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56 三朝

蚁贼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56 三朝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海东既已然展开攻势,前线大营里的军报便如潮水也似,一拨又一拨地送回益都。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有十几封;少的时候,也不下五六封。

通过这一封封的军报,通过军报上那一段段简洁明了的文字,前线大营里的将校指挥们,给邓舍构建出了一个形象的、立体的场景。他仿佛就能透过这军报,透过这些似乎还残留有前线战士的余温、并且满布硝烟的一封封军报,直接看到有一场残酷而激烈的鏖战,正发生在济南城下。

“龙凤七年,春二月二十二,丙午日。柳三诱敌出城,并以少击多,阻敌于县城。杨、郭、傅诸将及时驰援,歼敌一千四百余。入夜,诸军抵济南。用柳三计,欲赚城门。计不成,为关保识破。郭从龙乃杀俘,斩首二百余。俘虏手无寸铁,号哭震天动地。城头鞑子观看之,士气大沮。”

“龙凤七年,春二月二十三,丁未日。晨,我前线诸军皆已就位。辰时,展开攻势。定东军攻东门,安辽军攻西门,定齐军攻南门。毕千牛、杨万虎诸将皆冒矢石、身先士卒。李和尚、潘贤二居中调度。空出北门未攻,有郭从龙、傅友德等骑兵列阵门外以待,防鞑子突围。敌将普贤奴、郭云等,或守东门、或守西门、或守南门,亦皆亲临前阵。战至午时,我军稍歇,全军撤退,食午饭。统计战果,杀伤敌人三百余,自损二百。”

杀敌三百,自损二百。邓舍观看军报至此,虽知前线战事紧急,却也是不由微有自得。海东五衙,果非益都旧军可比。在敌守我攻的情况下,伤亡数目还是远远少于元军。虽然不排除有济南城中守军并非是察罕最精锐部队的因素在内,但是,却也由此可见,海东五衙的善战程度。

练兵千日,用在一朝。总算是不枉费了邓舍将野战军与守城军分开、并给与野战军最高待遇的一番良苦用心。

不过,自得之余,他却也不免心疼。海东五衙的精卒就那么几万人,还都是历经了多年血战方才磨砺出来的。阵亡一个,就少一个。他沉吟片刻,回书信一封,遣人快马送去前线。在书信中,他明确指出:“要体恤士卒,能智取,便不要强攻。”并在信末,专写了一句话给潘贤二看:“十年磨剑,今试霜刃。吾闻之,‘自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潘君勉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这是贾岛的一首诗。比喻多年刻苦磨练,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大显身手。邓舍把潘贤二的心思摸的很透彻,用这首诗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态,确实再合适不过。

“龙凤七年,春二月二十三,丁未日。诸军午饭毕,二度攻城。我军设百炮环城,投石机、火炮相继连发,济南楼堞皆尽。关保在城上立木栅以拒之。我军杨万虎部登城,关保束蒿灌脂,焚而投之,我军不能上。时,东城门,敌将普贤奴趁隙而出,欲斫我营。毕千牛引百骑,突白刃,直冲普贤奴阵,人马辟易,敌遂退。自未至酉,战至入夜,杀鞑子千余人。流血染城。戌时,我军退,食晚饭。计算战损,伤亡将近八百。”

“龙凤七年,春二月二十三,丁未日。我军晚饭毕,三度攻城。尽熄火把,用潘贤二计,漆黑箭矢,并在昼时,我军已环绕城池,多作高楼,居高以临之,齐齐施放。矢如雨下。因夜色深重,我军箭矢又尽皆涂为黑色,鞑子不能辨,中矢者甚众。皆惊呼:‘此索命之夜箭是也。’满城惊乱,声闻百里外。亥时,棣州田丰军至。因见其疲惫,未曾让其上阵。”

“龙凤七年,春二月二十四,戊申日。昨夜箭袭,直到卯时方住。棣州军修养半夜,恢复了战力。辰时,与毕千牛合,齐攻东门。毕将军以之为前锋,驱使上城。其军中诸将虽然略有不满,然终不敢言。

“苦战至午时,棣州军卒冒矢石,用冲车,施大钩在车端,以牵楼堞,坏其城墙。毕将军厉将士入城,关保亲出,与我军激战城下。棣州军卒所坏之城墙,宽不过丈余,通道狭窄。毕将军身中三创,意气弥厉。关保分其众为三,后以木女墙为蔽,且休且战。普贤奴亲督民夫,又在木女墙之后,筑垒新墙。至申时,鞑子新墙成,我军无功而退。

“棣州军卒退,定齐军主力接替。毕将军虽负创,不肯下,继续指挥攻城。战至亥时。时,济南四方城门,三方皆有我军猛攻,而唯东城杀声最烈。子时,我军退。计算战果,杀敌一千六百余,阵斩敌百户以上者四名。我军自损千人,百户以上战死者,计有两人;九夫长以上战死者,计有六人。兹列其姓名在右。定齐军丙营丁队百户某某,棣州军百户某某。定齐军乙营丙队九夫长某某,定齐军乙营丙队九夫长某某,……。”

九夫长以上阵亡八人。

邓舍仔细看过,这八个人中,三个是棣州军的;其余五个里边,又有四个都是定齐军的。从定齐军中军官阵亡的数目就可看出,在此一战中,定齐军是显然的主攻部队。邓舍掩上军报,起身在室内转了几圈。开战已有三日,只从军报上来看,截止目前,占据上风的依然还是海东。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应该把它保持下去。邓舍久经沙场,深知士气可鼓不可泄,思忖已定,转回案前,提笔又与前线大营写了一封回文。

大意如下:

“棣州军远来为客,不可仗势欺人。打仗,是需要同心协力的。凡是棣州军阵亡之将士,都要给以妥善的酬功与抚恤。酬功及抚恤之标准,当与我军相同。毕千牛猛攻东门,中创不退,壮志可嘉!然及战,将之责不在冲锋,而在指挥。将之安危,军之所重。千牛身为前线大营之副帅,不但要为攻东城门负责,更要对全军负责。接此信之日,即令毕千牛下前阵,不得再亲临战,只需上接李和尚,下协棣州诸军,做好本职即可。”

写完了,到底心牵前线,意犹未尽,又补上一句,问道:“高唐州鞑子怎样?有何动静?是否已经闻讯?河之对岸,可否有见其援军?今我军取济南,首要之重,不在攻城,而在彻底断绝鞑子之救援。此系重中之重,诸将不可忽视。着令沿河驻军方米罕部,打起精神,万万不可大意。”

叫来随从,把回信密封好了,吩咐即送去前线。随从才走,又有一人入来,看时,却是时三千。说道:“主公,外边刘十九求见。”

前线诸军,只管打好仗就行,能把城池夺下,就是功劳。邓舍在后方却不行,他不能只管军事。便在这两三天里,他不但时时刻刻地都在注意前线的战事,并且通过两日前与李首生、方从哲的密议,也已经为战后、为攻取济南之后可能会重新再度面临的南下难题,开始着手制造舆论。

至于具体来说,这个舆论应该如何的造法,该怎样去引导,其中既有洪继勋的提议,又也有吴鹤年等的补充。分为两个步骤。

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外部由方从哲负责,适当放宽迎宾馆的戒备。给各地的使者制造出一个较为宽松的与外部接触的环境。以此,来使得他们可以更多地听说一些市井传言。比如浙西张士诚的使者,便在昨天听说到了一个消息。

他当即便前来求见邓舍,与邓舍说道:“明公仁义之名,誉满中原。先前,明公遣使来我浙西借粮,我家主公当即应允,借给了明公粮十万石。何等慷慨!前盟尚在,距今不过一两月而已。可是,在下今日在街上却忽然风闻,听到一个传言,说贵国朝廷有意令明公南下,取我徐州。道听途说之言,本不敢信。然事关两国邦交,不可谓不重大。是以,在下却也不敢怠慢。特地前来,便是想请明公给个准信儿。此事究竟有无?”

邓舍当时愕然,说道:“这却是从何讲起?”问那使者,“不知尊使是从何处听来的?”

“便在东坊酒楼。听楼上酒客说起。消息来源有二。有的说,是从贵国的刘十九刘大人侍从处听说到的。又有的说,却是在益都至棣州间,盘踞有数股盗匪,便在数日前,其中有一股劫道,得来了一封书信。”

“什么书信?”

“是贵国刘十九刘大人写给棣州田丰的。”

“何样内容?”

“贵国刘十九刘大人要求田丰即刻出军,配合殿下南下、取我徐州。”

邓舍不由大笑,说道:“盗贼所言,岂可为凭?流言蜚语,不足为信。”

浙西使者坚持,固请邓舍给个准确的答复。

邓舍笑道:“尊使请想一想,若是我海东果有南下之意,又怎会如此疏于防范?竟至闹得满城风雨,妇孺皆知?尊使且请只管放心。”

浙西使者还是不满意,说道:“殿下或无此意,那么贵国朝廷呢?忽然遣刘十九来益都,是为何事?刘十九刘大人是否确有此意呢?”

“刘大人来益都,是奉朝廷之令。朝廷因见我益都战事频发,不可无大员坐镇,故此遣了刘大人来,新任为益都丞相。有关此事,尊使不就早就知道了么?刘大人现便在我的府中,你若不肯信我,可以过去问他。”

浙西使者还真的就去找刘十九了。尽管安丰与浙西是处在敌对的状态之下,只是,去攻打人家的城池,这种事情,怎好当面与人明言?刘十九吱吱呜呜,含混其辞。说的倒是与邓舍相似,不外乎“流言蜚语”云云。

对待刘十九,浙西使者就没那么客气,直言说道:“要是没有这回事儿,当然最好。但是,如果确有其事,我浙西却也不惧。海东虽强,南有我浙西,西有察罕。只要不怕全军覆灭,尽管请来。”

其实,就这个浙西使者而言,他对此事其实也并不见得就相信。就像邓舍说的,海东如果真有意南下,又岂会任此事到处流传?本系捕风捉影,只是他身负使者之责,不能不加以重视而已。

他给使团中人鼓气:“数月前,方从哲出使我浙西,一席话,说动了咱们的主公,不辱使命,名扬江南。如今,既然咱们也刚好来海东出使了,适逢此事。不管真假,总要得尽力而为,务必要促使燕王打消此一念头。”

这使者既然抱了这个念头,想着要效仿方从哲,一来可在海东扬名;二则可以回去向张士诚请功,自然十分积极。

连着两天,他都是带领使团,天不亮便来到燕王府,直到晚上才肯离去。邓舍公务繁忙,且刚刚新婚,有时候不一定有空接见他们。没关系,他们也不抱怨,反正刘十九也还在燕王府中居住,便依旧去找刘十九。翻来覆去,一定要刘十九给个确切的回答。刘十九被他们扰得烦不胜烦。

听了随从来报,邓舍微微一笑,说道:“虽然我很忙,但是刘大人来,不可不见。快快请他入内。”

刘十九撩着袍子,大步流星,来入室内。见了邓舍,不等邓舍说话,也不行礼,他当头一句便是:“殿下,皇上令你南下、取徐州,此事何等隐秘!那浙西使者,又是如何得知?天天来纠缠与俺,好生叫人厌烦!”

邓舍徐徐答道:“皇上令我南下,此事出自你口,入于我耳。我从来没有对外说起。浙西使者如何得知?我却也是正在茫然。”

边儿上一个随从接口说道:“好叫主公得知,浙西等地邻我益都,便在我益都城中,多有他们的暗线。”冲刘十九行个礼,接着说道,“刘大人今来益都,侍从甚多。人多口杂,也许是谁不经意露了口风,被浙西的暗线得悉,又因此传入了浙西使者的耳中,却也是有些可能的。”

刘十九大怒,说道:“岂有此理!”邓舍这一手,分明是把责任又推到了他的身上。表面上怒气冲冲,内心中,他其实却也颇是忐忑。

他此来益都,所带的人确实很多,知道此事的也不少。其中更有几个好酒的。若是真如邓舍那随从所说,是谁酒后失言?越想他越是不安。越是不安,越是声色俱厉,他说道:“殿下,俺听那浙西使者言道,他却是说,这消息最先乃是从盗贼的口中传开的。殿下,你身为,……。”

说到此处,却卡住了壳。

邓舍是燕王不假,他现在实授的官职只为辽阳丞相。益都的盗贼,却是与他没甚么关系。邓舍颔首,说道:“大人的意思我晓得。这益都久经战事,盗贼丛生,地方上的治安,确实也到了该整顿一下的时候。大人,你如今是为益都丞相,任重道远。对于此事,你若是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只管讲来。我身为燕王,皇上又新近才令我节制海东、益都两地。只要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不必和我客气。”

刘十九瞠目结舌,半晌,勉强缓和了语气,说道:“事已至此,风声已漏。俺今番此来,却也不是来追究谁的责任。俗云:‘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咱们该如何收场?怎么应对?殿下,可有良策么?俺洗耳恭听。”

“诚如大人所言。此事风声已漏。该如何收场、怎么应对?我却是尚无成策。刘大人,你可有甚么好办法么?”

刘十九能有什么好办法。他想起临来益都前,刘福通给他的交代,有一句话,刘福通连说了三遍。哪一句话?“小邓计多。你去到益都之后,要立刻催促他南下,绝不能给其任何拖延的机会。以防止夜长梦多。”

刘福通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刘十九还记忆犹新,至今历历在目。他那会儿还不以为意,谁知道,转眼间,果然便是真如刘福通的担忧,南下之事,变成了“夜长梦多”。

他气急败坏,说道:“殿下!安丰朝野内外,上至天子,下至黔首,无不对殿下抱有厚望。南下之事,实在关系安丰性命。殿下、殿下,你怎可如此!”刘十九福至心灵,忽然由此想开,不知怎的,便就联系到眼下的济南之战上去了,一个模糊的想法,跃上了他的心头。他想道:“‘夜长梦多’、‘夜长梦多’。却也古怪,怎的前边刚定下南下,后头就济南起了战火?难道?……,莫非?哎哟,十有**,此必为小邓故意之举!”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攥了拳头,站在邓舍的面前,怒目而视。连连后悔不迭,想道:“一时不察,到底中了你的奸计!”

邓舍不知他心中变化,作出一副好意安慰的模样,说道:“大人也不必焦躁。”转回案前,从案牍堆里,拣出了一叠纸,很厚,足有好几十页,递给刘十九,继续说道,“要说起来,大人来的挺巧。我这里刚好有些东西,都是益都的大臣、并及些许地方上的士子写给我的。请大人细看。”

刘十九接住,怒气冲冲,展开来,略微瞧了几眼。他不认字,又还给邓舍,由一个随从拿起了放在最上边的一份,大声念道:“臣昨日在街上,听人说,主公有南下、取徐州之意。不知此事真伪?

“若是伪,本无此事,却街头巷语至此,难道通政司就没有一封密报奏与主公么?此是为通政司失职之罪。并且,浙西前来为主公贺喜的使者如今便在益都城中,还没有走。想来,既然臣能听说此事,或早或晚,那浙西的使者必然也可闻知。他若是闻知了此事,会作何感想?是平白有损主公的仁义之名,且因子虚乌有之传言,而竟化一盟友为成敌国矣。

“而若是真,此为军国要事,怎可如此大意,竟令人人皆知?浙西使者知,便是士诚知。士诚知,便是徐州必有防备。徐州有防备,便是我军纵然南下,也定然难以获胜。我军定然难以获胜,是南下之事,亦因此而必不能得行矣。南下之事不能得行,便是无利。没有利,便是又平白有损主公的仁义之名,且因子虚乌有之传言,而竟化一盟友为成敌国矣。

“无论真伪,以臣之见,现下的当务之急有二。其一,着令有司,严查传言来源,务必要将散布传言之人缉拿归案,并明正典刑,以示此为谣言。其二,应立刻召见浙西来使,明言相告,此非为实,以释其疑。”

念过第一份,那随从又展开第二份,接着念道:“臣上午在茶楼,闻听有人说起,主公有取徐州的打算。不知此事是真是假?……。”这第二份的开头,却是与第一份大致相同。以下的说辞也多有相似。只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较之第一份,多出来了一点的内容,这样写道:

“臣有闻,茶楼之人,有明见之士,如此说道:‘海东存,则益都存;益都存,则安丰存。今主公若果有南下之意,是必为驰援安丰而去。而事机已泄。若肉食者有谋,因此作罢便了。而若仍一意孤行,明知事泄,还是要南下而去。则我益都南边明敌士诚,北方接战察罕,必败无疑。

“‘而若我南下战败,则我益都必然难保。为什么呢?我益都现今敌一察罕,已觉吃力,今又交恶士诚,设若士诚联手察罕,同取我地,如何抵挡?而若益都不保,则便又是安丰必危。又为什么呢?有我益都在,可以牵制察罕与士诚。而我益都若失,则察罕与士诚必全力攻取安丰。安丰区区数城之地,如何应对?因此,是海东存,则益都存;益都存,则安丰存。’主公明鉴,一个茶楼的茶客,尚有如此见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臣也不知此事究竟真假,只请主公三思。不可轻举而任为。”

随从高声念诵,这第二份还没念完,刘十九便将之打断,说道:“殿下,你拿出这些谏言,让俺来听,是何用意?”

这些谏言,却就是邓舍制造舆论的第二步,由通政司负责。选择了一些可靠、能信任的臣子并及地方上的士子,暗示他们上书劝谏。外有浙西使者奔走,内有海东臣、民反对,如此,互为应和。给刘十九造成压力,迫使其改变立场,最终不得不站在海东的这一边,帮海东向安丰解释。

邓舍笑道:“适才大人不是问我可有对策?我是没有什么对策。但是这些臣民的上书,以我看来,其中却不乏真知灼见。故此,请大人看一看,请大人听一听,看看是否有可取之处。……,大人听过之后,以为如何?”

那随从念给刘十九听的这两份谏言,确实都是言之有理。刘十九说道:“‘真知灼见’、‘可取之处’?然则,殿下是已决定,便用此为对策了?”

“我还没有决定。以大人以为呢?可否按此?”

“好!好!好!”刘十九连道了三个“好”字,转头就走。

邓舍也不留他,笑眯眯,看他远去,吩咐时三千,说道:“前几天,姚平章不是给我送来了几个南韩女子?选两个相貌出众、多才多艺的,给刘大人送去。并叫河光秀从府库中,挑些贵重的珠宝玩意儿,也给刘大人送去,请他笑纳。”河光秀来了益都后,邓舍给他加了个差事,看管王祺之余,连带益都燕王府的府库,也交给他看管了。时三千接令而去。

这叫“一手硬、一手软”。泄密的事实已经造成,刘十九无计奈何。再送去些贿赂,消消他的怒火。双管齐下,不怕他不改变立场。

按照风俗,婚后三日或七日,新郎与新娘回拜娘家,叫“拜门”。不过,却也并非一定都是要等三日后才可以去拜门的。“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促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如果有能力,婚后次日、也就是拜堂的那一天就可以去拜门了。便在前天,邓舍与罗官奴已经去过罗家。“拜门”之后,就是“送三朝”。

婚后三天,女家要置办礼物送婿家,称“送三朝”,又叫“暖女”。

刘十九才去不久,罗家送礼的人就到了。邓舍引带随从,亲迎出院。刚出院子,走没几步,就看见邓承志乌黑眼圈,手捏军文,急匆匆快步走来,正好碰见。他匆忙行礼,仓促起身,说道:“父王,前线军报又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