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三卷 英雄无声天地老 80 定辽 Ⅱ

蚁贼 第三卷 英雄无声天地老 80 定辽 Ⅱ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纳哈出的阵势分作三线。

第一线步多骑少,以步兵为主力,放在中间,主攻高丽营的营地、工事;少部分的骑兵放在两翼,牵制、掩护。第二线为主力骑兵,用来冲击步兵攻破的地方,加大胜利的成果。第三线为辎重部队,留守,当后备队,同时负责勤务工作。

此一阵型学自唐太宗,不过在各线的具体分工以及运用上稍有区别。

相比之下,庆千兴的对策就简单许多,“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骑、步诸般兵种相加,不同的天时地利,可以变化的阵势无穷无尽,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他只取一个“守”字。

辽阳城外,高丽营全军收缩,负隅顽抗。纳哈出往哪儿打,庆千兴就往哪儿增兵;纳哈出故意露出破绽,庆千兴只当没有看见。简而言之一句话,你来打,我就守;你不打,我也不追。

野地攻防战中,守方有工事,器械准备充足,占据了地利。若两军战力相差不大,对攻击一方来讲,要想速战速决,非用奇计不可。最叫人头疼的,就是眼下这种情况,纳哈出便如老鼠拉乌龟,无从下口。

“庆千兴个土贼!”

纳哈出这样骂道,他扒拉着地图,看了半晌,问道:“东牟山的红贼歼灭了么?”

东牟山有庆千兴部千余人,纳哈出主攻前,为防止他们威胁己方的侧翼,遣派了乃剌吾前去夺取。有幕僚道:“东牟山的红贼反抗虽然顽强,不过人少。刘将军上午送来军报,至迟入夜就能夺下此山。”

“入夜?”

纳哈出抬头望望帐外,刚过午时。他断然否决,道:“告诉乃剌吾,再给他两个时辰,酉时前,本相要听到捷报!”

“两个时辰?”

“不错。我军已与辽阳开战,至今两日,但邓贼依然屯军不动,杨万虎部虽连连后撤,然而三次撤退,只不过撤了九十里,觊觎不舍广宁之心,昭然若揭。九十里的路程,朝发夕至,他随时可以重新进入广宁战场,如今广宁那边儿战事吃紧,王爷一日三催,明后日即将发动总攻。

“当此关键时刻,我军绝不可给他任何侥幸、掺和其中的机会,必须打疼了他,叫他老老实实地回来辽阳。”

纳哈出攻打辽阳,一来圣旨所令,二来唇亡齿寒。囊加歹败,则辽东仅存沈阳,孤木难支,早晚覆败。故此,囊加歹要求他引回邓舍,确保广宁战事不会生变,他配合起来,倒是颇为坚决的。

“相爷打算怎么打?”

“这几天雾气不断,入夜必起大雾。拿下东牟山,就等于打开了红贼的东大门。传令乃剌吾,酉时前必须攻克东牟山,戌时休整,亥时造饭,子时前后,趁雾气突袭红贼侧翼!”

“是。”有幕僚接命,自去通知乃剌吾。

“传令前线刘探马赤,从现在起,直到入夜,猛攻红贼营盘不休,半刻钟不许停下。待到子时,本相要亲率生力军,呼应乃剌吾。敌营不破,誓不罢休。明日早晨,老子要进军到辽阳城下!”

好在这两日的雾气,较之前数日小了许多,要像前几天那样,大雾一起,对面看不见人,纳哈出的总攻会费劲很多。

这一刻的天时,似乎微微偏向了元军。就在元军拿下东牟山,准备发动总攻的前刻,夜色与渐渐起来的雾气中,武平城东八十里外,有一队骑兵偃旗息鼓,人衔枚,马裹蹄,悄无声息地过了牤牛河。

引军的将军身长九尺、腰带十围,贯甲跨马,横放铁枪。却不是陆千十二是谁?

他奉邓舍的军令,偷袭懿州。至于怎生混过元军的沿线营盘,说起来简单,不外乎两个要点。第一,伪装,穿元军盔甲、打元军旗帜,扮作元军的模样。第二,化整为零,三千人分作四五队,多的近千,少的数百,根据细作绘制的地图,由乡导带着避开元军严密防守的所在,专走小道,穿插潜行。

灰蒙蒙的雾气,遮掩了远山近水。若论辽东的繁华,首讲辽左、辽西,过了武平与川州,再往北,就入了宁昌路的地界。

宁昌路为亦乞列思部的封地,西和弘吉剌部的封地全宁路相比邻,这两个部族皆为漠南五投下之一。投下的意思,即为封地、采邑。五投下大多本不在漠南,忽必烈开金莲川幕府后,将他们迁徙至此。

囊加歹率领的探马赤军主力,便是由他们组成的。这些地方的蒙人很多,官方牧场之外,王侯贵族开辟有许多的私人圈地。每逢春夏,山林郁郁,野鹿成群。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放眼远望,风吹草低见牛羊。辽东之地,民风剽悍而粗犷,不止男子善骑,许多的女人也马术出众。战乱未起的时候,常有男女纵马加鞭,驰骋原野。

陆千十二曾经听军中辽东老卒讲过,太平盛世的使节,在辽东,旅人远行,甚至不需要随身携带干粮,逢人居可直入其室,主人必进鸡黍或屠豚,备刍豆以饲马骡,而根本不问客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客人临走了,分文不取。

很有古风。

叫人闻听之下,悠然神往。可惜如今战火连天,往日的景象不复再现。至正十九年的冬夜,陆千十二策马雾中。为隐藏行踪,他们没有打火把,完全凭借向导对地形的熟悉,可以说睁眼瞎也似的行军。

三千人分作了数股,他带的这一队人数最多,八百多人。长长的队列,前后紧跟,人马无声,便如条长蛇,默默无息地穿行在夜雾之中。有军官殿后,防止士卒掉队。天黑有雾,一旦掉队,很难重归建制。

到目前为止,他们行进的还算顺利,过了川州十几里,尚且没遇到一支元军的巡逻。不过陆千十二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责任重大,轻轻安抚着不安的坐骑,他小声问乡导:“鞑子的第一道防线,离咱还有多远?”

雾气里看不清远方,向导就近辨别周边景物,回答道:“大约十七八里上下,有个村子,驻扎了鞑子的两营步卒。小人晓得条小路,可以绕过去,那里虽也有鞑子看守,不过人数不多。就是道路崎岖了些。”

陆千十二出军前,邓舍特地拨给了他许多百岔铁蹄马之类,擅长跋山涉水的,道路崎岖些倒是不怕。就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杀了看守小路入口的元军,有些麻烦。

不过,他好歹从军多年,类似的小规模突袭战打过不少,有经验。当下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叫过来两三个勇猛将校,吩咐挑选精锐老卒,由向导领着,先摸过去外部包围,随后渗透潜杀,如此这般,为大部队开路。

根据细作的探查,元军各营间,彼此一日早晚两报。也就是说,杀了这股看守小路的元军后,驻扎在前方村中的元军,会在明日清晨得知消息。他们或许不会追击,但肯定会上报后方,不过有了这一个晚上的时间差,到那时候,陆千十二早就不知奔驰出多远了。

元军防线甚长,即便他们定然会因此加强防御,但趁着雾气,还是有可趁之隙的。唯一的麻烦,就是懿州会提前警备,邓舍暗中有过交代,陆千十二自有对策应付。他与其它几股军马约定了三日后会师,按他目前的行军速度,昼伏夜行,赶得及。

他望望天色,却有别的担忧:“雾要一停,不好混过去。”潮湿的冷雾,不及前几天浓了。他下了决定:“全军提速,争取两天到达。宁愿在懿州城外多等一天,也不能因了雾气失约晚到。”

“我军深入敌人腹地,速度太快的话,不好隐藏,需得小心暴露。”

“全军随时备战;加派前边斥候的人手,扩大警戒范围,多散出五里便是。”陆千十二毫不犹豫,他心意已决。军法失期当斩,砍头小事儿,不过一死而已;倘若误了邓舍的大事,万死难赎其罪。

雾掩辽东,夜色沉沉。

陆千十二军令一下,三军行动。绕过前边村子,折入山林小道。数百人偃伏其外,潜行入元军哨卡的老卒,猫着腰,落足无声,寒的短刀,穿透敌人的咽喉骨,元军士卒悄然倒地,鲜血如喷泉般瞬时染红了灰雾。

灰雾中,轰然巨响,入耳叫人心跳腿软。

由陆千十二部向南,一百多里外的广宁城。城上城下,正在厮杀鏖战的双方因这巨响而短暂停顿,随之而来震耳欲聋的欢呼,无数的惊骇,千军万马众目睽睽,他们看见,城墙塌陷了一角。

元军帅帐一杆大旗挥动,潮水似的的元军蜂拥而上。闻听有红巾将校高呼,连点了三四个人名。凡被点到名的,无不奋然应答,卷带本部,奔驰来救。矢石如雨,箭如飞蝗,为争夺塌陷处的主导权,惨烈的肉搏再度展开。

潘诚提枪立在城头,眼望无边无际的雾气,近处的元军清晰可见,远处的元军时隐时现。

他回头后顾,城中满目疮痍。

元军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火炮、石砲,日夜不断地施放入城,莫说挨近城边的房屋,就连城中心的一些民宅商铺,也受到牵连波及。死在路边的尸体,没人去管,侥幸没死的居民,由全副武装的士卒看惯押送,川流不息运送各种军械,他们的面容,人人带着惊恐害怕。

“王宗哲走了几天了?回来了么?”

这个问题,短短一日半夜,潘诚问了几十遍。幕僚知他焦躁,丝毫不敢露出半分不耐,要知道,就因了些许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潘诚已经连杀了七八个人了。他恭恭敬敬地回答:“王大人前日去的武平,还没回来。一来一回他得两到三天,料来今夜不回来,明天肯定回来。”

“明天肯定回来?他怎么不到明年再回来!”

潘诚没有预兆地突然发怒,暴跳如雷,指着城墙塌陷的地方:“你算算,这第几次城墙塌陷了?明天回来?回来给老子收尸么?”他英俊的脸扭曲骇人,他平素极其注意整洁的一个人,此时却顾不上理会衣甲上的鲜血、灰尘。

左右一个个仗马寒蝉,噤口不语。

潘诚发了通脾气,看着塌陷处,红巾渐渐占了上风,心头稍微一松。问过王宗哲的行踪,他瞥了左右眼,欲言又止,似乎又有个甚么问题,想问又不敢问的模样。幕僚知晓他的心意,却只当不知道,装糊涂。

他深深吸了口气,改问另一个问题,他问道:“潘仁呢?有无军报送来?闾阳军情怎样?老子催了他几天了,为甚么到现在,他的军马还没有来到?”

“三将军上午送来了军报,他前后派过两次援军,一次被鞑子击退,一次中了鞑子的圈套,全军覆灭。他下了军令状,说明日要尽起闾阳主力,不惜代价,务必突破鞑子的封锁,来救我城。”

“不惜代价?没了老子,还能有他的闾阳么?”

潘诚咒骂归咒骂,倒是没责怪潘仁的的意思,顶多恨铁不成钢罢了。他有两个弟弟,二弟潘信,骁勇善战,前数日战死在了前线。潘仁排行第三,官位挺高,大宋辽阳行省闾阳翼元帅,论能力,最差的一个。

闾阳万余军马,与广宁相隔不足六十里,中间拦截的元军才数千人,他居然三番两次冲不过来。潘诚微微后悔,当初不该送死了潘美,要他的义子潘美还在的话,凭借他“辽东红巾夜明珠”的称号,不失为一大臂助。

斯人已逝,想也无用。这个念头一闪而逝,潘诚随即把注意力投入了眼下,他终于还是问起了那个他最不情愿问起,也是他最迫切想答案的问题。迫切,是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救星;不情愿,是因为他怕失望。

“小邓,来了没有?杨万虎部,来了没有?”

没人回答。

许久半晌,有个说道:“据报,这几天纳哈出不断骚扰辽阳,杨万虎部又有后撤的迹象。小邓,……小邓没有动静。”

潘诚捏紧了铁枪,他看到塌陷处的红巾,彻底挡住了冲袭的元军。在他们的身后,很多的民夫冒着弓矢,抬着女墙、木墙,搬运着砖石,甚至死人的尸体,慢慢地堵住了缺口。他喃喃地道:“三天,第四处塌陷。”

烽火连天广宁路。

——

1,宁昌路为漠南五投下之一亦乞列思部的封地。

1214年,蒙古军分左右路伐金,亦乞列思部主孛秃率领左军,攻占辽西豪、懿两州,成吉思汗遂以此两州地赐给孛秃。1285年,亦乞列思部主驻幕豪州宁昌县,封其孙为宁昌郡王。1308年,驸马阿失被封为昌王。1318年,设县为府。1322年,升府为路。

2,金莲川幕府。

1251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3,许多的女人也马术出众。

“辽左女子善乘马,较男子更胜。加鞭疾驰了无畏怯,而姿态更飘逸。偶有一二不能乘者必共笑之。”此则出自清人笔记,讲述的约为满人妇女,蒙人、满人皆为擅骑射之民族,料来应有相仿之处。

4,主人必进鸡黍或屠豚,备刍豆以饲马骡。

“辽左风俗古朴,行旅有过门求宿者,主人必进鸡黍或屠豚,备刍豆以饲马骡,不问客之何来何往也。”

“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所有出烹,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搓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

此两则一样出自清人笔记。

柳条边:清朝统治者为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的一道壕沟,沿壕植柳,因广设柳树,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