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24 渡河

蚁贼 24 渡河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察罕帖木儿欲待双管齐下,乱益都阵脚。

奈何早在邓舍夺取兖州之前,洪继勋便未雨绸缪,先献上一策,请邓舍注意棣州方向,防的就是元军“围魏救赵”。并命姬宗周为前线巡防官,去了棣州。只不过,棣州毕竟军马不多,如果察罕遣个两三千人,或许不在话下,但若是察罕尽出河间诸路的军马,不下万人,怕就难以抵挡。

这一场北国的大战,是越打越大。先后北地三雄都纷纷参战,先是晋冀有事,接着战火烧入关中,随后山东战起,现如今,战火又烧到了河北。

河北紧邻大都,大都虽然名存实亡,对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早就已经没有了多大的约束力,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些残存实力的,也有不少的密探、探马布置在晋冀、河北等地。各地的军情连番送入城中。元帝惊慌失措,急召皇太子、搠思监、朴不花等人议事。

在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后,搠思监暗中长叹一声,对先前答应当察罕帖木儿奥援之事不由深深后悔,面对面色苍白的元帝,他只说出了一句话:“大都政令,难出城门。今天下四分五裂,而北地之势,已不可制矣。”

仗打到了这种程度,李察罕、孛罗帖木儿、邓舍皆已打出了真火。察罕帖木儿如果胜利,孛罗必败,邓舍难逃覆灭。而邓舍与孛罗帖木儿如果胜利,则李察罕也是一样难逃一亡。若是说开始时,他们三方还只是为争夺地盘为战的话,现如今,这场战争已经演变成为关系存亡之战了。

别说蒙元的皇帝了,怕是连天王老子下令,他们三个人也谁都不会理睬。

深深的殿宇中,元帝彷徨绕柱,束手无策,说道:“晋冀、关中、济宁倒也罢了,如若河北战起,定会危及大都。若是邓贼胜,则益都贼军的前锋就可以占据河间府等地,兵锋直指大都,说不定就会重复当年毛贵犯都的故事。若是察罕帖木儿胜,则河北再无敌人,一家独大,他的势力同样也会影响到大都,也可能便会再度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辙!

“事情展到这个地步,太紧急了!……,太子,太子,计将安出?”

皇太子阴结搠思监、察罕帖木儿,在奇氏的支持下,试图逼使元帝禅让。在这方面,他是一把好手。但是临对河北危局,他却难有一策。只是勾着头,半句话也没有。但惶恐之余,他的嘴角却还隐约带有了一丝笑容。

“爱卿,爱卿,你可有对策?”

搠思监默然不语,听殿外风过林梢,虽是四月初夏的天气,他却忽然不由竟觉萧瑟,过了许久,才说道:“事已至此,臣亦无良策。”

他看到了皇太子嘴角的笑容,对皇太子的盘算一清二楚。不必多说,皇太子肯定是抱得寄希望与察罕,希望察罕能够最终获胜的念头。

有元一代,权臣辈出,帝位更迭视若常事。但所以没有权臣篡位,全是因为非黄金家族血统者不可为帝,所以,这场北地的战争如果最终是察罕帖木儿获取了胜利,对皇太子其实是利大于弊。他处心积虑想要逼迫元帝禅让的打算最起码可以得以实现。但是,搠思监心中冰凉,想道:“察罕帖木儿一代枭雄,他若得势,带兵进入大都,本官何去何从?”

历来有新的权臣兴,老的权臣必然下场悲惨。

大殿之内,君臣三人。一时都沉默无言。

元帝与皇太子是父子,皇太子是搠思监是一党,三个人,此时却分别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心思与感受。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纵生为帝王,天潢贵胄;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乱世之中,又有何用?当灾难来时,越是地位高贵的,反而越是欲求一活而不能。沉默的时间太久,空气令人窒息,搠思监汗透重衣,抬起头,叫了声:“陛下?”

既然君臣皆无良策,那么便放开胸怀。

元帝登基已久,在帝位二十多年,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见过?

尽管很有可能将要亡国,但是元帝幼年时曾被放逐,后又被迎为皇帝的这段坎坷且又传奇的经历却也造就了他“顺天应命”的性格,说的好听点,是“豁朗大度”;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听天由命”。

经过了这么会儿的时间,他刚才惶恐的心情已经被压制下去,回到龙椅坐下,面对跪在眼前的这心思各异的两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大臣,因为很少见阳光而有些苍白的面容上,他忽然露出了一丝笑容。

幽深的大殿尽头,黄色的龙袍,龙椅之上,一个皇帝笑容诡异。

搠思监汗毛倒竖,险些被吓得心胆俱裂,惊惶骇然下,连连叩头,说道:“陛下?陛下?为何笑?”

“自朕登基,觊觎帝位者众。而终坐帝位者谁也?唯有是朕!朕之命,乃是天授!天若想夺去,便夺去。天如要给朕,便给朕。红贼虽众,察罕虽悍,朕有天命,何足惧也?”元帝按住扶手,站起身来,仰头大笑。

他挥了挥袖子,说道:“皇儿、爱卿,你们都退下吧。”召来宦官,由两个小侍搀扶着,放声而歌,慢慢地从殿后而出。走出殿外,已不见身形,歌声还传入殿内。皇太子与搠思监面面相觑,听那歌声唱的是:

“天地是万物之逆旅,光阴乃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继而,听见元帝停下歌声,高声问小侍,“阿奴,朕且问你,人生不足百年,昼夜相加,不满万日,譬如白驹过隙。你可知人生的乐事为何么?”

那小侍不知答了句什么,元帝放声而笑,连声道:“说得对!说得对!正是在秘密室中饮酒观舞。”秘密室又叫作色济克乌格,依华文译解,系事事无碍的意思。这个地方乃是元帝平时寻欢作乐的场所,常与亲信

net淫。而倚纳便是元帝所赐给亲信的美号,最亲密心腹的意思。

元帝接着说道:“阿奴,便传朕口谕,去请亲王八郎等人前来,一并去秘密室中饮酒观舞!”亲王八郎,乃元帝兄弟行,是他玩乐的良伴。

听到此时,大约元帝已渐渐去远,声音渐小,只听得他继续说道:“‘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无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日而不醉!’咄!且去醉休,且去醉休。”殿内沉寂,元帝话音渐不可闻。

“殿下?”

“嗯?”

“咱们也走吧?”

受了搠思监一叫,皇太子从茫然中清醒过来,“噢”了声,道:“走,走。”走没几步,停下来,扭过头,看样子是有迷惘想问搠思监,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回往殿后望了两眼,喃喃自语,说道:“父皇就是父皇。”

“……,走吧,殿下!”

“走,走。”

两人行出殿外,见日头西沉,暮色来至。

……

暮色沉沉,转入夜中。

东平路,汶上城西的山谷中,有大队的骑兵趁着夜色,悄悄出谷。队伍很长,拉得足有四五里地,宽也有三四里,成千上万的马蹄卷起尘土,弥漫半空。如果在白天看去,肯定声势震天。但现在是夜晚,这支骑兵分出了许多的探马出入远近,以为警戒,所以并没有人能够看到他们。

骑兵队中旗帜不多,每一个骑手都是轻盔轻甲,挟弓跨刀,其中的大部分观其式,皆不类中国人,偶尔有军官约束队列,说的话也不是华言。

在队伍的中间,似乎中军的位置,倒是有不少汉人打扮的。簇拥着一个年少的将军,前头一杆大旗:“海东赵。”这支军队,正是从泰安出,奔袭巨野的益都骑兵。他们是昨天晚上出的泰安,一夜行军,赶到汶上。没有入城,便在城外休息了一天,今夜二更时分,又启程奔赴济州河。

汶上距离济州河,对轻骑来说,走得快点,也就是一个晚上的路。

赵过此次是突袭,保密是最重要的,故此夜行晓宿。当然了,上万人的骑兵行军,规模太大,再保密,也是难免会走漏风声的。走漏风声不要紧,只要探马得力,能把敌人的细作抓住,同时催促行军度,在巨野闻讯并为此做出准备只前,能及时地渡过济州河、深入济宁路便就行了。

为配合他们的此次奔袭,汶上的益都驻军也下了不小的功夫。沿汶上一线,安排了数百的侦骑,基本把汶上、济州河一带全都封锁住了。

这块地方虽然是邻近敌占区,但是因为地方不大,只有几百里方圆,而且从汶上通往东平路、巨野,乃至济州的道路都是固定的,就那么几条,因此封锁起来,也不算太难。只需把各条要道、狭隘封住,也就足够了。

佟生养从后阵赶上,催骑来到赵过身边,手搭凉棚,借助月色,朝前边瞧了瞧,说道:“东平多山丘,地势崎岖,不利骑兵行军。便是汶上还不算东平腹地,这路就有些不好走了。主公当初定策,不打东平,决定打济宁。真有先见之明。……,大人,快四更了,天亮前能到济州河么?”

“过、过了前边那座小山,离济州河就不足四十里了。天、天亮前定能抵达。吩咐兄弟们,再加把劲。务必五更前后赶到河边。然、然后渡河后,还可以在岸边休息一个时辰,养一养马力。以应付将要开始的鏖战。”

沿济州河一线,对岸有元军的守卒。不过济州河很长,王保保不可能在每处都布下军队。汶上早已探查清楚,找到了一处较为隐蔽的渡河地点。

“上午接了泰安的军报,说杨万虎昨天凌晨佯渡山阳湖,已然吸引住了元军的视线,并小有交战。庆千兴率兖州的主力,也在昨天上午动了对济州的攻势。王保保果然分别遣军,一路驰援济州,一路驰援山阳湖。这对我军‘暗取巨野’十分有利。但是,据线报,王保保遣出的两路援军,总计也才不过万人而已。也就是说,巨野一带,还屯驻有两万鞑子。

“大人,我军渡河之后,对面便是济宁路的地盘。王保保肯定消息灵通,也许咱们很快就会暴露。万骑对两万,且鞑子又有坚城,我军为深入敌后,所带粮秣只有十日。对此战能否获胜,不知大人有几成把握?”

“佟、佟将军,你的所部皆女真精锐,号、号为我海东‘旄头骑’。名声赫赫。怎么?将临大战,你、你却有些胆怯了么?”

赵过不答反问,一下子激起了佟生养的傲气,不忿叫道:“大人何必扬鞑子的威风,灭俺的志气!不须大人使‘激将法’,俺也敢与大人说,莫说两万的鞑子,就是十万,就凭末将这八千子弟,也是来去自如。”

“那、那就好。本将也可以给你说一句:莫、莫说王保保果中主公之计,分兵往援山阳湖、济州,即便他没有中计,不、不曾分兵,我也敢给你打包票,此战,我、我军必胜。”

两人都是哈哈大笑。

说话间,胡忠也从侧翼来到,在马上给赵过行了个军礼,禀报道:“前方五里外,就是小山。我军快到济州河了。”

“路上可见有鞑子细作?”

“探马抓了有七八人,皆行色古怪。因行军途中,不及细问,也没空看管羁押,因而悉数砍了。除此外,并无别的异样。”

“汶上不是先期遣派了两个小队过河,为我军渡河打前站?可有军报送来?”

“还是三更时送来的那封军报。河对岸一切无恙。”

过了小山,再走有一二十里地,夜风中渐有水气。又走数里,已可听到前方远处,隐有河水拍岸的声响。

赵过传令:“命三军放慢度,人衔枚、马衔铃,不许有一丝声音出。”看见前队还有打着火把的,命令,“教前边打着火把带路的,把火把也都全部灭掉!”军令既下,万人轻骑顿时声息大减,士卒们不但熄灭了火把,更且皆取下了头上的红巾,掩在怀中;并卷起大旗,收拢放好。

来到河边,河水奔腾。遥望对岸,黑黝黝一片。

前队的千户引来了两个百户打扮的军官,至赵过马前。这两个百户便是专从泰安步卒中调来的工兵军官。

“搭建浮桥的物事可备好了么?”

“已备好了,随时可以搭建。”

“甚、甚好。”赵过仰望夜色,还没有到五更,令道,“胡忠,你便带人,协助他们搭建浮桥。三军渡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