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11 陕西

蚁贼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11 陕西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因为洪继勋无意中的一句话,邓舍猜测孛罗帖木儿那出城西去的五千人也许是入了陕西,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但是他猜对了。

只不过,他在对孛罗帖木儿行军路线上的猜测上稍有错误。孛罗军并不是走的东胜、云内、丰州,而是行经河曲,从府谷城外的刘家川渡口过了黄河,继而长途行军,又横渡无定河,目标直指关北重镇,——延安。

河曲,在东胜三州的南边;府谷城外的刘家川渡,早就是陕西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陕西之地,“阻山带河”。黄河自青海发源,经甘肃、宁夏,流经陕西的时候,刚好凸出为一个“几”字形,把陕西大部分的地方包裹其中,随后,沿着陕西与腹内的交界地带南下,经河南,滚滚东去。别的地段暂且不说,只说黄河流经陕西与腹内边界的地段,全长千余里,两岸山峦重叠,谷道弯曲狭窄,滩多水急,航运困难。沿岸最为重要、且又可为军事通道的渡口,府谷城外的刘家川渡可谓是自北而南的头一个。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这个渡口,可西入山西,也可北上内蒙。反过来,不论是从内蒙出军、抑或是从山西出军,也都可以经此渡口进入陕西。

此地距离大同不是很远,几百里地。大同在西北方,而冀宁则在此地的东南边。目前,这块地方处在孛罗的控制下,所以,他也才能因此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黄河,军入陕西。

陕西是为“四塞之地”,如果从潼关入内,很不好过。但是孛罗占据了地利,他据有大同,可以不走潼关,能够绕道刘家川,横渡黄河,迂回入陕。这看似轻易,其实也殊为艰难。别的不说,就说几千、上万人过河,而且还是悄无声息地过河,只在后勤供应上,就可想而知孛罗下了有多大的功夫。并且,陕西北部河流纵横,还不止有黄河一条河水。

过了黄河,还有屈野川、兔毛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过了屈野川、兔毛川,又有鼎鼎大名的无定河。再过了无定河,又有蒹芦川、大理水、清涧河等等,大小河流不下五六条。过了这许多的河流,最终才能够进至延安。虽然说,这些河水不能与黄河相比,没有那么难渡,其中有一部分也完全可以从水浅处徒步而过,然而,毕竟是这么多条河水,行军的困难不必多言。要不然,也不致孛罗这支入陕西的军队居然连着十来日,都是毫无消息。没有消息,他们在做什么?跋山涉水。

这还是孛罗在占有地利的优势下。

陕西“四塞之地”的名头可不是白来,如果是换了察罕,如果是换了从临汾、冀宁路等地入陕,就不单单只是渡河的麻烦了,而且还有翻山越岭之苦。陕北有三座大山,北边横山,西边子午山,东边黄龙山。这三座山皆是占地极广,动辄方圆上万里。最大的横山面积两万多平方里,最小的黄龙山,面积也有一万多平方里。只这三条山脉,就几乎占了陕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更且,分处三面,形成了一个马蹄形,是为一个天然的防御结构。加上黄河、无定河等许多条的河流,山水呼应,连绵不绝。比如无定河,就在横山的东边;而黄河,也就在黄龙山的东边。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防御体系。何为“关山四固”?这就是“关山四固”。

延安,就处在这三座大山的中间。“府东带黄河,北控灵夏,为形胜之地。”前宋时,因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在延安常年驻有重兵。当时,叫做延州,被称为“五路襟喉”。金国人窥关陕,凡用兵陕西,往往便是从山西渡河,犯延安,“延安陷则南侵三辅,如建瓴而下矣”。

不但金人如此,西夏更是如此。前宋与西夏曾多次在延安一带发生大战。所为者何?就是因为西夏想要争夺延安。一旦延安被夏人所得,他们则便可经由横山、子午山、黄龙山三座山脉所形成的马蹄缺口处,长驱南下,进攻关中。——,此三座山分布在延安的北、西、东三面,唯一所留下的缺口,正对着关中平原。是以延安一下,关中即要陷入危险之中。

唐代中叶,安史之乱。

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反唐,率军循太行山东麓南下,从正面攻取潼关。当时,就有人顾虑安禄山若是别遣一军从延安一带迂回,长安就十分危险。杜甫还因此写了一首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急驱塞芦子。”只不过,安禄山根本就没想到这一招儿,却是这些人多虑了。而孛罗这次的出军路线,却正是用了安禄山没有用的招术。

简而言之,延安在陕北的地位,就犹如长安之於关中,汉中之於陕南。

孛罗帖木儿多次与察罕争夺冀宁不果,这一回,他算是下了一个大赌注。干脆不要冀宁,经黄河入陕,先占据延安,以为据点,然后图谋关中。这一步举措,不是邓舍开始时没有想到,也不是察罕没能料到。“赌注越大,风险越大。”孛罗此举若能成功,则陕西就算有了他的一席之地;但是如他不能成功,惨遭失败,则他入陕西的军队必然来得容易去得难。

此时,陕西的大体形势与晋冀相仿。

陕西之“陕”,本指河南陕县西南的陕陌。早在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成东西两个部分。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陕陌以西归召公治理。此即历史著名的“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后人因称陕陌以东为陕东,陕陌以西为陕西。

唐朝曾在安史之乱后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以“陕西”作为行政区域名的开始,不过为期很短,范围也小。

宋时,置陕西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辖境包括今之陕西和宁夏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大陕西”自此出现。入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治所奉元路(今西安),辖境约为今之陕西全部、内蒙古河套南部、甘肃黄河以东及宁夏南部。其境内最主要的区域,也就是今之“陕甘宁”三省的全省、或者部分地区。

陕西这块地方,有人评价说:“天下之势,恒在西北,边塞阻险,受敌一面(指东面),虽中才亦足以自保。”诚哉斯言!只不过,要想借陕西而成事,当全有西北之地。如果关内割据,两强、乃至几强对峙,“以一隅之地,而彼此称雄,互相观望”的话,却就莫说成事,怕是连自保也难了。也就是说,陕西合而为一或将无敌天下,分而形散必自保不及。

方今的陕西形势,却就是“分而形散”。

要想把陕西的局面讲清楚,就非得从至正十六年说起不可。

当其时也,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正盛,三路北伐,中有一路由李武、崔德率领破潼关、烧华阴,长驱入陕。渭南、渭北之民,老幼糨抱,富者贫者号哭之声震天地,迤逦奔走於延安诸山。关中惊动,很多城池的蒙元官员都是闻风而逃、卷家遁走。时有蒙元的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同知枢密院事定住、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率军与李武、崔德鏖战潼关。其所引之军队中,有驻扎在凤翔的蒙古军万户府的精锐,这是蒙元驻扎在北方的四大蒙古军万户府之一。潼关数易其手。李武、崔德最终败走。

不久,河南的红巾军攻陷了陕州(今之三门峡)、虢州(今之灵宝,古函谷关),断殽、函之路,欲再入陕西,同时威胁山西。

时任知枢密院事的答失八都鲁,即孛罗之父,方节制河南军,乃调李察罕、李思齐往攻之。李察罕接令,即便鼓行而西,用疑兵计和声东击西计,接连克复了陕、虢二州,且与这支红巾军的主力在下阳津相持数月,获得大胜。“贼势穷,皆溃。”察罕因此战而“以功升佥河北行枢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春,李武、崔德攻陷七盘、蓝田。七盘山、蓝田在西安的西边,相距不远。最近的时候,李武、崔德军距离西安只有“一舍之地”,也就是三十里。豫王、定住等奉命往攻,却因畏惧,不敢轻动。“众汹惧无言。”有个叫王思诚的就提议说道:“陕西重地,天下之重轻系焉。察罕帖木儿,河南名将,贼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策也。”

提议去请求察罕帮忙。

那时,察罕奉命,还在守御陕州。陕西的蒙元诸将也向来是久闻察罕威名,却是因此担忧,如果请了察罕入关,会不会受到察罕的排挤,陕西的地盘会不会被察罕夺走。“嫉客兵轧己,论久不决。”王思诚却倒是一心为察罕出力,说道:“吾兵弱,旦夕失守,咎将安归!”乃移书送去给察罕,请他入关。察罕得书大喜。入陕西,谁不想?当即回文:“先生真有为国为民之心,吾宁负越境擅发之罪。”遂提轻兵五千,倍道来援。

李察罕果然名不虚传,五千人马到,破李武、崔德,救了西安。

不过,因为他之入陕,却不是奉旨行事,答失八都鲁闻讯,果然遣人来问,问李察罕擅调之罪。王思诚鞍前马后,为察罕卖命不遗余力,“亟请於朝”。言称“宜命察罕帖木儿专守关陕,仍令便宜从事。诏从之。”

自此,李察罕的势力从河南、山西扩展入了陕西。

因为战功,更又在不久后,他得授陕西行省左丞。同他先后入关的李思齐,也因为战功显赫,得授四川行省左丞。李思齐本就是与李察罕一同起兵的,他两人算是一党。至此,二李在关中一带站稳了脚跟。

当年六月,刘福通又遣出了一支援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由汉江谷地攻入陕南,会合了撤出关中的李武、崔德。

十月,入关的红巾军合兵一处,声势复振,陷兴元、围攻凤翔。围城的营垒“厚凡数十重”。但是却因中了李察罕之计,被李察罕、李思齐击败,阵亡数万,伏尸百余里。突围出来后,一部红巾第三次进攻关中,另一部则在李喜喜带领下继续西进,深入宁夏地,攻占了巩昌。

李喜喜,称得上是皇宋政权的一员骁将,那会儿,傅友德就在他的麾下。在宁夏地方,李喜喜待了多半年。

到了后来,至正十八年四月,在消灭了进攻关中的那一部红巾之后,李察罕、李思齐会同宣慰使张良弼、郎中郭择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儿、平章政事定住、总帅汪长生奴等等一干陕西的蒙元诸将,“各以所部兵讨李喜喜於巩昌”。李喜喜不敌众,无奈之下,只好退至陕南。

元军追击不止,红巾军又不得不放弃陕南。

红巾军入陕西的部队,本来是先有李武、崔德,后有李喜喜、白不信,在攻凤翔时他们合军在了一处。凤翔兵败,分出一路第三次进攻关中。除此之外,主力还是较为集中的。但如今接连兵败之下,在放弃陕南后,便重又分成了李武、崔德部与李喜喜、白不信部两支军队,分别退入蜀。

陕西的乱战打到这一年,以红巾失利、败退入蜀为结果而落下了帷幕。但是,红巾军虽然失利,却不代表陕西就从此没了兵火。李察罕、李思齐入陕西日久,根基渐固。便在他们合围巩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李思齐、张良弼合力袭杀了宣慰同知拜帖木儿,明火执仗的一场内讧,两人分掉了拜帖木儿所率之军。一个月后,李思齐又杀同佥枢密院事郭择善,夺其军,——郭择善本为郎中,因有功刚刚被升为同佥枢密院事。

不到两个月,两次火拼。李思齐成了最大的得利者。

正所谓:“外敌才去,内斗便生。”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环境,谁不想占据之?因为红巾军,因为李武、崔德、李喜喜、白不信等,现如今陕西的元军可谓凋零一空,握有实权的全是地方武装,形同割据,且一个个野心勃勃,而大都的朝廷又无力能制,试问,怎能够会不产生内乱?

当然了,李察罕、李思齐、张良弼等地方割据势力虽强,大都的蒙元朝廷却也不是吃干饭的。蒙元朝廷毕竟有名分大义在手,虽然说没甚么实力,但通过任官拜将却也是足可以施展制衡的手段。

其实,蒙元朝廷的这个手段早在李察罕、李思齐入陕西不久之后就开始施行了。明知李察罕、李思齐是为一党,却在任李察罕为陕西行省左丞的同时,任李思齐为四川行省左丞。如此一来,李察罕、李思齐单就在官职上来说,就成一党变成了分庭抗礼。

继而,便在至正十八年,在李察罕、李思齐、张良弼等大败李喜喜前后,又传下诏书,命李思齐屯凤翔,诏李察罕屯陕西。这就等同默认了凤翔是李思齐的地盘。换而言之,把李思齐军从李察罕麾下分化了出去。

不过,虽然蒙元朝廷施出了种种分化的手段,李察罕到底威震北方,李思齐对他还是比较服气的,且深知和则两利,分则两败的道理,所以两人在大面上,仍旧还是很为团结的。

在与张良弼合力袭杀了拜帖木儿后,两李联手,又与张良弼常有摩擦。不必说,李思齐打的主意肯定是与袭杀拜帖木儿一样,打算将张良弼部也给吞并了。但是,张良弼是块硬骨头,从他敢和李思齐联手杀掉拜帖木儿就可以看得出来,此人亦为一个心狠手辣之辈。故此,两李多次与张良弼相争,虽稳稳占据了上风,却始终没能把他彻底吞并。

不过,在长时间的内讧与火拼之过程中,陕西的割据势力也渐渐随之减少。小规模的割据或者被消灭吞并、抑或者纷纷投靠强者。

发展至今,整个是陕西大体上来说是三分天下。

李察罕是一部,李思齐是一部,张良弼是一部。李思齐占据凤翔。凤翔比邻四川,他的势力影响也能远播至蜀中。

而张良弼的势力范围,现今则在蓝田、西安一带。名义上,张良弼受察罕的节制。但是,他与李察罕、李思齐争斗多年,并不甘心受李察罕的控制,私下里,又和陕西平章政事定住相为连结,听丞相贴里贴木儿的调遣,在鹿台安有营垒。李察罕对此甚为不满,“闻而衔之”。便在前些日子,大约因为定住和贴里贴木儿的荐举,张良弼更又被蒙元朝廷授给了陕西行省参知政事的官职,较之李察罕的陕西左丞,仅仅只略低一等。

而孛罗帖木儿,便是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遣派精锐秘密入了陕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