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22 石出

蚁贼 22 石出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推荐本书:《蟐蟒血仆》,灵异神怪类。

——

待邓舍出厕,王士诚等人已经走了。

他在茅厕里待了足有小半个时辰,拉的腿软无力。田家烈临走前不放心,还特地跑到茅厕外边,悄悄地听了半晌,声如雷动。邓舍回转室内,倒在床上,他初时还怀疑巴豆的用量少了,现如今,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弄假成真,用的却是有些多了。”

吃巴豆,本就是为应付王士诚等人而采用的苦肉计。王士诚已走,没必要接着受罪,自有毕千牛端上提前熬好的解毒汤。管它苦也不苦,邓舍接住,仰头一气喝完。

在罗国器与毕千牛面前,邓舍身为上位者,不想对他们抱怨。他闭上眼睛,休息了会儿,觉得腹中略微好转,睁开眼睛,问罗国器,道:“你方才去送何必聚,送了那么久,他是不是对你讲什么了?”

“正要与主公分说。他也没讲什么,说东道西,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可以概括。吴国公愿与主公结盟。”

朱元璋的地盘,东有张士诚,西接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北边邻近安丰朝廷。方国珍据三州之地,水师虽强,步卒较弱,可以先不予考虑。陈友谅与张士诚,一个兵狠,一个国富,皆养有军卒不下十万,是朱元璋的要大敌。对付他们两个,朱元璋已经很是吃力,若没有安丰朝廷以为他北边的屏障,可以说,他必难支撑。

安丰朝廷为他北边的屏障,屏障的谁人呢?当然是察罕帖木儿。

小明王、刘福通是察罕的手下败将,汴梁一败,实力已然大损。鼎盛时期,他们尚且不是察罕的对手,眼下更可想而知。好在山东现今还在宋政权的手里,从侧面上可暂保安丰朝廷的安全。因为山东比邻察罕的大本营,威胁性太大,故此山东不灭,则察罕必不会用兵安丰。

换而言之。如果元廷没有内斗,察罕可以后顾无忧、放心大胆地用兵的话,他用兵的次序明眼人一看即知,必然先取山东、继而安丰,彻底平定河南、淮泗。张士诚与方国珍早已降元,随后,察罕有两种选择:或由西向东,出陕西,取蜀地,接着先取陈友谅,而后朱元璋。或由东向西,联手张士诚、方国珍,先取朱元璋,接着陈友谅。

不管是哪一个可能性,朱元璋孤木难支,都必然将会岌岌可危。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汴梁被察罕攻取后不久,即很快做出遣派使者、向察罕示好的举动,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还犹豫要不要像张士诚、方国珍一样,接受元朝的官职、名义上投降蒙元之原因所在。

也正为因此,他想与邓舍结盟。

山东的形势大家都很清楚,毛贵一死,小毛平章年幼,压不住场子,田丰与王士诚不和,彼此常有摩擦。兄弟阋于墙而外有强敌。指望山东牵制察罕,显然不可能了。就别说察罕,他为何派何必聚去山东?还不就是为了探山东之虚实,有觊觎伺窥之意!只可惜他距离山东远了点,中间隔了个安丰朝廷,纵然明知山东不稳,却也无法插手。

不过也由此,更让他确定了,山东早晚必然会是察罕的囊中之物。

要想化解这个危机,只有依赖邓舍。朱元璋并非指望邓舍取山东,他也不清楚邓舍已经决定取山东,他想与邓舍结盟的出点,其实看重了邓舍在辽西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他与邓舍之间,虽因隔了安丰、元军、山东等种种的势力,路途遥远,没办法获悉其在辽东的战况详情,然而,邓舍数次大败世家宝、擒杀张居敬的战绩,因为曾报给安丰,所以他还是知晓的。

既然邓舍在辽西战场占了上风,那么邓舍至今不取辽西的用意就很明白了,并非不能取,而是不想取。取了辽西,威胁腹内,一旦入关,离大都就没多远了,必然会将察罕与孛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海东在前线浴血奋战,放任江南群雄借机展,邓舍没那么伟大。

但是,朱元璋认为,邓舍的这些顾忌都是出于他在关内、中原没有盟友的原因。

如果能与邓舍结盟,则他也许就不会这样考虑了。毕竟,关外就那么大的地方,高丽也被他攻占了,不出关、不入中原,海东就没有什么可展的余地了。根据近年来邓舍积极进取的表现,朱元璋判断:他绝不是划土自守、没有抱负志向的人。

那么,邓舍、朱元璋两家结盟后,有了朱元璋在中原的遥相呼应,邓舍就能够放开手,积极大胆地攻取辽西。设若果然引来了察罕、孛罗的夹攻,则朱元璋提出,他愿与山东合力,并说服安丰一道出军,攻袭察罕的侧翼,从而减轻邓舍的压力,配合他战胜元军。

朱元璋既有这个提议,他从中能得到什么好处呢?设若察罕果真攻取山东,给江南造成了压力,则可由邓舍出辽西,威胁大都,从而使得察罕顾此失彼。简而言之一句话,察罕打邓舍,朱元璋应之;察罕朱元璋,邓舍应之。

邓舍听完了罗国器的转述,没直接做出回答,他敏锐地抓住了朱元璋保证里的一个奇怪问题,问道:“吴国公说设若察罕攻我海东,则他愿与山东合力,并说服安丰一道出军?”

“是。”

“莫非吴国公?”

“然也。臣从何必聚话里意思中听出,吴国公已经知晓了主公来在益都,不过他以为主公来益都的目的,名为助益都剿倭,其实与王士诚结盟的。”

邓舍在益都待了差不多快有一个月了,朱元璋在益都的情报工作做的不错,下手比邓舍还早,知道此事倒不足为奇。邓舍沉吟片刻,问道:“你以为吴国公此结盟的提议怎样?”

“虽不足信,然未雨绸缪,吴国公眼光很远啊。”

“为何不足信?”

“言辞蛊惑,遥相呼应云云,似乎对我海东有利。然吴国公左有陈友谅,右有张士诚,自顾不暇,又怎与咱遥相呼应?”

“不然。”邓舍摇了摇头,“他虽陷两线作战,如果与安丰、山东合力,还是有与察罕一战之力的。更重要的是,他以为我到益都是为与王士诚结盟而来,自以为攥住了我的心思,以为我急于入关。则此时提出此盟约,料我定不会拒绝。不止未雨绸缪,吴国公也很会猜人心思呀。”

“可惜。他猜错了主公来益都的真实用意。”罗国器微微一笑,问道,“既然如此,那么请问主公,这盟约,还与他签不签了?”

“你怎么回答何必聚的?”

“臣模棱两可,未曾给以定言。”

“我料三两日内,何必聚定然会再来找你。到时候,你答应了他便是,就说我海东愿与吴国公签此盟约。”

朱元璋以为邓舍来益都是为与王士诚结盟,那就让他这样以为便好。也不怪朱元璋判断错邓舍的意图,邓舍只带了三五百人来益都,即便加上沿海的海东水师也不过数千人,凭这点人马攻取山东?谁也不信。

登6战不比6战,或许渤海海峡较窄,补给、后勤等问题可以稍微克服,但就只一个抢滩,以及抢滩后的站稳脚步,没个万把人,难上加难。更不必说毛贵、王士诚经营益都已有数年,早根深蒂固。

“今天不容易,好歹把王士诚敷衍过去了。……,对了,千牛,那个吴钰林,可就是?”

“不错。益都的名医总共也没几个,与田家烈有关系的更少。全靠了颜之希与益都三友,提前走通了路子。”

吴钰林是福建人,早年因父母疫病伤亡故愿学医,去年大都瘟疫流行,他曾往去行医,不久后,便折转来了益都。他自学医有成以来,江南、北地多有游历,游医的过程中,多见汉人受蒙人、色目人的残酷压迫,他本人也常受歧视,对亡国奴的体会尤为深刻。

故此,他很仇视蒙人。因他去过的地方较多,故此眼界较为开阔,对如今的时局也比较了解。山东内部情形如此,他当然看的出王士诚迟早难逃覆灭的结局。与其让益都再被异族夺取,不如交给邓舍。

故而,颜之希一与之说,希望他能做些配合,他当即答应。

吴钰林算是识时务的,也有不识时务的。识时务者好言想说,待事成后,可许以重赏。真碰上不识时务的,也没关系。颜之希搞不定的,有李生接手。名医也是人,谁没个家眷亲属的?反正邓舍就准备大举行动了,也不怕先提前用点暴力、威胁的手段,做为开胃菜。

“田家烈怕是越来等不及了,……。罗公,我入厕时,王士诚与你都说了些甚么?”

“他一个劲儿地追问臣,圣上给主公的谕令是什么。”

“你怎么回答?”

“依照早先的商定,臣直言相告。把圣上命令主公图谋大都的圣旨,给他复述了一遍。”

“他怎么反应?”

“虽说主公之前已经多次与他提及,但是他显然一直没当回事儿,以为主公不过在故作忠诚。大约主公入厕前,在床上说的那一段话,给他了深刻的印象,他看似不再以为主公是在‘故作忠诚’,有点相信了。”

“邓舍入厕前,在床上说的那一段话”,罗国器指的是“强为振作,以报君恩”这几句。虽然当时他没在场,但是这番话都是他们早就定下来要说的,并非邓舍一时起意。所以,他也知道。

“有点相信就好办了。阿虎、从龙曾对我说,我欲联兵益都、进取大都的打算,益都军中的上层将领多有知晓。他们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反对者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考虑到了田丰,如果田丰能一起出军的话,则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必会改为支持。

“现今我与田丰的暗中盟约还没结成,派去的使者刚出益都。趁我养病的空当,你等可转我命令,告之阿虎、从龙,教他们加紧对益都军中上层的游说,并可承诺,益都只要出军,田丰那边,交我海东去说服。”

“现在就动手游说么?会不会早了点?万一田丰不愿与主公结盟呢?”

“益都是块肥肉,不用田丰出一兵一卒,我愿与他共分。你觉得他会不愿意与我结盟么?就算他不愿与我结盟,此事已经进行大半,犹如箭在弦上,亦然不得不。”

朱元璋的主动请求盟约,给了邓舍一个新思路。如果田丰真的拒绝了他,那么,是否可以在朱元璋身上下些功夫呢?借口海东将在辽西动战事,请他借道安丰,做出攻打汴梁的势头。只要他答应,肯佯动,定能吸引住察罕的视线,这就也与田丰出军所达成的效果相差不大了。将之好好的加以利用,或许一样有机会说动王士诚。

当然了,这个后备的计划只是邓舍临时想到,可行与否,还需得仔细斟酌。并且不好的影响太大,一则,等于把朱元璋直接牵涉其中;二来,邓舍请朱元璋佯动的原因,是借口将要在辽西作战,也就等于把朱元璋给骗了。盟约才签,就以诈骗人,往后的交道会不好打。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用为好。

罗国器、毕千牛躬身接命。

邓舍谋夺山东的整个计划进行到现在,基本上水落石出。前期是铺垫,关键在田丰,转折为说动王士诚、联手进攻大都,借以调虎离山,趁虚而入,鹊巢鸠占。罗国器道:“从吴钰林可以看出,益都士子对主公无不翘足以望,凡有识之士,急待主公皆如赤子之望父母。民心可用至此,主公的宏图定然可得以顺利一展。”

说的轻松,“民心可用”,靠的全是邓舍在海东殚精竭虑、历经年余的辛苦拼搏。诚如他自己所言:人只见风光一面,谁知背后辛劳?以说出的场合而论,这句话虽有做戏的成分,然而又何尝不是邓舍的感慨自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海东的这棵大树,已然茁壮成荫。树既成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