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7 整军

蚁贼 17 整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次日一早,从益都城的东门里出去了一拨人,到了中午,又从北门里,进来了一拨人。

东门里出去的,是杨行健、方从哲等。杨行健出使台州,方从哲出使浙西。不管去台州也好,抑或去浙西也好,6路都是走不通的,只有走海路。他们要先到文登,乘坐刘杨水师的船只,然后分道南下。

方从哲只是副使,出使浙西的正使乃为罗国器,尚在海东。邓舍已经传令,也叫他直接先去文登,在那里与方从哲会合。两个使团,正副使以下,抽调的都是精兵强将,无不能言会道之士。带了很多的礼物。

——毛贵、王士诚经营山东多年,还是很有些积蓄的。邓舍选其贵重、罕见的,全都给了使团。并亲自送行,交代杨行健、方从哲:“不惜代价。只要他们答应给粮食,不管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答应。”

两个使团中,还随行带了有通政司的人。李生的益都通政司,触角虽还没有深入江浙,但是对张士诚、方国珍手下的权臣、贵人还是有所了解的。带了他们去,也许在关键的时刻能起到点作用。

而且,通政司的人都经受过细作的训练,搞地下工作还是有一手的。

邓舍从来都相信,天生万物,一样米养百样人,必有其用。哪怕土鸡瓦狗,只要放对了地方,也是会大有用处的。送走了使团,他没有回城,一直看着他们身影远去,带了颜之希等,转行向南,继续接着视察民情。

中午,从北门里进来的,是陈猱头、高延世、刘杨等人。

刘杨其实上午就到了,不过因为约定的是午时相迎,所以他又在城外等了会儿。等到陈猱头等人来到,一起进城。

文华国、赵过、张歹儿、傅友德、郭从龙等出城相迎。一样的出城三十里,鼓乐齐鸣。诸将同时打开了邓舍赐下的旗帜,迎风招展。黄天白地,红旗黑字,配上一队队擐甲执戈的卫士,精光耀日。远远望去,十分威武雄壮。

众人相见,自有一番热闹。

文华国做为官职最高的,先来敬酒、表示洗尘。随后,赵过以山东地方长官,益都分省右丞的身份,口述邓舍令旨,把“摧锋军”、“泰山营”两面旗帜,郑重地转交给了高延世与李子繁。高、李跪拜谢恩,并连及陈猱头“赤胆陈猱头”的旗帜也一并打开。

一时间,疾风卷扬,漫起黄沙,枪戈如林,满目皆旗。

文华国瞄了这多面旗帜一眼,想道:“舍哥儿教俺们出城、入城时,都打开旗帜。端得好计策。这两天驻军益都城外,眼见益都民心不振。有这几面旗帜一打过去,招摇过市,对宣我海东军威、振作民间气氛,显然会大有帮助。”暗挑大拇指,啧啧做声。

他与陈猱头等都是彼此闻名已久,初次见面。邓舍早有交代,他深知海东要想在山东立稳脚跟,陈猱头这些地方旧将,是非得拉拢不可的。当下,见官事完毕,主动放低了身段,嘘寒问暖,拉扯了一通闲话。

高延世倒也罢了,没甚么心机。陈猱头心中想道:“早就听说平壤文华国是为主公义叔。攻取南高丽一战,统筹三军,调协诸将,更又披坚执锐,亲临前线,遂大破丽军,生擒丽王,为我海东开疆千里。声威远震。

“今又横渡瀚海,来救我益都之急。临危受命,分毫不乱,驱使张歹儿、赵过、郭从龙诸骁悍勇敢之将,如臂使指。长白山外,迎战关保。想那关保,三千人横扫东南,何等的勇锐!却非他的敌手,一战而告捷,竟将察罕逐走。

“主公还没入益都的时候,就风闻百姓传言,‘海东有三虎,一文、一陈、一诸葛’。果不虚言!委实堪称我海东的顶梁之柱。只是却不曾料到,他身居高位,为人却是这般的随和、没有架子。”

他到底是外系,较为敏感,如果文华国稍有托大,难免便会心生芥蒂。此时见了文、赵诸将的态度,暗中点了点头,很是满意。

“海东有三虎”云云,是邓舍初来益都时,为争夺益都民心而做的几民谣。当时由赵忠负责四下散播。又是“不怕南来十只虎,只惧北来一条狼”;又是“紫气东来”等等。“海东有三虎”,也是其中之一。“文”,自然指的便是文华国;“陈”,则是陈虎;“诸葛”,说的却是洪继勋。

诸人叙话毕,文、赵当先引路,一行人迤逦回城。

尽管陈猱头、高延世所带来的部队,已然转道往去城外营中驻扎。但他们随身,还是带了有数十亲兵的。加上文、赵诸人的侍卫,合在一起,也有三四百人。皆为骑兵。逆风而行,马蹄卷踏,掀起的动静不小。一路奔行,吸引了许多的沿途百姓观看。待进入城中,更是引起轰动。

人皆虎贲,马若游龙。冬日阳光的映照下,铠甲夺目,器械鲜明。

诸将按照主客之分,并及官职高低之顺序,以行军之法,前后相继而行。每间隔十来人,便有一面小旗,是各个十人队的军旗。又每间隔数十人,便又有一面大旗。此即为邓舍所赐之旗。不论小旗、抑或大旗,执旗的旗手,一个个都为高大威猛之士。端坐马上,旗帜高扬。

有识字的,每过去一面旗,便念一遍给围观的百姓们听。

“赤胆陈猱头。……,此是泰安陈大帅。听说他在泰安,以孤军抗击鞑子数万人,大小数十战,毙敌无数,只阵斩的鞑子酋领就不下数十,力保泰安不失。为了表其功绩,这面旗是燕王亲笔提写,赐给他的。”

“摧锋军。……,这却说的是谁?”

高延世在益都人望不低,不少人都认识他,有人接口说道:“看那旗下所坐,分明是高小将军。……,摧锋军?这面旗好。高小将军勇武无敌,也只有‘摧锋’两字才配的上他。这旗不知道是不是燕王亲笔提写的?”

“还用说!俺虽不识字,也看的出来,这面旗与陈大帅那面旗,字写的多像,肯定出自一人之手,铁定也是燕王写的。……,又来了一面旗。请问那位秀才哥儿,上头写的甚么?”

“泰山营。”

有消息灵通之人说道:“这面旗,是燕王赐给李子繁的。”

“李子繁什么人?”

“咱城守李将军你知道吧?李将军当过和尚你知道吧?李将军法号李子简,这一位李子繁,就是他的师弟。在泰山,他与高小将军两人合力,冰天雪地,阻击泰安的鞑子,不让其与济南会合。而泰安的鞑子前后增兵好几万,硬是拿他两人没办法。‘泰山营’,稳如泰山。善战的很呀!”

陈猱头三人,算是“客”,故此走在最前边。

“又来一面旗!‘长弓营’,……。这说的是关北张元帅。‘霹雳’,定然是傅友德了。傅将军乃敢与霹雳斗!你看他那眉毛,被雷火的烧的还没长出来呢。哎呀!他看了俺一眼,吓死俺了,……这叫什么?这就是杀气吧?你们知道不?傅将军本为汉国陈友谅的手下,来我益都出使,见到了咱们的燕王。一见之下,惊如天人!……。”

“惊如天人什么意思?”

“……,咱们燕王是天上星宿下凡,知道么?想那汉高祖刘邦,半夜睡觉,人看见他身上盘了条龙,这也是星宿下凡。专为救天下苍生而来的。”

“怪话!俺却也不是没有见过燕王的。上午,燕王送人出城,俺还远远地看了一眼,咋就没见着什么身上盘条龙?”

说话那人翻起眼,鄙视地说道:“你算个什么东西?城西王老二,谁不知道你?偷鸡摸狗一把好手!就你?也配和傅将军相提并论?傅将军什么人?敢与霹雳斗,你敢么?傅将军也是天人下凡。只不过,他这个天人,不是星宿,比燕王低了点,是天将。专门来辅佐燕王的。所以,一睁慧眼,顿时就看出来了燕王乃是天人。是他所以下凡、要来辅佐之人。

“前朝宋时,康王泥马渡河。这都是有天命的人。陈友谅背主,杀了徐寿辉,你们都听说过了吧?和咱燕王宽厚仁义怎么能比?傅友德既看出了燕王的身份,当即纳头就拜,就此投了咱们海东。”

这人大约是评书先生的出身,一番话神神怪怪,唬的众听众一愣一愣。正说话间,骤然听见街道上的百姓们喝彩连天,临街的高楼上,也纷纷被推开窗户,或者正在酒楼吃饭的客人,或者人家闺房里的少女,到处一片欢呼之声。有胆大的姑娘们,甚至抛出香囊、绣帕。满楼红袖招。

诸人急忙去看时,却见队伍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行在诸将之末的,乃是个年轻英武的将军。身后一面大旗,斜斜打出,上写道:“海东郭从龙。”

“哇!是郭将军也。与察罕战,三进三出鞑子营,临阵重伤鞑子大将貊高,全身而退,从容不迫。为救东南,杀出重围,马踏连营、再又两战察罕,几十重鞑子营都围不住他。三战文登,两千人雪夜奇袭,手刃敌将,先登城楼,一战告捷,迎来了海东援军。四又激战长白山,身先士卒,巧用智谋,诱使关保轻敌追赶,终落入文平章包围。

“更早先,他才从军,还是个小小的士卒,便擒拿住了高丽王。端得是我海东骁勇第一,良将无双!”

“海东郭从龙!”呼声振地。

这欢呼声,从一条街道蔓延到另一条的街道,展到最后,竟是全城皆呼。文华国诸人,实在没想到郭从龙居然有如此的声望,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郭从龙也没想到。他有点尴尬,骑在马上,挥手向百姓示意。

走在前头的高延世,凯旋归来,本自洋洋得意,听见了这呼声,心生不忿。猛然间,想起来郭从龙抢走小毛平章的时候,他两人交过手,他还吃了点小亏。

他原本争强好胜之人,越嫉妒、泛酸。哼了声,催动坐骑,赶着前边的陈猱头,说道:“快点走,快点走。赵右丞不是说,主公备下了酒席,晚上要请咱们喝酒么?看咱们连赶了几天的路,满身征尘,就这么见主公,未免不敬。先回家去洗洗,好换衣服。”

他却不知,郭从龙之所以如此的出名,之所以如此的大占风头,固然有其本身的战绩在,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出自邓舍的暗中推动。

邓舍早在海东时,就很重视文化工作,曾经命令(吴鹤年等搞出过许多的“新时代杂剧”。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凝聚民心、鼓舞士气之办法。故此,打走察罕后,也又命令姬宗周、罗李郎等,召集文人,短短的几天里,创造出来了许多的杂剧、评书、传奇故事、小曲等等。

并一如海东旧例,把城中说书、唱曲的艺人,全部组织了起来,交给由赵忠管理,统一集中宣传。

如若高延世早几天回来,如若他在城中转上一圈,他会惊讶地现,如今在益都城中,所有的茶馆、酒肆、勾栏、瓦舍之内,所有的说书先生以及歌伎舞女们,他们说的、唱的几乎全都是有关此战的故事。

“文华国救海东”、“傅友德霹雳斗”、“张歹儿复莱州”、“陈猱头定泰安”、“高延世守泰山”,每一个段子都有。只不过,有关郭从龙的段子最多而已。控制宣传,引导舆论,是从稳定民心的角度出。

百姓都喜欢听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迅地扫除战火的英雄,抓住民心、重新稳定局势,在施行种种的救济措施之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扬海东将士的勇武,不失为一条捷径。

而在这其中,又把郭从龙做为宣传的重点,却是因为邓舍的另一个考虑。

海东才得益都不久,与益都百姓本质上还是有些隔膜的。在这个时候,在才经过一番大战之后,从海东诸将中挑选出一个重点人物,加以大力地宣扬,让百姓们觉得这是个很厉害的人,觉得能与他同为一国,是很自豪和骄傲的事儿。稳定民心至于,也就自然而然地拉近了海东与益都的关系,两全其美。那既如此,在海东诸将中该选择谁为重点呢?

文、陈、赵等皆身居高位,肯定不合适,拿他们来讲故事,一来有失威严,二则他们的声望如若太高,邓舍也不会放心。

郭从龙才是个千户,他生擒高丽王时,更还只是个士卒。官职不太高,人也年轻,又是河北人,和益都的百姓比较接近。以士卒之身,生擒高丽王,不需太多的加工,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宣传他,最合适不过。

果然,效果极其好。满城欢呼,雷动惊天。

一行人城中有宅子的,各回本府,稍作休息。没住处的,先住迎宾馆,由赵过陪着说话。待到晚上,邓舍回来,大摆宴席,宴请不提。

陈猱头兼任有益都分省枢密院副枢之职,在宴席上,邓舍借助罗李郎之口,把想要对益都旧军稍微做下整编的意思稍微吐露出了一二,试探陈猱头的心意。刘珪一亡,陈猱头就是士诚旧部中最大的实力派,他又有坚守泰安之功,假如他不满,对此表示反对的话,这事儿还真不好办。

也许是邓舍赐旗的作用;也许是文华国相迎、执礼到位的作用;也许又或是陈猱头通过此战,算是彻底清楚了海东的实力,已经下了真心相投的决定。当然了,又也许是这几方面的因素合并在一起。

不管怎样,他的表现倒是非常干脆,毫无异议,直接就说道:“刘珪叛变而亡,济南军名存实亡。东南沿海、益都西南诸军也在此战中,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察罕虽退,未曾伤及筋骨,迟则一年,短则数月,他定然还会再来。这些营头若不经过改编,定难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挥作用。主公打算将之改编,臣完全赞同。其实,就算主公不提,臣在来益都的路上,对此也都有过反复的斟酌与考虑。”他从袖子里取出一封文书,递给邓舍,说道,“主公请看,臣连条陈都写好了。若改编,请先从臣部开始。”

邓舍接过条陈,展开细看,见抬头一行字,标题写的是:“臣陈猱头奏请主公改编益都诸军事。”

下边分了有三四条款,头一条、头一款,又写的即为:“臣部经泰安战,十损五六,不经整顿,实已无战力。又且,刘珪一死,益都诸军,诚以臣部为。为主公计,改编益都诸军,请先从臣部起。”

陈猱头屡次给邓舍以惊奇。先是遣他去守泰安,领命即行;然后孤军困守,虽外无援,死战而不降;现在为整军预备再战察罕,又主动从大局出,请求先从他的部队开始改编。邓舍不由肃然起敬,感叹说道:“赤胆陈大帅,赤胆陈大帅。”连连说了两遍。亲手斟酒,连敬三杯。

人谁无私?邓舍本来以为,陈猱头即使不会反对改编,——毕竟益都城外,现在驻有数万的海东嫡系,但是料来他也绝不会答应的太过利落。即便他答应了,也肯定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些地盘、要点实惠之类。

却实在不曾想到,他不但一点要求没有,还更主动为(更新最快)邓舍考虑,不等邓舍细说,就先把条呈递上,提议先从他的营头开始。其间虽有察罕外敌强压的因素,却也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大公忘私。

老实说,自战后起,邓舍就做好了准备,想对益都旧军下手,一直迟迟不动,所虑者,就是陈猱头。一道难题,就这样轻易解开。邓舍怎会不对陈猱头再度刮目相看?

打铁趁热。宴会过后,邓舍即又再开小会。

把佟生养、陈猱头、李和尚、潘贤二、鞠胜、邓承志等人悉数召入议事堂上。这几个人,就是益都枢密院的所有官员。论说益都分院的最高长官是小毛平章,不过人人心知肚明,他不过是个摆设罢了。且远在海东,不必理会的。众人一番讨论,将改编诸军的办法算是定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挂上小毛平章的名字,分院出了一道公文。

决定从益都旧军各部中,抽调其精锐者,打乱编制,重新建成一军。定军名为:安齐都指挥司。计划全军定额八千人。若益都旧军精锐不足的部分,可从海东援军中抽调补充。益都旧军中,凡所被淘汰掉的士卒,一律转入屯田军编制。由原本将校带领,分去各地,协助地方准备春耕。

益都旧军驻扎的地方很分散,由文华国、赵过等分别派出部属,带领军队,前去传达命令、接管防区、同时监督改编事宜,并令陈猱头、高延世等也各自派遣部下之将,一起前往,互为配合。

又接连出了十数道人事任命,自陈猱头、高延世起,益都诸将无不名列其上。一部分的海东诸将,也有被提及。

陈猱头:泰安元帅,改任莱州翼元帅。原为分院副枢,晋升一级,任分院同知,与佟生养并为益都分院的实际最高官员。他肯主动接受改编,邓舍投桃报李,也是出于“本地人好治理本地士卒”的考虑,并且将新成立的安齐都指挥司也交给了他,由他兼任都指挥使。

先前,毕千牛的定齐都指挥司,也是多从士诚旧部中挑选精锐组建而成的。安齐都指挥司再又一成立,益都旧军便算是从此不复存在。

胡忠:论功调出,改任安齐都指挥司副指挥使。

他在华山战中立了不少的功劳。都指挥司,品秩虽与万户相同,但能被称为“都指挥司”的,都是海东的精锐,地位远远高过普通的万人队。能任一司之长的,也无不皆为邓舍的亲信心腹。他能被任为此职,就代表他已从杂牌旁系中脱颖而出,算是正式地步入邓舍嫡系的行列。

邓承志:原分院佥院,拔擢一级,接替陈猱头,任副枢。高延世:原定齐军副指挥使,仍任此职。拔擢入分院,接替邓承志,任佥院。

等等许多。

因洪继勋等人的军功爵位还没定下,所以暂时都只是封赏官职。其它益都诸军的将校,较有军权的,或者选入新建之安齐军,或者改调入屯田军,充任军职。被淘汰掉的,不想再从军的,转任地方,视其军职的高低,赏赐银钱,给以文职。不过,给的文职都是闲差。意思很明白,用俸禄养着他们就是了。夺了他们的军队,不能不给点补偿。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如果说大部分还都是在益都群臣的意料之中,其中有两条却就十分的奇怪,是每个人都没想到的,特别地引人注意。

一条乃关系益都诸将。一条乃关(,)系海东诸将。

刘果,守益都有功,论功行赏,改任辽阳某军副万户。令旨下日,着其即时出城。王国毅,原辽阳某军万户,历经与沈阳的多次战事,卓有功勋,论功调出,改任安齐军副指挥使。也是令旨下日,即着其启程。

王国毅,乃为陈虎麾下的猛将,从邓舍永平起兵以来,一向来都是跟随陈虎征战的。人称“虎牙”。可见他与陈虎的密切。突然调来益都,有点奇怪。

若说此事还只是奇怪,可以理解,下给刘果的任命,却更就可称古怪了。刘果,任命上说他有功,却把他调去辽阳。他在辽阳人生地疏,一个人也不认识。被调去那里,下场可想而知。哪里是封赏?简直是流放!

这十几道的任命之下,顿时在山东掀起了改编的浪潮。同一时间,更在益都官场,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暗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