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4 城围

蚁贼 14 城围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大凡围城,不会总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特别在围大城市的时候。一座城池,方圆几十里,哪儿有那么多的军马去围困?充其量占据要塞,不让城里的军马出来,同时也尽量做到不让驰援的军马进入城中。如此,便算一次成功的围城。

这点要求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关系到很多的方面。尤其围城一方主帅的全盘统筹能力。有过许多的战例,尽管围城方号称军马几十万众,在遇到城中有特别骁勇的将校时,却是往往包围圈形同虚设。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叛军尹子奇等围睢阳。睢阳城中有骁将南霁云,先以三十骑,出城往求援军。“贼众数万遮之”。南霁云左驰右射,杀出重围后,“止亡两骑”。随后,引三千步骑援军,又杀回来。“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两千,依然还能剩下千人入城。

人多了,范围大。并且良莠不齐,有勇敢的,有不勇敢的。有善战的,有不善战的。又不全是骑兵,还有步卒,行动不太灵活方便。所以似乎还没有人少的时候好在敌阵中冲杀驰骋。不过,这也已经算很了不起的战绩了。

南北朝时,又有一人,城池被围,缺粮,他从城中杀出来,运了粮食,再杀回去。不止一次,往复数次。这就更叫人叹为观止。当然了,此人如此勇不可当,或许也有围城方较为柔弱的原因在内。如果换了察罕去围城,大约结果就会是另外一回事了。

察罕既克临朐,前后左右数路军马齐聚益都城下。合计有近四万人之众。他一边布置围城,一边分军北徇安丘、胶水等地,以与莱州的关保连成一线。

为了给城中的守军造成压力,并又精选了数千的“样兵”。人人高大威猛,披挂着精耀的铠甲,耀武扬威地在城外不远地方来回转走。三军擂鼓,号角悠扬。远远地从城上看去,围城的元军无边无际。

守在城楼上的海东士卒,受其角鼓声的震动,皆面现惊容。恍然间,连城墙都似乎在为之晃动。无数的灰尘粉末,簌簌地从墙头落下。这震耳欲聋的声响,直透城内,与城北的滚滚河水遥相呼应。

邓舍本来正在王府,接到军报,即召齐诸将,一同登城观看。走到半路上,他想起了件事,教罗李郎过来,问道:“吴国公、陈友谅的使者现在何处?”

朱元璋等派来的使者,抵达益都城的时间不差先后,前后脚。他们来到不久,察罕即麾军东进,旬月间,攻陷济宁、东平诸路。这些地方一丢,基本上就算断绝了从6路回去江南的可能。

6路没法走,倒是还可以走海路。方国珍与张士诚的使者一见察罕来袭,当时就坐船回去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使者也想走,可是他们要走海路的话,难以直接抵达本国。东南沿海,多在张士诚与方国珍的控制下。他们走一截海路之后,还得再借道张士诚或者方国珍的境内,才能进入本国。

朱元璋与张士诚的关系不好。张士诚的弟弟就是间接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朱元璋又曾屡次三番地蔑视侮辱张士诚。彼此的仇恨不可谓不深。所以,他的使者汪河等人就干脆没走。

邓舍贵为燕王,还有胆子不走呢!怕什么?就算万一益都兵败被俘,他们又不是海东的人。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何况他们还是第三国的使者。朱元璋与察罕又有过书信来往,曾特意向察罕示过好。料来察罕也不会为难他们。这么一想,留下来也就留下吧,还能顺便看看海东的战力。

至于陈友谅的使者。

陈友谅与张士诚没仇,可陈友谅与朱元璋有仇。朱元璋的地盘在陈友谅东边,走海路回去,难以绕开。因此,他的使者们也索性留下不走。再则,陈友谅派来的这两位使者,一个孟友德,一个傅友德,皆为武将出身,同时也有点自恃其勇。即便做最坏的打算,益都陷落。他们也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就凭他们的武力,不说别的,至少自保还是没一点问题的。

罗李郎答道:“汪、孟诸使,皆在馆内。”都在迎宾馆里。邓舍吩咐道:“去请了来,一并上去城头。”罗李郎躬身应命,自去请汪河等人上城。

汪河有借机观看海东战力的打算,邓舍也未尝不是没有借机炫耀海东武力的念头。察罕再猛,邓舍对他一手**来的海东军队,却还是一样很有信心的。不敢说必胜,最少短日内不会落在下风。要不然,他也不会留下城中不走。

说起来他留下守城。当初,罗李郎等人是很有劝他的,都请他不如趁察罕未到,先及早返回海东,以避开危险。如若田丰能在前边多档上一阵,邓舍或许也就从谏如流,早回去海东了。

但万没料到,田丰竟然败得如此迅。山东半壁已失,他再一走,益都交谁镇守呢?益都新得之地,尚且未曾彻底稳定下来,强敌便骤然临门,若没有重量级的人物坐镇,下场可想而知,定然不战自败。

邓舍处心积虑、不惜给王士诚背后捅刀子,这才好容易占据了益都,取得了一块立足中原的桥头堡,岂容这般轻易便拱手相让与察罕?他绝不能坐视前功尽弃!故此,他非留下来不可。

现在看来,他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从一个方面便可看的出来:他身为全军主帅,亲自坐镇益都,城中军卒犹且斗志不高。设若坐镇益都的换一个别的人,面对察罕军马的汹汹来犯,那三军之士气更不知会萎靡到何种的程度!那泰安、泰山、济南的守军又更不知会不会坚持到现在。

邓舍与诸人步上城楼。

不多时,罗李郎引着汪河、孟友德、傅友德三位使者也联袂来到。汪河等拜见邓舍。城下鼓声喧天,城楼上他们行跪拜之礼。

汪河与孟、傅两位各为其主,彼此很不对付。此时却不约而同,一边行礼,同声心中纳闷,都在想道:“元军来袭,这燕王不去忙着整军备战,却为何忽然叫了俺们来?却也古怪。”不知邓舍用意。

邓舍命人扶了他们起来,笑道:“江南繁华之地,富庶远胜益都。几位尊使已来有多日,我益都却一直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用来招待你们。实在惭愧。正好察罕率军远来。察罕,天下之枭雄也。我料诸位对他怕也是闻名已久,只是不知有亲眼见过他的么?”

汪河作为朱元璋的使者,曾见过察罕。孟友德与傅友德没见过。不过,汪河去见察罕,是作为秘密使者去见的,不宜公开承认。故此,他三人都是摇头,道:“不曾见过。”

邓舍微微颔,徐徐说道:“佳肴易得,枭雄难见。若佳肴为宴宾之上品,则枭雄实待客之尤物。察罕跋涉山川,千里迢迢,难得来一次。我请诸位登城,没别的意思,不敢独享,所以请诸位,一起来观察罕。以为待客。”

汪河、孟友德、傅友德诸人面面相觑。好家伙。察罕名动南北,引千军万马来攻益都,天下群雄闻之,无不色变。到了地头,邓舍这位地主反而丝毫不以为意。不但不以为意,还居然把察罕与佳肴相提并论,用来做待客之物。真不知该说这位燕王殿下是镇定自若的好,抑或胆大包天的好。

傅友德翘起大拇指,赞道:“燕王,真英雄也!”

汪河却忍不住,犹豫片刻,说道:“殿下的胆略,实在令人敬佩。但是察罕军锐,殿下不可轻敌。”朱元璋与邓舍到底宋政权一脉。汪河又出使过察罕军中,亲眼见过察罕的虎狼之师,他这是在好意提醒。

邓舍展颜一笑,道:“察罕虽锐,我军却也不弱。汪大人但请静观便是。”

他立在城头,转目远看。见城外那数千的察罕“样兵”还在走来走去。后边络绎来到的元军军马已经拉开了架势,准备安营扎寨。察罕军选择扎营的地点,距离城池不远也不近,有十几里。数万的人马从东向西,拉出去多远。不同的营头一字排开,旌旗招展,如云蔽日,直到视线的尽头。气势惊人。

通常围城,围城一方扎营的位置,距离城墙远的能有三四十里,近的也多在十里上下。扎营在十里内的,就比较少见了。因为如果距离城墙太近的话,城中的敌人随时可以出来,等于方便了对手骚扰或者劫营。

邓舍看了多时,问左右,道:“有找着察罕的么?”

几万人里找一个人,不好找。没人找着。傅友德却是眼尖,遥遥指向西侧。有座土山,山上围了许多元军的将校,簇拥有一人,金甲锦袍,手执拂尘,似乎也是正在观望益都城防。他说道:“此人是么?”

邓舍命侍卫中眼力好的,细细观看,把那人的穿着佩戴一一道出。

军中主帅的穿着,肯定与寻常将佐截然不同。邓舍听完了,说道:“不错,此察罕是也。”极目远眺,半晌,又惋惜叹气。洪继勋问道:“主公为何叹息?”汪河心想:“莫不因见察罕英雄,故此叹息?”

邓舍一本正经地答道:“惜乎间隔太远,瞧不见他颊上毫毛。”

这回答再次出乎了汪河的意料,也同样出乎了诸将的意料。察罕面颊上的三根白毫,纵不认识他的人,也多尝有听闻,很有名气的。一生气,毫毛就会竖立起来。人们的传言,都以为这是“异貌”,表示察罕此人非同寻常,不是一般人。然而邓舍此时说来,却带了有调笑的意思。续继祖、李和尚等人一怔过后,越想越觉得有趣,不由放声大笑。

“既有枭雄待客,岂可没有女乐助兴?且,察罕风尘仆仆,远来我益都,虽为敌人,亦然算客。我忝为地主,不可没有接待。来人,召女乐上城!”

女乐早就备好,在城底下等候半天了。洪继勋亲自下去,引来城头。莺莺燕燕三十多人,一上城头,全军瞩目。包括城外的元军,也是好多都被吸引住了视线。不分敌我,全在窃窃私语。海东军中互相纳闷:“王爷怎的召了女乐登城?”察罕士卒则彼此相询:“红贼此为何等勾当?”两边军中多有老卒,攻守城池多少次,从没见过这一幕。

这三十多个女乐,乃洪继勋精挑细选出来的。选的皆为军中城内伎者里有胆子的,兼且训练有素。上了城头,处敌我两军间,多数居然也能做到面不改色。随着邓舍好整以暇地坐入椅中,轻轻拍手,顿时鼓乐齐鸣。

邓舍又也是早就拣选好的数百大嗓门的士卒,列在城头之上,女乐的侧边,向着城下齐声高叫:“贵军远来,为我送数万头颅,路上辛苦。我益都深感厚意,无以酬答。久闻李察罕歌舞双绝,故此,特备下女乐一部,投将军所好,聊以为谢。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西边土山上,元军诸将所拥之人正是察罕,听得益都城头这般叫喊,他失声而笑。

“为我送数万头颅”句倒也罢了,“李察罕歌舞双绝”句,却有些过分。隐隐把察罕帖木儿比作了伎者。貊高以下诸将,无不忿然怒。好几个将领抢步跃出,按剑奋臂,道:“红贼小邓,辱人太甚!大帅,末将请战!”

“有何辱人?曲有误,周郎顾。小贼这是在夸老夫为周瑜。传令,谢之。”

察罕军才到,当务之急不是攻城,而是安营。口舌小利,何必与争?察罕的度量,抑或者说他的面皮,却也与邓舍不相上下。他分毫不以为意,意态悠闲地甩了下拂尘,命亲兵侍卫同声齐叫,回应道:“小子尊老,知投老夫所好,甚有礼貌。吾很喜欢!女乐你且留在城中,来日吾自取之。”

邓舍年纪不大,所以察罕唤他“小子”,小孩子。有倚老卖老的味道,更有轻蔑侮辱的涵义。适才,邓舍的那番迎客辞说毕,是城头诸军欢笑;现在,察罕的回应说罢,换作了城下诸军大笑。

续继祖、李和尚等皆怒气填膺。邓舍一笑,说道:“老匹夫脸皮忒厚。”亦然丝毫不以为意。

天将近午,时有旱雷。城楼红旗飒飒,城下枪戈耀日。邓舍坐在椅中,仰起头,看冬空如洗,云聚云散。凉风掠过,带一丝刺骨的冰寒,浸透铠甲。他以目示意洪继勋,洪继勋按下乐声,道:“且换《破阵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