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63 筑防

蚁贼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63 筑防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洪继勋说道:“臣有个想法,却是有关棣州田丰。”

“田丰?先生有何想法?”

“上次益都战中,田丰被察罕大败,以残兵败将,龟缩棣州一城。我军多次请援,他视而不见。待益都战后,臣犹记得,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如便以此为由,遣一良将,挟我大胜之军,讨其不援。彼困窘孤城之内,缺军乏粮,不须鏖战,我军定能旗开得胜。却不知主公当时怎生说的?”

“战事才息,地方未宁。察罕虽退,虎视眈眈。且我益都境内,士诚的旧军还没有整编完毕。而且,我海东五衙的精锐也还多没有调来。不是开战的良机。还不如暂且留下田丰,尚能为我益都做一北边的屏障。”

“以当时的形势而论,主公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臣当时也是一样的意见。然而,所谓‘时过境迁’。以现下的形势而论,却又与那时不同了。”

“先生之意?”

“臣窃以为,如今已然到了我益都该取下棣州的时候!”

“愿闻其详。”

“原因有四。首先,如今的形势与益都战后的形势已有改变。诚如主公所言,益都战后,地方残破。当其时也,我军内部尚且不稳,如何能贸然再另起战端?若一战能胜,还算是好。若一战不能胜,说不定,反而还会逼迫得田丰降了察罕。是以,以当时看,主公不同意取棣州是对的。

“然而,以现下来言。一来,我海东的五衙精锐,多半皆已调来益都。二则,济南,又为我军收复。此是为内部已稳。外虽有强敌,相距河水。其三,察罕后方又新才起乱,对我益都来说,前线应该暂时无忧。纵然察罕心意难测,或许他仍然还会执意前来犯我,但是料来十天半月内,却也肯定不会有事。换而言之,如今,我军取棣州的内部条件已经有了。”

“先生言之有理。我军取棣州的内部条件,确实已经成熟。……,其次呢?”

“其次,从外部条件而言。何为‘外部’?今我益都之外部,就是察罕。察罕者,实为我益都的生死大敌。察罕不灭,我益都难起。而只要我益都存在一日,察罕也必定会如芒在背,寝食不安。无论此次察罕会否前来犯我,臣可以断定,早早晚晚,我益都与察罕定然还会有一场血战。

“试请问主公,若等我益都再与察罕开战之时,我益都前有济南、南有泰安,此两城池者,皆有我精兵悍将坐镇,纵然遇险,却也皆可做到心中有数,能指挥得如臂使指,当援则援,当走则走,至少不会茫然浑噩。

“但是,棣州在我益都之北。临济南、与我益都也不远。若是察罕来袭,不走济南,亦不走泰安,选道棣州。我军该当如何?”

邓舍默然。

田丰与海东不是一心,存有异志。若察罕真选择了棣州做为突破口,大军压境之下,田丰会不会有斗志还在两可之间,益都即便遣派了军马前去驰援,如果还没有到、又或者才到,田丰就投降察罕了,该怎么办?以察罕用兵的手段来讲,单说上次益都战中,关保取东南沿海的时候,攻势何等猛烈,速度何等迅捷!田丰等不及益都援军便就投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又即便田丰坚守不降,等来了益都的援军,却又有个问题。

洪继勋紧接着,又说道:“纵然我援军及时赶到。棣州孤城,城内两支军马。主公,前番益都战时,济南是怎么失去的?”

当时邓舍已入主益都,济南刘珪部尚且与杨万虎部不能齐心协力。况且而今,田丰与海东异志,就有援军派去,又怎能就保证他们能精诚团结?洪继勋说道:“与其把存亡寄托在别人的手上,何如我军自守之?棣州若为主公所得,则便可与济南、泰安连成一线,共为我益都坚防。”

益都弱,察罕强。所以海东虽然收复济南,尽管海东与孛罗有约,洪继勋的着眼点却还是首要在防御。邓舍轻轻敲击案几,不置可否,说道:“先生的第一条,说的是内部条件已有。第二条,说的是外部形势促使。那么,请问其三为何?”

“其三,便是名义。田丰与主公毕竟同为宋臣,且他还是益都丞相。若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名义,虽有前两条,我军却是也不好便动干戈。师出不能无名。否则,必然士气低落。传出去,也不利我海东的名声。”

洪继勋的这一条,正说中了邓舍的心事。济南战事才罢,邓舍调田丰协助攻城,田丰老老实实地就去了,反过头,就去打棣州。的确有点说不过去,未免太不讲理,稍嫌横行霸道。他说道:“然则,该以何为名?”

“刘十九从安丰来,带来圣旨,命主公节制海东、益都两地,这就是名义了。我军不是收复了济南么?主公大可以便因此给田丰下一道令旨,命他即日前来益都,一同商议迎敌察罕之策。田丰虽然遣了五千人相助我攻取济南,但那是无奈之举。若令他益都,他绝对是不肯来的。

“他如不肯来,主公不就有理由了么?抗旨不从,是为何罪?”

田丰遣人去协助攻打济南,是为了能得到邓舍的粮食支援。但是,如果下个令旨,命他亲来益都,他又不糊涂,定然不会答应。益都对他,就比如龙潭虎穴,又便好似鸿门宴。只要他来,铁定便再不回去棣州了。对此,他当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如若不然,前些天,刘十九来的时候,邓舍也曾有邀请田丰来益都,他为何拒绝?只是当时,邓舍还没有节制益都的名分,管不了他。他就算不来,邓舍也拿他没办法。但是现在不同了。他要是还不肯来,就不但只是违抗邓舍的命令,更是置圣旨不顾。

邓舍点了点头,问洪继勋,说道:“先生的其四呢?”

“其四,只说棣州内部的情况,现在却也正是为我军攻取的最佳良机。臣有一计,可保不须伤我海东一兵一卒,更不用劳我海东半粒粮食,只要三千军马一到,便定能兵不血刃,轻轻松松地收取棣州城池。”

邓舍略微猜到,笑问道:“先生运筹帷幄,敢问是何计策?”

“棣州助我取济南的诸将校,现在不是还在我益都城中么?经过这些日的接触,主公想必对他们也都有所了解。赵左丞、佟生养诸将,日日都有宴请他们,对他们,想必也更是熟悉。不妨从中选出二三人,许以官职,暗中将之说动,使其归我海东。随后,在主公给棣州下令旨之前,便就放了他们回去。并与之提前约好,待我军到城下,他们就在内响应。

“里应外合之下,棣州即便固若金汤,却也必成为主公的囊中之物。”

洪继勋的四条,先说内部,再说外部。讲过形势,接着说名义。末了,连取城之计都已经筹划得当。邓舍不由大笑,说道:“先生真运筹帷幄!”

“则主公之意?”

“便按先生此策。”

洪继勋说他自觉与邓舍“君臣相得”。他和邓舍还真是“君臣相得”。邓舍才说了应对察罕赎人的计策,他跟着便又提出智取棣州的谋划。两者好似风牛马不相及,但是却有个共同点:皆不讲仁厚。唯利为先。话说回来,这却也是不足为怪。自古逐鹿天下的人们,谁又不是如此呢?如果真的在战争中,讲究仁信,那才是拘泥不化。宋襄公自称仁义之师,不半渡而击,非要等到敌人的军马过了河,才肯开战。徒然落千古笑柄。

堂外日升,风吹入内。

已入三月,天气渐暖。和风拂面,既暖又熏。一夜没睡,受这暖风一吹,邓舍不觉困意上来,打了个哈欠。

洪继勋说道:“主公又是一夜没睡?”邓舍说道:“才得济南,军务甚多。先生你看,……。”指了指案几上的文牍军报,笑道,“堆积如山也。”洪继勋道:“虽然军务繁忙,主公一身系海东安危,却也是要谨慎身体。”

“我观看通政司的线报。尝见从金陵来的线报中,曾有提及吴国公勤政条,说他常常三更未睡,五更已起。日以为常事,不觉疲惫。从晋冀来的线报中,也曾有提及察罕,说他也是经常熬夜,往往夜至四、五更,还见他府中有将、校熙攘出入。我海东较之金陵,不及其富;我海东较之晋冀,不及其强。既然已不如人,先生你说,我又怎能不以勤补拙呢?”

洪继勋自责,说道:“只恨臣才力有限,不能多为主公分忧。”

正说话间,堂外侍卫来报,说道:“禀告殿下,关家娘子、李家娘子到了。现已入府中,刚至后院。”

却是邓舍大婚不久,没隔几天,就又正式纳了颜淑容、续阿水、观音婢为嫔。也许是因为越娃,那天他见越娃,听越娃说起来身世,不禁想起了李闺秀。又或许是因为李宝口,那天他见李宝口,便是个小一号的李阿关。又因见后院诸女多已来到益都,索性就便又传令,把李闺秀和李阿关也给接来了。也算借此,更向海东上下以及益都地方明示,纵然察罕再来犯,他也会坚决不退,固守不走。

听了侍卫奏报,邓舍颔首,表示知道,说道:“便请王妃给她们安置住处。”此为小事一件,他也没放在心上。待侍卫领命出去,他见天色不早,与洪继勋说道:“取棣州之事,我会交代给阿过,命他全权去办。先生,时辰不早了,刘十九也该已经起来。他那边,就请先生去一趟吧。”

去说给刘十九,高邮已失,朱元璋已撤军,海东一个巴掌拍不响,估计是难以南下了。洪继勋应诺,起身告退。

邓舍亲送至堂门,看他远去,转回堂上,坐入胡床,从案几上拣出一份条陈,打开来,上边抬头一行字:“议取棣州事。”

底下写道:“前数日,主公召棣州诸将入益都,以臣之见,应是为分化棣州计。臣窃以为,棣州者,乃我益都西北之重镇,关系全省之安危。与其分化,权握他人之手;何如径取田丰,守御我自断之?……。”

云云。其下所分甚细,内里言语与洪继勋适才所讲的大略相似。只有一点稍有不同。洪继勋提出的取棣州之计,是用棣州诸将在内呼应。而这个条陈里提出的取棣州之计,前半截与洪继勋是一样的,也是先策反几个棣州将领,后半截却是截然不同。条陈中提出来:在策反棣州将领成功后,指使他们内乱,斩田丰,随后再向益都投降。又或者,在其内乱起后,益都以“协助平乱”为名,即遣精卒星夜驰援,借机取下棣州。

底下署名:“微臣潘贤二再拜。”潘贤二现在济南。这封条陈,是他通过前线的信使,昨夜才刚刚送来的。

“这潘贤二,人才难得。”

邓舍沉吟片刻,把潘贤二的计策与洪继勋的计策两相比较,最终还是选择了洪继勋的计谋。潘贤二的计策,用棣州内乱,然后使得益都坐享其成。看起来,诱惑很大,要比洪继勋的计策好一点。但是,诱惑越大,风险越大。若是内乱不成,被田丰迅速平定,空自打草惊蛇。再取棣州就不容易了。而且,他所出计谋中的次一个选择,待乱起,益都去平乱,就也等同把策反的棣州诸将给出卖了,似乎也是不太合适。太过只求利。

如果现下外无强敌,也许用潘贤二之计不错。纵内乱不成,棣州也必衰败。但是如今外有强敌,大战或许在即,却是不能冒这个风险。还是用洪继勋的计策,较为稳当。邓舍熟思良久,做出甄别,定用洪继勋之计。

接着,他又从案几上翻出了一份条陈。这一份,却是益都分院就此次济南战事而拟定出的封赏功臣名单,也是昨天才呈上来的。抬首数人,自然主将李和尚、毕千牛,潘贤二做为谋主,名列第三。再下边,接着是射伤了关保的郭从龙,肉袒冲阵的杨万虎,并及柳三、傅友德等等。

给潘贤二定的功,是次功。到底此次攻城,他虽有多次献计,但是并没有起到特别突出的作用。拟定给他的封赏是记功一次,赏赐银钱若干。

这所谓“记功一次”,不可能每次有战事,有功者都能得到升迁。如果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升迁几次,就升无可升了。故此,累计功勋,按照贡献功劳的大小,到了一定的数目,之后方才会给以相应的升迁。

邓舍取出笔来,将拟给他的次功划去,想了一想,改为优等。并又划去了原定给他的封赏,连带前边的改动,总的改为:“前番守御泰山,已有大功。制定贪册,又有功劳。此战亦有功。宜为优等。擢为益都分院副枢。赏赐银钱若干,并给益都宅子一区。”也提高了赏赐与潘贤二银钱的数目。更主要的是赐给他了一所宅子,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的象征。

改过了,再又把这条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将给傅友德的封赏也略微提高。即封好了,唤来随从,令交给益都分院,就按此行赏。随从接住,抬眼偷觑邓舍,似乎欲言又止。邓舍笑骂说道:“鬼鬼祟祟!是有何事?”

这随从不是别人,正是马得宝。他现为燕王府的宣使,做得就是传送邓舍令旨的差事,所以日常多有随侍在侧。因他诙谐,时不时会有妙语,常引人捧腹,也所以,虽调入燕王府的时间不长,却已是极得邓舍喜欢。

马得宝道:“殿下明见万里。小人略有迟疑,已被殿下看出。”

“少来给我拍马屁,有什么事儿?说吧。”

“却不是小人的事儿,而是杨将军与王将军。”

“怎么?”

“从天没亮起,他两人就又来了。现正候在院外,想求殿下召见。”

邓舍沉了面色,说道:“他两人起得倒早。昨夜四更还没走,今天天不亮就又来了。当我的燕王府是甚么?赶出去!告诉守门的侍卫,不许他两人再来!”

马得宝说道:“殿下息怒。杨将军与王将军也挺可怜的。殿下您是没见,瘸着个腿,走路都走不稳当,坐也没法儿坐,站也站不住。连着好几天了,天天都是半夜没走,天没亮就来。他两位还都长得凶神恶煞。知道的,知道他们是来向殿下请罪;不知道的,还以为殿下您请了俩门神呢。”

“你这是想为他两人说情?”

马得宝“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忙不迭地分辨说道:“小人哪儿有那个胆子!所以说起此事,只是方才殿下唤小人入堂,小人从他两人身边走过,听他们互相攀比年纪,觉得有趣。故此,想起来,与殿下一说。”

“攀比年纪?甚么意思?”

“因为日出,太阳晒下来,有些热。堂外树荫不多,因此两位将军彼此相让。说请年岁大的,去树荫下遮凉。王将军问杨将军:‘将军几岁?’杨将军说:‘三十一。’王将军说,‘我三十,然则明年与你同岁。’”

邓舍初不经意,没听明白,旋即,反应过来,指着马得宝,笑得差点喘不过气,说道:“马得宝,马得宝!……,你老子还真是有先见之明,给你起了个好字,现世。你也还真是够现世的!”前仰后合,笑了一通。

明知道马得宝所说的,肯定不会是真的。他却也是不禁稍微去了些怒气,说道:“罢了!去叫他两人入来吧。”

马得宝接令,地上爬起来,说道:“是,是。”

邓舍笑得不行,他倒是一本正经的,转身出去。自去往益都分院办事,顺便叫了杨万虎、王国毅入堂。不多时,杨万虎、王国毅来到。邓舍瞧了他俩一眼,本来好容易板住的脸,又是一时忍不住,不由大笑。

却见杨万虎和王国毅,皆**上身,反绑双手,也不知去何处寻了几根荆条,混乱缠在绳中,负在背上。因为才挨过板子,走路都是歪歪斜斜,搞得那几根荆条也是随之晃荡不止。入得堂内,两人拜倒在地,齐声说道:“末将罪该万死,已知过错。不该前线不从军令。愿领主公责罚。”

邓舍止住笑声,有心再好好地训斥他两人几句,但是气氛已被破坏。总不能立刻就从笑脸转成黑脸,就算训斥,也起不到太好的效果。无可奈何,只得长叹一声,说道:“你两人起来吧。”

杨万虎两人起身。

邓舍问道:“阿虎、国毅,自你两人从我以来,至今有多久了?”

王国毅答道:“末将从主公,已有数年了。”杨万虎答道:“末将从主公,至今也快有两三年了。”

邓舍问道:“我对你两人如何?”

王国毅答道:“恩深情重。若无主公,便无国毅今日。”杨万虎答道:“当初在辽阳时,若无主公收留,也便无万虎今日。主公对万虎,实有再造之恩。”

邓舍说道:“那你两人对我,又是如何?”

王国毅与杨万虎皆道:“主公以恩情待末将,末将等虽愚,虽无才干,对主公却也唯有以忠相报。”

“‘以忠相报?’我三番五次,严肃军纪!明令军中,有违军纪者,严惩不贷!无赦。我且来问你二人,为何在济南前线,多次不从军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和尚、毕千牛既为主将,便是连我的命令也可以不听从的。你们两人,何德何能,竟敢不从他们的命令!‘虽愚’,‘虽无才干’。你们也太过自谦。我看,你们两个的能耐,大得很也!”

杨万虎与王国毅神情惶急,面如土色,又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说道:“末将等该死!该死!末将等已知过错。是杀是罚,随主公处置。”

邓舍冷眼相看,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面色,语重心长,说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如你两人说的,你们两人追随我已久。我眷恋旧人,记得你们的功劳,也更记得你们的辛苦,日常不愿你们受委屈。我有此心,你们应当牢记。平时你们若有小错,我可以一笑置之。

“但是事关军纪,却是绝不能容情!这一次,只每人打了你们一顿板子,已经算是轻的了。若再有下次,定不轻饶!该杀就杀,该斩就斩!我海东的军法,你们也都知道。回去翻一翻,看一看,记熟了!莫要再有错。”

杨万虎、王国毅的声音都在发抖了,两人不敢抬头,说道:“是,是。主公军令,末将等牢记在心,绝不敢再犯。”

“起来吧。”邓舍绕过案几,来到堂上,打量他两人背后的荆条,忽然开口问杨万虎,说道,“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负荆请罪”,这是有典故的。杨万虎目不识丁,若无人提点,必不会想到此处。邓舍瞄了一眼王国毅,王国毅秀才出身,疑心是他出的主意。

不过杨万虎的回答倒是出了他的意料。杨万虎老老实实地交代,说道:“却是前天在殿下府上,撞见了赵左丞。赵左丞给俺们出的主意。”

邓舍一笑,心想:“阿过却有心机,此时帮万虎两人出谋,卖个人情。待日后有战,指挥起这两个人,必是得心应手。且,传出去,也有利增加他在军中的威望,统御诸将。”这是个好事儿,他也不点破,故意又冷了脸,说道,“阿过给你们出这个主意,是想我用荆条来揍你们的么?”

杨万虎与王国毅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都在想:“才挨了几十上百的板子,四五天下不来床,走不成路。若再挨上几下,还不半条命都没了?”但是,为了讨邓舍的原谅,咬了牙,又齐声说道:“愿领主公责罚!”

邓舍哈哈大笑,转到他们的身后,亲手帮他们解开绳子、取下荆条。教外边的侍卫,说道:“取些好的伤药来,给这两位威风无比的将军送去府上。”在“威风无比”四个字上加重了语气。杨万虎与王国毅皆讪笑。

“你们行动不便,也回府去吧。这几日,就不要乱动乱走了,好好养伤。另外,今天我对你们说的话,回去后,也要好好地寻思!”

杨万虎两人应了,又跪拜行礼,倒退出去。才出了堂门,刚刚转过身,听见邓舍说道:“且慢。”两人忙站住,想要回身。邓舍已经过来,伸手止住,从杨万虎的头发中拈出了一根小刺,又解下了外衣,给王国毅披在身上。同时吩咐随从,说道:“去后院,再取一件我的衣服来,给杨将军穿上。也是元帅了,光着膀子出去,成何样子?没得惹人指点笑话。”

杨万虎与王国毅感动非常,战场上受了伤也还不肯退下的人,此时竟都是眼泪都快下来了,哽咽地说道:“主公、主公。……。”

邓舍微微一笑,等随从取来衣服,又亲给杨万虎披上,拍了拍他两人的手,温声地说道:“去吧。”

两人三度跪拜在地,重重磕了几个头,转身而去。他两人各自回府不久,邓舍又遣人去给他们送去了一些补品。随着补品,还分别给他两人写了个便条,给杨万虎写的便条上写的是:“君年三十一。”给王国毅的便条上写的是:“明年与万虎同岁。”两人请文书念了,皆是迷惘,不知何意。

却是后话,不须多讲。

只说杨万虎两人去未多时,又有人来,未入门,先道:“主公大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