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59 流光

蚁贼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59 流光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20:20:41 来源:笔趣阁

邓舍当下打发走了信使,略略地与洪继勋讲了一下刚才对谈的内容和感觉到的古怪,说道:“刘太保居然连一个条件都没有提,看来他所谋者甚大啊!”

洪继勋点头称是,说道:“主公言之有理。臣观刘太保为人,绝非肯认命的。他窘促安丰一地已有很长时间了,空有雄心万丈却无从得已施展。现如今,主公好容易说动了金陵,要共取察罕帖木儿。对他来讲,可谓天赐良机,料来是绝不肯轻轻放过的。以臣之见,之所以他什么都不要,不外乎放长线、钓大鱼,也许是想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

明知道邓舍和朱元璋都不是良善之辈,就算是此时提出要求估计也得不到什么回应,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提,顺便还能维护一下朝廷的尊严,然后坐等战事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会更有利安丰了,再伺机而动。

这就是洪继勋的推测,不愧海东智囊,智谋出众,推测得很对。三言两语,就将刘福通的心思说出了八分。

邓舍颔首,说道:“先生高见,想来也确实如此了。”不过却没放在心上。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即使有再多的阴谋诡计也是没用,刘福通日薄西山,说实话,就凭借安丰现在的那点实力,还真没有在邓舍的眼中。要不是瞧着“名分”、“大义”还有些用处,怕是连圣旨他都不会去请。

两三年前,他曾经因见部属杀死无辜的村民而大发雷霆;两三年后,不知不觉间,他已铁石心肠。不但铁石心肠,而且越来越现实主义。偶尔有时候,当独处静室,或夜深从梦中惊醒,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往昔,从而扪心自问,问现在做的对还是不对,也有过负罪,也有过愧疚,但为了实现抱负和壮志,他想:“也许手段并不重要。”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隐隐中,他也会觉得这似乎只是一个借口,但重要么?他问自己。是借口,又抑或不是借口,重要么?最重要的,是不要迷失在权力里;至少他还牢记他的抱负是什么。

“主公?”

“嗯?”

邓舍醒过神来,抬头看了看室外的阳光。阳光灿烂,在墙上晒出道道的光影;没有风,院里的树木安静矗立,枝繁叶茂,迎向太阳。他忽然起意,站起身,笑对洪继勋说道:“院中阳光正好,先生,不如出去走走?”

洪继勋自无不可。

两人一前一后,步出了阴凉的室内,来入光芒普照的院中。沐浴在阳光之下,邓舍只觉得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好似阴暗被一扫而空,静静地感受了一会儿,他转开话题,问道:“先生来找我,是为何事?”

“泰安才送来的军报。昨日,杨万虎率部为先锋,已经冲破了山阳湖西岸元军的阻击,并与胡忠部相互配合,一战攻取嘉祥,和赵左丞会师了。李和尚随后推进,沿途打扫战场,至迟明日,大约也就会抵达巨野城下。此外,庆千兴重重围困济州,济州之敌多次突围都没能成功。再有,大约是因为受到杨万虎、李和尚部告捷的影响,王保保部主动舍弃鱼台、金乡等地,再次后撤,目前已经退缩至了成武、单州一带。”

“成武、单州?”

对济宁周边的地形、地势、城县,邓舍早就熟记如流了,不看地图,也一清二楚。

嘉祥,在济州的西边,在山阳湖的西北边,是杨万虎去巨野的必经之地。早先,赵过分给胡忠两千骑兵来到此地,不求克城,守住要隘就是。杨万虎既已渡湖,与胡忠联手,军力大增,一举攻下嘉祥倒也在意料之中。

鱼台、金乡,都在山阳湖等诸湖的正西边,在巨野和嘉祥的南边,属济宁路南部。王保保兵败巨野后,因为西北方有高延世的千骑中途阻碍,所以只有南撤,先是撤退到了此两地。现而今,杨万虎、李和尚先后渡过湖水,等同已威胁到了此两地的侧翼,故此,他只好再度后撤。

单州、成武。

一个在济宁路,在济宁与西边曹州的接壤地带;一个在曹州。

攻入济宁路的海东军队分为三股,赵过直捣黄龙,逼走王保保;杨万虎、李和尚走山阳湖,击济宁腹地,再度逼退王保保;庆千兴占据兖州、围困济州,则是把济宁路的枢纽中转地带牢牢地握在手中。

好有一比,庆千兴就是发动机,只要兖州、济州在手,就可以通过种种的渠道把泰安、乃至益都的物资、军队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战场;同时,也保证了泰安等大后方的安全问题。而赵过就好比是离弦的箭矢,冲劲十足,在战事的最初阶段,他起到关键的作用。至若杨万虎、李和尚两部,最初主要是起一个牵制、配合的作用,但战事发展至今,逐渐地重心也就转移到他们的身上了。毕竟不管怎样,巩固战果的中坚还是步卒。

简单来讲:占据枢纽;接着直捣黄龙;随后全线推进、遍地开花;最终促敌决战。可以说,邓舍战前分兵三路的设想至此已经算是基本实现,除了“促敌决战”这一条之外。而到底能否成功地实现“促敌决战”,现在的关键就不但是在海东自身,并且还得看金陵的配合了。

邓舍下意识地在院中踱步思忖,先不说金陵,问起了另外一件事,说道:“王保保既已从鱼台、金乡撤退,李和尚有没有随即跟进、趁势占据城池?”

“据军报,李和尚分出了兵马千人,正往此两地赶去。现在也许已经赶到了。城中已无敌军驻扎,占据城池轻而易举。”

“鱼台倒也罢了,金乡是一定要拿下的。”

金乡周边有元军的两个大粮仓,储粮甚多。孙子云:“因粮于敌”,在战争中,从敌国取得军资费用和粮秣,如此,便“军食可足也”。特别如益都的现状,储粮日渐缺乏,便就显得“因粮于敌”更加的重要了。

洪继勋说道:“王保保颇有乃父之风,虽然因为兵力不足的缘故放弃了金乡、鱼台,全线收缩退入单州、成武,但是以臣看来,金乡的存粮他肯定不会给咱们留下,即使李和尚能够及时赶到,怕也是收获不多。”

“他急着撤军,粮秣、辎重是带不了多少的。最多,放把火烧掉。听说那两个粮仓很大,而李首生也早已遣派了足够的人手潜入金乡,只要李和尚的速度快一点,好歹还是能够抢救出来一些的。”

“希望如此。”

洪继勋顿了顿,说道:“主公,说起粮食,咱军中的存粮可确实不多了。泰安那边,邓承志已经发来了两封急报,说目前储粮的数目仅还只够全军半月之需,——这还是加上了赵左丞在巨野所缴获的粮食。”

“半个月,……。”

“是啊。”

“益都存粮还有多少?”

“奉主公之令,罗李郎、吴鹤年已经先后给前线送去了两批粮秣,剩下的存粮也仅够益都驻军食用,实在已调无可调。”

“……,调无可调也要往前线继续调!”

“那咱们城中的驻军怎么办?”

“命李靖、李兰尽力搜集东南沿海各郡县的储粮,吩咐他们除留够本军所用之外,悉数运来益都。”

“那怕是也支撑不了一个月。”

数万大军在外,临强敌,战无一月之粮,这就很危险了。

邓舍抬起头,透过院门远望,下午的阳光流淌,映照在远处的芭蕉树上,点点流金。才从室内出来时,觉得阳光很暖,过了这么多时,不觉有些热了,步入树下的荫凉处,他说道:“仗打到这个程度,撤军是绝无可能的。撑不够一个月?咬了牙、拼了命,也要撑下去!不过先生也言之有理,不可没有后手,以防万一战事胶着。这样吧,即传令平壤,给文华国半个月的时间,命通过刘杨的水师,先送一批粮食来支援益都。”

按邓舍本意,其实他是不想动用海东存粮的。

为什么呢?

一来,海东也不富裕,而且年前那次与察罕的战争就已经动用了不少海东的仓储。海东的主要百姓是高丽人,才得高丽,如果搜刮太重,实在不利统治。更别说,便在前不久姚好古才刚粉碎一次前高丽勋贵的反叛。

二来,从海东运粮来益都,路途遥远,又是陆路、又是海路,路上的消耗太大。十成粮,最后能运来益都五六成就算不错的了。孙子为何说“因粮于敌”?这个从本国运输会产生的消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邓舍叹了口气,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军卒也好、粮秣也好,重担终还是都要落在百姓的头上。先生,付出代价如此,若是此战我军还不能胜,……,说实话,我自己都会觉得愧对海东父老了。”

“主公英明神武、宽厚爱民,今日百姓虽苦,正为明日的不苦。”

邓舍一笑,暂时放下了这端心思,粮食虽少,却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拆东墙、补西墙,尽可勉强支撑,眼下的关键到底还是在前线的战局上,他转口问道:“棣州现今的形势如何了?”

“主公的军令已经分别送至辽西、辽阳。陈虎回文,保证三日内定能出军。辽西李邺则已开始了对世家宝的试探性进攻,待陈虎军到,便会发起总攻。大约是受此影响,毕竟辽西一下,我军就可直取大都,所以早先从大都出来的元军在昨日停下了前进的步伐。根据棣州军报,似乎有撤退回去的迹象。只要它这一路军马撤回,而察罕又再无援兵派去,那么我棣州城便就敢保无虞,至多也就是有惊无险而已。”

“告诉罗国器、王国毅等人,不可懈怠、更不可大意!不求他们有功,只要无过、能守住棣州,不放鞑子的一兵一卒过界,就是大功一件。”

“是。”

“再告诉陈猱头,需得时刻注意棣州动静,如果罗国器、王国毅等战败失利,他必须立刻拉上去,把漏洞堵上!”

陈猱头本在莱州驻扎,前阵子奉令调来益都。不过,虽说是调来益都,他却没有在城中驻扎,而是筑营在了城外西北五十里处,距离棣州不到二百里。若说罗国器、王国毅是益都的大门,第一道防线;他就是第二道防线,守卫益都的同时,还有呼应棣州、随时驰援的责任。

洪继勋答应了。

说过济宁的战事,议论过粮饷的筹备,再又说了一下棣州和辽西的情况。

邓舍扶住树,略微活动了一下腰,近来战事紧急,他很少有时间活动,身体不免有些不适应,微微弯腰,拍了拍腿,与洪继勋笑道:“昔年刘备奔荆州,为刘表上客,安逸数年,见髀里肉生,不觉涕泣。先生,想当年,我也是身不离鞍,髀肉皆消。自来益都之后,却就很少出城了,更别说骑射武功,……,哎呀,荒废了很多呀。‘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立’。刘备当年的所感,我如今也是‘心有戚戚然’。”

“刘备当时已过盛年,而主公现如今却风华正茂,是不能相比的。为何突出此言?”

邓舍摇了摇头,说道:“不然。我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我年纪虽轻,尚不算老,但大丈夫功成业立,理应趁早,岂能真的等到耋耄老朽之时么?”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是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说给晋平公听的一句话,后边还有一句,“孰与昧行乎?”

本意是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初生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老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是把蜡烛的光亮一样,“孰与昧行乎”?和在暗中走路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年纪大小,只要肯学,总是比不学的强。

不过,邓舍在此引用,意思却不是指的这个。他是在说,少年、壮年如日光之灿,而老年却是如蜡烛之明,不能等到变为蜡烛的时候才成就功业,“出名要趁早”,成就功业也一样需要趁早。

洪继勋多聪明,很快就明白了邓舍的意思,而且听出来了其中蕴含的深意,笑道:“主公雄图!臣虽不才,鞠躬尽瘁。”

要是有第三个人在场,肯定不知道他两人在说些什么,但彼此明白。邓舍哈哈大笑,说道:“欲展雄图,正需要依赖先生之力!”他之所以会突然提出“成就功业需趁早”的观点,内里所蕴含之深意不是别的,正是在隐约暗示打下江山、得了天下后,他还想要有充足的时间来治理天下。

洪继勋的“雄图”,也正是暗指此意。

自古美人如英雄,不许人间见白头。纵有豪情万丈,纵有再多的抱负,纵有无数的理想与追求想要去实现,但最大的敌人不是强敌、也不是自己,而是如白驹过隙一般的岁月匆匆。

邓舍年纪虽少,毕竟两世为人,对此的感触尤为深刻。他想起了后世听过的一首歌,原本是《大英雄郑成功》的主题曲,叫做《向天再借五百年》。郑成功不到四十岁就病死了,英年早逝,未能实现驱除鞑虏的壮志,所以在歌曲中,最后的一句这样唱道:“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当前世的时候,邓舍就常常为他扼腕叹息,换了这一世,一样的驱除异族、恢复中华。在逐渐地将此目标视为个人责任的同时,在越来越有使命感的同时,邓舍难免地也会因此而对时光的流逝越发敏感。

阳光正好,院外芭蕉,绿叶正浓。

四五月天气,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时,流光容易把人抛。

嗅着满院的花香,邓舍转过目光,不再去看,静下心神,悠然问道:“金陵吴国公,现军至何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