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34 平壤 Ⅰ

蚁贼 34 平壤 Ⅰ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造船是个细致活儿,不可急于一时。当天下午,邓舍引了洪继勋诸人,往海边去找可以搭建船坞的合适地点。

入高丽两三个月了,邓舍这是第一次来到海边。放眼碧波万顷,咸湿的海风拂面吹来,夹带着凉意。视线所及处,海鸟低飞,海鱼跃水。驻扎在当地渔村的士卒,前边引着路,走过几个盐场、渔场,一路看了数个地点,最后转到一处向内凹陷的海湾处。

沿海的海湾不少,相比较而言,这一处最好。面积够大,海水不深,也没甚么大块儿的礁石。不但平整,还方便防卫。离岸不远有个小渔村;隔海相望,可见占领的三座岛屿之一,距离不过十数里。

邓舍很相中这个海湾,征询了洪继勋等人的意见,一致称好。

问了那岛屿的名字,高丽话拗口,翻译成汉语没甚么意思。邓舍随口道:“船坞既然定在这儿,岛的名字改了吧。”

罗国器是指定的造船千户,跟在边儿上,他凑趣儿,道:“高丽寻常一岛,若能得将军亲口,必可名扬海东。请将军名之。”

邓舍想了一想,他没文采,想不来好名字。毕竟这是从单一兵种向水陆结合的一个大发展,又不甘心以庸名冠之,瞧那岛屿形状,颇似蛙状,蓦然想起了首诗,似可借用,道,“我看此岛形状如蛙,便叫蛙岛吧。”

罗国器早预备好了一筐好话等着倒出来,没料到邓舍给起了这么个名字,平平常常,实在夸无可夸。他没捷才,不似吴鹤年,牛粪堆上也能吹出朵花儿,没奈何,绞尽脑汁,干巴巴捧两句,道:“好名字,好名字。以形而为名,将军深的古人为物起名的诀窍。然则,船坞该起何名?”

一望无垠的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碧海。海风翻卷,远处波浪起伏。近处的潮水击打在突起的海岸上,啪啪作响。转念数月,从穷途末路到雄霸关北,麾下猛将如虎、谋臣多智,扩有十城之地,坐拥数万精卒。

便如那**海浪也似,邓舍忍不住地心潮澎湃,道:“可名之为虎踞。”

一蛙一虎,反差太大,罗国器没回过神儿,洪继勋拍掌称赞:“蛙蹲如虎踞,将军好雄心、好壮志!”连连摇头,回味再三,“好名字,好名字。”

邓舍哈哈一笑,却不肯把那首咏蛙的全诗念出,只道:“地点选定,待船匠集中,罗千户,就赶快动手,先搭建船坞、造船台、制造船模。”船模即为船只模型。

着话儿,邓舍登上岸边的高地,四下望了望,吩咐罗国器:“船坞重地,需得严密护卫。调两个百人队补充到蛙岛上去,……把后边小渔村的渔民尽数迁走别处,调五百人过来驻守。附近二十里,禁止有渔场、盐场,列入军事禁地。守卫士卒,就全部由你的本部来担任。”

罗国器凛然尊命。入高丽来,发展形势一日好过一日,他原来那点怕危险、回山东的小念头早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升官发财人人都想,这才几天,他就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千户。辽东红巾里,上千户管的人往往也顶多七八百,而经过连番扩军,他手底下足足有将近两千人。

并且,邓舍大方,从不吝啬赏赐,军纪虽然比较严,不能大肆破城掠夺,但凡有缴获,除却留作军用的,必论功行赏。白的银、黑的眼,谁不喜欢?美中不足,只有一点,眼看着洪继勋、吴鹤年每日介褒衣博带的,未免眼红。他罗国器,可也是读圣贤书出来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做这个武将,本就是被迫,有朝一日,若也能如他两人一般,弃武从文、象简乌纱一回,可真真天随人愿、心满意足。

不过他也知未到时候。一来军中有经验的将军不够,邓舍不会放他从文;二者尚且没取得对高丽的绝对优势,后续发展到底会怎样,他没把握。乱世里待得久了,他比谁的体会都深刻:书生终究不比武夫。

邓舍和诸人又绕着海湾转了一圈,细细勘查一遍。洪继勋有家学,提出几条造船坞时需注意的事项,罗国器一一记下。

古人云:“预则立”,船坞、造船两事,布置了七七八八;接下来该遴选水卒。水军才建,各方面皆没经验,规模不可大。几个人商量了会儿,决定以五千人为上限。

士卒多没水战经验,尽量抽选沿海、临江的土著,加上一部分擅使水的女真人;汉卒老兵中,也有些会划船的。为了保持军队的纯洁性,邓舍定下规矩,丽卒、女真人的数目不得超过两成。

水卒数目定下,直接影响船只的大小。载重数千石的大型平底船,邓舍估计船匠们也造不出,造出来他也用不上,干脆不造。只要小型的,能载数十、上百人即可。

便在海湾岸上,把正事儿商量完毕。勾勒清楚章程,剩下的,就看罗国器的了。

邓舍从没见过海,难得发了兴致,登高远望,呼吸着清润的空气,不觉心旷神怡。洪继勋本地土著,这海是自幼看惯了的,迎着海风,摇着扇子,给他指点介绍好看的景色。

他原先的扇子破了,换了把新的,开合间,邓舍瞥见上边写了两句铭言,道是“冬则龙潜,夏则凤举”。他不知这是汉人傅毅所做《扇铭》中的两句,却不妨碍体会其中的雄心,笑道:“正所谓人杰地灵,也只有此等浩瀚的大洋,方能配得上洪先生盖世的大才。”

洪继勋笑道:“小可虽少入中原,也听闻其地山多而水少。有道是仁者爱山,将军入高丽来,仁民爱物,可感动顽石,莫非亦是从来乎?”

主臣唱和,乐在其中。众人观看多时,渐渐天色晚了,才打马回城。按照惯例,无事的时候,每三日,邓舍会宴请一次军中诸将,今日刚好赶上。

摆下宴席,叫人去请来姚好古、钱士德、佟豆兰及几个女真小部落的族长,劝酒行令,一饮直到夜深。方才散了。

回到楼阁,邓舍酒喝了五六成,有些醉了。罗官奴伺候着他洗了脸,瞥见案几上吴鹤年送来的礼单,他记起来王夫人明日要走,轻松之余,不禁起些异样心思。

无关情爱,纯粹风月。说来惭愧,他不是没吃过腥的猫儿,偏偏丰州以来,军机倥偬,数月未尝肉味。

王夫人一等一的美人儿,又饱经滋润,久为人妇,宛如熟透了的桃子,香而不腻、丽而有媚,那般主动投怀送抱、软玉温香的风情,非局内人不能知晓。他当时促不及备,感觉不多,事后回想,难免心跳。

想了一阵儿,竟是借着酒劲儿,有点把持不住。

他一走神,就顾不上正在为他宽衣的罗官奴。小女孩儿伸长了手臂,也够不着他的衣领,不敢打扰他,只好憋着气,可着劲儿地垫脚尖。一不小心,她重心不稳,邓舍老行伍了,下意识地反应,伸手将她拉住。

入手软嫩,他低头一看,却是罗官奴的小手儿。再看罗官奴,她吃了一惊,羞涩中红起娇嫩的面容。

女孩儿情窦初开,放在这个环境中,不早熟也得早熟,宽衣的当口儿,忽然被拉住手,一时彷徨。想抽回,害怕邓舍生气,她怯生生垂下了头。

顺着她的视线往下看,见她年龄虽小,胸部已然微微鼓起。贴身的白裙又短又窄,掩盖不住稚嫩的**,称不上曲线玲珑,自有一番青涩韵味。

罗官奴低着头,仍能感觉他的视线,心中有个小鹿也似,只觉得浑身滚烫,越发羞涩,两抹嫣红,直染透了耳垂。王夫人曾说过:小有小的风味。邓舍眼望着她细巧可爱的脖颈,闻着她似有似无的清甜体香,渐渐忍耐不住。

到底罗官奴年龄太小,邓舍有心理障碍,索性抬起她的头,便站着,由她蹲在身前,小手伺候着取出凶器,示意她放入口内。

可怜罗官奴哪儿经过这等阵仗,怕的浑身发抖。她鼓起勇气,仰着童颜,问道:“爹爹,奴奴怎么弄?”

平时倒没什么,换了如今**的场景,她的称呼引得邓舍心中一动,问道:“你叫我甚么?”

罗官奴不知所措,想起昨天挨的训斥,忙乖乖改了口,道:“亲爹爹。”

更是火上浇油。邓舍略微指点,罗官奴壮起胆子,小口儿张开,把那话儿吞入嘴内,慢慢由生疏而入港。她嘴小而那活儿大,吞吐间,娇喘微微,起初的害怕过去,时间一长,反倒好奇占了上风。见她跪在地上、扬着脸,一双水晶也似的大眼睛,时不时偷偷瞄看邓舍两眼。偶尔对上视线,又慌忙转走。

邓舍心道:“韶颜稚齿,果然别有一番情趣。”渐入佳境,忽然麻痒难耐,不由按住了她的头,再度问道:“你叫我什么?”罗官奴呜呜囔囔地回答:“亲爹爹。”“再叫一声。”“亲爹爹。”

邓舍顿时一泄如注。罗官奴吃了个干净,她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受了惊,不敢吐,一点点咽下。

邓舍知道她初次,怜她年幼,取了毛巾,帮她把脸上、唇边儿的痕迹擦了,又叫她给自己清理干净,温言闲聊几句。罗官奴才十三四岁,不解人事,男女之情懵懵懂懂,得了邓舍抚慰,渐渐不再惊慌。

她乖巧地服侍邓舍睡下,临走,忽然回过身,小女孩儿又跑回邓舍床前,悄悄道:“爹爹,才不像妈妈说的,你放心,奴奴一点儿也不疼。”犹豫一下,又道,“只是吐出来的东西,不太好吃。”她如此娇憨,惹得邓舍啼笑皆非。

一夜无话。次日一早,邓舍亲自带队,到了王夫人所住院落,接她出来。来送行的,不但武将,文臣也都来了。王夫人不好多说话,众人看不见处,忍不住眼波流连,一寸儿离不开邓舍身上。

选出来的护送亲兵,陈哲、任忠厚居首,牵了坐骑,整整齐齐列在院中。邓舍备了两辆马车,掀开其中一辆的帘幕,请王夫人上车。另一辆,用来放载礼物、干粮。路上没侍女伺候不成,又拨了个王夫人使熟的,陪她一起。

因要长途跋涉,王夫人有过一次经验,没穿裙子,干脆换了身男装,清爽俊俏。只是她的眼睛有点肿,估计这几天没少悄然涕下,眼圈也黑了。

马车高,临别在即,她心神荡漾,一下没踩上。邓舍忙去搀住,她顺势把邓舍的手握了一下,很快缩了回去。邓舍一怔,感觉手里多了点东西,不想叫别人看见,不动声色地放入袖中。

士卒打开府门,邓舍长揖到底,道:“娘子此去,路途漫漫。末将虽不能亲送,请娘子放心,陈哲、任忠厚两人,我军中干将,又晓道路,必能将娘子安全送到。”

王夫人眼圈儿一红,眼见得一别之后,山水阻隔鸿雁,尺素难以通达,那千愁百绪百折千回,汇作一处真欲断了柔肠,欲待不走,终不可能。她素知文词,低低道:“将军,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奴心里有个你,盼着你,也能心里常常有个奴。”

话出了口,心痛如绞,她不等邓舍答话,伸手放下了帘幕,隐约的抽泣,传入他的耳中。

不但邓舍听到,姚好古地位不同,离的最近,他也听到了。临别凝噎,是什么意思?再蠢的人,也能猜得出来。他神色古怪,瞧了邓舍,道:“将军?”

邓舍暗叫不妙,顿感麻烦。有些事儿越描越黑,故作不知,他转过身,对洪继勋等道:“娘子远行,我不可不送。至于诸位,各有军政要事,耽误不得,心意到就足,娘子不会见怪,就此散了吧。”

文华国、罗国器来送,冲的邓舍面子,也确实忙,过场儿既然应了,当下纷纷告辞。姚好古呲着牙,嘿嘿两声,也没再多说,随众人一同离开。

只留下了洪继勋,难得他主动提出陪邓舍一程。众人上马出府,邓舍直送出城外三十里,还是王夫人强打精神,知道他忙,不愿他来回赶路受累,主动提出不要送了。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邓舍不客套,又嘱咐陈哲、任忠厚一番,才拨马回城。

洪继勋回城路上,默然不语。邓舍奇怪,问道:“先生有心事?敢是见娘子去山东家人团聚,想起了大都的亲人么?”

洪继勋幡然惊醒,道:“大都的亲人?小可那几个认贼作父的叔伯,有甚么可想的。”往邓舍脸上看了看,笑道:“倒是将军,今日气色大不同往日。红光满面,颇有些阴阳交泰的意味。莫非昨夜?”

邓舍摸了摸脸,哪儿来的阴阳交泰,效果会这般明显?洪继勋哈哈一笑,他醒悟过来,却是在说笑,也不禁一笑。微微诧异,洪继勋性子清傲,却是从没和他开过玩笑的。

不管怎么说,送走了王夫人,任忠厚只要能借势和山东搭上线,对今后的发展总会有所帮助。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大事。

七月的麦田一天一个样儿,几日不见,那麦穗儿似乎就沉甸甸了许多。沿途村庄里,偶尔可见穿着官衣的民事官儿穿梭其中,村中的驻守士卒一批批将村民集中,鸡飞狗跳的,想来是在进行合作社整编的。

吴鹤年效率挺快,有些村子已经整编好了,相比之下,宁静许多。邓舍和洪继勋一路看来,由闹而静,马蹄的的,路过条小河,绿树影里,几个高丽女子光着腿儿,正在河中洗衣,用槌子敲打着,洗好的晾在河边石上。她们只顾了说笑,浑没注意邓舍的到来。

邓舍人马少,四五骑而已,一晃而过。洪继勋感叹道:“战事才过数月,而乡村恬然自得,恍然桃源。此皆将军之功也。”

远处山上,寺庙里钟声渺渺,邓舍举目转望,勾起愁事,叹了口气,道:“我有何功?吴总管日前讲起,因了商路断绝,导致城内缺衣少药。我是殚精竭虑,苦无一策阿。”

洪继勋点头称是,道:“商路必须得打通,将军想南下掠取,办法不错,不是长远之计,依小可看来,也难解近渴。将军也知道,开辟船坞、打造船只、组建水军,皆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解不了近渴,也非长远之计,就是远近都不何宜了。他话里语气,显然对邓舍抢掠南部的应对不以为然,既然不以为然,为何提出建水军时,又不反对?邓舍奇怪,道:“先生的意思?”

“水军要建,商路要开。这两者丁是丁、卯是卯,却不是一回事儿。”

洪继勋当时听邓舍提议,就对建水军别有考虑,当时思虑不熟,没开口,回去想了一夜,盘算停当,觉得稳妥了,这才说道:“水军的利,不在眼下,不急着说。先说这商路,小可想了很久,上辽南、去平壤,皆为权宜之计,小打小闹的对我双城起不了太大作用。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

邓舍隐隐猜到,问道:“什么办法?”

“将军还记得前天议事,陈哲带回来的那个沈氏家奴,叫田伯仁的么?他说过一句话,不知将军记不记得?”

邓舍当然记得,道:“先生是说,田伯仁讲有不少两浙商船航至平壤?”

“正是。若得平壤,商道可解决。”

邓舍皱了眉头,议事过后,他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道:“我军才得德川,入高丽数月,几乎日日有战,军卒不得歇息。先生,纵有此心,我担忧……”

“将军担忧求之过急,反而无成么?”

“无成还好,一旦失利,我军新卒多,老卒少,没经过太多磨砺,必动军心。军心一动,双城不稳。”

“怎会失利?将军太也多虑。”洪继勋晒然,道,“将军只想了自己,没去想高丽。若攻平壤,我有三必胜,高丽有三必败。”

“噢?”邓舍大感兴趣。

“其一,我军屡胜,士气高昂,此一必胜,可名之为道胜;高丽屡败,士气低落,气失而师散,此其一必败。”打仗说到底是以人为本,士气排第一。

“其二,将军得诸城来,广分田地、除民贱籍,使贫者得其利,贱者得其名,民既得名利,即有必战之心,此二必胜,可名之为威胜;高丽民庶饱受暴政摧残,豪门万顷良田,穷者不能立锥,富人一怒,贱人流血五步,相较将军善政,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此其二必败。

“其三,文、陈诸将,勇不可当,破军杀将、溃众夺地,视若寻常,观我之将,知我之卒,此三必胜,可名之为力胜;高丽庆千兴者,平壤之头领,现为将军阶下囚,金得培者,其副手,数度为将军手下败将,兼且北部诸城的戍卒多为南方贱民,本非自愿从军,敢战敢死之心皆无,其有此将,其有此卒,此其三必败。

“我有此三胜,彼有此三败。小可断言,平壤必一战可克,我必能成功乃返。”

甚有道理。但是:“我若军出,王京方面派来援军如何是好?”

“王京要派援军,无非两路。要么打定州,围魏救赵、直捣黄龙;要么赴平壤,促我决战。要是它打定州,我今得泥河天险,三千人,足可扼守要道。要是它赴平壤,我定州军队可衔其后,骚扰之,断其粮道;而德川到平壤,沿大同江河谷,几无险阻,可进可退,攻守都在将军。”

洪继勋顿了顿,又道:“丽朝老迈,效率不比将军。李岩新败,再整顿军马、聚集粮草,没个半月两旬,决难出征。王京离平壤又远,将军先发制人,等它到时,怕早已功成!”又联系辽东形势,道,“探子言称,辽阳局势日紧,关铎腾不出手,就算不为商路,将军也正该趁这个机会,多得些城池。一旦平壤到手,将军,这高丽的局面,可就要变个样子了。”

夺下平壤,打通东西,高丽北部浑然一体,关铎无法即刻南下,有三两个月的时间,邓舍就能经营出另一片天地,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当然,他不会自大地以为,就此便能和关铎一较高下了,退一万步讲,到那个时候,也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平壤让出,用这块大肥肉来换取关铎承认他对德川等地的统治权,还是有可能的。

洪继勋的说辞打消了邓舍的犹豫,他沉吟稍顷,同意了攻打平壤。

解决了商道,组建水军的利处洪继勋还没说,邓舍问了,他道:“占下平壤,小可推测高丽人会有两个反应。或来言和,或倾巢来攻。言和不提,他若来攻,水军就用的上了。我大可以走海道,以为奇兵,抄掠其南部,叫他顾头难顾尾,自顾不暇。

“同时,有了平壤出海口,从贸易交通上来讲,泛海山东、两浙也离不得海船。”

却是想的长远。话说回来,不得平壤,想得再远也没用。邓舍一笑,道:“既然如此,回城便召集诸将,商议细节。”

——

船模。

金代张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记录了建造船舶先制船舶模型的过程。由此上溯到秦汉时期,汉墓中几次发现的木制、陶制船舶明器,类似船舶模型。

2,船坞及造船台。

宋代有黄怀信用大船坞修理大船,明代有“二十五日出坞,坞即造船之所”等记载。

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发现,更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船工很早就利用船台造船,利用滑道使船舶下水。

3,可载重几千石的平底船。

即明清的沙船。元初,大船载重不过千石,小船不过三百石。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延祐以来大船**千石,小船二千余石,载重达到三百到一千二百吨。

早期海船,“中国船只共分三大类,……大者有十帆,至少是三帆。……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其中海员六百,战士四百,包括弓箭射手和持盾战士以及发射石油弹战士。……”

4,扇铭。

翩翩素圆,清风载扬。君子玉体,赖以安康。冬则龙潜,夏则凤举。知进能退,随时出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