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4 捭阖

蚁贼 14 捭阖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来给邓舍献策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方从哲。

方从哲两次出使,两次立功,而且他这两次立功还都不是普通的功劳,可以说是决定海东前途的两次奇功,因此他在海东的地位自然也是随之直线上升。邓舍给了他近似洪继勋、吴鹤年等人的特权,可以自由出入燕王府;并且如有紧急事体,不需侍卫通传,甚至可以直接至后院相见。

他这日来时,邓舍正与洪继勋、姬宗周、河光秀等人在前院堂上说话。听闻他来求见,邓舍便吩咐随从,说道:“快请入来。”

方从哲入内。

天气转暖,将入四月下旬。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天已算初夏,益都临海,这个时节就已经比较热了,而且空气潮湿。像邓舍、吴鹤年等等这些常年在辽东活动的人,对这种气候便很有些不太适应,而方从哲本是浙人,对此倒是习以为常,没有甚么特别的反应。一袭夏衣,昂然上堂。

说起来,邓舍因军事繁忙,也有一阵子没见过他了。

这时去看,大约是因为接连长途出使的缘故,见他本来就清瘦的面削瘦,而颔下所蓄的短须似乎也有些渐长,稍嫌零乱,应该是没怎么修理。乍看之下,较之往昔,变得有点憔悴。但是又或者是因为天气湿润的缘由,抑或是逢大事、精神振奋的原因,他的那一双眼睛,却是越的乌黑透亮。晃眼间看到,就好像是两个纯黑葡萄,十分的光彩夺目。

邓舍笑道:“中涵,多日不见,你怎么越来越清减了?”

“主公与李察罕对垒济宁,臣虽不通军事,也知这是关系到我海东命运的一件大事。日常所见同僚,凡是言谈,必会提及前线战事。虽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臣却难免也会朝思夜想,所以有点饮食不振。”

清减,是因为忧心前线的战事。邓舍哈哈一笑,仔细端详了方从哲片刻,笑与洪继勋等道:“虽是瘦了,精神还好。”问方从哲,说道:“若我没有记错,今天该是你休沐之日。难得放假,怎不在家好好休息?”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臣虽然不才,但是因为连日来都是在考虑前线的战事,所以便在今晨起床的时候,忽然得了一策。反复思忖之下,窃以为,觉得应该对主公有帮助。故此,特来求见主公,只为上此计策。”

“噢?是何计策?来。”接触的越多,邓舍越是喜欢方从哲。年轻、仪表堂堂,有才华,纵使面对上官也总能不卑不亢,是个少见人才。

“臣请问主公,此次攻取济宁,是想蚕食?抑或鲸吞?”

“何为蚕食?”

“若主公之意只在济宁一路,便是蚕食。”

“何为鲸吞?”

“若主公有意卷袭晋冀,便是鲸吞。”

他这一句话出来,邓舍还没说话,姬宗周不由神色大变,起身说道:“卷袭晋冀?察罕帖木儿带甲十余万,积粟如山,虽名义上奉大都为主,实则不异割据之侯王。兼且,其帐下谋士如雨、勇将如云,李察罕本人也更是能征善战,极得人心,又有李思齐为臂助,真乃我北地巨擎。方大人,莫非你觉得,以我海东现今之实力,就能鲸吞晋冀、卷袭北国了么?”

“‘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疾走。’何也?纵有百人,持瓢慢走,一日也只不过是最多能行一舍之地。但是,如果持瓢疾走,哪怕是只有一个人,一天也足能行三舍之地。蚕食和鲸吞的区别,便在於此!”

方从哲言下之意,如果邓舍是想蚕食,虽然劳师动众,但是就像是百人舆瓢而趋,所得必不会多。然而如果邓舍有决心鲸吞,那么即使动用人马不多,正如一人持而疾走,却也是极有可能会有远较蚕食更多的收获。

姬宗周晒然,说道:“方大人,吾知你两次出使,为主公立下有汗马功劳。但是纵横说辞这一套,你不用也拿来与主公讲吧?”

在座的人都是人精,谁会听不出来?方从哲一开口,先是“蚕食”、又是“鲸吞”,摆明了他所谓“思得一策”,这一策恐怕就是想要谏言邓舍“鲸吞”。而以海东目前的实力而言,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不等他正式提出,姬宗周就站起来反驳他了。

为什么是姬宗周起来反驳他呢?方从哲是姬宗周推荐给邓舍的。姬宗周有私心,怕如果方从哲说出可笑之言,败坏了其在邓舍心目中的形象,没准儿也会连带姬宗周受斥。方从哲只不过是立下了一点功劳,就不自量力,大言炎炎,妄议军机大事。显得他姬宗周没有识人之明。

方从哲神色不变,说道:“‘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李察罕固然盛也,兵威所至,群雄慑服;提关中、晋冀而虎伺天下,此可比如战国之强秦也。但是他究竟也只是一个人。且纵其之盛,年前益都之战,我海东却也

c是未可言败。有这个基础在,而如今,臣听闻,孛罗奇兵、入陕北,是已威胁察罕的后阵;前又有主公尽其大军、入济宁,是进逼察罕的前锋。若有一比,去年的益都之战就是个转折点。所谓‘盛极而衰’。李察罕现如今就是处在了走向衰败的关键时刻。如果能抓住了这个时机,用之得当,则卷袭晋冀,又怎么能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呢?”

方从哲精研纵横之术,对战阵的学问或许不懂,但是对天下大势却非常的敏感。他这么一番话讲出来,邓舍忽然想到了后世。

后世,倭国入侵,号称不败,多么像李察罕。但是,益都之战,就打破了李察罕不败的神话。原来李察罕也是会失败的。这样一来,惧敌之心就没有了。因此,方从哲说“益都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孛罗为什么敢一边在冀宁路布置疑兵,一边大举进入陕北?未尝没有这个因素在内。孛罗又为什么肯与身为“反贼”的海东结盟?也未尝不是因有此因素在。

姬宗周还待斥责,邓舍笑了笑,挥手示意请他回入座位,与方从哲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好!中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谏言我抓住这个机会,鲸吞晋冀,对么?但是姬公所言也不错,李察罕的实力比我海东要强。该如何鲸吞?你的计策是什么?请说来罢。我愿闻其详。”

“适才,姬公责臣,说臣用纵横说辞来说主公。诚然,臣所习者,纵横之术也。所以,臣所思得之策,也一样是从纵横捭阖出。”

“捭阖”,就是分化、拉拢的意思。

邓舍颔,请他继续往下说。

方从哲接着说道:“纵观李察罕之地,东至济宁,西至关中,北至冀宁,南抵河南。与他接壤的诸国,分别有我海东、孛罗帖木儿,以及金陵吴国公。如果说我海东是居其,那么孛罗就是处其尾,而吴国公则便为抵其腹。现在的形势是我海东与孛罗皆动,尾呼应。李察罕济宁、关中这两块儿,暂时间算是不能动了,可他却还有河南。如果吴国公在这个时候,也突然出军,进取河南。请问主公,察罕会将要面临何等局势?”

“你的意思是说?”

“说动吴国公,请他也出军。与我海东、孛罗联手,三家共分晋冀之地。”

饶是邓舍、洪继勋,闻听此言,也是不由倒抽一口冷气。方从哲的这个想法太大胆了。联手三家之力,同分晋冀之地。如果真能如此,察罕再强,面对三个强敌,也是难逃覆灭。只是,洪继勋皱起眉头,说道:“你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三家有联手的可能么?”

便且先不说朱元璋。朱元璋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只是应付这两个人他就已经很吃力了,颇有点自顾不暇的架势,十有**不会有余力出军河南。而且就算他有余力,他会不会有胆子在已经有了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的情形下,再去招惹更强的察罕?这也是一个问题。

更且,最主要的孛罗。

孛罗帖木儿虽然私下与海东结盟,共同对付察罕。但是,到底他是蒙古人,在急于扩展地盘的心态下,他会和海东暂时的联手。只要他能得关中、河北就是胜利,就是占了大pian宜。然而,如果再加上朱元璋,三家分晋冀,很明显,最大的便宜就不是孛罗能占的了,而是会被海东和朱元璋占去了。就好像方从哲去说孛罗的时候,把北地的形势比作汉末。

曹操和袁绍可以打仗,但如果这个时候有孙权的话,孙权又来横插一杠子,曹操与袁绍百分百会罢战,先携手把孙权赶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北地内乱,可以。南边的想要借机来抢食,不可能。孛罗帖木儿纵然再蠢,也会能看得出来。三家分晋冀后,下一个就是两家分孛罗。

毕竟,朱元璋和邓舍都是同属安丰朝廷。

“若是孛罗帖木儿提前知道三家分晋冀,则此事必无可能。如果他不知道呢?现今,孛罗帖木儿已然出军陕北,而李察罕又从大都得了蒙元皇太子的支持,以臣料来,孛罗与察罕之战,只会越演越烈。便在他们交战最为激烈的时刻,吴国公突然出军。察罕和孛罗的反应再快,也要有一段缓冲的时间吧?只要我军与吴国公能够充分地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臣敢断言,即使达不到三家分晋冀的效果,至少也能够两家分河南。”

“两家分河南?”

如果说,“三家分晋冀”是一个水中之月,基本没甚么可能。“两家分河南”,倒是似乎可以一试。对邓舍来说,有孛罗在陕北、冀宁的牵制,察罕放在晋冀的军队是没有功夫驰援济宁路的。他所忧者,一直以来都是察罕的河南军。深为担忧,若不能胜济宁,察罕的河南军支援来到,怕是益都难免无功而返。而方从哲适时提出了此一谏言,邓舍沉吟,心中想道:“用朱元璋来牵制察罕的河南军?……,‘两家分河南’?”

洪继勋说道:“吴国公东、西两面皆有强敌,几乎日夜用兵不停。并且,吾也早有闻听,据说吴国公曾有多次私通李察罕,好像并无与之对敌的打算。方大人,即使不说孛罗,又即便如你所言,孛罗与察罕的对战会越演越烈,可是要想说动吴国公参战?怕会不易吧。你打算如何说之?”

“臣本浙西人,家有一兄,名叫希哲。现在吴国公手下,任职参议。一向来,臣与家兄皆有书信来往。家兄在信中,也曾有多次说及吴国公的为人。故此,臣对吴国公也还算是较为了解。吴国公此人,出身布衣,胸怀大志。而今他虽与李察罕有来往,以家兄看来,只是虚与委蛇而已。

“便在上封信中,家兄写到,月前吴国公召集群臣夜宴,在宴席上说了一句话,说道:‘天下英雄,唯北而南。三足鼎立,是今日之形。’

“何为‘三足鼎立’?察罕、主公以及吴国公自居一足。由此可见,对主公,吴国公是深为敬佩的;而对察罕,吴国公也是极为警惕的。相比察罕,张士诚不过冢中枯骨,陈友谅无非哮天之犬。只要主公能下决心,臣即请命,即日前去金陵,有家兄引荐,必能说动吴国公出军河南参战!”

方从哲是浙西秀州人,其父方天叙,是蒙古明经科的进士,曾为县令、行省都事等职,后来天下乱起,应无锡莫天佑之聘,做了他的谋主。

莫天佑,外号“莫老虎”,是江浙地带的一个地主武装头目,忠诚蒙元。早年,张士诚曾攻打过他,久攻不下。直到张士诚投降了蒙元,他才算是归降。士诚累表为同佥枢密院事,但直到现在为止,也只是羁縻而已。

按说,方天叙给莫天佑效力,等同间接地保蒙元,方从哲兄弟该也是如此的。但是,方天叙毕竟是汉人,忠君是一回事,对蒙元的政策有没有反感又是另一回事,对方从哲兄弟并没有约束。而方从哲兄弟又皆为有见识之人,深感蒙元大厦将倾,而认为张士诚也非是能得天下之人,故此,相约出游。方希哲南去,投了朱元璋;方从哲北上,投了邓舍。

一家三口人,方天叙保蒙元;方希哲辅佐朱元璋;方从哲投海东。看似不可思议,其实,这也是乱世之中许多家族惯用的自保之术。

就譬如三国时的诸葛氏,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在西蜀,诸葛诞在曹魏。世称“南阳三葛”,说是“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无论是哪一国最后得了天下,反正他们诸葛氏都是能得富贵荣华。

这也是乱世求生的一种家族智慧。

当然了,他们的投靠也都不是胡乱投靠的,确实选的皆为明主,或者说自认为选的皆为明主,都认为自己选择的主公是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故此,虽是一家分投各处,忠诚上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邓舍读史书很多,对此类的事情司空见惯,此时听了方从哲如此说,倒也并不奇怪。

“察罕好比强秦。昔,秦末之时,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今日,若主公能其难,消灭察罕,则必亦可为天下雄!齐桓九合诸侯,乃成霸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今决胜中原,问鼎天下。正其时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中涵,你就是我的‘一人用’。”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战国策》讲的都是纵横家事,是纵横家的宝典。“一人用”,指的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引申指人的智慧。刚才方从哲引用此话,用的是引申意,也就是这句话的本意。而邓舍在此时又重复一遍,却就并非是在用引申意,而是又收缩回来,单指具体的人,在夸奖方从哲就是他的苏秦、张仪了。

不过说实话,邓舍对此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他对朱元璋的了解比谁都深刻。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杰。指望一番纵横说辞就能将之说动,可能微乎其微。但方从哲既有此计,不去试一试也实在可惜。他说道:“中涵既有此意,便收拾下行装,择日前去金陵。我在益都恭候你的捷音。”

“臣此去,必不辱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