歇再走好吗?”耿守志鼓励道:“再有三里路我们就到家了,再坚持一会,坚持就是胜利!”年青小媳妇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雪地上,不走了。

耿守志赶紧放下行李,拦腰抱起妻子:“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一旦冻僵了就是死路一条。当年我们行军打仗时。最忌讳的就是发生这种事。来我背着你走!”他弯腰让妻子趴在他宽厚的后背上,刚走了十多步,耿守志脚下一滑一个趔趄他一同倒在了雪地上。耿守志第一反应就是翻身抱走怀有身孕的妻子:“摔痛了吗?你感觉怎么样?”小媳妇用微弱的声音说:“你放心我没事,就是太累了。”耿守志搀着小媳妇的胳膊说:“来。我架着你走。”从车站到河套村这段十华里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这三个小时对他俩来说比一年的时间过得还要慢。

耿守志搀着怀有身孕的妻子赶到家时,已到了上灯的时候。家里除了年迈的老母亲,二间低矮的破草屋外,可谓算是一无所有、家徒四壁。他用带来的那点积蓄。购置了点必要的家具,卖点过年的东西,才算是有了一个家样。

第二年春上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耿守志也和大家一样,主要以树叶、野菜充饥。他怀孕的妻子偏偏对这些食物过敏,吃得脸肿、腿虚,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

临近麦口时,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折磨的妻子哀求他道:“让我回海城去吧,等我生下孩子我就回来。”耿守志觉得大家都一样挨饿。不能让自己的妻子搞特殊,劝道:“马上就到麦季了,等下来新麦子第一碗白面条就让你喝。”

一天夜里,饱受饥饿折磨的耿守志妻子,趋丈夫不在家时悄悄地溜出了家门。她借着夜幕的遮护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地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她瞧瞧四周没人。就壮着胆子钻进生产队快要成熟的土豆地里,挥舞起两只手“贪婪”地扒着被她视为延续生命的土豆。一会的工夫就扒了足足有七八斤,再多她也提不动了。她用事先准备好的包袱把扒出的土豆严严地包好,偷偷地从土豆地里钻了出来。刚走了几步,突然一道刺眼的手电光照了过来。

“谁。干什么的?”在漆黑的夜里、空旷的山野上一个男子的怒吼显得特别的响。她提着土豆急不择路地跑着,突然她被一块石头拌了一脚,她连同土豆一起滚下了那个山坡。

等她醒来时已躺在了公社卫生院的病床上。其实那天晚上,发现她偷土豆的正是她的丈夫耿守志,背她上卫生院的也是他。她的命算是保住了,可是她肚里的孩子却夭折了。

第二天耿守志放下正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妻子,回村主持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会上他对妻子偷窃集体财产的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接着他替妻子做了深刻检讨,并按村里的规定罚了自己半个月的工分。

那时偷窃行为是老百姓所唾骂的事情。可对待耿守志妻子偷土豆这件事,老百姓总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没有一点歧视,并很快包容了她。不是因为耿守志是村里的,而是因为他的妻子是从外地来的,是特殊情况,况且她丢了孩子还差点丢了生命。村里的一些中老年妇女听说后还直可怜的掉泪呢。好多妇女凑上公社赶集或走亲戚路过,仨仨俩俩到医院去看她,有的还偷偷地揣上几个煮熟的鸡蛋,让她补补身子,当然这些不能让耿守志知道的。耿守志的妻子在医院只呆了五天就匆匆出院了,他没有更多的钱给妻子养病。回家后耿守志的母亲把家里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煎成汤给儿媳喝。

小麦眼看就要成熟了,就在这时,耿守志的妻子突然收到了一封娘家的信,信封里还夹来了十元钱。看到这封信时耿守志的妻子哭了,哭得很痛,就连具有铁石般心肠的耿守志也禁不住掉下了眼泪。身体虚弱的妻子经过一天痛哭折腾后,到了晚上便很快进入了梦香,睡得很甜很甜。耿守志静静地守在妻子的床前一夜没有合眼。

第二天一大早,耿守志给村支书特意请了一天假。说是陪他妻子到县城逛逛。出了村口他搀着虚弱的妻子重复着半年前的那条路。半年前他也是和妻子走的也是这条路,不过那是携妻回家,荣归故里。那时觉得路很长很长,恨不得一步迈到家里。这天他是把自己的妻子亲自送回家,是夫妻别离。猛然觉得这条路很短很短。巴不得让它永远延长下去。

这天耿守志并没有进城,而是带着妻子步行十华里去了附近火车站。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撒谎,因为他不想惊动村里任何人。

耿守志用她娘家寄来的那十元钱给妻子买了张回家的车票,剩下的钱都塞给了她。让她路上备用,后又掏出四角钱一人要了一碗菜汤。临别时,他对妻子说:“你走吧,那里条件好点,起码能填饱肚子。如果真的有来世。咱俩再做夫妻。”妻子紧紧抱住他的胳膊不放。耿守志接着把一张同意离婚的“协议书”和他们的结婚证一并交给了她。妻子木然地望着他,眼泪断了线的珠子,泣不成声地哭着说:“等我的病好了我还会回来的。”

就这样耿守志为了给妻子留一条活路,亲自把妻子送走了,他的妻子从此一直也没有回来。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妻子只来过两次信,一封是说她平安到家了,让他放心;一封是告诉他她已和别人结婚了,让他再找个比她更好的女人做妻子。听到妻子已经嫁人,生活也有了依靠。耿守志回了一封信:祝她婚姻美满,保重身体,从此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了一点联系。耿守志没有了牵挂,心情也比以前轻松了很多,村民发现他的腿更勤了。嗓门更高了,干活的力气更大了。

他的老母亲天天盼儿媳回来,天天以泪洗面竟哭瞎了眼。

每天他除了照顾好失明的老母亲吃住外,整个身心都泡在了村里。也就是从那以后。人们发现了他的一个怪脾气:不喝别人的一口水,不吃集体的一口饭。就是平时村里有招待他也固守这条他自己立下了规矩;就是计划生育这样的全天候工作。他也是自己从家里带着水和饭陪大家一起吃。从此,他成了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不食别人烟火”的怪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多人也给他提过亲,他也见过几次面,总觉得不如他的前妻温柔漂亮,偶尔有个称心如意的还怕进门后再亏待了老母亲,都被他坚决拒绝了,耿守志一直没有再娶。

他的老母亲是在八十五岁的高龄上病故的。十里八村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耿宁志是个大孝子的。也是那一年,耿守志和当时的支部书记由于年龄的原因,双双从村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在选拔支部书记人选上,耿守志认为:周春福走南闯北见世面,搞过销售有经济头脑,热心帮助别人心眼厚道,是最佳的领头人人选。

春福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后,他全力支持春福的工作的同时,不忘为群众分忧并被群众,被群众誉为大家的知心人、热心人、贴心人,一致选举为村民理事会会长、民主监督小组组长、民主议事小组组长。有的村民戏称:老耿头,脱了一顶乌纱帽,换来三顶乌纱帽,值!

在后来的几年里,河套村出现了一桩怪事,每年除夕之夜人们就会发现在村后山那个小山包上有鬼火出现,村里有大胆一的后生有时专门站在村头上观看:一个小光点一闪一闪的。第二天就会在一块青石板上发现一小堆烟灰。

村里自称懂得阴阳八卦的一位老人解释说:“这是山神爷在作为。咱们碧水山要显灵了!”

春福电话告诉石头说,现在他正和县里的领导与一投资商洽谈有关开发碧水山、创建旅游度假村的事宜,中午赶不回来了。让石头先陪着秦唐的一家吃顿便饭,下午一定早早回来,陪唐喝个一醉方休。秦唐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来了精神,对河套村开发旅游项目很感兴趣。他感觉沉睡的碧水山正在觉醒,他对河套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午饭后,秦唐就让司机小秦先回单位去了。秦老太太急着要找她的老姐妹们叙旧,春福嫂领着她出了家门。

唐对石头说:“碧水山很有开发价值,利用好就是我们村的金山、银山。就是我们村的富地、宝地。”

“要不咱到山上转转?”石头提醒唐道。还没等秦唐反应过来,小妍妍听说要爬山,立刻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非缠着他妈妈去爬山不可。秦唐正好也有到山上看看的想法,一家三口在石头的带领下向碧水山走去。

碧水山海拔280米。是仁通县最高的山峰。目前除了零星地生长着一些小树、杂草外。整个山坡都是光秃秃的,昔日的风采已经不在。近几年由于村民的无知,疯狂开荒、过度开采,它的范围已经缩小了三分之二。水土流失造成了岩石裸露。成片的树木和茂密的草滩不见了,以前长流不息小河也断了流,偶尔看到几棵刺槐斜插在山坡上,象是守山的卫兵,在捍卫着这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山。

唐他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到达了半山腰。秦唐看到一块大平板石头,好像又回到了他的儿提时代。他拚尽全力才爬上那块巨石,在石头上方他来回走动着,不时地向四周张望。山下的小屋、田地、道路尽收眼底。这块大石是他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也是他作为农民在山上劳动时,经常休息的地方。当年大石的四周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把整个大石遮的严严的。

老人说,这块巨石是很久很久以前从天上掉下来,是一块有灵验的神石。就是凭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这块大石才免遭了劫难。据说当初孟母携孟子搬家时,刚走到这块石头旁,天上突然五雷三降、风起云涌,一场大雨即刻倾盆而下。孟母情急之下,只好拉着孟子靠在这个大石头下避雨。可是雨确实太大了。大石头下面的空隙太小了,只能勉强容一个进去。正在孟母无奈之时,大石的四周忽然长出了四棵茂密的大树,象四把巨大的雨伞把整个大石遮得严严实实。直到现在这里的老百姓还坚信。这块大石头下面曾经是孟母和孟子避雨的地方,但传说的真实性谁也没有考证过。

唐邀石头也爬上了大石头。他俩盘腿而坐,想努力找回少年时的感觉。这时另一个儿时伙伴的音容笑貌浮现在唐的脑海里。秦唐试探地问石头道:“小山了现在做什么生意,现在生活的怎么样?”

一提到小山子石头忽然低下了头,刚才一直笑盈盈脸突然变成了一幅悲伤的面孔。他低下头呑呑吐吐地道:“小山子他‘走’了。”

“怎么?小山子死了!他是怎么了走的?”秦唐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急切地追问道。

“唉,都十多年了!”石头长叹了一口气说,“就在你们般走的第三年,我们这里也进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我和春福、小山子联合承包了村里的石头开采,生意红火了将近十年,我们也确实挣了不少的钱,成为全村人人眼馋的暴发户。就在我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小山子在一次放炮时不幸被一块滚落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头部,当场就死亡了。”

秋风掠过山头吹起几片树叶,树叶在空中盘旋着落下。秦唐仰望着天空,似乎在聆听一个悲壮的传说。

石头停顿了一下说:“就因为这事村民起哄说,这石头不能再采了,山神都发威了!从此我们就不再开采了。后来春福选上了支部书记,我就当了一名经纪人,专门对外销售当地的山货。近几年,随着我乡葡萄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我又干上的销售葡萄的生意。”

秦唐紧繃着脸,两眼盯着前方裸露的石壁:“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的坟墓在哪里?”

“就在那个小山包的南面。”石头站起来指着西南方向那个小山包说,“为了记住他的位置,我还和春福专门给他立了块石碑。”

秦唐的鼻子一酸,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眶里滚了下来。“走,我们一块看看他去。”说完他跳下那块巨石,头也不回地向那个小山包走去。石头、晴晴和妍妍紧紧跟在后面。

在小山子墓碑前,秦唐深深地向他鞠了三个躬。然后他用石头的火机点着一支香烟,插在墓前的石缝中,又向后退了三步,双手合十,面向墓碑道:“山子小弟,我来看你了,安息吧,我的好兄弟!”。看到这场面,本来心就太软的王晴晴,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她立刻把脸背了过去,不断地用纸巾擦着眼泪。

祭奠完小山子,秦唐转身向山下走去,心里不断地嘀咕:“报应!报应!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无知的惩罚啊!石头弟,你听着,任何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牢记科学发展,才是千古不变的硬道理!”

“爸爸,爸爸,这是什么花?”妍妍不知什么时候采了一大把野花追着唐问。

“我不知道,问你妈妈去。”他心情烦燥地塞搪道。

“不,就叫你说嘛?”妍妍不依不绕地纠缠道。

石头弯腰抱起妍妍一一指着野花说:“这个是野菊花,这个是苦菜花,这个是……”石头把妍妍手中花名全部报一遍。又说道:“明年春上你再来,那时这里的鲜花才多呢!”

“比汇集广场的鲜花还多吗?”

“俺这里比你城里的花可多多了。”

小妍妍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挣扎着从石头的身上爬下来,一蹦一跳地跑到了晴晴身边。

石头看到秦唐情绪不好,就想试着换个话题说:“早在十年前,我和春福就想过搞生态旅游开发,我跑过好多地方,看到别的地方都是这样搞的,很成功,效益很可观。乡里和县里的领导都支持我们这样做,每年主动来这里想投资的客商也很多,县招商局也没少给介绍了客户。”

“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搞成呢?”唐不解地问道。

“让我说呀,那些人没有诚心,都是些来骗吃骗喝的骗子!要我说,人家就抓住咱饥不择食、‘见神就拜’的这个心理啦。”

“不能这么说,人家从老远地方来考察,就图在这里噌一顿饭吃?咱得从自身找找原因,看看还有哪些方面不利于客商投资。”

“大道理我不懂,可是也知道什么叫饥不择食。就是这个考察法,要不是乡里给埑着,早就赔掉腚了。”石头越说越激动,额头冒着热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