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2 华国

蚁贼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2 华国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今天会更的很晚,不想等的同学就明天再看吧。。。

——

身居高位者,不管其性格如何,仁厚如刘备、枭雄如曹操、英杰如孙权,对手底下臣子们的态度却有一样是完全相同的。那即是:猜疑与提防。

曹操的多疑自不必多说了。刘备临死,还给诸葛亮来过一手“榻前托孤”。而承父兄之余烈的孙权虽有“任才尚计”的美誉,同时却也又有“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后人之评。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此乃为人之常情。

尤其乱世年间,强者为王。

就不说前朝,只拿当下来讲。最鲜明的例子,陈友谅是怎么上位的?先杀倪文俊,再弑徐寿辉。徐寿辉倒也罢了,一直以来,多没有实权,类同傀儡的角色。倪文俊可不同。陈友谅初投军时,就是投的倪文俊。在曾经的天完政权里,此人也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握有绝对的实权,也曾经在南方呼风唤雨,兵锋到处,无不披靡。到头来,却与徐寿辉一样,先后都成了陈友谅上位的踏脚石。

有此前车之鉴,身为上位者,怎能还不小心?更而且,通过汪河、孟友德等几个外来的使者,邓舍更也分别进一步了解到了江都与金陵的一些内部斗争。

汪河与孟友德当然不会自卖己赖,但是他两家有仇,挡不住互相揭短。他们自来益都,有段日子了,平时除了进见邓舍,也常常受到海东诸臣的邀请,互相之间有过很多的应酬来往。酒酣耳热之际,为了拉拢海东,彰显己国之强,少不了会抨击一下敌国的政治。

那陈友谅为排除异己,在接连弑主之后,又跟着连杀了多位不服气他的地方重将。这些,邓舍早有耳闻,暂且不提。

只说朱元璋,他本来只是濠州郭子兴麾下的一员将校,名声不显。即使在郭子兴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濠州红巾系中,也是排名较为靠下的。要不是因为原本排名在其上的诸将,比如郭子兴的儿子与郭子兴的小舅子,一个接一个地在攻打金陵前后“离奇”的阵亡,他凭什么能有今日的权势?要知道,在濠州红巾的系统中,若比资历,他甚至连汤和也不如。早在他投郭子兴之前,汤和便已经是滁州红巾的千户了。

计朱元璋之从军,自至正十二年始。先为郭子兴亲兵,后得配郭子兴义女马氏。这一年中,他虽掌过兵事,打过几场仗,却实际上没有军权,指挥的军队都是郭子兴给他的。直到次年五月,他主动提出归乡募兵,得七百余人,六月还至濠州,以所得壮丁献与郭子兴。郭子兴令他将之,任为镇抚。这才算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部曲。

这是起步。又到次年,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引费聚数骑,深入虎穴,降青军三千,算是扩充。当月,没过几天,又以花云夜袭横涧山,大败了另一股青军,降缪大亨,再得两万人。至此,军声方才大振。而他这两次的招降青军之举动,少则三千,多则两万,如果单凭借他的七百人部曲,能做到么?要没有濠州郭子兴的势力、威望,绝对难以成功。

也就是说,直到至正十四年,他已拥军两万余,但是在濠州系统中,却依然算不得甚么出众的角色。甚也便在当年十月,郭子兴因担忧他的势力渐大,将其的文案抽调走了数人。文案者,实际便是智囊。并“是后四方征讨总兵之事”,也不再令朱元璋参与,把他给隔绝了出去。对此两件事,朱元璋有何反应?也是无可奈何。默认而已。

又次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卒。诸将推选主帅,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次之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不过排名第三,时任左副元帅。又直到金陵之战,郭、张二帅相继“战死”,朱元璋才算坐实了都元帅之位,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滁州系的主帅。

可是即便如此,郭、张系的老人中,还是有一部分对朱元璋很不服气。为首者就是邵荣。这些秘闻,都是邓舍前阵子听孟友德说起的。当时听了,他倒是没有多想。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却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综合比较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发家过程,邓舍发现了一个共同之处:全都是以下克上,充满了阴谋与斗争。

只不过,一个更加明显,**裸不加掩盖。一个更加小心,似乎走的更多是隐秘曲线。当然了,这与他们不同的性格有关,也应该与他两人所面对的不同环境与条件有关。毕竟对陈友谅来说,他要想掌握大权,就必须搞掉倪文俊与徐寿辉。而对朱元璋来说,却因郭子兴的早死,而不再存在有这个障碍。联想到从后世听闻的“小明王之死”,邓舍不禁做出了一个猜测,他想道:“若是郭子兴死的晚一点?”

将心比心,猜测的结果只有一个。郭子兴勇悍善战,而性悻直不能容物,他就算死的晚一点,也早晚是必死无疑。

遍数现今天下各处的割据势力,最出名者,无非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人。而就只这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以下克上而发达起家的。

张士诚较之陈、朱,似乎稍好一点。但是,这却不能就说他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只能说他的运气不错,从起事开始就是首领,兄弟也多。有亲兄弟、有结拜兄弟,对手下的控制不错。

然而尽管如此,张士诚却也不是没有过内斗杀人的经历。

他初起事时,不算唯一的首脑。还有一人,名叫李华甫,时任泰州判。张士诚只不过是首脑中的一个,论其地位,大约还不如李华甫。李华甫的名声比他大,泰州判的官职就是被元廷地方招安得来的。而张士诚,那会儿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泰安盐场纲司牙侩。

可是,便在他们起事不久,张士诚与结拜兄弟等十有八人,便火拼了李华甫,共杀之,尽得其众。如果严格来讲,这就算不是克上,也是平级夺权。而且当时,张士诚还没有多少地盘。已经如此!

现在海东有四省之地,精兵十万,不管放在哪儿,都绝对是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见过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突然奇怪的表现之后,邓舍怎能不因此而暗生警惕!在与毕千牛谈了几句后,他将之打发出去,独自转入书房,闭门沉思。他想的不止有洪继勋,由此引发出去,他考虑了更多。

洪继勋的权势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他主动给予的。他原本的考虑,洪继勋是个文臣,只要不掌兵权,就算势力再大,料来也翻不出什么风浪。然而,就洪继勋在议事会上的表现来看,分明却已经开始在觊觎军中。

他喃喃地说道:“我却忘了人心难料,欲壑难平。”

他又从洪继勋想到了别人。洪继勋是如此,位列文臣之首,权倾海东全省,平时所得的赏赐且厚,犹且还不满足。那么,海东诸将呢?相比洪继勋的觊觎军权,海东诸将可是已经掌有了军权。尤其文、陈诸人,心腹、亲信极多,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忽然不满足了呢?

说实话,有关诸将军权的事儿,邓舍绝非现在才有考虑到的,其实从海东地盘日渐扩大以来,早就便是他的一个隐忧了。

只不过之前,他迭遇大敌,全幅精力都放在了战事上,无暇多想罢了。如今击退了察罕,暂时可保益都安稳。益都又与海东隔了一道海,他孤悬海外,难免就会因洪继勋的异常反应,把从前的隐忧一并勾引出来了。

陈虎镇守辽阳,先灭潘诚之乱,后逼得纳哈出不能南下一步。文华国治理平壤,坐守中枢要地,又曾总领三军,攻取南韩。不论资历、又或功勋,他们两个人,都是没的说。今番元军来袭,更又一个独挡孛罗,力保辽东无事;另一个亲率军驰援益都,退走察罕。再又分别皆立下大功。

邓舍轻声自问:“‘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就算官,我不能再给他们升。爵,我该怎么赏呢?辽阳、平壤。辽阳、平壤。”

不错,文、陈是邓舍义父的结拜弟兄,也算他的义叔了。可是,那朱元璋与郭天叙还是一家人呢!突然之间,邓舍寒意侵上身来,才击退了强敌察罕的喜悦,不知不觉间已然不翼而飞。

他负手独处,孤行室内,看窗外寒冬冷日,听冰凉的风声四起。过了很久,他才推门出室,吩咐侍卫召来了益都通政司的知事李首生。仍在书房之内,两人密谈甚久,直到夜色深重,李首生方才告退而去。

……

次日傍晚,文华国、赵过、张歹儿等人先后回城。

邓舍一如旧例,依旧约了洪继勋、李和尚、姬宗周等城中要员,亲自至城外迎接。文、赵两人是一起到的,随行的还有邓承志、佟生养、杨万虎、郭从龙、胡忠诸将,以及杨行健等人。邓舍出城三十里,手搭凉棚,遥望归师,只见军容整齐、旗帜如林。

他笑问洪继勋,说道:“先生观我此军如何?”

“臣早闻听文平章治军甚严,也曾在平壤亲眼见过文平章治军的手段。虽才经大战,又是长途跋涉地来到,却旗帜不乱、队伍整齐。果然名不虚传。文平章治军,实有名将之风。不同凡响。”

“哈哈。我海东有良将如此,天下虽大,何处去不得?”见归师渐近,邓舍教毕千牛取出提前备下的案几、美酒与杯盏,先一一放好。

停了会儿,他像是临时想到,随口说起似的,又对洪继勋说了一句,说道:“昨天议事,先生提出‘论功当以山东为重’。我仔细了想一下,山东诸将皆本士诚旧人,新附未久,即遭此恶战,损失不小,是该要好好地抚慰一下。这样吧,我会写两封亲笔信,督促陈猱头与高延世诸将也尽快来到益都。至于该怎样封赏为好,到时候,不妨再细细商议。如何?”

“主公英明。”洪继勋心头一跳,抬眼瞧了瞧邓舍,口中回答,心中想道,“昨天匆匆散会,今日却又主动提起?奇怪,却是为何!”

昨天会后,他与李兰、洪继荫商量,本又准备了一大兜的说辞,打算另找个时间,再向邓舍进言,务必要将之说服。却没料到,邓舍不等他再提及,就忽然主动改变了口风,一时间,反而无言以对。

数万人马行军,掀起了很大的烟尘。文华国诸将早接到了传报,纷纷催马急行,越过军队,赶来相见。

邓舍本在马上骑着,瞧见一行人风驰电掣地驰骋过来,知道必是文华国等人。他转顾左右,笑道:“今我益都围解,察罕之所以无功而退,功劳全在海东援军。诸位,功臣来了,咱们且下马相迎?”不等左右答话,他带头一偏腿,跃下马来,丢掉缰绳,步行向前。

他以人主之尊,先迎文华国诸将城外三十里,待等其来到,又下马步行前迎,这份敬重的礼节,给的太大了。洪继勋、李和尚、毕千牛诸人都是心中一动,姬宗周叹道:“主公折节下士,世所罕见!”

诸人也忙各自下马,后边追上。

文华国策马奔行,来到邓舍近前,翻身滚落马鞍,一句话也不说,只管扑通一声,先直挺挺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主公!主公!”邓舍措手不及,吓了一跳,慌忙去搀扶他,说道:“阿叔,你这是怎么了!咱们叔侄多月未见,今日相见,本为好事。你为何痛哭流涕?”

文华国身重体沉,拗着力气不肯起来,挣开了邓舍的手臂,“通通通”,可着劲儿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嚎哭,叫道:“狗日的鞑子,入他娘的老匹夫察罕!主公,鞑子兵围益都两个月,你都不知道,俺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担惊受怕!俺就想,被困在益都里的,咋不就是俺哩?张歹儿那王八犊子!……。”

“张歹儿?”

“就是为了等他的关北军,俺才来益都的这么晚。还有刘杨,面善心里猴的狗东西!俺叫他准备海船,直拖延了大半个月,才勉强凑齐。还有,吴鹤年这老王八,人样虾蛆,呆里撒奸。俺叫他负责粮秣补给,总归就是使唤不动,直用了一个多月,才勉强给俺备齐。主公!这些狗日的,都是脑袋欠砍!他们都不知道,俺这俩月,简直度日如年!要不是姚先生一再来信劝阻,俺怕不早就只引了平壤军,杀来救援主公了!

“主公!主公!”

文华国嗓门粗,哭得惊天动地。地上尘土多,他又狠命地磕头,把脸上糊弄的一块块黑。直看得洪继勋诸人哭笑不得。

他痛骂张歹儿、刘杨、吴鹤年等人,好像这些人多不忠心似的,实则是没有理由的。关北离平壤远,道路难走,张歹儿临走前,总还得把地方军事安排一下,他能及时赶到平壤,已经是千赶万赶了。

刘杨征集海船,海船好征集,水手不好征集。大半个月就能备下可运输数万人的船只,算是很好的了。

吴鹤年筹措粮秣,这就更不用说了,不但要筹措,还得从各地运输到平壤集中,冰天雪地的,难度更大。也就是吴鹤年了,换个别人,寻常庸才,不够干练的,别说一个多月,两三个月也不一定就能筹好。

文华国的这些抱怨、痛骂,不过是在表示他对邓舍的忠诚而已。看似毫不讲理,越不讲理,效果越好。邓舍失声大笑,他一个人扶不动他,把李和尚、毕千牛叫来,三个人用力,这才算把文华国搀起来。

文华国泪眼花花,抽着鼻涕,抹了把脸,细细地打量邓舍神色,看没几眼,怒从心头起,不由分说,伸手把毕千牛揪了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两个大耳刮子。

毕千牛现如今堂堂都指挥使的身份,也四十多岁的年纪了,莫名其妙地被文华国揍了两巴掌,半声不敢出,懵然不知其解。邓舍大惊,见文华国打了两巴掌似不过瘾,把腿也抬起来了,忙拽住了他,叫道:“阿叔!你这却又是为何?莫非,千牛哪里得罪你了?”

文华国戟指大骂,点着毕千牛的鼻子,叫道:“当日,主公从平壤来益都。你是主公的侍卫队长,俺亲口与你交代,要把主公照顾好!俺且问你,为何比起当日,主公消瘦了这么多?不错,俺听说你升任都指挥使了,莫不是,当了个狗屁官儿,就不把主公当回事儿了么?就把俺给你的交代,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么?”

毕千牛有委屈说不出,站直了身子,低着头,诺诺唯唯。

邓舍明白了原委,不由一笑,说道:“阿叔,不必动怒。这却不怪千牛。是前些日子,我自己不太注意,略染了些风寒。如今早已好了。”看文华国脸上太脏,亲用袖子,帮他擦拭干净,笑道,“阿叔年岁不小了,如今且又执掌有一省之权,麾下数万之众,怎么却还像个孩子。当着三军之面,在诸将面前,嚎啕大哭,成何体统?”

“一省之权,数万之众,又怎能与主公相比?”文华国转过头,铜铃大的眼,瞪立在身后的诸将,恶狠狠地道,“俺见着主公,心中欢喜,情不自禁。你们谁觉得好笑?老子把你眼给抠出来!”诸将噤若寒蝉。

文华国又将脸转回,拉了邓舍的手,左看右看,大笑起来,说道:“主公,俺有句话,不知当说不说。”

“只管说来。”

“你是俺的主公,却也是俺的舍哥儿。舍哥儿,两个月不见,俺怎么看你这个头又像是长高了呢?”

邓舍愕然,又不禁失笑,他虽年少,个子却早长成,怎会俩月不见又有长高?他说道:“阿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许是因你太过想念,故而有此错觉吧?”邓舍早先预备的有酬劳、贺功之辞,受文华国这一打产,顿时不好再说出来,显得见外,改而叙说别后相思之情。

正说间,赵过牵马来到。

原来,却是邓舍下马步行的时候,文华国、赵过等人都看见了。文华国、佟生养没有下马,只是快马加鞭,提快了奔行的速度。而赵过却不敢托大,也改为牵马步行,直走到这会儿,才来到相见的地点。

李和尚、毕千牛端来酒案,邓舍与诸将分别斟上,一饮而尽。数万的援军自有人招呼,引去筑营、宿住。文华国等人,则随了邓舍迤逦回入城中。城中早备下酒宴,更请了傅友德也有出席,夜宴庆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