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二卷 我来一扣动天地 29 军政 Ⅱ

蚁贼 第二卷 我来一扣动天地 29 军政 Ⅱ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说是请大家畅所欲言,文华国没什么说的,吴鹤年想说,洪继勋不给他机会。

堂上议事,照例变成了洪继勋的一言堂。他办事讲话,向来极有条理,每说一事,必先分出纲目。先总述,提纲挈领;然后分论,逐条细讲。有理有据,雄辩滔滔。

他的条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治安,一个是经济。在行政建设上反而不多。他解释为:战乱未息,正值开拓进取之日,首重当在严刑、怀柔以安地方,其次则需耕桑以充仓廪。其余它者,支微末节,不足考虑。

邓舍以为然。

“除了双城,各城之中,都是驻军将领兼管军政,军队、地方不分。就目前来说,我军人才不足,又是战时,暂且按此施行无妨。但是,民政可以由将领兼管,地方捕盗,却不可由将领兼管。”

军队是用来上阵杀敌,不是用来捕捉盗贼。杀鸡焉用牛刀?一旦滥用,则刀不成刀,难免失去锐气。所以,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各城之中设立捕盗所。

因有文华国在,设立捕盗所的另一个原因,洪继勋没讲出来。军队捕盗,丘八们杀人如常事,太锐,动辄杀人数十、上百;往往还有以捕盗为借口,骚扰良民的现象。

就拿陈虎治下的定州来说。四天前发生了一件事儿,有个乞丐饿得受不了,也该他倒霉,没长眼,本是去偷个商铺的,不知怎的摸到隔壁一个百户的家中去了。

那百户恰好轮休,在家中,夜半起来如厕刚好撞上,完全意料之外的事儿,措手不及,叫那乞丐给跑了。被陈虎知道,勃然大怒。嫌那百户丢人,痛打一顿;次日一早,调了两个百人队,整整在城中搜了一天,全城四百余乞丐,统统捉住。

叫那百户来辨认,当时半夜三更的,就打了一个照面,认不出来。回忆那乞丐年龄四五十岁,符合这个标准的,二百多人。陈屠子的绰号是白叫的么?一声令下,全部处决,为一人而杀二百余人。

邓舍那会儿还没回双城,洪继勋第一个知道的消息。他管不住陈虎,也为时晚矣,最后不了了之。邓舍回来后虽然听说了,又能怎么办?还好,这次只是乞丐,如果下次呢?

“捕盗所人数多寡,可视城池大小而不同。三百人有一,足矣。除捕盗之外,还可负责协防地方,搜集情报。小可以为,捕盗所可直辖双城总管府,由总管府设捕盗司,派专员往各城负责。如此,也可以稍微减轻地方将领的压力,使得他们的精力,能够更多地放在防御、军事上。”洪继勋道。

邓舍点头同意,三百人有一,也就是说,三百个居民,配一个捕快,比例有点高,但一来在外国,二来地盘新得,稳妥点也好。道:“洪先生此议极好。吴同知,捕盗司下至捕盗所各色官员人等,我会从我的亲兵中,挑选出符合资格的人来。官印凭信,你尽快办好。”

吴鹤年领命,工工整整地将这一条,记载在自己的笔记上。他心知肚明,捕盗司名义上属总管府,实则邓舍是要直接管辖。

邓舍不得不直辖,地方将领,或为旧人、或为新贵,无论哪一种,都不会把双城总管府、姚好古、吴鹤年放在眼里。也只有邓舍的亲兵,才能稍微使得他们收敛一些。

从陈虎一次杀二百人,就能看出,这些将领们,平时在各自城中,已经很有点无法无天的样子了。这个势头,必须立刻遏制,否则,很有可能激起民变。

再一条,邓舍也是相中了捕盗所有搜集情报的便利。身为一军之主,为自己也好,为全军也好,他必须有可以获得地方第一手情报的来源渠道。

“人数设置,就按洪先生讲的三百人取一。三分之二从军中选,三分之一以地方高丽人为之。选一土著大户,做副手。捕盗所俸禄,一律由双城总管府拨付。”邓舍问文华国,“文叔,有没有意见?”

文华国虽然不管地方,不过设身处地,他觉得大有必要:“些许地方蟊贼,跳蚤也似的东西,本就不该俺们管,没得污了手。专有人去管,再好不过。”

这件事就此定下。

治安一款,洪继勋分作三条。捕盗所为第一条,第二条是收缴民间铁尺、弹弓等杀伤性用具。土著丽民当然没有刀枪弓弩之类的军用武器,可铁尺、弹弓这些玩意儿,不少豪门、无赖还是有的。不收缴上来,早晚留个祸患。

第三条,分作两目。一则严禁聚众集会;二者实行夜禁。

集会不但是指有密谋对抗性质的集会,高丽和中原一样,崇信佛教。受蒙元有以喇嘛为帝师传统的影响,高丽王也拜的有王师,双城诸地,几乎每座城池里,都有寺庙。邻近山上,庙宇更多。

严禁聚众集会,也包括了寺观僧道。信徒聚会不得超过十人。并且禁止在乡镇村集买卖的“集场”、以及城市瓦当勾栏内有唱词聚众的勾当。

实行夜禁,夜间不得点火烛。所谓“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鼓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生育之类不在此限。违者笞三十,有官者笞一下。夜间因公外出,要执有官府的信牌。

这两条,洪继勋都是照搬蒙元旧例,邓舍深知其利弊。短时间内,利大于弊。确实有利镇压地方。无不允之,只是修改了一点,他道:“严禁集会、实行夜禁,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居民生活不能没有半点乐趣。勾栏说书卖唱不禁,许之,其内容需得由官府指定。”

在座的,除了文华国,都是精细人。邓舍一说,无不称妙。吴鹤年拍腿,高叫佩服,道:“大人此策,大智慧,一般人想不到。”捧了邓舍,不动声色地贬了洪继勋,一举两得。

他自告奋勇,道:“小人不敢自夸,话本小曲儿,稍有涉猎。大人但把此事交给小人,拣选合适,必叫大人满意。”

邓舍点了点头,除了吴鹤年,还真找不着第二个合适人选。叮嘱道:“切记,两个原则。第一,突出我中原和高丽为兄弟,本为一家;第二,多寻些《窦娥冤》之类的。”

《窦娥冤》这出戏,在中原传唱极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借助这类戏剧的感染,潜移默化,将矛盾指向穷富对立。

邓舍想了想,不能搞的太刻板,如果丽民因此产生抵触心理的话,得不偿失;补充道:“除了以上两种,也可以偶尔穿插一些轻松娱乐的曲子。”

考虑到大部分的土著不懂汉语,他交代罗李郎:“吴同知高丽话不精,怎么把汉语翻译成高丽话,如何让土著的说书先生、卖唱戏子学会,罗治中得多出把力。”

罗李郎一叠声道:“将军放心,将军放心。”他在邓舍面前甚至不如他的女儿,罗官奴最起码还敢和邓舍对话。他倒好,除了当应声虫,没别的话说。

邓舍提点吴鹤年:“要把它当作大事来办,十日之内,把话本、唱本整理好,交给我看看。”具体到细节,吴鹤年提出,兵荒马乱的,城中先生、戏子不多,是个问题。邓舍考虑了一下,道,“河将军部属丽卒中,不少贱民出身,其中会有说书卖唱的,我会给他命令,挑选出来,交给总管府。”

讲到这儿,灵机一动,何止居民生活乐趣不多,军卒的乐趣更少。除了角抵、射柳,大可以再补充些娱乐活动。

他微一思索,考虑成熟,改变主意,道:“挑选出的丽卒,特别成立一营,名之为乐营。依然属军籍,可以暂时借调给你。地方艺人,你尽快去培养、补充。”

吴鹤年应是,保证:“一个月内,必能叫大人看到第一场戏。”

他们商讨的时候,洪继勋在一侧只管翘着腿,饮茶品茗。他口味刁,只喝襄阳隆中茶,邓舍没有,他随身自带。见他们讨论结束,才开口道:“治安三条,只要实行有力,眼下来看,足能保地方无事。

“地方既安,农耕就需得抓紧。宁远诸城的荒田抛地,占了十之七八,即便双城也没有完全开垦完。小可建议,双城总管府下,设立劝农司,专设劝农使,负责各城的垦荒、耕桑。劝农使人选,可由将军一样从军中选挑务农出身的士卒担任。转军籍,为官籍。”

地荒着不种,有几个原因。一个因为打仗,地主跑了、或者死了,土地就荒下来了;一个是因为佃户们跑了、或者死了,地主空有大片土地,找不来人种;一个是因为耕牛、种子缺乏;最重要的一个,是因为战火不息,加上赋税沉重,人无法安心种地。

地种下了,能不能熬到秋收是个问题;熬到秋收了,能不能收获入仓是个问题;熬到收获了,除去上缴地主、国家的租赋,能落到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够不够活命?是个问题。

所以,劝农耕桑,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也绝不是设立一个劝农使就可以解决的。洪继勋在其下很详细地列出了针对各种会出现问题的种种对策。

这个方面,吴鹤年和罗李郎,也是很有发言权的。他们两个,一个老本行,一个本地土著,了解实情。结合洪继勋的对策,几个人各抒己见。

地主跑了或者死了的,好解决,包括原本的官田、学田等等在内,其中荒一年以上的土地全部收为公有。现有在无主土地上耕种的,承认其土地拥有权,给大宋田契。投诚官员、大户的土地,不动。这一条,各城其实在破城之后不久,就已经办过了,

公地又分为两份,五成给贫者,二成给有功将士,三成留作军田。有些城市丁壮极其缺乏,地分不完,留下来招徕流民,凡有流民定居,免除第一年租赋。逃亡的地主们,第一年内愿迁徙回来的,得尽先耕种。

各城租赋不均,高的达到七八成,佃户、农夫交完租赋,手头上基本就没了余粮。出现荒地,佃户逃亡的原因就在这里:耕地、不耕地,一样的没粮活命;耕不如不耕。

针对这个症结,邓舍已经下令,降低租赋,收什三。地方大户九成被杀;剩下的一成保命不及,没人敢反对。顺顺利利地推行下去。

种子缺少没关系,秋收一过,粮食充足,完全可以由官府出面,调拨种子,分配各城。就是耕牛、农具不太好办。诸城中本来耕牛就少,前番依照洪继勋的谋划,克城之后,又掠夺了大部分回双城。对德川等地更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

“还回去是不可能的。这是既定的策略,不能变。”洪继勋也犯了踌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罗李郎很自觉,主动道:“小人家中,耕牛还是有一些的,愿意捐助出来,给无牛之户使用。”多难得的一个表忠心的机会,他不肯放过,又由己及人,道,“城中大户人家,也多有空闲耕牛,大人同意的话,小人可以劝说他们拿出来,一并交给官府分配。”

邓舍道:“罗治中大公无私,我很高兴。”随口表扬两句。罗李郎诚惶诚恐,心里高兴,笨嘴拙舌地道:“为大人分忧,小人本分。”

吴鹤年道:“即使有了大户耕牛,小人估计各城中,肯定还是地多牛少,不敷使用。”毕竟他干地方官儿干得久了,熟悉县乡情况,有大量的实地经验,眼前一亮,想到个主意,道,“大人,不如把各城耕牛、农具,全部拢在一起,以村社为单位统一调配使用。或者,可以稍解燃眉之急。”

他这主意,叫邓舍更是眼前一亮。

高丽地方原本的户长制,已经粗略改编为了保甲制、坊里村社制。邓舍想了想,赞同吴鹤年的意见,道:“一社五十户,有点少。以两社为一大社,每大社,成立一个合作社,归各城劝农使管辖。集中耕牛、农具、种子,计划调配。不足的,可以向双城申请,酌情给之。”

他更进一步联系到各城因了战乱,商贩稀少,城市里还好一点,尤其村社,货品流通困难,道:“耕牛之外,官府也可以给每大社一些生活物资,粮油布盐之类,卖给村民。价格由双城总管府统一制定,不能高。”

他征的兵有从城市里来的,更多来自村社。虽然给他们家中都分了土地,但是想就此换回他们的绝对忠心,不容易。送佛到西天,干脆政策再偏斜些许,又道:“耕牛使用先紧着军户人家;军户人家丁壮不足的,合作社出劳力,帮助耕种。粮油布盐对军户半价优惠。

“逢有节日,乡村各社需得由劝农使亲自出面,给军户人家送些物事慰问。不拘厚重,情到即可。两斤盐,三斤果子,就行了。城中坊里的里长甲生,依例照办。每城中,也要按照坊里,设置合作社性质的商铺,交通物流,可名之为,……”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命名。

吴鹤年笑道:“听大人的意思,合作社其实是代官府平衡物价、交流货通,何不名之为*店?”

邓舍一笑,同意。吴鹤年皱了眉头,道:“大人本意是好的,目前也的确需要这些官办商铺。只是,大人有没有想过,万一军户人家买了东西,自己不用,倒手专卖的话,官府可就亏了。”

邓舍还真没想到,吴鹤年看他语塞,忙呵呵一笑,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小人有一得,似可稍补漏洞。”

他真会说话。邓舍笑了笑,道:“你且讲来。”

“不如定量给之。每军户人家,每月按口给定量的粮油布盐,超出其数的,平价买之。这样,大人的情意也到了,也不怕有刁民钻空子。”

“甚好。”既然说到军户待遇,邓舍索性又勾回头,重提分地的事儿,道,“以后凡所占城池,有愿从军者,其家可以先给分良田好地。军户有优先开垦无主荒地之权力。”

军队的事儿,文华国有发言权。他大声称好,道:“将军,这个办法好!把他家里照顾得劲了,狗日的们战场上,才会给咱卖命!”

地方田地的耕种大致如此。分给有功将士的土地,不想要的,可以折钱,卖给官府或者军队;想要的,允许招当地贫者做佃户,代替耕种,官府、军队统一管理。

至于军田,只有双城已经开始垦种,其他各城人手不足,尽数空闲。虽说现在不是耕种季节,得预先筹谋,总闲着不是事儿。

洪继勋提出的意见:“克德川诸地,带回双城的丁壮六千余,加上早先三千余高丽俘虏,总计万人。我军连获大胜,得粮、械甚多。小可以为,可择其精壮从军,余者,编为屯田。分驻各城,闲时耕种,间做操练,战时也可守城。只是有一条,本城人不可屯田本城。南北互调,比如定州的驻江界;江界的驻定州。”

说起来,早先征军七千人,至今没消化完毕,扩军太急,有弊端。但是理不可为,势需为。关铎南下、高丽人北上,两大压力在肩,多一个士卒,好过少一个士卒。

邓舍计算过,一千新卒,需正副百户长以上军官最少二十二人;十夫长一百人。

现有的七千新卒,十夫长以上,皆是由老卒精锐担任,加上千户、百户亲兵。一下子就去了千人。军官不配备还不行,不然,一盘散沙,没战斗力,也不好训练。

老卒总共才万二千人,再这样大规模地流动,吃不消。毕竟,保证老卒的战斗力是第一位的。邓舍决定,这一次,新卒只招五千人,四五百的老卒流动,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其中汉人、丽人比例为二比三,两千汉卒,三千丽卒。连番扩军,军械不足,先补充汉卒,其次丽卒。陆千五除负责监制火铳、箭矢,给个新任务,铸造军器。设立军器千户所,千户职位暂由陆千五兼任。

高丽北部山多,铜铁矿丰富,原料没问题。工匠也有,目前匠营的人数,达到了四五百人,其中铁匠算是比较多的。

这五千新卒尽量不从降卒里召。降卒多是高丽南方人,相比分了地、有优惠政策偏斜的北方土著,邓舍更愿意相信后者。

招完新卒,还剩四五千人,按照洪继勋的意见,正式成立屯田千户所。之前的双城军田耕种,一直由河光秀、吴鹤年两人督责。移交给河光秀;吴鹤年抽出身来,集中精力去搞劝农、合作社等事宜。原先为屯田抽调的高丽贱民,全部解散回去,改由这四五千人耕作。

副万户河光秀,就此,又多了个头衔:督办屯田使。除本部千人丽卒,兼管五个屯田千户所。屯田千户所千户、百户,和劝农使一样,选军中务农出身的老卒担任。每个千户所,除负责屯田的外,另有一百战卒,担负警戒、操练之责,就从河光秀本部中挑选。

河光秀忠心是没错,前阵子屯田干的也不错,军屯为大事,邓舍毕竟没法儿放心。犹豫片刻,又加了个督办屯田副使,手头没合适人选,索性由各城将领担任。不需负责细节,主要担监督、检查之责。

河光秀没在场,这个任命回头再说。

土地耕种这块儿,前前后后,几次小动作,至此,才算是大体定型。邓舍着实松了口气,土地稳、则耕种稳,耕种稳、则租赋稳,租赋稳、则粮饷稳,粮饷稳、则军队稳。

有道是:士农工商。农定,便该工商。

各城工匠,大部分都在匠营,留在本城的虽然不多,勉强也足够满足诸地居民的需要。暂时不用管。

商业一条比较重要。洪继勋的条呈上,对它的重视仅次农业。得双城来,邓舍断断续续,做过几次小规模的地方建设,涉及政、农,唯独商业,一直没时间管理。

各地城中的商铺毁于战乱的极多。缺少商铺,物品就没法流通;物品不能互通有无,地方就不能安治。邓舍设合作社、*店这类半官方性质的商铺,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官方的,不代表就是万能的。各城的商品货物,破城之后,大部分掌握在了抢掠的士卒和军队手里。军队的可以拿出来,士卒手里的,可以平价买过来,供给合作社、*店买卖。

一时半会儿也许不会出现问题。时间一长,没有进,只有出,就要出大乱子了。

洪继勋道:“如今我军,北有鸭绿江之隔,南有泥河之阻。西边平壤,封锁交通。论双城处境,实已为闭塞不通之地。我海边有盐场,盐可不缺;然而其他的呢?

“就不说别的,单只布这一条,为全军制单衣,已经将诸城搜刮一空,犹嫌不够。七千新卒,大半穿各自常衣。入军营,眼花缭乱,竟如集市,而毫无整齐森严之气。更别提,又有五千新卒入伍。再有军器,打造五千兵器,需多少时日?若能买来,又需多少时日?

“是以,商业根本,在如何招徕外商,供我所缺。”

“如何招之?”

“商以逐利,许其重利,其必熙熙而来。凡我民用所需,免其税收,官府可给以奖励;凡我军用所需,给以高价。商人已来,而各地官府,必须礼敬之,尊重之,待以上宾,除细作外,一概不得扣留、为难。

“不过,民财有尽时。双城等地,本不富裕。因此,对待前来商人,要有甄别。鼓励必需品输入的同时,严格禁止奢侈品、非军用、民用必需品的输入、及我军用、民用必需品的输出。”

邓舍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却也不能被动等待,我想,还得主动出去。若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商道,几个固定的供货渠道,那就好了。”

洪继勋道:“不错。要走出去,无非两条路。一个去辽东,一个入高丽。高丽富庶,皆在南部,选挑精细可靠丽卒,乔装南下,或可有得。也可以顺大同江西去,到出海口,常有两浙、山东商船,也可以联络购买。唯一的麻烦,就是买了不好运回来。

“辽东远,却安全得多。我新得江界,距鸭绿江百十里的路程,路也好走,过江向西,去辽阳;向南,去金复盖诸州,都可以。”他说到这儿,对邓舍笑了笑,“甚至,还可以由辽南过海,泛舟而去山东。购买所需。”

“由辽南回来,路程不近,怕是也不怎么安全罢?”吴鹤年提出了异议。

洪继勋道:“前次,将军派遣去辽南的士卒,回来收获不小。他能成功带回货物,就说明可行。”这事儿他给邓舍汇报过,那士卒只火药就带回来了数百斤,其他货物更多,的确证明了此路可行。

邓舍一点头,吴鹤年立刻不再质疑,顺水推舟,捧了洪继勋几句远见卓识,积极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钱。双城产金,一年不过数锭;抄掠各城府库所得,看起来不少,用起来很快。

“小人以为,开辟商道,只去买不够;也得卖。各地有盐,有人参,山上还有貂鼠等野物,其皮可卖。”双城周边实在是穷,吴鹤年绞尽脑汁,能赚钱的入项,也就想到了这么多。

洪继勋嗤之以鼻,道:“人参、貂鼠皮,贵重之物,乱世里几个人买得起?纵有进项,寥寥罢了。盐,倒是不错,但辽西、辽南都有盐场,利润比不上内陆。”

吴鹤年满脸堆笑,连连点头,承认:“卑职考虑不周,洪先生有何高见?”

洪继勋道:“铜铁、煤、木。扩大军器千户所的规模,加快挖掘、砍伐。这些东西,不论是谁都需要。”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眼光从众人脸上一过,道,“除此之外,小可还有个良策,就是不知道将军会不会为。”

邓舍和洪继勋相处这么久,比较了解他的性格了。他一向直话直说,偶尔欲擒故纵,就说明是他的得意之笔,笑道:“先生尽管说,但是可行,我无不从之。”

“辽东最有权的,敢问将军,何人也?”

还用问,邓舍不假思索,道:“关平章、纳哈出、高家奴诸人。”

“次有权者,何人也?”

“军中诸将。”

洪继勋不再问邓舍,转而问文华国:“敢问文将军,现有几样东西给你选,人参、貂鼠皮、盐铁、美女,你会选那一样?”

文华国早就听得昏昏欲睡,他昨夜睡得晚,酒宴回去又和老兄弟们闹了半宿。打着瞌睡,被洪继勋一问,随口答道:“自然美女。”说过了,稍微清醒,补了一句,“最好元配。”

洪继勋一笑,转过身,道:“沙场征战,所图无非权势、美女。我双城甚么都不多,高丽女子多。将军大可买其贫者,稍加妆扮、教其歌舞,转手一卖,货值千金。”

邓舍愕然。吴鹤年色变起身,怒道:“大胆!将军身为大宋双城万户府上万户,岂可效无耻小人,去做甚人口贩子?”又别有用心地道,“欺男霸女,先生是想激起民变么?”洪继勋用这话教训过他,他一直耿耿于怀,此时拿出反击。

洪继勋不屑,轻抿了口碗中茶,道:“人口买卖,所在尽多。将军未得双城时,那姜忠祥姜万户,就做过不少这等生意。岂会是欺男霸女?明码标价,公平交易,一手买进,一手卖出。既得其利;又为贫者人家减轻负担;为所卖之女找条生路。三全其美,何乐不为?”

——

1,收缴民间铁尺、弹弓。

元时,甚至有人提出要没收“两股铁禾叉”,因系农家必备之物,“既非军器,难以禁治”,而没有落实。

2,禁火烛。

主要在江南实行,后归附日久,稍微松弛。

3,襄阳茶。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为湖北早期重要产茶地。

4,人口买卖,所在尽多。

元朝的高丽贡女制度。至顺帝至元年间,六十年,正史记载献纳贡女次数达五十次。长达近百年的人口掠夺,高丽不堪其苦,1335年,高丽李某上《请罢求童女疏》,官方民间要求罢进贡女的呼声越来越高。

元朝此时国力江河日下,一些儒生也反对这项制度,乃同意禁止征选贡女。但是虽然如此,索要和献纳贡女的活动依然不绝。

也因了贡女制度的停止,高丽女子的人口买卖一度兴旺,利润高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