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26 亲民

蚁贼 126 亲民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说起黄河,有元一代,大约应该算是患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了。

自蒙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到现如今的至正二十一年,短短的**十年间,决溢已不下六七十次之多,平均每不到两年就会生一次决口,决口处达有二三百处。黄河沿岸的百姓常年遭受水患,苦不堪言。

至正十一年的“贾鲁治河”,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连下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定陶、楚丘、成武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其重。省臣以闻,朝廷患之”。

这个水患,已经实在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因此,时任“行都水监”的贾鲁便就在当年“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提议治理黄河。他提出的两策,一个“修筑北堤”,用这个办法的话,用工省;一个是“使复故道”,如果用这个办法,则功数倍。

所谓“修筑北堤”,其实不是修筑,而应是加筑。因为蒙元在黄河以北开通的有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所以,对黄河两岸向来都是重视北岸,对北堤的修筑非常重视,以防黄河水决,夺了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的河道。而相对来说,对南岸就不太重视。甚至,为了减轻北岸的压力,还常常不治理南堤,任黄河南下。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情况,导致黄河的河道越来越往南偏移。

而又所谓“使复故道”。这一个“故道”,指的是“归徐”河道。即归德、徐州间的水道。元代视此一河道为黄河的故道。

贾鲁的这个意见虽然提出,但是后来却因为他“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又直到至正九年,脱脱复相,治河之事方才又被再度提出。

脱脱有“贤相”之名,也确实眼光比较长远。他不但看出了治理黄河的必要性,而且还想使这件事“利在千秋”,所以很快就采纳了贾鲁的提议,并决定采用他所提出的第二个办法,即“使复故道”。并任用了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于至正十一年正式开始了治理黄河。

凭心而论,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利国利民。

然而,只是可惜,却因为蒙元自建国以来的横征暴敛、歧视汉人,长期的残酷剥削与黑暗压迫之下,老百姓早已就活不下去了。这一回治水,又大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人,民怨自然更甚。

自古以来,凡朝政败坏、民不聊生之时,只要百姓们有这种大规模集会的机会,必会生动乱。此次也不例外,“红巾军大起义”,由此拉开了帷幕。

可怜脱脱雄心勃勃,可惜贾鲁胸怀大志,一件好事反而成为了直接覆灭蒙元政权的导火线。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贾鲁的确很能干,不愧后人的评价,“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河臣,对治水还是很有一套的。

尽管在治水期间生了红巾起义,他却也只用了七个月,就“水土工毕,……,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成功地完成了治水。虽然说,仅隔了两年后,黄河便又开始生决溢,并且直至元亡,差不多每隔一年就要生一次决口,但这个责任其实并不在他。而全是因为当时的黑暗吏治,蒙元官吏的**无能。不管什么是东西,做的再好,也需要保养。根本就没人管,当然肯定不行。

总而言之,“贾鲁治水”之后,黄河算是回复了“故道”,虽然仍时有水患,但不管怎么说,相比之前总还是好了很多。

不过,有句话需得说清楚,“河乃复故道”,却并非就是说整条黄河都纳入了故道,整个的黄河水全都按照这一条河道奔流入海。这个“河乃复故道”的“河”,说的其实只是黄河的主流,主干河道

毕竟,黄河肆虐多年,正如上文所讲,又因为蒙元朝廷重视北岸,不重视南岸的原因,致使河道“不断南移”,故此,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有不少的岔道,特别是在北边,岔道更多。

便比如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前两年的事儿,黄河生过一次河决,就不是出现在归德、徐州一线,而却是出现在济州任城县。济州,即前不久被庆千兴、傅友德诸将打下的那座城市,在兖州的西南边。

有关蒙元时代黄河的情况大致如此,暂且按下不说。

只说杨万虎、胡忠两人与高延世、傅友德会师之后,过楚丘而不入,转往南行,急行军了半天,入夜前后,已然来到了黄河北岸。

时当盛夏,雨水丰富,加上前几天刚刚的一场大雨,夜下远观河水,只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混沌而迅猛,便好似一条长龙,呼啸南下,奔腾入海。其河水拍打两岸,连带奔流之声,简直震耳欲聋。

早些时候,当常遇春率领吴军北上之时,水势还没有如此浩大。当时,水浅的地方甚至可以匹马洇渡,如今显然是不行了。

虽然会合了高延世、傅友德部,但燕军的行军序列依然还是胡忠居处最前,他的部队最先来到了河边。东边不远有个小土丘,胡忠一边命令各营就地休整,一边带了三四个扈从奔行过去,驱马登高。

登高近看,那河水越了不得。

已经不是单只好像一条长龙,而仿似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东奔西突,狂嗷怒吼,后浪推着前浪,前浪扑向远方。河水打在堤岸上,轰然巨响,拍出一蓬蓬的水花,远远散开。胡忠等人所在的小土丘相距河岸还约有百十步远,但水花居然还能不时洒落在他们身上。

赶了一天的路,众人都是一身汗。坐骑也热。混合着鱼腥、沙土味道的水花洒落身上,不由一阵清凉。

头顶星光点点,面前河水奔流。往后头看,由无数火把组成的火龙络绎不绝,皆往这黄河北岸而来。景象实在可谓壮观。

只是,众人却都没有欣赏的心思。

一人说道:“将军,殊不料黄河的水势竟已浩大至此!想来赵大人与潘先生也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等情形的。我军长途奔袭南下,并没有带太多的渡河器材,这好几千人可该如何渡河啊?”

胡忠观望河水,也是暗吃一惊,但在部下的面前却不愿表露出来,扬起马鞭,往前头指了指,说道:“瞧见那处灯火闪亮的地方了么?”

众人聚神去看,见东边大概几百步外,果然有几点灯火闪亮。有人说道:“看见了。想来或是水边的渔家。”

“本将出营前,大人有密令,吩咐俺到河边渡口后,只管寻有灯火的地方。”

“却是为何?”

“自然是大人早有安排。”胡忠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一句,接着说道,“所以本将来到河边,别的什么事儿不做,这头一件事便是登高观望。”随手点了一人,令道,“你即刻过去,看个究竟。”

这人接令下了土丘,驰马奔去,身影渐消失夜色中。不多时,又从夜色中出现,奔回丘上,面带喜色,喜色中又带着担忧,叫道:“将军!大人真神机妙算,原来早备下了渡河船只。”

那几点灯火,却正是赵过、潘贤二提前派来河边搜集船只的人等。时间紧迫,他们也并没有能搜集到太多的船,大大小小合计一处,大概有个二三百艘,九成以上都是就地征集的渔船。

渔船,可想而知,大多数肯定都不会太大。

前阵子杨万虎、李和尚强渡山阳湖的时候,就征集了一回当地的渔船。但一则山阳湖的水势不及黄河;二来,当时杨、李是抢滩作战,士卒人数较少,且皆为轻装强渡,也没带多少的大型军械。两下比较,尽管这回征集到的渔船数量远上次,但因为黄河水势以及随军带了不少大型军械,并且士卒众多,更且还有骑兵等等的种种缘故,渡河的难度却不言而喻,定然还是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那回来报信之人喜中带忧的原因。

胡忠仰面观看夜色,见繁星点点,北边的夜空上有几点星光尤其明亮,正是北斗七星。因为正在夏季,故此“斗柄南指”。根据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时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观星之术”。

为将者当知天文地理,胡忠虽是半路出家,但因为听过罗国器军官教导团的课,并且平时闲暇时也常听幕僚讲解兵书,所以对此术并不陌生。

当下,他仰观天象,掐指一算,说道:“时辰不早,已经戌正。通传各营,即刻做好渡河准备。”叫住转身要走的众人,又吩咐说道,“另外派几个人,赶去杨、高、傅诸位将军军中,就说本将已找到了渡河船只。请他们也做好预备,按照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

夏季天黑得早,所以尽管才刚入夜不久,但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却也已是八点来钟了。

“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指的是赵过、潘贤二之前给各营定下的渡河顺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行军打仗是一件顶顶严肃的大事,各个环节都不可轻忽,包括一个看似简单的“渡河”在内。

那么,赵过、潘贤二定下的渡河次序是什么呢?

先渡过去一部分的骑兵,以利用骑兵的快,在河对岸建立起一道侦察线。又因为骑兵有马,若是大部渡河,必然很慢,所以随后即把步卒的主力送过去。有了步卒作为掩护,最后再摆渡骑兵主力。

不久后,提前过来河边搜集船只的军官也来到了土丘上。两边都是相识,但仍然按照军法,一丝不苟地核对了军令。然后这军官才脸上带出笑容,说道:“胡将军,你们可真是神之极啊!中午末将才接到的单州军报,说你们早晨出了军营;这才刚刚入夜,你们就来到了河边。真不愧主公所赞,称将军是‘吾海东之夏侯渊’。”

夏侯渊,三国名将,以行军神著称。《魏书》上说“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吾海东之夏侯渊”这句话,是邓舍说的不错,但实际上却并非是单单称赞胡忠的,而是泛指海东的骑兵部队。

胡忠一笑,说道:“赵大人军令如山,出营时,本将等皆下的有军令状,保证必能尽快抵达河边。现在已是戌时,不算早了!”

“杨将军呢?”

“我骑兵先行,他步卒在后。”胡忠朝远处指了一指,说道,“火把最多的那个营头,就是杨将军所部了。”

“末将来前,也向大人立下的有军令状,保证不耽误诸位将军渡河。现已搜罗各色船只三百二十一艘,并在河水狭窄处,搭建起了一座绳桥。依据潘先生的指示,船只可先渡骑兵,绳桥可同时浮渡步卒。如此双管齐下,虽然说搜集到的船只不算太多,但粗略算来,也应该能使诸位将军一夜尽数过河!……,胡将军,咱们这便渡河吧?”

“好!”

军人行事非常干脆,而且也确实时间紧急。三言两语之后,便从胡忠的骑兵一部开始了渡河。

几千人聚集河边,分队横渡,又是晚上,还有大量的军马随行,不免喧闹。

声音惊动延河的居民,都是惶恐不安。有略微胆大的壮起胆子,偷偷出来窥探,或有被燕军哨探现的。如果换了是元军,大军过河、敢有窥探,十有**便被就一刀两断了。然而燕军军纪严明,却只是和颜悦色地问清楚了窥探者之来历,便放之任去,丝毫不加为难。

燕军横渡的这段黄河,北岸是济宁路,南岸是徐州。

两处地方皆为战略要地,自红巾起事后,多年来也不知遭过了多少兵灾。先有脱脱围剿芝麻李,继而田丰征战山东。其间又有张士诚等地方割据的势力渗透进来,更别提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各处盗匪。这两岸的百姓也可以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是却竟然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支军队能像燕军这样和和气气的。

那些被现的窥探者们,在最初被现时,都不免心如死灰,自忖难逃一死,但最终却被平平安安地放走,侥幸狂喜的心情过了,少不了惊讶诧异。待得他们回到家里,与家人、邻居们说起,凡闻听者们,也都是不由一阵阵的啧啧称奇。

就燕军这边说来,之所以会做出这等举动,先当然是因其军纪严明;但其次,却也有赵过、潘贤二提前一些交代嘱咐之原因。而赵过、潘贤二又之所以会想起交代嘱咐诸将这些事情,却又是因为邓舍在写给赵、潘两人的军令中,曾对此特别指出过。

“我军之此番南下,夺徐固为重点,但是却也不可忘记亲善沿途百姓。自我军起事以来,这回是头次渡过黄河,进入淮泗、江南地区,百姓之初次印象尤为重要,万万不可轻忽大意。切记切记。”

有此特别交代,赵、潘自然凛然严遵。

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略过不提。

安排好了头批渡河的骑兵营头,胡忠在边儿上看了会儿,见井然有序,放下心来,留了几个副将继续接着协调,转过马头,径去了后头的步卒队伍前,找着杨万虎,又请来了高延世、傅友德等。

几个人略微交谈了几句,互相通报了一下各营的情况。

胡忠说道:“诸位,时间很急,本将所部前锋已然开始渡河,大约一个时辰后就能够渡河完毕。接下来,就请杨将军部接替吧。”补充说道,“若是杨将军部已准备妥善,其实现在就可以开始过河了。先来的将士在河上搭建起来的有绳桥,轻装的士卒可以缘绳而过。”

“绳桥”,即为在两岸扯一根绳子,士卒们可以拽着绳子浮水过去。黄河水浪很大,要说这样做是有一点危险的,但只要调度得当,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诸人商议妥当。一面从船只中调出一些,来回巡弋在绳桥两边,随时准备援助失手落水的士卒,一面杨万虎即选择批渡河人员。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随着一批批的士卒投入渡河之中,斗转星移,河北岸的人越来越少,热闹和喧哗也渐渐地都转到了河南岸。

当第一抹拂晓的晨光出现时,九成以上的部队都已经顺利转移到了南岸。

在也渡过河水的胡、杨、高、傅诸将等的指挥下,经过短暂的休息,各营又迅地列好队形,依旧马军在前、步军在后,络绎开拔,奔赴徐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