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54 洞房

蚁贼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54 洞房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却说柳三,与杨万虎、傅友德、郭从龙诸将提出一计。郭从龙问道:“计将安出?”柳三缓缓道来。诸将听后,皆是喝彩。

原来,柳三的计策简而言之一个字:“赚。”用计赚城。细分下来,却又分作两步。第一步,杨万虎、傅友德适才攻打县城,围剿元军,却是并没有把元军全部杀光,有一二百投降的,还没有处理。便用这一二百人,连带再从诸将本部选出三四百人,将之裹挟了,皆披挂元军的铠甲,用元军的大旗,以为先头部队,先开去济南。观看天色,如今刚过申时;计算路程,待诸军赶到济南城下,正好夜色降临。借助夜色,便只教这股人扮作元军的败卒,等到了济南城下,就乱声喊叫。如能借此赚开城池,自然最好。若是不能,却也是无所谓。他的计策还有第二步。

须知,诈为败卒,赚开城门。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想那两军交战,城池的防范是何等森严!尤其是在到了晚上的时候,往往守城的一方就会有规定,过了某个时辰之后,全城便会戒严。别说开城门了,在城中走一走都是不行的。扮作败卒,就能哄骗得敌人把城门打开,却也未免太过轻巧。不过说回来,有没有这种可能?还是有的。

但是要想实现这种可能,却非得有两个前提不可。

其一,扮作败卒的一方对敌人的口令、守将、内部虚实等等都已经是摸得非常清楚;若有敌人投降的将校带头,那更是再妙不过。其二,敌人守城的将校还非得是一个无谋之辈。一见到有人来赚城,就立刻很积极地做出响应,十分配合地把城池让给对方。相比而言,与其赚城,实在还不如下功夫在对方的城中找个内应,这样反而也许会更加妥当。

所以,柳三其实也并不指望借此便能赚开济南城门。

他的第二步就是,若济南守将不肯开门,就由在后追赶的海东骑兵出场。反正派去赚开城门的部队里,确实是有一二百元军的降卒,就将错就错,在城内元军的众目睽睽、临高观望之下,将之全部斩杀。

此举又有两个用意。眼看着战友被敌人杀戮,元军的将士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两种反应。或者有热血冲头的,没准儿就会把城门打开,冲出来救援。若果然如此,海东便就一声炮响,顿时伏兵四起,趁乱再去争抢城门。又或者,元军军纪严明,他们不敢出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被杀。这样一来,对他们的士气自然就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所谓“先声夺人”。

战事未起,海东的声势就占了上风。对随后的攻城战,必会有所帮助。郭从龙赞道:“‘一石两鸟’,果然好计。”诸将皆无反对。

当即,便按照柳三的此计,驱赶了城中俘虏出来,尽数夺去他们的兵器。又选出了三四百的精锐,皆刀剑出鞘,横戈执矛。两队人并在一处。又再从降军中找出来一个愿意带头的百户,等到了城下,就由此人叫门。

在场诸将,杨万虎军职最高。选出了“败卒”后,便即由他作为主导,诸将开了一个临时的战前军议,三言两语,将各自的任务分别明白。

杨万虎步卒较慢,先行半个时辰,待至济南,许其因地制宜,选好地方,埋伏在城门边儿上。他的任务,是等赚开城门后,闻听炮响,即掩杀出来,争夺城门。郭从龙则带领本部,跟随“败卒”后行。他的任务,是如赚不开城门,就将元军的降卒尽数屠之。而傅友德,则又随在郭从龙之后。其之任务,却又是做预备队,专门负责接应杨万虎、郭从龙二将。

准备妥当,等杨万虎部先行了有半个时辰,“败卒”、郭从龙、傅友德诸军开拔。果如柳三的计算,一路行来,等到了济南城下,夜色早至。

这几天的天气,除了今天上午时候晴了会儿之外,一直都是说阴不阴,说晴不晴。此时虽才戌时,夜色已然深重。虽不能说伸手不见五指,但却也是相隔数步,便人影憧憧,难以仔细分辨容颜。

仰头望天,但见云层甚厚。低首行路,只觉星月无光。

济南城池甚大,大约因为戒严的关系,城中并无多少的烛火。只是沿着周圈儿的城墙,有一溜的火把燃烧、灯笼高照,惜乎夜色太深,却也是没有能照出太远。郭从龙远远地停下了行军,寻处所在,埋伏下来。透过林木、起伏的土山,眯起眼,细细观看。见前头的“败卒”奔跑走窜,连连冲过了数股元军的巡逻哨探,一窝蜂也似的,拥至了济南门外。

高呼乱叫之声,透过夜色,遥遥地传递过来。

柳三凑近郭从龙的身边,低声说道:“成败与否,在此一举。”郭从龙笑道:“城中鞑子守将关保,性子谨慎,有勇有谋。是察罕麾下有数的名将。若今夜他刚好有巡逻城墙,三郎,你的此计便怕是不能得售。”

柳三以为然,答道:“是以,末将还提出了第二步。这头一步本就并不指望。”他杀气腾腾,“末将的本部几近覆没,弟兄们死伤惨重。只要这第二步能顺利施行,也就心满意足,算是稍微消减了末将的心头之恨。”

郭从龙一笑,说道:“必能如三郎所愿。”

因为夜色的关系,前头“败卒”的动作,郭从龙等人其实并不能看的很清楚。影影绰绰。只见到济南城头,有士卒举着火把来回奔走,先是射下了靶箭,以此来限制住了败卒的行动,再往前走,只要越过箭地,便要格杀勿论了。稍顷,有一将校打扮的人出现,往城外探了探头,似乎问了几句什么。随后,这人即离去了。不多时,又有一将校出现。因其盔甲鲜明,虽然隔得老远,郭从龙等人也从他身上看到了反射出的光芒。

柳三说道:“观其铠甲,必为上将。”与郭从龙对视了一眼,两人异口同声,说道:“关保!”那城头之将,问话甚详。问了足有一刻钟之久。“败卒”之中,本就有一二百真正的元军之降卒,郭从龙却并不担忧会被关保看出破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渐渐觉得不对。

他低声对柳三说道:“关保虽然谨慎,不致如此谨慎!他若是想要放‘败卒’入城,不会拖延至今。看其行为,十有**却是在抚慰‘败卒’了。夜色渐深,城门难开。也许,他是想等天亮之后,再放‘败卒’入城?”

等到天亮,远近都可看得清楚。杨万虎、傅友德、郭从龙等部当然也就便隐藏不住了。柳三道:“那以将军之见?”郭从龙道:“只有跳开第一步,行你计策的第二步了。传下令去,教各营准备,待俺展开旗帜,即便全军出动,把‘降卒’掩杀!”诸人接令,一个接一个,把命令传下。

夜色寂静,空气凝滞。千人的骑卒皆小心谨慎、轻手轻脚地翻身上马,或抽出马刀,或备好弓箭。士卒皆看九夫长,九夫长皆看百户;而百户们的视线,却又皆无一例外,全数投放在了郭从龙身侧掌旗将的身上。

郭从龙紧盯城头,一手握住刀柄,一手放在掌旗将的肩膀,轻开嘴唇,“出发”两字,似乎随时可以说出。

便在此三军无声,远近悄然的时刻,忽有数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中。他扭头去看,见远远的夜空上,有一群归宿的夜鸟正展翅飞来。云层之下,鸟飞甚速。郭从龙心头一跳。柳三说道:“将军?”

……

喜宴散罢,邓舍扶醉,踏着夜色,由灯笼引路,转入后院。

穿过走廊,经过几处楼阁,来到新房门外。有贴身的随从想帮他推门,他伸手止住。忽然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转过头,向后院的角落望去。角落处,有一座小楼,分有两层。底层已然无光,上层却隔着窗纱,隐约有烛光跳动。他方才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像是被人盯了一眼似的。问左右:“那楼上住的何人?”随从答道:“关家娘子之女,李宝口。”

“噢!”邓舍以手加额,想了起来。

说实话,他对李宝口早已经就没有甚么印象了。只是在她来时,曾经见过一面。当时也没细看,只记得似乎是个挺瘦小、恭顺的小女孩儿。当下,也没有多想。只是又往哪个方向瞧了两眼,心中想道:“应该是日有所思,所以适才忽有感触。……,也不知,前线战事如何了?”

李宝口所住小楼的位置,正在院中西侧。恰是济南的方向。

便在刚才宴席散后,邓承志又送来了一封军报,说是前线大营已然准备妥当。并且按照预定的计划,杨万虎、郭从龙、傅友德诸将也已然在午时前后便开拔出军,前去接应柳三了。估算时辰,现在应该已将出城之元军歼灭了,若是歼灭顺利,又或者,此时也有可能已开到了济南城下。

邓舍吩咐随从:“去命侍女给我盛碗醒酒汤来。……,你们也是累了一天,不必随侍,这就且各去休息吧。”诸人恭声应是,待邓舍推门入内之后,自各散去。邓舍入得房内,看房中之人。红烛高照,新人如玉。

房内除了罗官奴,还有两个侍女。却不是原本燕王府的侍女,而是罗官奴从罗家带过来的。

邓舍入得房内之时,这两个侍女一个在陪罗官奴说话,另一个却是正在抚琴。琴音清和,润雅淡静。声不甚高,流连室内。邓舍恍惚听来,如见两鸟,相互追逐。清淡悠长之余,却更自别有一番缠绵、婉转之意。

“此为何曲?”

抚琴的侍女非常用心,听见邓舍问话,才发觉了他,急忙抽手下拜,说道:“奴婢见过燕王殿下。此一曲,名为《凤求凰》。”

邓舍点了点头,瞧了这侍女眼,见她容貌虽不甚美,至多中人之姿,但是一举一动,却皆落落大方,不由称奇。只是今夜洞房,且前线战事正急,没有心思去与一个侍女多说话,只略一挥手,吩咐她道:“你琴弹得不错,且去再弹。”来至床边,看罗官奴。陪罗官奴说话的另一侍女,早退开一边,跪在了地上。邓舍笑道:“阿奴,你跟了我多年,我却还从没见过,你居然也会能脸红至此!……,可是房内太热了么?”

若说上午时,给罗官奴的感觉是热闹;而下午时,给罗官奴的感觉又是多为好奇;那么此时,给罗官奴的感觉却就是忐忑不安。她羞红了脸,低了头,扭着衣角,悄声说道:“爹爹好坏,没得来调戏人家。”

邓舍失声而笑,说道:“我调戏你?哈哈!阿奴,阿奴,何其娇憨。”

罗官奴想起了她母亲的交代,壮起胆色,与邓舍说道:“爹爹,你可知道,越娃在弹的那曲《凤求凰》,却是还有曲词儿的么?”越娃,便是那个正在弹琴的侍女。罗官奴的这两个侍女,一个叫越娃,一个叫楚娃。

“什么词儿?”

“爹爹可曾听说过王实甫么?”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此人可与关汉卿齐名,我当然是知道他的。”

王实甫乃大都人,其父从质子军,曾随成吉思汗征过西域。他的母亲是阿噜浑氏。阿噜浑人,是回回的一种,也算是色目人。他的父亲曾官至礼部尚书,受封太原郡侯。他的儿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而王实甫本人,也曾官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他不但写杂剧出名,而且家世显赫,接连三代,其父、其子、连带他本人,皆曾经有出任高官。邓舍对他,就不说前世的见闻,只说这一世,也早就是如雷贯耳了。他刚才话中,引了一句“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一句,其实便也就是当时人对《西厢记》的赞誉。

王实甫后来弃官归隐,加入了大都的玉京书会。玉京书会,即为当时的杂剧家们组织起来的一个书会,非常有名。关汉卿、白朴等皆是此会中人。王实甫与他们志同道合,互相交往。不久后,即写出了《西厢记》。《西厢记》一出,堪称元杂剧的巅峰之作,风靡天下。王实甫虽然弃官,却更胜居官,只凭借这一折杂剧,便足以使得他名传后世、千古流芳。

罗官奴说道:“奴家所说的《凤求凰》之曲子词儿,便是此人所写。”

她从床上站起,清清嗓子,脸兀自通红,却勇敢地看着邓舍,等琴音稍歇,让那叫做越娃的侍女再度从头弹起。伴着琴音,她轻声而歌,唱道:“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合了音调,这曲子词入耳,缠绵迂回。

邓舍静静地看着她。红烛跳动,烛影摇红,映上罗帐,越发映衬得罗官奴脸红如霞。眼见美人如玉,耳听歌声悠扬。不由不令人心生温柔。

曲至半处,罗官奴歌声微停。邓舍握住了她的手。窗外风声,室内暖春。一只鸟低飞而过,被剪影在窗纸之上,留下了几声脆鸣。

……

济南城外,夜鸟群飞。经过郭从龙等埋伏所在的地方,受到了惊吓。骤然惊鸣,四散乱飞。柳三急闪目,再去看远处城头。见城上元军,正在问话的那个元将,似乎也听到了鸟叫的声音,做了一个抬头的动作。

柳三心知不妙,二度叫道:“将军!”郭从龙放在掌旗将肩膀上的那只手,猛地往下一压,一面赤红的大旗,随之举起。郭从龙一跃上马,拔刀、转首、疾呼:“弟兄们,冲!”千人骑军闻令而动,带马驰骋,跃出平地。便如一阵风、又如震天雷,呼叫呐喊。霎那间,无数人打起火把;顿时处,掀起沸腾铁流。诸人紧随在郭从龙之后,卷带尘土,径往济南奔来。

城头上元军失色。高高的望楼里,有人眼尖,瞧清楚了郭从龙的大旗,高声大叫:“海东郭从龙!海东郭从龙!”将校惊惶,军卒奔走。郭从龙未至城下,城上的元军已然乱作一团。好在那带军的主将却到底不愧名将本色,还是保持了镇定,连连喝斥,一再勒令。元军勉强安定。

那元将伸手召唤,叫过来了数十个嗓门大的亲兵,吩咐了几句。亲兵们齐声大呼:“请问来将,可是海东郭从龙?”

郭从龙已奔至城下,却先不答话,而是有条不紊地列阵两三里外。待布好了阵势,接着又调出来两个百人队,继续往前奔驰,会合了“败卒”,开始杀戮元军之降卒。然后,这才挟持弓箭,也不带亲兵,只与柳三两个,拍马而出,轻骑出阵,来到了元军先前所射之“箭靶”之外。

他放声大笑,说道:“来将谁人,并不重要。敢问城上,可是关保?”城头答话:“正是本将。”郭从龙道:“你且看了。”关保不解其意,正迷惑间,见郭从龙开弓搭箭。弓拉成满,箭去如飞。眨眼间,那箭矢已经越过空地,近至眼前。关保匆忙躲闪,险些被射中面门。郭从龙收起长弓,单手握住,负在身后马上,高声笑问道:“关保将军,请看俺此箭如何?”

他射箭的地方,距离元军的“箭靶”还足有数十步之远。城头的元军皆是大吃一惊,都说道:“好强的臂力,好劲的硬弓。”

关保惊魂未定,扭头去看,见郭从龙射来的那箭矢,又往后疾飞了甚远,牢牢地钉在了一个旗杆之上。直到此时,他身后冷汗才出,不由心中想道:“果然海东郭从龙。”强自一笑,答话说道,“将军此箭,远则足矣,唯是可惜不准。”郭从龙一笑。——,这“一笑”的表情,本是邓舍多有,郭从龙因为长日侍从邓舍左右,把他这一笑的动作却也是学了个**不离十。他笑与关保说道:“箭或不准,俺却还有一份大礼送与将军。”

“何礼?”

郭从龙斜指边侧,便就在他身侧不远,对“败卒”的屠杀如火如荼。每杀一人,即有人高叫:“斩杀鞑子某某一人,姓为何,名为何。取得首级在此。斩杀者,某营某队某人,依我海东军法,记功一次!”

那一二百的元军士卒被俘虏之后,就早被郭从龙诸将遣人问清了姓名。这会儿,每杀一人,即有专人将被杀之人的姓名报出。又把海东士卒里杀人者的名字也报出。“依我海东军法,记功一次”云云,言下之意,在海东军卒看来,元卒的脑袋,就是等着他们去砍的,就是他们的功劳。

元军皆是愤怒。

连着有数人,跪倒关保面前,请求出城救援。关保却又怎肯放他们出去?明知道城外来了海东的军队,明处看,是只有郭从龙这千许人,可是谁又知道,海东会不会在暗处又埋伏得有人呢?可是若不放将士出城援救,海东杀十个、二十个降卒或许还没关系,只会引起元卒的暴怒,反而有利振奋士气。但是,一两百人?连着看一两百人手无寸铁,死在海东军卒的刀下,这对士气,怕就不是振奋,而必会变成打击了。

关保沉了面色,说道:“郭将军,你的主公素有仁名。如今你却在城下杀降。这怕是会有损你主公的仁名吧?”

“两军交战,即为敌也。你们斩杀我军弟兄的时候,却怎么就没为你们的主公想想仁名?”郭从龙晒然,笑道,“关保将军,你空有名将的声望,不料却也竟如此迂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真是让叫俺失望。”

郭从龙是邓舍一手带出来的,他又怎会怕敌人骂阵?关保哑口无言,吩咐左右,传下命令,拉来了投石车、火炮,对准城外杀戮之地,就要释放。郭从龙心中佩服,想道:“反正城门是不会开的,与其任敌人杀戮降卒,还不如由他们自己来动手。既显无奈,又可借此以增士卒的悲愤。”

果然,关保高声说道:“诸军!城外有敌,红贼已至。咱们的城门是万万是不能开的。与其看城外的兄弟们任人宰割,不如由咱们动手,送他们上路。男儿大丈夫,生则顶天立地,死亦不跪仇雠。红贼无仁,杀我降军。诸军!此仇且记下来了。城外弟兄们的仇,咱们来日必为其报!”

不等他下令开炮,郭从龙已提前下令,驱赶了败卒,退后至炮火射程之外。特地令人多多打起了火把,把屠杀的场地映照得亮如白昼。他笑声不绝,元军的降卒临死前的惨叫亦然不断。每杀一人,便立一竿,悬首其上,环立城外。此一手段,却又是辽西李邺首创,常用来威慑敌军的。因为其效果确实不错,被总结成了经验,如今海东军中上下,多有学者。郭从龙,也是其中之一。看关保铁了心,不肯出城。郭从龙令诸军齐叫:“关保!关保!见部曲战死而不救,是为无情。任军卒横尸而无动,是为无仁。关保,无情而无仁,如何带军!”

关保怒气冲天,苦无对策。城头上千的元军,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一二百的战友被海东军卒杀了个干干净净。其中多有人,与被杀者是亲戚、朋友,悲痛可知。但是,对他们的士气打击,却也是诚然不小。

待杀过降卒,郭从龙却还不就走,令军中吹响号角,擂起大鼓。

号角雄浑,大鼓声壮,随风散开,惊动郊野。鼓声、号角未落,城头上的元军只见远处,又突有望不到边际的骑卒奔来,与郭从龙两军合在一处,旗帜蔽天。城池两侧,三声炮响,又有数千的步卒奔涌而近,喊杀盈野。因为夜色,看不清楚,也不知共来了有多少人,只觉得铺天盖地,声势惊人。先见海东杀人之悍,再见海东军威之盛,元卒诸军尽皆胆寒。

海东三军举戈,万众齐呼:“我皇宋海东燕王殿下大将军令旨:凡我海东军民,非战功无以赏衔;非战功无以授田。今则死战,明则富贵。死徒一身,富则千万。欲得功名者,杀!欲得富贵者,杀!欲显我汉儿勇武、并及藐视鞑虏者,杀!杀!杀!”

每一呼“杀”,骑卒便策马踏地,步卒亦然同时顿戈、踩踏。火光、夜色、尘土,彼此混合,凑在一处,变成杀气。杀气腾腾,黑云压城。元军在城头观看,只觉海东三军便如一头猛虎也似,咆哮城外,何止似欲噬人,简直仿佛便要噬城!又听海东诸军喊杀过了,继而高歌:“鞑虏之头也,可以为功名;鞑虏之头也,可以为富贵。鞑虏之头也,可以雪我汉儿耻、可以报我汉儿仇。”歌声毕,又是接连三声高呼:“杀!杀!杀!”。

这一曲歌,却是傅友德为本部所编的军歌,临时教会了杨万虎、郭从龙部,故此这会儿能够做到同声高歌。关保虽不知道,听过之后,却也难免骇然,惊道:“早先益都一战,本将与红贼多有交手,却罕有见如此勇者!嗜杀如命,以杀敌为快,足以可用骁悍相称。听闻邓贼年前从辽东调来了数万精锐。此必为海东五衙。”

关保骇然,惊道:“早先益都一战,本将与红贼多有交手,却罕有见如此勇者!听闻邓贼年前从辽东调来了数万精锐。此必为海东五衙。”

望楼中的士卒也看清了杨万虎与傅友德的旗号,连声大叫,报了出来。城头上的元卒,更是惊骇。杨万虎执斧昂立,大笑三声,说道:“便再给尔等一夜好睡。待得明晨,……,关保,你且俺们如何万军夺城!”大旗挥动,步卒先退。郭从龙、傅友德各引本部,绕着济南城池又再驰骋一周,耀武扬威得够了,这才吹角、鸣鼓,退入夜幕深处。

他们已经退走了良久,鼓声与角鸣,似乎尚且犹自未绝。余音缭绕,回荡在城头守军的耳中。几乎每一个城头的戍卒都依然把惊恐的视线投入夜中,久久不肯收回。就好像这海东的诸军随时都会再从夜幕中冲出来也似。

……

琴音古雅,歌声动听。夜鸟过,曲子催,罗官奴又接着往下唱道:“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唱过了,她娇羞无限,偷看邓舍。

邓舍体会到了词中的相思缠绵之意,微微感动。

罗官奴年岁尚小,平时很少与邓舍说这些情情爱爱的东西,此时突然听到,且又是在洞房花烛的夜晚,他当然不免心动。握住罗官奴暖暖的细手,他柔声说道:“王实甫这首琴词,我之前是没用听过。但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凤求凰》,我却是曾有看过。

“我还记得,其中有这么几句:‘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阿奴,今你嫁我为妃,我愿与你相执手,共偕老。”罗官奴闻听此言,虽然年少,当此情景,却一下子就明白了邓舍的心意,她的身子都像是快要融化了,心中怦怦直跳,眼中几欲滴出水来,情意绵绵,说道:“夫君!”

“时间不早,夜色已深。”

聆听燕王府中,三更鼓传。邓舍调笑说道:“**一刻值千金。阿奴,咱们安寝吧。多睡一刻,便多赚千金。”罗官奴娇嗔说道:“夫君!你又来调戏人家。”这个“调戏”,却又与上一个“调戏”不同。若说上一个“调戏”是娇憨,那么这一句“调戏”,就全然是一副小儿女的姿态了。邓舍与她生活了这么多年,说实话,却也是头一回见她显露出如此娇怯含羞的模样,心中欢畅且美,哈哈一笑,吩咐侍女退下。即携手罗官奴,正准备上床安寝,却忽然想起一事。

他又再披衣,转出门外,绕着新房转了两转,确定没人偷听,方才放心,重又回房。这新婚“听夜”之俗,早在汉时就便有了。袁绍年青时,便曾随曹操潜入过别人家听夜。邓舍虽为燕王,不排除有胆大包天之辈,对此却也是不可不防。回入室内,一夜**,不必多讲。

未到天亮,门外来人。脚步匆匆。听其声音,却是邓承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