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1 从哲

蚁贼 11 从哲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此谁人也?”邓舍好像没听说过。

“主公忘了么?此人原为迎宾馆接待。张士诚、方国珍的使者,就是由他接待的。”

不等姬宗周说完,邓舍想了起来,恍然大悟,说道:“噢!对了,方从哲。方从哲,……,我记得方国珍、张士诚的使者走时,还特地向我提及过他,赞不绝口。尤其方国珍的使者,更是拐弯抹角,想要寻个借口把他要走。当时我就想见见他,不过适逢察罕来犯,就把此事就给忘记了。……,他现在还在迎宾馆?”

“是。不过已经不是接待,因接待方国珍、张士诚使者有功,升了一级,现为主事。”

“你和他很熟悉么?”

“倒也称不上熟悉,有过交往。他本浙西人,应过蒙元的科举,虽然中了,却不肯去任官。后来游历各地。便在主公来益都之前,他也来到了益都。并与臣结识。臣与之交谈,惊讶其才,曾打算把他推荐给士诚。但是却因为他不肯,而最终未能荐成。”

邓舍来了兴趣,说道:“如你所言,他先应鞑子科举,中而不去任官。又来益都,不肯受你的推荐。分明是个野人隐士一流了。你刚才又说,他现任我益都迎宾馆接待,不,主事之职,又是怎么回事?”

“这迎宾馆接待之职,却是在主公得益都后,他主动相应的。”

“主动相应?你不是说,你曾打算把他推荐给王士诚,他却不肯么?又为何换了我来益都,他就肯接受你的推荐了?”

“他之出任迎宾馆,却非因臣的推荐。臣倒是想再推荐他,却依然被他拒绝了。主公当时不是曾有行文招贤么?方从哲知道后,当天即主动前去应征。历经考核,方才得授官为迎宾馆接待。”

“拒绝了你的推荐?主动应征?……,这么说,此人倒还是有些节操的,并且想来也必是自恃才干的了。但是,他历经考核,方才得授官为迎宾馆接待?……,”邓舍微微蹙眉,问罗李郎,说道,“罗卿,当时负责招贤考核的是你,对不对?”

罗李郎恭声应道:“是。”

“我记得,那一批召来的贤人中,最高授官是进了分省左右司,是么?”

“是。”

邓舍顿时大失所望,说道:“迎宾馆接待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吏员,较之分省左右司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他虽曾得到过张、方使者的称赞,但历经考核,才得此任。其人的才学可见一斑。料来,不过是徒有口舌之利,没有甚么真才实学罢了。纵有节操,又有何用?姬公,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推荐?”

姬宗周不慌不忙,说道:“好叫主公得知。要论方补真之才,当时招贤,他其实也是足以进入分省左右司的。”

邓舍疑心大起,见姬宗周信心十足,不免狐疑,瞥了罗李郎一眼,心想:“既有入分省之才,为何却只得授迎宾馆接待?莫非有人徇私舞弊?”问道:“姬公此言何意?愿闻其详。”

罗李郎也不知道姬宗周这话是什么意思,额头上的汗珠顿时就下来了。姬宗周笑道:“臣不敢隐瞒主公。其实,这迎宾馆接待之职,却是方从哲早在应征之前,就定下来要去做的位置。”

不但邓舍,堂上诸人全都被姬宗周绕糊涂了。颜之希道:“姬大人的意思是在说,方从哲在应征之前,其实便已经决定了要去做迎宾馆接待?因此,其虽有才,却不屑任分省高官?”

姬宗周道:“正是。”

颜之希连连摇头,说道:“弃高官而就低吏。姬大人,就算你赏识方从哲之才,此话也未免太过荒唐。”邓舍却又来了兴致,问道:“‘弃高官而就低吏’,其中必有原因的吧?姬公,方从哲这却又是为何?”

姬宗周道:“初时,臣也不解其意。后来问他,他回答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贵在自知。他深知他本人的才学,重在两个方面,一为典章之学,一为纵横之术。现今乱世,典章轻而纵横重。故此,虽有机会进入分省,位处高位,不过案牍之劳。对他来说,还不如选择去迎宾馆,做个小小的接待。位置虽低,接待来往使臣,却能挥其学。”

堂上诸人听了,只觉匪夷所思。邓舍惊笑道:“‘人贵有自知’,知易行难。姬公所言若是属实,那么,此人倒还称得上一个妙才。”

“臣所言,句句属实,怎敢欺瞒主公。”

邓舍沉吟片刻,旧话重提,又问道:“你适才说,他曾中举而不应,来益都,又不肯受你推荐。我且问你,他又为何愿出任我海东之吏?”

“此非臣所知也。主公若有意,不妨召他来,问一问,不就知道了么?”

邓舍点了点,吩咐堂外侍卫,说道:“即传方从哲入见。”自有人应声而去。邓舍转过头,瞧见边儿上洪继勋嘴角冷笑,随口问道:“先生以为此人如何?”洪继勋哼了声,说道:“依臣之见,不过沽名钓誉之辈。”

“此话怎讲?”

“左右司的职任,乃是通上达下,并总揽一省之政务,非干练之才不可为之。自有元以来,行省、中书省的高官多有出自左右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岂能以‘案牍之劳’四字而论之?此浮夸之言是也。由此可见,此人必虚华不实。‘弃高官而就低吏’,无非为钓声誉而已。

“主公刚才说,认为他‘空有口舌之利,必无真才实学’。臣以为,倒是对此人一阵见血的评价。”

“那他先中举而不应,后拒绝姬公推荐,却又是因何?也是在沽名钓誉么?”

对呀,如果是为了沽名钓誉,为何有任官的机会却不肯去做呢?洪继勋道:“方今天下战乱,他虽中蒙元之举,是个南人,至多任官地方。试请问主公,现在大江南北,何处还有净土?他任官地方,能任到哪儿去?如果他真的去应了官,那才是自寻死路。至于拒绝姬大人的推荐,料来他也只不过是在先抑后扬、待价而沽罢了。”

邓舍一笑,不再与洪继勋多说,话题转开,重又与诸臣开始讨论江南买粮的事宜。因见天已中午,一边说,一边教侍卫去膳房传话,多做些饭菜,留了众人同用。直到把买粮的事儿讨论的差不多,又等午饭也吃的差不多了,去找方从哲的侍卫这才回来,禀道:“方从哲已经带来。”

邓舍还没离席,停下筷箸,说道:“叫他进来吧。”

只见堂外走进一人,七尺上下,八品官打扮,年纪不大,约有二十多岁。面容清瘦,眉细而长,一双眼乌黑透亮,蓄的有短须,入得堂内,虽然面对海东诸多显官考究打量的目光,却不卑不亢。行了一礼,说道:“迎宾馆主事方从哲,拜见殿下。”声调不高。说的虽为官话,带有明显江浙口音,不过入耳听来,却没有让人觉得他官话不标准,反倒颇觉清朗。

不等邓舍说话,洪继勋先问道:“你就是方从哲?”

“卑职正是。”

“一个时辰前,主公就召你前来。迎宾馆距王府不过几条街的远近,为何你姗姗来迟、至今方到?难道不知道让主公久等,是为不恭不敬么?”

邓舍面带微笑,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方从哲,等他回答。

方从哲答道:“殿下召见卑职时,适逢吴国公使者有事。卑职曾有闻:‘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殿下召见卑职,是为我海东私事。吴国公使者有事,是为我海东公事。卑职职责所在,因此虽得殿下之召,却也不能不先把吴国公使者的事情解决掉,然后才能前来。”

“吴使之事为公,主公召你便是为私?荒唐!主公在议事堂上,遣人召你前来,分明也是为公,怎能说是为私?况且,主公之前就从没听说过你的名字,召你前来,又怎能是为私事?你这是在巧言饰非么?”

洪继勋身为文臣之,方从哲只不过是个才入流的小官,一番斥责下来,就连旁听的罗李郎等人都不禁心惊肉跳。方从哲却是毫无畏惧之色。

他侃侃而谈,说道:“迎宾馆,是为迎送往来使臣之地。吴使汪河,既出使我国,便是代表吴国公而来。卑职虽然低微,却任职在迎宾馆,便是代表燕王殿下。殿下召我,卑职虽不知为何,即便如天地之大,却也是为我海东内事。吴国公使者有事,卑职职责所在,即便如芥子之小,却也是为我海东外事。两者相比,殿下召卑职,如何不是为私?”

洪继勋指责他,认为他姗姗来迟,是对邓舍的不恭敬,耽误了办理文字版公事。方从哲争辩说,他之所以来晚,却正是因为先公而后私。他们两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也不相同。不能说谁错了,只能说都各有道理。

姬宗周出来打圆场,说道:“方主事,在主公面前,不得无礼!洪先生说的一点儿不错,主公若非是为公事,岂会召你前来?你本来迟,已是为错,怎还敢巧言辩驳?还不快点向主公与先生请罪!”

邓舍一笑,岔开话题,问道:“吴国公使者有何事?竟然耽误你到现在才来?”

“吴使打算这两天就上路,回去金陵。主公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本王今早,刚接到了他的请辞条陈。”

“便是因为他打算回去金陵,临走前,想捎带些山东地方的特产。殿下召见卑职的时候,卑职正在外边给他选购。所以,耽误到现在才来。”

他这话一说出口,不但洪继勋嘿然,满堂诸臣无不愕然。

罗李郎道:“只因为吴使选购特产?便耽误至今!”连连摇头,不以为然。姬宗周也是面色微变,想帮方从哲说句话,不知该从何说起。选购特产这事儿,实在太小了。姬宗周心道:“中涵本是个聪明人,来晚便是来晚了,刚才的那一番辩解也还不错。只是,却怎么能想出用这么个借口!说不得,怕会引起主公怒。”偷偷转过头,去看邓舍的神色。

邓舍不动声色,笑道:“你来晚一个时辰,想必为吴使挑选特产是很尽心尽力的了。那么,吴使对此可满意了么?”

方从哲跪拜在地,说道:“令吴使满意容易,得吴国公心却难。”

堂上安静了一下。邓舍又仔细打量方从哲几眼,问道:“噢?此话怎讲?”

“今察罕虽退,我益都受到两个月的战火蹂躏,不但将士的伤亡很大,很多府县的仓储也被察罕抢掠一空,甚至还有些地方全城都被烧毁。百姓流离失所,眼看寒冬难过。尽管主公已经命各地要尽力、尽快地展开对民间之抚恤,但是杯水车薪,料来成效不会太大。我海东现在委实似安而危。卑职斗胆,请问主公,不知对此有何良策?打算用什么办法来渡过这个难关呢?”

邓舍收敛衣襟,把案几上的杯盏、碟盘往外边推了一推,正容问道:“召你来前,本王正与诸公商议此事。以你之见,面对如此难关,该用何策应对为上?”

“卑职也愚钝,人微言轻,本不该妄言。但是卑职也又曾有听闻:‘位卑未敢忘忧国’,故此平常公务之余,也常常夜不能寐、饮食无味,为此忧心。以卑职之见,若想要渡此难关,只有两策可行。”

“何策?”

“用纵横之术,外结强援。循勾践之例,卧薪尝胆。”

“愿闻其详。”

“昔春秋末年,越不如吴,越王勾践乃能忍,入质吴国,臣事吴王。十年积聚,十年生养。苦心励志,卧薪尝胆,积二十年之力,遂竟破强吴,成就霸业。观今之时,晋冀,即昔之强吴是也。海东,即昔之弱越是也。

“益都之战,两月而毕,我军虽胜,而山东积聚为之一空,是我虽胜而犹败。察罕虽败,当其撤退之时,随军运送粮秣财货的车辆不绝于道,且济南也被他占去,是彼虽败而犹胜。今当冬末,冰天雪地,待到来春,天气转暖,若晋冀无事,则李察罕此人,性格坚韧,必会卷土重来。

“请问主公,若当其时,我益都内虚而外弱,必晋冀内实而外强,该以如何应对?”

邓舍不言。

方从哲接着说道:“是以,臣以为,方今两策,于我国内,当效勾践故事,不妨暂且卧薪尝胆,臣事强吴。”他这是在提醒邓舍,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骄傲自大,而应该看到益都内部的不足,该向察罕低头的时候,就要忍受屈辱,向他低头。邓舍不置可否,说道:“效吴越故事,卧薪尝胆是这样,那么用纵横之术,外结强援,又是什么意思?”

“外结强援者,外结江淮群雄是也。既结江淮群雄,不吝珠宝贵重,不惜阿谀奉承,或与之结盟,或私下交好。如此,便可得有两利。一则,借助其势,可以抗衡晋冀。二来,互通有无,亦能内缓我急。”

颜之希插口说道:“你这只不过是在泛泛而谈。外结强援,人所共知。如今江淮群雄有四五,勾心斗角,我海东该如何结之?该与谁结?便如离我海东最近的两国,张士诚、朱元璋,此两人彼此有仇。则是结好朱元璋,必为张士诚所敌。结好张士诚,必为朱元璋所敌。该如何结交?”

“如今江淮群雄有四五。该如何结交?视与我海东有利者,结交之。视与我海东无利者,不结交之。视与我海东利大者,结交之。视与我海东利小者,不结交之。如此而已。”

听洪继勋、罗李郎、颜之希等人接连与方从哲对谈,武将群中,也有人对此产生了兴趣,赵过接口问道:“如你所言,则谁、谁与我海东有利?谁、谁与我海东无利?谁、谁与我海东利大?谁、谁与我海东利小?”

方从哲道:“卑职不才,愿为殿下讲述天下大势。”

邓舍挥了挥手,吩咐侍卫把案几上的碗碟全都撤下去,正襟危坐,简简单单地说了一个字,说道:“请。”

“方今天下,群雄并起。观我海东之地,西连晋冀,南接江淮。晋冀之察罕、孛罗,皆可谓一国之雄是也。江淮之汉、吴、张士诚,亦皆可谓一时之雄是也。又有蜀中明玉珍、福建陈友定、台州方国珍,亦然皆可称其为一地之雄是也。而其中,又以晋、冀、汉、吴、张士诚为最盛。

“此五人者,两在西北,三在东南。晋冀有强兵之锐,汉吴、士诚有富庶之田。试问天下谁敌手?若只论现在,则主公之强敌,是为此五人。若瞻望将来,则主公之强敌,也必然只会出现此五人中。”

姬宗周皱了眉头,说道:“晋、冀、汉、吴、士诚之强,世人皆知。方主事,不必大话炎炎,且请直述重点。”

“晋、冀、汉、吴、士诚之强,固然世人皆知。从哲斗胆,请问诸公,若待五年、十年之后,此五强者,所存者为谁?诸位大人可能预料的出来么?”

“这,……。”姬宗周哑口无言,试探着说道,“察罕必为其一。”

颜之希道:“吴国公处皖、浙之间,西邻陈友谅,东接张士诚。其国虽富,两邻皆强,若无良将,怕终难逃覆灭结局。则朱、陈、张可存者,或为陈、张。”

鞠胜对天下大势也是一直都很关心,很有些心得,他不赞成颜之希的看法,说道:“吴国公虽处两强之间,东邻张士诚富贵而骄脆,西邻陈友谅桀骜而过刚。是此两强,皆有不足。若运用得法,大可以各个击破。以吾之见,朱、陈、张可存者,有可能为吴国公,也有可能为陈友谅。但是张士诚,必然早晚覆灭。”

邓舍兴致勃勃,笑而问道:“为何?”

诸人现在当然皆不知道此数强的最后结局,邓舍却是知道的。鞠胜不能推断出朱元璋与陈友谅谁会剩存,但是却言之确凿地推断出张士诚必然覆灭。这就和真实的史实相差不大了。所以,也难怪邓舍忽有兴致,问了鞠胜这么一句。

鞠胜答道:“张士诚西有朱元璋,北有我海东。是也与吴国公的处境相似,位处两强之间是也。今,臣观士诚与吴国公的历次交战,士诚之谋略,却远逊吴国公。则是士诚邻居之两强,又远甚吴国公邻居之两强。以此推断,则士诚早晚必难逃覆灭。或亡吴手,或被我灭。”

邓舍哈哈大笑,又问他道:“东南三雄,你以为士诚必亡。则西北二雄,察罕、孛罗两人,谁存谁亡?”

鞠胜道:“察罕、孛罗皆为蒙元之将,也是现今蒙元最能战、也最能以为依赖的两个人,所以适才方主事形容他们两人为一国之雄。此两人之谁存谁亡,却是非臣所知。”

察罕、孛罗都是蒙元的将领,与江南群雄不同。江南群雄割据,互相征战起来很自由,没人管。而察罕、孛罗尽管不和,却也会多少受到些大都的约束。故此,鞠胜说他两人谁存谁亡,不是他所知道的。

邓舍点了点头,见洪继勋有一会儿没说话了,问道:“姬公以为,察罕必为五强所存者之一。颜公以为,吴国公或会不存。大眼儿以为,士诚必然不存。先生是高明之士,以你之见,此五强所存者,又会有谁呢?”

洪继勋本不屑回答方从哲的提问,此时见邓舍问及,方才开口。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以臣之见,此五强存者,必察罕、吴国公是也。”

邓舍吃惊失笑,道:“为何?先生就如此确定么?”

“西北两雄,察罕、孛罗,虽同为元将,而势力却早就远远大过元廷。强枝弱干,即为此也。并且他们两人的军队,又多为自己招募而来的,与元廷关系不大。吃、用皆由自给,穿、戴悉从己出,从将校而到士卒,很多都是只知主将,不知元帝。是主将之威,又远高元帝是也。

“又是强枝弱干,又是主将威高。又且此两人早有不和。这样一来,则纵然或因元廷的干预,他们暂时不会大动干戈,一旦时日长久,矛盾加深,元帝必不能制矣。而又如果此两人兵戈相见,察罕之强,显然盛过孛罗。则谁胜谁负,不必多言,自然可见。是以,西北两雄,存者必察罕是也。”

“东南三雄呢?”

“至于东南三雄。存者当然是为吴国公。”

“为何?”

“刚才,鞠大人说,陈友谅不驯且刚,张士诚虽富而脆。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鞠大人又说,如果吴国公应对得当,则大可以将此两敌各个击破。这个推断也是很不错的。由这两个评价与推断,自然也就不必多言,便可以得出‘存者必为吴国公’的结论了。”

包括鞠胜在内,都是迷惘不解。鞠胜问道:“先生怎么由此两个评价与推断,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下官洗耳恭听。”

洪继勋瞥了他眼,说道:“我给你举个例子。便在几个月前,陈友谅大举侵吴,铩羽而归。有关此战,我听说,他本是约了张士诚一起行动的。却因为士诚瞻前顾后,他等不及,所以就单独出军了。也正因此而落败。

“这个例子,不就正是和了你对他两人的评价与推断么?一叶落知天下秋。由此可见,友谅、士诚之间,其心不齐,两个人的性格,又是一刚一柔,一强一弱。如此,这样的敌人就算有三个、四个,又岂会是朱元璋的对手?

“朱元璋此人也,我在这一年多来,听说过他的很多事儿,对他算是略有了解了。其人虽出身草莽,有鸿鹄高飞之志。贵为国公,能谦虚折节下士。勇足以上阵杀敌,夜寝降军营中,安之若素。文足以治国安邦,每当一地,必先求贤士。胸有雄图天下野望,得刘基等四人,说是‘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此人杰也。此曹操、孙权一流也。

“友谅、士诚有此强邻,而犹且三心两意,不知联手。则此两人之败,多则五六年,少则三四载,诸公必能亲眼见到。”

邓舍拊掌,叹服,说道:“先生之见,果然高明。”

洪继勋不以为然,说道:“主公称赞,臣不敢当。此常理也。有远见之人,皆可见之。何足称赞?”这话要换个人来讲,比如姚好古,人们会以为他这是在谦虚。但是从洪继勋嘴里出来,味道就变了,就成了高傲。诸臣中,如颜之希、鞠胜、刘名将等,都是不禁为之微微皱眉。

邓舍笑了笑,问方从哲,说道:“洪先生与诸公的分析,都很高明。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你又有什么见解?”

方从哲说道:“诸公之言,皆有道理。而卑职唯与洪大人的见解相同。”

“也就是说,你也认为五强中,存下的会是察罕与吴国公?”

“正是。”

此时堂上诸人,因为刚才是在用饭,所以都在座椅上坐着。只有方从哲一人是站着的。邓舍听过他的回答,先不急着听着他再往下说,示意侍卫取过来一把椅子,放在堂中,说道:“请方主事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