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四卷 回头遥望乡关处 7 迁民 Ⅰ

蚁贼 第四卷 回头遥望乡关处 7 迁民 Ⅰ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平壤原为高丽的西京,城中冠盖云集,大小官吏极多。是以,邓舍携大队文武前来,不愁没有住的地方。

最好的府宅,自然为昔日的高丽西京留守府,本来李春富住着。因其投诚后表现得很老实,兼有牵线奇氏的功劳,邓舍对他颇另眼相看,任了他平壤府同知这一重要职务。不过,留守府他显然是住不成了,换了处别的宅子,留守府让给了文华国。

前阵子,邓舍来平壤,文华国本待腾出来给他,邓舍没同意。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在此长住,随便寻处空闲院落,暂做行辕就是。

院落不大,但整治得十分精美。分前后两进,前边做办公、议事之所在,后院则为他及侍婢们的安歇地方。他带来的侍婢不多,罗官奴、李闺秀及两个高丽公主等寥寥数人。其它的,还都在双城。

毕千牛穿过前后进的走廊,跨入后院门中。

今日轮值的两个亲兵百户,有一个质子营出身的,年纪不大,十七八岁。因为骑射出众,忠心耿耿,并且做事勤勉,故此虽为高丽人,一样的升迁很快,能做到这个位置,外放出去少说一个千夫长。

“将军呢?”

虽然经洪继勋的提议,现在行省上下都改称邓舍为主公,但私下里,毕千牛等还是更习惯称呼他为将军,而邓舍也给以了默许。这似乎可以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来,仿佛他们与邓舍有与众不同的亲密。

每一个侍卫,每一个亲兵,每一个有资格这样称呼邓舍的人,都以此为自豪,将之视为一种难得的荣耀。

“还没完事。”质子营出身的那百户说道。

毕千牛抬头望了望天:“小半个时辰了吧。”

“最少还得半个时辰。”另一个百户上马贼出身,跟邓舍的时间比较长,很熟悉情况。

毕千牛往邓舍住的厢房挪了两步,倾耳细听,隐约一点声响传入耳中。他辨别了片刻,点了点头,道:“听声音,换了人。这是第二番了么?”

“你老耳朵真灵,确实换人了。”

说话间,听见房中传出声咳嗽,几个人对视一眼,做个鬼脸,轻手轻脚地退去了远处,那两个百夫长自去查岗巡逻不提。

平壤近海,冬季的温度远较双城为高。毕千牛找了处避风的廊下,静静等邓舍办事。下午的阳光晒在身上,虽称不上温暖,下意识的舒服。院子里安静,除了房中的那点动静,几乎没有别的半分声息。

他斜靠在墙壁上,眯着眼,远望云聚云散。

那蓝蓝的天,那洁白的云,时不时有飞鸟掠过。他很久没这么放松过了,他看着这眼前的景色,觉得似乎有些熟悉,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是在双城么?不,还要久远。是在永平吗?不,还要久远。

恍惚间,他似乎忘记了沉甸甸的心事,他似乎忘记了身在何处。他的失神来的如此的不合时宜,也许只因为他曾把它们藏得太深。

那回忆一点点的清晰,他记起来了。也许是十年前,也许是二十年前,那时候的他还年轻。也在这样的冬日下午,他与他的兄弟?抑或他的妻子?又抑或他的老父母?时间太过久远,他无法记得真切,但他分明记得,那一天,他们很开心。

为的什么事儿呢?

忘怀了,所有的细节都已经湮灭,湮灭在随后而来的无数风霜雪雨之中,湮灭在长长的流亡路上,湮灭在一场接着一场的生死搏杀里。他的老父母、他的兄弟们、他的妻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这该死的世道,如今留在脑海中的,只有那一点点岁月沉淀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陷入在追忆中不可自拔,蓦然的一道黄影窜过他的面前。吓了他一跳,惊回了神,定睛去看,那东西喵喵叫着,去得远了,黄毛可爱,却是罗官奴养的一只猫。

“这小东西。”他自失一笑。

走廊上的柱子擦拭得很亮,映出他的容颜。他已不复年青,面容沧桑,两鬓斑白。他站直身子,伸了个懒腰,感叹:“老喽。”摸了摸刀柄,失落中带着满足,他想:“至少,现在我过的很好。”

房内的声音变得大了起来。很快,门开了,三个老者鱼贯走将出来。邓舍陪送其后,恭谨有礼,直送出了后院门,方才停步,作了一揖,说道:“有劳三位老先生辛苦,今日所讲之经史,学生受益良多。三日后,当复请老先生来。”

那三个老者纷纷还礼,有侍卫抬来几顶小轿,他们上轿去了。

原来,这几人是邓舍请来的老师,皆平壤城中饱学的宿儒,讲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之经典,以及《春秋》、《左传》等史书之传记。邓舍幼时读私塾,年龄小,学的尽是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教材,有关儒家经典,却是不曾学过的。

这些书籍,自学不是不可以,太难。因而,他趁着战后稍微有空,着洪继勋、姚好古寻访了几位名师,三日一次,来给他讲解功课。

送走了几位宿儒,邓舍转身回房,看见毕千牛候在一侧,边走边问:“怎么?”毕千牛道:“适才前院堂外,小人见着李员外郎鬼鬼祟祟的,不知想要做些甚么。”将他的见闻,一一讲出。

邓舍微微顿下脚步,皱了皱眉,心想:“昨天登山他就有些不对,倒是奇怪。”虽不信李敦儒会有异志,然而有李成桂夫人下毒的前车之鉴,他不可不防,吩咐,“派两个人,多加注意。——不要叫他发觉。”

毕千牛答应着去了。

轮值的高丽百户小跑着过来,问道:“将军,现在就去么?”按照之前的命令,文华国等该在下午把诸翼元帅府及行枢密院数个直属机构的具体实施计划呈报给他。

“文大人们来了么?”

“刚有侍卫通报,正在前院等候。”

邓舍点了点头,先且回房,由罗官奴、李闺秀伺候着,换了文衫为官袍,一丝不苟地装束整齐,正好衣冠,然后径往前院而来,迈步入堂。堂内文华国、佟生养、赵过、李和尚等人,同时行礼,道:“末将等,见过主公。”

“起来罢。”邓舍笑吟吟扶起他们,吩咐落座,自往主位坐下,问道,“诸翼兵事,可安排得妥当的了?”

文华国从袖子中抽出一页纸,欠身递给邓舍。他不认字,不代表行枢密院里就没有认字的人。邓舍考虑过这个问题,诸将大多目不识丁,特别抽调了两三个识字可靠的军官,拨入其中,充作官吏,专门负责文案。

他接过那纸,展开来看。

纸上字迹粗大魁梧,一看就是行伍中人所写。邓舍细细地看过。因大致的框架,就在前番议事上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文华国们所做的,只是充实内容。详细划分每个翼元帅府的防区,视防区之不同,制定拨给军马的数目。选定每个翼元帅的人选,并后边列有几个人名,防止邓舍不满意,以作备选。

不敢说每个军官邓舍都熟悉,最起码千户以上的,他都有印象。尤其出类拔萃的,他更是了如指掌。看了一遍,他沉吟不语,提起笔来,改动了两处,笑道:“辽西路接壤辽西、腹里,不可没有猛将驻守。”

辽西路,即武平、惠和等地。

洪继勋、姚好古等将所得辽东之土地分作了三路,分别为辽阳路、广宁府路、辽西路。辽左及新得的豪州、懿州、闾阳归辽阳路,广宁府路单只广宁一地,辽西路下辖武平、惠和、义州、川州。

文华国道:“主公派了庆千兴屯驻辽西,他虽不是主公的对手,收拾些世家宝之流,应该没问题吧?有了他在,还需要再派猛将么?”

庆千兴有谋,也有勇;但要论及锐气剽悍,他远远不够。

这些判断,邓舍自知即可,不会对众人讲出。他摇了摇头,道:“辽西不仅有世家宝,随时还会有腹里的元军支援,不可大意。庆将军有总镇之责,不可轻出,非有另一员我之虎将前去驻守不可。”他点了点杨万虎,笑着问道,“杨将军,可有意一去么?”

杨万虎岂有不去之理?他挺身而起,小小的身躯自有冲天的豪气,抱拳,慷慨说道:“末将誓不辱命。”

“甚好。庆将军屯驻义州,你可屯驻惠和。”

惠和逼近前线,有杨万虎及五衙之一的精锐在,右有庆千兴呼应,可保无虞。邓舍虚虚按手,示意杨万虎坐下,接着说道:“平壤虽处内地,太平无事,但邻近高丽南部,文将军总镇此路,轻易不得离开,不可没有重将坐镇左近。拨李邺,屯驻江东。”

李邺没随他来,不过不要紧,随后传去命令,吩咐他带军前来便可。

十六翼元帅府共分为四大块儿,剩下两块儿,一个在关北,一个在辽左。

关北有张歹儿。当日女真人作乱,洪继勋擅自调兵,张歹儿服从命令的同时,传信告诉了邓舍。他服从命令,是以大局为重,不得不去救援;告诉邓舍,则显然心思缜密。邓舍对他很放心。

关北最前线的海阳翼元帅府,翼元帅选定的陈牌子。他与杨万虎一起投的邓舍,不及杨万虎猛锐耿直,为人有些圆滑,但也正因此,不乏智略。既圆滑又有智,大盗出身,也有亡命的一面,在女真聚集的地方,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辽左总镇赵过。

辽左濒临海边,除了沿海的金、复州,有受到倭寇骚扰的可能,可以说是辽东最安全的地面。赵过讷于言而敏于行,性格颇类邓舍,宽厚有仁,曾镇守过女真人聚集的甲山府。待女真人乱起,多有感念他的恩德而不肯从乱,甚至悄悄告密的。

或许他勇猛不及文华国,多智不及庆千兴,缜密不及张歹儿,然而强毅果断,厚重坚刚,却是最为优秀的。辽左之地,西接辽西,东连平壤,隔海通商山东,为辽阳之背后依托,地位十分重要,没有赵过,邓舍不能放心。

至于沿海的金州,邓舍派了上任的亲兵队长,曾在鏖战庆千兴一战中有过出色发挥的左车儿前去屯驻,防备倭寇。

一个人有才智不算本事,大凡出人头地之辈,多数才智不及幕僚,勇武不及部曲。他们之所以高居人上,一则可得人心,二来知人善用。如果再加上一条,有自知之明,明进退之道,那么,此人之成就定然不可限量。

安排过诸翼元帅府人选,再议诸翼兵力之驻扎数目。

这个数目有的多,有的少。类似辽西、平壤,这些接壤省界的防区,驻军自然要多。辽左、关北,这些大体稳定的地方,可适量减少。邓舍平定辽东时,号称军马数十万,其实没那么多。他解散了一部分原本的高丽降军,转了一部分为屯田军,保存正规编制的数万人,加上辽阳降军,总计十来万人。

邓舍肯定了条呈上的部署。

他说道:“我军之精锐,尽在五衙。杨将军镇辽西,李邺镇江东。其余三衙便按诸位之计划,可尽数放置辽阳,并神机营、质子军等部,由我亲率之。剩余五万余军马,驻关北一万五千人,驻平壤等地一万人,驻辽左一万五千人,驻辽西一万余人。甚好,可按此执行。”

文华国等凛然遵命。

邓舍放下条呈,抬头看了眼众人,跟着说道:“平壤等地新近涌来流民甚多,传令,贴募兵榜。最迟到开春,必须招足万人。”

他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讶、愕然。

文华国道:“募兵?主公,我军才经大战,辎重、粮饷消耗极多,旧粮存储仅够数月之用,新粮还没下种。这个时候募兵,……?”他坐镇平壤多月,整日与输送辽东的辎重、粮草打交道,对军中存粮的情况非常清楚。

邓舍颔首,道:“不错。”

诸将短暂的沉默,赵过等人纷纷谏言。

不是他们反对,说实话,对辽东、海东来说,十万人的军队就嫌多了。邓舍前期是连抢带掠,靠着高丽各州县的官储与各地豪门大户的私仓,方才勉强坚持到现在的。

辽东人口稀疏,关铎、潘诚、沙刘二等在辽东几个月,不说搞的赤地千里,很难挤出油水了。

平壤等地情况好点,人口较多,但是高丽多山,就全境来说,耕地面积只占四分之一,北方更少一些。为了稳定民心,邓舍才又减赋,指望每年的赋收,显然难以养活这许多的军队。

但话又说回来,不养活这许多的军队,南有高丽王蠢蠢欲动,北有纳哈出数万残军,南有辽西元军随时可得腹里支援,又难以应付。这是一个矛盾。

对此,邓舍身为一军之主帅,岂会不知?他提出募兵,其实因为他心中对此已经有了打算,只是时机不到,说的早了打草惊蛇,暂且不做多说。

他怫然不乐,道:“我军眼下的军力十万出头,只够守御,不足出征。乱世之中,行路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军今日虽得海东,诸位且不生自满之心。募兵之事,事不宜迟。”

他一寒脸,积威之下,诸人不敢多说,只有赵过坚持反对,结结巴巴地执拗要求他收回命令。邓舍拿他没办法,展颜一笑,对诸将道:“赵将军,真为我之周昌也。”

汉初周昌,为刘邦的同乡,随刘邦入关破秦,后为御史大夫。他为人口吃,却耿直敢言,曾谏止刘邦废太子一事。拿来比拟赵过,很为恰当。可惜诸将没人识字,更不晓得这个典故的出处,四顾茫然,不知邓舍何意。

邓舍哈哈一笑,道:“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这事儿就此定下。接下来,该议论行枢密院直属机构的官吏任命。

行枢密院不比行省,下辖机构不多,除了十六翼元帅府,暂时只有两个。一个都镇抚司,一个军屯司。

都镇抚司,行省若无行枢密院,则归行省管辖,本来的职责为统领行省内各万户之兵。有行枢密院,则归行枢密院直辖。邓舍改变了它的职责,重新定义,给了它的新的内涵,——领诸翼之士气,教三军之知战,兼领军中娱乐之职。

通俗的讲,它的任务就是专抓军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兼及巡军娱乐演出等活动。

政工工作素来重中之重,邓舍早先确定的定期召开忆苦大会、组织军中竞技等活动,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军队的向心力起到了不错的作用,他决定大刀阔斧,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

为了表示重视,他调姚好古兼任都镇抚。定制一员的副都镇抚,设置了两员,一个任命了赵过,一个任命了毕千牛。

都镇抚司不过才秩从四品,而充任首领的尽为行省显赫人物。姚好古,正二品;赵过,从二品。毕千牛官职最低,千户官儿,可他是邓舍的侍卫队长,背景非凡。他任职其中,也就意味着邓舍随时都在关注这个衙门的运转,每一道的举措都极有可能出自邓舍亲自的授意。

副都镇抚以下,设置官吏数十,调进来充任的尽数为邓舍亲自挑选出来的侍卫、老卒。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性格细致,第二,身份亲信。

文华国等人不太理解,邓舍为何如此大张旗鼓,对这么个被改的面目全非的衙门这般重视,但他是行省的宰相,他说了算。这件事没什么太多可议的,邓舍一手包办了,一笔带过,继续往下说。

军屯司,秩从四品,与都镇抚司平级。执掌各地军屯事宜。

军屯之事,原由河光秀负责,他办的不错,依旧由他兼任知事一职。他的本职为行枢密院同佥,从三品,高过军屯司的品秩,侧面也反应了邓舍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各地军屯,为数不少,九成以上为历次战斗中淘汰下来的俘虏,不下两三万人。他们去掉了武装,专职耕作,从这个方面来看,名义上为军,更像集中劳作、军事管理的垦田团。不过,他们毕竟曾为军卒,有底子在,遇到战事紧急的话,也可以拉上去顶一阵。

众人经过商讨,定下了军屯司知事以下官吏的任命。条呈上写的诸般事宜,这就算议完了,不过议事却没完。

因为事关机密,有两个衙门,没有列在表上。

一个军械提举司,一个通政司。

顾名思义,军械提举司即研制火器、督管制造军械的部门。督管制造军械倒也罢了,火器之研制,军之大事,不可不谨慎,是以条呈上未列入内。

设置知事一员,任陆千五为之。新近得来的火器奇才崔玉,他参与研制的火器,曾在火烧元军粮草一战中立下大功,拔擢他任了同知。

至于通政司。

中书省设有通政院,掌天下之站赤。站赤,即驿站,其功能在“通达边情,布宣号令”,有元一代,各行省设立的站赤星罗棋布,四通八达,远至极北的水达达等地,包括曾为征东行省的高丽在内。

邓舍设置的这个通政司,就是仿照中书省的通政院,除了管行省站赤,另外负责急递铺的管理。

急递铺,专用于军政大事公文传递的系统。每十里到二十五里间,设置一处,较之驿站,设置得更为密集,“定制,一昼夜走四百里”。邓舍没有那么多的人手,做不到二十五里内一铺,稍微放宽一些,配给快马,前后铺接力,一昼夜四百里绰绰有余。

如果说只负责这两项工作,还不足以值得保密,最重要的,它还负责军事情报的收集。

邓舍麾下诸将,从始至终一直从事情报工作的,只有一个人,便是李首生。早在邓舍设立捕盗司时,李首生就开始接触、负责搜集情报,只不过当时搜集的多为高丽境内各州县百姓、豪族的舆论、动向。

不管怎么说,好歹积累了经验。就在不久前的辽东之战中,借助赵帖木儿的情报,李首生成功策反了沈阳城中的乾讨虏军。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乾讨虏军反戈一击,仓促无备的纳哈出措手不及,因而大败而归。这场胜利,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辽东战局的变化。

李首生委实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功劳高卓。通政司的知事一职,非他莫属。他现在不在平壤,留在辽阳准备下一番的行动,前两天传来消息,说准备的差不多了,只等邓舍回去,就可着手进行。

这下一番的行动,是个新的计划。

给李首生的委任状,邓舍亲笔书写,待回去辽阳,自会亲手交给他。

全神贯注某件事上的时候,时间往往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堂外夜色笼罩。不知何时,堂内已经点上了蜡烛。邓舍卷起条呈,收好。对今天的议事,他比较满意,新成立的行枢密院,办事的效率、办事的成果,很不错,通过了他的测试。

他笑道:“行省规模初定,百废待兴,诸位连日劳苦。各项军务尽管定下,该发的公文、该下达的命令,还需尽快传达各地。时辰不早,诸位请回罢。待忙完了这阵子,我再与诸位痛饮。”

诸将轰然答应,行礼退去。

他们与文臣不同,洪继勋等午时饭后退出时,直到出邓舍府门,依旧班次俨然,依官阶大小,前后不乱。武将们虽也知上下有序,奈何他们中有关系近的,有关系疏远的,出了堂外没几步,就散了班次。

有大呼小叫,招呼亲兵点燃灯笼的。有呼朋唤友,商量待会儿喝酒去的。有小跑快行,急着回府的。乱糟糟一片中,只有一人缓步慢行,于此背景中衬托得特别突出。邓舍看时,不是赵过是谁?他心中颇有感叹,目送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夜色里。

连着议事一天,中午不带休息。他精力再好,也觉得有些疲惫。迈步下堂,侍卫前边打起灯笼,踏着月色寒霜,树影枝斜,转回后院。

院门处轮值的侍卫欲待行礼,邓舍含笑挥手,道:“免了罢。”停下步子,伸手摸了摸侍卫的衣服,皱了眉头,道,“怎的穿这么单薄?”

那侍卫道:“回将军,俺不冷怕。冷些精神,活动起来也便利。”

邓舍道:“这叫什么话。夜晚风寒,不可逞强,别叫伤了风。”他官袍外边披了件大氅,反手脱下来,给那侍卫穿上。那侍卫惶恐推让,邓舍拍了拍他的臂膀,笑道:“穿着罢,明日再来还我就是。”

去了大氅,顿觉寒意深重,邓舍打个冷战,忙抬脚往院子里走。进了院内,他习惯性地往两边去看,往日不论多晚,罗官奴、李闺秀肯定会等在左右的。今天,他却没看到这两个人,倒见着毕千牛候在门内,转来转去的,不觉微微奇怪。

“你在这儿转什么?”

毕千牛两三步迎上来,道:“哎呀,将军,……”夜色寂静,传音甚远,他随即压低声音,“将军请看。”往院子角落指了指。借助灯笼光芒,邓舍瞧见那儿放了台轿子,问道:“这是甚么?”

“轿子。”毕千牛回答道。

邓舍心想:“轿子我岂会不认得?”问道,“哪儿来的?”

“李员外郎送来的。”

“李敦儒?”邓舍莫名其妙,他送来个轿子作甚?随即明白过来,笑了笑,问道,“几时送来的?”走近几步,分明一个女式的矮轿。他愕然,晓得自己猜想错了,道,“这,这,……”

“轿子里有个女人。”

“女人?”却原来不是送轿子来巴结自己,而是送女人来巴结自己。邓舍微微摇头,笑道,“这李敦儒。”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样子,没料到还会做出这样的事来。辽阳降官送礼的多了,为宽解其心,他一向来者不拒的,当下不以为意,说道:“既送来,便留下做个侍婢罢。”

“是李员外郎的娘子。”

“啊?”

邓舍险些怀疑耳朵出了毛病,差点撞在毕千牛的身上:“李敦儒的娘子?”

“是的,入夜不久,李员外郎亲自送来的,见将军在议事,他不敢打扰,随后就走了。……,小人检查过轿子,确实只有一个女人,自称名叫李阿关,说是李员外郎的娘子。已经送入了将军的室内。”

原以为他送女人来巴结自己,却没料到他送他娘子来巴结自己。

——

1,期期艾艾。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我不善言辞,但我知道这事儿不该这么办。陛下要废太子,我不奉诏。

“昌以口吃,每语故重言期期也。”或言,这个“期”应为“极”字,周昌口吃,故此连说两遍。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因为两个重复的“期”字,形象描摹了周昌当时的举动,其气愤、忠心之貌,跃然纸上。刘邦听了后,大笑而听从了他的谏言。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古人之名用以自称,邓艾自称的时候,该说一个“艾”的,他常常说成两个。邓艾,河南南阳人,此人机智出众,晋文王问过他这个问题后,他说:“‘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楚国狂人接舆以凤来比喻孔子,说:“凤兮凤兮,……”,虽有两个凤兮,其实说的还是一个人。李白写过首诗,有这么两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讲的也是这个典故。

2,急递铺。

古代的邮驿组织之一。

起自宋,元朝时已经普遍。宋朝有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的,元朝一昼夜行四百里,明代三百里。

宋代用的马递、人递多种形式。有说元、明两代不用坐骑,纯粹步行传递的。明代十里一铺,铺兵挑选的尽是壮健善走之人,三刻走一铺,一昼夜三百里,或许可以做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