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7 李察罕改援曹州,梁士荫献策益都

蚁贼 7 李察罕改援曹州,梁士荫献策益都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熬了一宿,这是第二更。。。

如果单州没有失守,如果曹州没有受到威胁,也许李察罕还不用惩处王保保,就像他说的许其戴罪立功就是了。但现如今,单州、成武皆失,曹州危在旦夕,却又正如李惟馨所言正将士奋、三军用命之际。

李察罕老练行伍,自然知晓越是在这种时刻,越是需要赏罚严明,无可奈何,只好从了李惟馨的谏言,传下军令,将诸将齐齐召来,以败军、丧师、失地的罪名要严惩王保保。,按军法,当斩。

当然了,斩是肯定不会斩的。

军令一下,自有李惟馨以及诸将一起跪地求情,请求察罕帖木儿免王保保一死,改用别的方式加以惩罚。

察罕帖木儿顺水推舟,说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便改以杖责一百零七。

李惟馨又替王保保求情,说道:眼下曹州危急,正用人之时,小将军若受此杖责,必难行动,不利战事。在下斗胆,还请主公把这一百零七下杖责权且寄下,留待日后。

察罕故作迟疑,诸将皆附和李惟馨说道:还请主公将杖刑权且寄下,留待后日。

既然诸将替你求情,这杖责便就权且寄下!,若是你能在驰援曹州中立下功劳,可酌情免减;若依旧不肯用命、无有战功,则两过并罚!

小罪用笞,较大的罪则用杖。元朝的刑罚,笞杖刑均以七为尾数,从七开始,笞刑最高五十七,杖刑最高一百零七,打一百零七下是最多的。自然,军法与刑法不同,但一百零七军棍打下去,就算是个铁人,性命也要丢掉半条,不养个十天半月,伤势定难好转。

而至若为何笞杖刑都是以七为尾数,则源自蒙古风俗。即蒙元世祖忽必烈说的: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

说到笞杖刑,不得不多说一句。蒙元的减去三下,看似体恤百姓,政行以宽,实际上较之唐宋,却是刑重了。唐宋的笞杖刑,笞刑最高是五十,杖刑最高是一百,都少于蒙元。不过较之辽朝,蒙元的刑罚还算是轻的。辽朝不用笞刑,只用杖刑,最高三百。

处罚过了王保保,因为军情紧急,察罕帖木儿没有多做停留,当即调派诸将,当天就出了碗子城,直奔曹州而去。

益都。

便在察罕帖木儿决定改而驰援曹州、八千精锐络绎出了碗子城的同时,高延世与柳三押送着徐、宿二州的俘虏、降卒抵达了益都。

降卒之类,自有专人接管。邓舍早空出了一座大营,专门用来安排降卒;并调集了两个千户,负责暂时看管。而至于6聚、6离、梁士荫、张冠、萧远、刘凤等人,邓舍则在燕王府的大堂上接见了他们。

为显示宽容的态度,邓舍没穿王服,仅着便装。这样不会显得气势凌人。

他也没有带太多的人参与这次接见。只有三个人在侧,洪继勋、吴鹤年与郭从龙。再加上随行觐见的高延世、柳三,以及站在堂上护卫的时三千,海东这边共计有六个臣属在场。而徐、宿二州的降人也是共有六人。

如此,从人数上而言,胜利者一方与失败者一方,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也是相当。

高延世居,柳三殿后,一行人步入堂中,分成两列,跪拜行礼。

邓舍吩咐免礼,笑道:今与诸君来我府中,乃我与诸君的私下见面,不必行公家礼节,只以宾主礼见可矣!

他往众人中看了看,示意高延世不必介绍,笑指6聚,说道:君必大6公。又笑着点了点6离,说道,君必小6公!

6聚、6离都姓6,他两人又同属张士诚,且分别坐镇的徐、宿二州又俱皆为淮泗重地,相隔不过百里,所以有好事者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唤作大小6。6聚年长,是为大6;6离较为年轻,是为小6。

邓舍说完了,问高延世:我猜的可对?

主公天生慧眼,一说就中。猜得很对。

可知我为何猜对?

不知。

久闻大6公天生异象,眼眉短少,乃虎狼之貌;又久闻小6公人物英俊、最是风流。我虽无识人之明,不能说慧眼如炬,但既对二公仰慕已久,现如今真人来到了面前,自然也是能分辨出来的。,哈哈。

再看堂下,果如他所言。6聚不但几乎没有眼眉,并且睫毛也很少,眼上差不多没有什么掩盖的东西,看起来颇有点古怪。而6离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目若秋波,的的确确是一个美男子的模样。

二6刚刚起身,闻听此言,又跪倒在地,说道:大王谬赞!我等降臣之身,对此实不敢当。

邓舍笑道:说了不必公礼相见,两位快快请起。

他转目余者,一一指点,说道:大6公身后的这一位先生,面容清癯、一表人才,定是淮泗名士梁先生了。,梁先生身边这一位虎相狼行,骨健筋强,昂然有英雄之气,必为徐州之虎萧将军。,萧将军身后这位,猿臂蜂腰,虽武将装束,却气度文雅,不用说,肯定即为张冠张将军了。,这一位将军脸如铁钵,虬须卷,则定是刘凤刘将军了?

全部说对。6聚不由喟然叹息。

邓舍奇怪地问道:大6公因何叹气?

大王足不出益都,而对我等徐、宿诸人却竟能如此的了解!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徐、宿又怎能不败,而大王又怎能不胜呢?

哈哈。,大6公可知我为何对你们如此了解么?

正欲请大王解惑。

无它,唯因诸君名动淮泗。天下谁人不识君?我虽远在益都,亦早有闻知矣!实不相瞒,素有与诸位相见之意,今日终能得偿夙愿,快哉快哉!,诸位,请落座。

众人落座,侍女上茶。

从入堂内始,6离的目光大多落在邓舍身上,其次便是洪继勋,如今落座,更是刚好与洪继勋斜对面,忍不住频频目视。

邓舍注意到了,很善解人意,不等他出声询问,主动介绍,说道:这一位洪继勋洪先生,向为我之倚重,实乃我海东智囊。

可是双城洪公?

正是。

6离肃然起敬,慌忙起身,长揖到底,恭敬说道:洪公之名,离所久仰!往日我还在宿州的时候,曾经听说这一句话,说辽左名将,无过文陈;海东英雄,唯数洪公’。对洪公心慕已久,今得一见,三生有幸!

6离英俊,洪继勋更英俊,两个美男子相对座谈,很是令人赏心悦目。

不过尽管养眼,洪继勋闻言,却不由色动,面上神色一变,起身还礼,正容说道:辽左名将’、海东英雄’云云,继勋孤陋,从来不曾听说过,不知小6公是从何闻之的?这个赞语,未免太有些言过其实!

大王也称公是海东智囊,公又何必自谦?

洪继勋还欲再言,邓舍笑着打断了他,说道:不意先生之名,亦远播淮泗。辽左名将,无过文陈;海东英雄,唯数洪公’。要我看来,这句话说的不算错。想我自永平起兵以来,多赖先生之力。没有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海东。,小6公,你可知此话最先出自谁人之口么?

罪臣也只是道听途说,具体最先出自谁人之口却是不知。

邓舍连连摇头,说道:可惜可惜!

大王可惜什么?

能说出此话的人肯定很有卓识,可惜却因为不知是谁而不能一见。

大王求贤若渴,难怪海东蒸蒸日上。

如今天下纷乱,民不聊生。不怕诸君笑话,我虽起自草莽,人本微末,但是却也有些志向,愿为苍生解倒悬。或因我能力有限,不能及此,但也希望能够做到保民图治。我既然有这样的心愿,当然求贤若渴了。

6聚说道:大王能有此愿,天下苍生之福。

宾主对答,叙谈多时。

邓舍问萧远,说道:听说将军是山东人?

是。

我麾下有不少将校皆出身山东。邓舍回身指了指侍立身侧的郭从龙,笑道:武子虽非山东人,籍贯河北,泛而言之,你们俩也可算同乡了。

一来,河北、山东相邻;二来,两地皆同属腹里,说是同乡虽然有些牵强,但是马马虎虎也能说的过去。武子,是郭从龙的小名。

萧远是武将,正如6离会对洪继勋感兴趣一样,他也暗自注意郭从龙多时了。此时听到邓舍的间接介绍,他忙起身见礼,说道:原来将军便是郭武子。,夜叉之名,俺是久闻了!郭从龙背上纹绣有一个笑天夜叉,故此,又有时候会被人称为郭夜叉。

萧将军大名,俺也久仰了。郭从龙还了一礼。

刚才是两个文臣相见,这会儿又变成两个武将相见。适才是洪继勋面色微变,这一会儿则却又变成高延世翻起白眼。邓舍入益都时,高延世与郭从龙曾有过交手,因为当时喝多了酒,被郭从龙战败。高延世何等心高气傲之人,尽管与郭从龙是真正的河北老乡,却一直不能对此释怀。

瞧着郭从龙一丝不苟地还礼,他一边大翻白眼,一边嘀咕:明明是个粗汉,偏生学做秀才!嘿嘿,就这身板还扮斯文还礼。真也不怕惹人嗤笑!

他的小动作,邓舍没注意,郭从龙可全看在了眼里,待还过礼后,故意昂挺胸,雄赳赳立在邓舍座旁,斜眼瞅了他一眼,伸手摸了摸斜跨在腰边的长弓。这一下,高延世顿时就像吃了个蹬心脚,气得差点从位子上摔下来。须知,当日他与郭从龙交手的时候,便是吃亏在了箭矢之下。

小人得志便猖狂!,罢了,老子今儿个是得胜回朝,高兴!大人有大量,不与这龟缩益都、半点战功没有捞着的傻厮一般见识。高延世气哼哼地别开了脸,不再去看他。

邓舍笑孜孜地等郭从龙与萧远见过礼,接着问梁士荫,说道:先生久居大邑,今一路行来,至我益都。不知对我山东的风土人情,以为如何?

齐鲁圣人之邦,民风淳朴厚重。罪臣一路行来,见沿途州县虽然年前才遭了兵火,但是城郭却都已经修缮完好,而且戍卒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路无流民,道无贼寇。大王治国之能,由此可见一斑!

此非我之力,皆洪公、吴公之力。

敢问大王,您说的吴公可是松斋先生么?吴鹤年,号松斋。

正是。今天我与诸位相见,吴公本也要来的,只是因临时有些公务,走不脱身,所以只好等到明日再见了。

素闻吴公明习律令、娴熟政务。盛名之下,果无虚士!大王府中人才济济,真可喜可贺。

若说人才济济,今日咱们这堂上才是人才济济。诸位都知道,我一直都在海东,不久前才刚来益都,对淮泗一带的情况不很熟悉。如今,因为诸君怜悯生民之苦,不愿用战火来危害他们,所以携带徐、宿二州来到了益都。对如何治理徐、宿,该怎样保境安民,诸位可有教我?

说了半天话,邓舍的这一句才算是转入主题。

6聚、6离、梁士荫等人久在淮泗,皆可谓地头蛇一级的人物,对淮泗的情况最为了解,对该如何治理徐、宿也最有言权。而且,通过此问,也可以甄别出到底谁是真心投降,谁又是虚与委蛇。所以,无论从公从似,邓舍的这个问题都是必须要问的。

6聚、6离对视了一眼。

6离先说道:淮泗重镇,徐、宿居。大王今得徐、宿,是已稳稳立足在了淮泗之地。虽然如此,但徐州、宿州这两个地方,却长期属士诚所有。士诚为人宽仁,颇得民心。故而,罪臣愚见,大王切不可大意!

士诚宽仁,颇得民心?,然则,小6公以当以何策治徐?

乱世之秋,治理地方,自然要在军备!特别像徐、宿这样的情况,上至官属、下至黎民,都有不少仍旧还想着士诚,更尤其需要重视军备!

邓舍沉吟说道:小6公的意思是我当以军法治理徐、宿?

此罪臣之陋见,裁断全在大王。

大6公,依你看呢?

宽猛相济,政是以和’。罪臣以为,尽管徐、宿百姓确实还有不少心向士诚的,但毕竟徐、宿两地乃大王新得,又何必着急呢?士诚固然宽仁,大王又何尝不仁厚?只要大王能把治理辽东、高丽、山东的经验搬到徐、宿去,稍安勿躁,假以时日,徐、宿民心又何愁不必尽归大王?

邓舍点了点头,笑道:二公不愧淮泗名士,见解都非常独到。口中称赞,心中却十分失望,6聚、6离两人所说的皆为常人之策,毫无出奇之处,他顿了顿,接着问梁士荫,说道,梁先生有何高见,可以教我?

身为徐州城守、宿州城守的6聚、6离所献之策也不过如此,作为6聚幕僚的梁士荫又能呈献上何策呢?邓舍这一问本是敷衍,总不能问过6聚、6离,底下就不问了。然而得到的答案却不由令他精神一振。

该如何治理徐、宿,是一件大事。罪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言。但是,三国时,有一位徐州名士,叫做陈登的,不知大王可否知道?

n元龙文武兼资,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我当然知道此人。

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是刘备评价陈登的话。意思就是说像陈登这样的人只能求之於古代,当代的人恐怕很难有能与之相比的。

梁士荫说道:孙权围陈登於匡琦。陈登遣派功曹陈矫去许都求援,说曹操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籓,则吴人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大王既然知道陈登,那么肯定也知道陈矫说的这段话。罪臣以为,这段话正适合放在当下,用来做治理徐州、宿州的办法。

形便之国,,使为外藩。,未从之国,望风景附,,此王业也。

陈登说曹操的这段话,其实最关键的也就是四个字:使为外藩。

究其深意,需要放在三国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地方势力很多。徐州也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地方势力。有地利、有军马、有名士,自成一体。在力不能及的时候,最好不要居高临下的去统治它,而是使为外藩。

只有这样做,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放在眼下来说,如今的形势与三国时虽有不同,但大体上却是很相像的。曹操在北方,邓舍也是在北方;孙策在江东,张士诚、朱元璋也是在江东。唯一不同的地方,三国时徐州不属孙策,而如今徐州曾为士诚所有。

然而,再往深层分析。

不错,徐州是曾为士诚所有,但这个所有更多只是名义上的。张士诚从来没有把徐州彻底地控制在手中过。徐州先为芝麻李所有,继而被6聚占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与三国时期一样,隐然自成一派的。

如果依梁士荫的提议,使为外藩?不过多地加以干涉,给他们较大的自由?会不会更有助治理呢?而且如果以此为典范,淮泗诸城又会不会真的因此而望风景附呢?

邓舍熟思良久,问洪继勋道:先生以为如何?

梁士荫此策,洪继勋也颇为奇之,想了会儿,说道:军事不可放权,政务似可一试。而具体的操作,主公与臣皆远在益都,不可遥控,还需杨行健自行斟酌。

邓舍颔,吩咐郭从龙磨墨,又叫时三千过来铺纸,提笔在手,亲自把梁士荫说的这段话写了下来,折好,放入信封,又封印好,令道:拿下去,交给宣使院,命送去徐州。

时三千接令转身,自拿着信出堂而去。

先生此策是我没有想到的,果然不愧奇才名士之称,才识出众!大6公以徐州投我,非重用无以为报,将任为益都右丞。小6公知兵事,有将略,请先屈居益都佥院之职。萧将军徐州猛虎,威名远扬,也请先居佥院。张冠、刘凤两位将军,不日便有大用。,只是梁先生,却不知你欲居何职?若欲为文职,分省参政非你莫属;若欲参谋军事,则分院佥院虚位以待!n元龙文武兼资,先生亦文胆武识俱佳。请先生言之!

梁士荫拈须,看了看6聚,又再看了看邓舍,然后跪拜在地,说道:罪臣降人之身,岂敢妄图大王重用!分省、行院皆非罪臣之所欲也。

噢?那先生是想做什么啊?,哈哈,只要不是想退隐山林,尽管说,我必满足先生。

罪臣早就听说过海东通政司的大名。若大王允许,罪臣想入此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