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37 齐头

蚁贼 37 齐头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察罕改变了计划,不再求解围巨野,而是把攻取棣州、进逼益都作为了现阶段战事的重点。反过来,用王保保牵制住益都的主力,以造成益都内部空虚的良机,同时,令埋伏在南韩的暗桩动,以成遥相呼应之势,争取断绝海东的援军。多种手段齐用,真如泰山压顶也似,压向邓舍。

而在益都城内,邓舍对这一切,却都还是毫不知晓。至若棣州城中,罗国器布防的基础也仍然还仅仅是针对来敌至多万余的假设。而金陵城里,方从哲来到已有多日,这一天,总算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但在见朱元璋之前,方从哲先被引入了一个侧室。室内坐有数人,皆儒生衣冠,或老或少,有丑有俊。先有一人站起问道:“客从何处来?”

“千山万水,行经千里。从哲是从益都来。”

“不辞千里,来金陵何事?”

“奉燕王书信,请吴国公观看。”

“哪个燕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请问阁下,这普天下间,莫非还有第二个燕王?”

“请你把书信拿来,容我一观。”

“请问君子姓名?”

“滁州范常。”

“原来阁下便是范子权,从哲久仰大名。昔年,吴国公得滁州,听说阁下杖策谒军门,面陈谋略,称:‘滁州虽好,毕竟山城;舟楫不通,商旅不集,又无险要可守,非久留之地。’因谏言吴国公攻打和州。

“吴国公从阁下计,取和州。既取和州,兵不戢。阁下又谏言吴国公,说:‘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吴国公因此而切责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百姓大悦。

“吴国公又令阁下为文,祷於上帝,阁下挥笔立就,其中有言写道:‘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这真是质朴到极点的实话!

“阁下之名,从哲早久仰之。”

要想当个好的说客,要一个条件,就是得“知己知彼”。

方从哲来金陵前,曾经下了很大的力气来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以及金陵群臣的事迹。范常是朱元璋手下较有名气的一个人,所以方从哲对他很是熟悉,三言两句间,就把他的几件得意事全给点了出来。

范常为人比较朴实,听了方从哲的称赞,倒是没有什么得意的神色,谦虚地说道:“我主麾下,能人辈出。定远李、胡,策事多中;高邮汪朝宗,廉明持重。杰出如四先生,善辩如孙伯融。朱允升提纲挈领,陶主敬忠厚长者。此皆文臣中之出众者,武臣更是灿如繁星,数不胜数。

“上将军徐达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下同甘共苦,以故所向克捷;怀远常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因此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又有濠州汤、耿、顾时、郭兴、陈德、唐胜宗、6中亨,定远两冯、吴氏昆仲、华云龙、蓝玉,巢县二廖,泗州胡通甫,等等诸将,皆以勇略闻。

“区区范常,何足挂齿。”

朱元璋是濠州人,所以他的亲信也多是濠州人,类如徐达、汤和、耿炳文等,都是濠州人。包括定远亦属濠州。也就是说,“定远两冯、吴氏昆仲”,冯国用、冯国胜,吴良、吴桢等人也算朱元璋的老乡。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得力臂助。不过,其說閱讀,盡在

中冯国用已在去年以暴疾死在军中。

“定远李、胡”,指的是李善长和胡惟庸。虽然朱元璋手底下的文臣各地都有,但文臣之,却依然还是他的老乡。

“汪朝宗”,则说的是汪广洋。“四先生”,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他们四个都是浙江人。“孙伯融”,则是孙炎,有名的善辩之人,刘基就是被他说服出山投靠朱元璋的。“朱允升”,乃是朱升,他给朱元璋提出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九个字,奠定了金陵今日局面的基础。

而“陶主敬”,则指的是陶安。其实陶安的年龄并不大,现在也不过三十多岁,但有长者之风,十分的忠厚淳朴。

几句话,范常既表现了谦虚,又巧妙地自夸了金陵的实力。

方从哲先是出使松江,又接着出使大同,可谓出使的经验已然十分丰富。对范常这番话的用意当然清清楚楚,不外乎炫耀本国的实力。

言外之意:不管你方从哲来金陵是为的什么,有事相求也好,抑或者谈判盟约也罢,我金陵的实力就是这样,很厉害,你也别当头就是拿权势压人,说什么“你家燕王”、“我家吴国公”之类的。先给你来个下马威,免得在即将开始的对谈中失去主动。这是老套路了,方从哲晒然一笑。

“金陵确实群贤毕集,但是可惜,……。”

“可惜什么?”

“可惜却不知礼。”

“此话怎讲?”

“燕王的信是写给吴国公的。阁下只不过是吴国公的一个臣子,又怎敢便主动索信观看?”

范常老实,闻言羞赧,非常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一时无话可说,退回席中坐下。他退回,不代表别人服气,又有一人长身立起,睥睨方从哲,先不说话,仰头便是一阵哈哈大笑。

方从哲心知,此人这一阵大笑是很有名堂的。这叫做“先声夺人”。他不说话,先笑,如果方从哲按照常理去问他为何笑?就陷入被动了。所以方从哲也不应声,只是抿着嘴,看着他,嘴角上也绽出一抹微笑。

室内诸人各自坐在席上,姿态各异,有的半躺,有的饮茶,有的手指在案上轻敲,有的正襟危坐,视线却纷纷投注,都集中在了才站起的那人与方从哲的身上。但见他两人对立,一个仰头大笑,一个抿嘴微笑。

室外的阳光投射入来,拉长了他们的影子,并及各种器物也映xia阴影,交错摇曳。朗朗不断的笑声传入院中;而院里有凉风吹来,花香盈鼻。

……

四野皆翠,花香和草香混在一起,加上泥土的香味,令人不觉心旷神怡。

棣州城外,宽广肥沃的原野之上,罗国器、姬宗周等人轻骑简从迤逦而行,正在分别检验筑造在两处高地上的营垒。

因为这两处营垒都是只需要驻扎五百人,所以建筑的面积并不大,人手和材料又足够,建造的进度很快。已经差不多算是竣工。

由于时间的关系,建筑这两座营垒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木材,做成木栅栏的形状,同时也用了少量的砖石与泥炭。

两座营垒的外观都呈八边形。

高地上的地形较为起伏,所以立在其上的墙壁也随之凹凸曲折,颇似棱堡堡垒。整个营寨有十几个墙角,这些突出的墙角固然是攻击的对象,但是它也能更容易得到附近墙角的火力支援,比矩形城池的防守要更有利一些,有利组织火力,易守难攻。能使五百人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挥。

并且因为利用了地形,所以施工量也会小很多。如果非要在这种地形上建筑矩形城池,将会是十分艰巨。

墙壁不是很高,只有一丈多。

开了两个门,一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从后门出去,走不多远,还有两个较小的营寨。这两个营寨是反击用的,等到战时,其中也会驻扎少量的军卒,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罗国器称之为“战卒”,而同时把负责守营的士卒称为“守卒”。遇到敌情,“战卒”出击;“守卒”守营。

在营寨内,两座主营皆分为三个部分。

中间的核心部分呈方形,便于屯驻部队、囤积物资;两门的出口处部分是长方形,有利士卒行动;其余部分和营寨的外观一样,也都是曲折形。

这种构造,即使被攻破后,敌人要想在营垒内扩展战果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营垒内的道路不是直的,而是拐弯抹角。敌若入内,必陷入困难境地,易被守卒分段截击。而且同时,罗国器还在这些曲折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陷阱。比如进入某段路后,前后可有千斤闸放下,守卒能居高临下地射箭、抑或丢入柴、油,用火焚烧。又且,因为中间部分是方形,负责指挥的将校也能够视营内各处的战况及时遣派后备队过去支援。

这两处设置在高地上的营垒虽然都不很大,但是如果用之得当,五百人足以能顶住数倍之敌的攻击。只要敌人无法将这两处营垒彻底拔下,那么他们对棣州的进攻就必然不可能会集中所有的力量。

单从棣州防御来看,如果来敌果然只是万余人,也许罗国器还真的能凭借这两处营垒的呼应而持十日左右。

把两处营垒都检验了一遍后,罗国器、姬宗周催马下到平原。罗国器扬鞭指点,回望高处,问姬宗周,说道:“姬公,你看俺这两处营垒怎样?”

“大人文武兼备,深通攻守之道。有此两营在此,我棣州城必固若金汤。”

“能建出这么坚固的两处营垒,实话说,非俺一人之功。平壤讲武学堂里出来那些的小子们,着实也给俺出了不少的主意,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意见。军中称他们为‘燕王门生’,果然名师出高徒。和他们一比,俺可真的是便自觉好像老朽喽!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吾衰矣。哈哈。”

“大人自谦过甚。年轻人有冲劲、有干劲,这些都是好的。但毕竟他们经验不足,此番守棣州,掌舵的、把握大局方向的,还是非得大人不可。”

罗国器从军有几个转变。先是被迫“从贼”,从一个文弱书生转职做了带兵的千户;然后依附邓舍、成就高位。到底他本是儒家子,乃一门心思想要再转回文职。代表海东出使了两次,也做了几件治民、理政的事儿,但转回头来,现如今在棣州,却依然还是未能脱去率军征战的宿命。

这或许也是在乱世之中,儒生、文士的一个无奈。只不过,罗国器这次的领军又和以前不同了。若说他以前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和一群粗鲁的汉子为伍、厮杀疆场;那么此一番他便就颇如“儒将”之流,指挥倜傥。

大凡自古,若是领军的将军目不识丁、不读诗文,即便再骁勇善战最终也至多得到一个“勇夫”的称号,了不起说声“勇冠三军”。但如是文人领军,加个“儒”字就不一样了。正如姬宗周的称赞,说出去这叫做“文武兼备”。便如三国周郎,“曲有误、周郎顾”。档次便截然不同了。

也所以,尽管面临强敌压境的危险,听了姬宗周这几句正搔到痒处的奉承,一心想要做文臣以不愧对家门的罗国器也还是不免欢笑几声。

天空上大雁飞过,高地中军旗飘飘。

一行数人立在平原,从高空望下去,他们是如此的渺小。只闻笑声被风吹散,远远地传播在翠绿的原野上。

……

金陵城,吴国公府,侧室内。

笑声不绝。

但相比起初的时候,这笑声明显地有点中气不足。

笑之人已经大笑了足有小半刻钟,却因为一直没有人给他捧哏,无法停下,不免后继无力。他暗中叫苦,原本睥睨方从哲的眼神,渐渐变成了恳求,连连眨眼,似乎在说:“老兄,你总是开个口,给个话儿。”

方从哲微笑不变,却只是负手而立,看着他,仍旧不肯说话。

边儿上诸人终于有个忍耐不住,咳嗽了声,说道:“杨大人,你为何笑?”

笑之人好似捞着了个救命的稻草,急忙停下笑声,给帮他解围的那人送过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如释重负,忙不迭接口说道:“本官笑,不为别事,却正是因为这位方使而笑。”

按照常理,方从哲这个时候应该问一句:“我有何可笑之处?”可方从哲还是不问,依然只是看着他,微微地笑。先前帮笑之人解围的那人没办法,只好跟着问道:“请问杨大人,不知这为方使有何可笑之处?”

这就算进入正题了。笑之人昂起、挺起胸,收缩丹田、把中气聚足,正欲待开口,方从哲突然问道:“请问先生姓名?”

“我,……。俺!”那人措不及防。方从哲有问,而且问的很合理,问他姓名。两个人对话,总得知道对方是谁。他不能不理,无奈之下,只得把话头咽下,呼了口气,回答方从哲,说道:“在下太原杨宪。”

“尝闻太原有两杨,伯兄长才,仲弟清名。原来阁下便是杨希武。”

杨宪,字希武;他有个弟弟名叫杨希圣。兄弟二人皆有才名,现在都在朱元璋手下任事。特别是杨宪,通经史、有才辩,裁决公务明敏,才干非常,深得朱元璋重用。只是他这个人性格刻削,专务搏击,为人没什么器量,而且热衷权势。更重要的,他如今任职还在金陵的检校所中,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官。所以,他在金陵没多少人缘,大部分的官员都或者是鄙薄其为人而不屑与他交往,又或者是因其职位很忌惮他。

也是因此,适才他大笑了半天,竟然迟迟没人肯替他解围。

金陵“检校所”,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与海东通政司相仿,是特务机构。只不过,海东通政司主要针对外部,而金陵检校所重点针对内部。本名“拱卫司”,是朱元璋早就设立的,专职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这其实也就是后来明王朝锦衣卫的前身,任职其中的官员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文武,被称为“检校”,包括“风闻之事”,也可“奏闻”。

杨宪既任职其间,他的性格又很刻削,不得人缘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方从哲把场面话说过,杨宪重整旗鼓,再聚中气,二度仰头又是一阵大笑。这回他学聪明了,笑了没两声,也不指望再等人询问,便就收声,面色一正,说道:“方使,……。”长篇大论刚开了个头,方从哲似忽然想起了什么,突然再又插口,说道:“先生昆仲的大名,从哲如雷贯耳。今日能得见先生,实在三生有幸。却有一问,想请问先生。”

杨宪涨得满脸通红,硬生生把话头再度压下,睁着双眼,直勾勾盯住方从哲,看他样子,好似恨不得一口将之吞下。这不怪他,快出到嘴边的话两次都被人压下,确实不太好受,换了谁都会难免怒。

可是方从哲才说了金陵群臣不知礼,如果不回答他,不是更加的落其口实么?因此方从哲有问,金陵必须有回答。杨宪强自忍住怒气,一挥衣袖,硬帮帮地说道:“方使有何问题?请说吧。本官洗耳恭听。”

方从哲若无其事,游走视线,观望席中,很感兴趣似的问道:“不知先生的弟弟,希圣先生可也在此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