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66 俘将

蚁贼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66 俘将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3:33 来源:笔趣阁

济州的守将既已生疑,下边的战事其实就没有太多的悬念了。

夜入二更,“赵过”军先从西边至,远在二十里外,人手执两个火把,绑柴草在马尾之上,火光彻明,烟尘弥漫,虽只数百骑,奔腾如数千骑状。城中守卒望之,都是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发现了惊疑的神色。

未及两刻钟,“杨万虎”、“李和尚”军又从南边至,也是人手执两个手把,旌旗如林,钲鼓相闻,亦如数千人状。一时间,这两支“援军”彼此呼应,便就犹如两条火龙,游走在夜色之下,径直朝向济州蜿蜒而来。

城内已经不是惊疑,随着渐渐而起的喧闹声,已变成了震骇,竟至有人控制不住,不由自主地骇然高呼:“哎呀,是红贼的援军来了!”

敌我交战,非比寻常,动辄生死大事。

想那自从庆千兴、傅友德围城以来,济州的城内与城外已是有多日不曾有联系,中外断绝累日,守军其实早已就有些士气不稳。

所以抵抗至今者,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如潘贤二所分析的,其守将有待援之想,故此负隅顽抗;另一个却是与燕军有关。庆、傅两人攻势不绝,日夜相继,一方面固然是给守军造成了压力,但同时另一方面这压力却也使得守军没有工夫去想别的,因而只是死战而已。

庆千兴久经战事,深知其中关窍,所以在布置疑阵之前,先命令傅友德停下了攻势。

虽然这其中也有令守军生疑的成分在,但亦是有给守军一个喘息的时间,从而让他们有机会想些别的事儿的用意在内。何谓“别的事儿”?让他们看看身边战友的伤亡,让他们听听身边伤者的惨叫。考虑考虑战败后会怎么样;考虑考虑若是没有援军、城破了后会怎么样。

人皆喜生恶死,如果一多想,特别是处在被围困的情况下,想法一旦多起来,就难免会自疑不安。一旦自疑不安,胆气便就不壮。而胆气一旦不壮,斗志自然也就会消沉。斗志消沉之时,忽见敌人援军齐至,这震动可就绝非一加一那么简单,冲击力之大,是没在局中之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了,面对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破解之道的。

若是城中守将是个良将,能及时地猜出敌人的意图,提早采取种种的手段来重新振奋士气,那么人又是群体性的,有从众的本能,士卒也许很快就又能从消沉中振作起来。

可一来,这城中的守将并非太“良”;二来,庆千兴用计也太快,这边傅友德才撤,不到两三个时辰,“援军”就来了,确实也就根本没有给敌将留出反应、应对的机会。由此,济州城的下场不言可知了。

兵法之道,在虚实结合。有时“急攻”,不如“攻暇”。小小的一个计谋,看似平常、毫无出彩之处,但是却包含了对人心的了解与推测,非“智士”、“名将”不能为之。庆千兴说:“城虽坚,守城者人也。”这真是至理名言,也是他一贯的用兵之道。打仗,归根到底,打的还是人。

城上喧嚣:“红贼援军已至。”

守将大惊失色,他也还是有些本事的,否则也不会能对抗庆千兴、傅友德到此时,顿时知道不妙,急忙手提短剑,带甲士,绕城头而行,欲整肃军纪。连斩数人,可喧哗声却越来越大。正束手无措之际,猛听一声炮响,急转头去,见城外燕军重又出营列阵,火把通明,鼓角齐鸣,在一员黑将军的率领下,千余精锐披盔贯甲,俱手执短刃,复又汹汹来战。

那带头的黑将军正是傅友德。

他着实悍勇,白天才刚厮杀了整日,休息不足三个时辰,这就又鼓勇再来了。不过,这一次的进攻,果如庆千兴、潘贤二所料,与以往几次都不相同,几乎就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简直势如破竹。

夜色里,云梯架上城墙,特选出来的燕军精卒皆衔刀掾梯而上。

傅友德先登陷阵,头一个上了城头,手执双刀,左格右砍,连着毙杀三人,在城头上立住了阵脚。他大呼叫道:“我皇宋金陵吴国公兵出河南,战汴梁;我益都赵左丞麾十万众取王保保,单州、成武已破。济宁全路悉入益都。现如今,我各路军马皆已回师毕至,城中守军还不速降!”

随在他后边登上城头的燕军士卒齐声呼应:“先降者免死,顽抗者诛!有杀其将以降者,并民有杀贼以降者,授其官职。”

呼声划破夜色,惊动全城,声震屋瓦。

守军中有顽抗到底的,不肯投降,聚众来取傅友德。傅友德把双刀放在身边,依靠垛口而立,取被杀元卒遗留在地上的弓矢,张目援弓,厉声叱喝,用连珠箭,连射连中。每喝一“杀”,必死一敌。死者相枕藉。

被他射死的敌人中,有好几个都是守军中有名的猛士。这么多人围攻他一个,竟然不能前进半步。有认识傅友德的,惊恐叫道:“是霹雳将军!”

年前,察罕帖木儿围益都。邓舍高卧城头,弹琴饮酒,遣傅友德出城与战。天忽有雷,霹雳下,雷火烧面,傅友德喊杀,须发皆燃,不顾而前,先伤郭云,再连杀多员察罕将佐,眉鬓俱焦。察罕闻之,失色惊叹,说道:“友德乃能与霹雳斗。”他的勇锐善战之名,早已是传遍敌我两军。

又有守卒叫道:“宁遇万虎,莫逢老傅!”

这却又是因为前番兖州之战,傅友德杀敌甚众,在海东通政司的有意推动下造成的另一个威名。

威名之下,谁不惊惧?围攻傅友德的守卒无不面现惊惶,纷纷顾视。傅友德抓住时机,又再高声叫道:“老傅在此,还不速降!”弃弓就刀,引亲随向前。守卒虽众,没有一合之将;城头逐渐失陷,为燕军士卒占据。

城下门外,庆千兴亦披挂上阵,站在城头矢石可及处,竖大旗在身后,列战鼓环绕身侧,举火把,亲督勇敢鼓噪呐喊,冲撞城门;又施放火炮,投掷巨石,用劲弩登高射城,并及点火烧之。须臾,烟火四合,弥漫燎天。

矢石如雨,攻方在两员主将的带头下,气势如虹、势不可挡。

城中守卒不能支,战至五更,死伤甚众,有弃守逃遁入城内者。

随着逃入城中的败卒越来越多,城中居民人心惶惶,以为燕军真的战败了王保保,畏惧城破后会被屠杀,阴相勾连,聚集了有数百人,以市井强豪为首,潜至城门内,出其不备,将城门夺下,打开来,迎燕军入城。

庆千兴早备好的有勇士,因而入城。傅友德亦率众从城头杀下,两军合为一处,守军大溃。至天亮,城池易主。计此战,斩杀千余,余众皆降。

守将也被俘虏了,被押送至庆千兴的面前。

也许是因为本为高丽将,后来却降了海东的缘故,庆千兴有个慢慢养成的喜好,就是特别中意招降敌人。有识者评价,这应该是他潜意识中想要借此来消除曾经投降的羞耻。不错,他是投降过;可别人也投降了啊。投降的人越多,他的羞耻感就越减少,就越能得到心中的安宁。

无论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总而言之,他的这个喜好是越来越表现得强烈。此番也不例外。他本来正在安排善后事宜,见了守将被人押过来,忙放下手上军务,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去,打算亲自为其松绑,口中说道:“相持半月,与将军多有对战。对将军的能耐,本将也是十分佩服。”

“相持半月”,从破兖州、围困济州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也就是半个月上下。

庆千兴一边说,一边往前迎,走了没几步,披风被人拽住。他扭头去看,见是潘贤二,不由微微奇怪,说道:“先生?”

潘贤二拉住庆千兴,走到旁边,低声道:“如今破城未久,诸项安抚事宜尚未布置,将军却因为见到俘虏的到来而欢喜,乃至放下军务、移步相迎。在下斗胆,敢问将军意欲何为?”

“保保屯驻单州、成武,临汾的鞑子援军不日即至,是济宁之战的决战尚在以后。今得敌之大将,素闻其在察罕军中颇有威名,若能降之,定可示主公威德,亦可借此待后来者。本将欲用言语说动此人,促其降我。”

“将军所言固是。但以在下愚见,将军却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

“噢?此话怎讲?”

“当决战之时,我军若胜,因而释敌之俘,收敌之良将为己用,的确能显示出来主公的威德。但现下,却并非决战的时候。济州守将抗我王师至半月之久,对垒阵前,不思投降,将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城池打破,为此而伤亡的士卒何止千数!若不杀此人,反收降之,在下以为有两弊。”

“是何两弊?”

“一则,得士卒怨。二来,示王保保军将校以侥幸。”

“示王保保军将校以侥幸?”

“请将军试想,若将军是王保保麾下,见济州守将先是顽抗半月、杀我军无算,而至城破被俘,将军得之犹不肯杀,竟劝以降,留为己用。他们会怎么想?在接下来的决战中,肯定会人人奋勇,人人死战!因何?如果在战场上战胜我军,他们能得到王保保的提拔;如果在战场上被我军俘虏,他们也一样能得到将军的重视,不必顾虑性命之忧。……,所以,在下以为,将军的这个想法是有些不对的,对我军弊大过利。”

简而言之,潘贤二的意思就是:不杀不降,不足以儆后来者。

庆千兴想的是“以待后来者”,潘贤二想的是“以儆后来者”。两个人“见仁见智”,看问题的观点与角度不同,得出来的结论因此也是迥然不同。只不过,从目下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潘贤二的观点似乎是更为正确的。

早先,赵过引领万骑孤军深入敌后,攻巨野前,遣柳三为先锋,连拔元军数处营垒。凡得俘虏,柳三一概不留,悉数杀之。有部将不解其意,问是为何?柳三解释说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坚定本军的斗志。而这一回,潘贤二劝说庆千兴杀俘将,却是为了威慑敌军、瓦解敌人的斗志。

尽管目的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庆千兴悚然而惊,行礼,谢潘贤二,说道:“先生高见,是本将思虑不周。多谢先生的提醒,要不然俺必将犯下大错。”收起笑容,不再去管那守将,命令左右,说道,“鞑虏逆我王师,拒城不降,斩!悬首示众。”

左右得令,推了那守将走开几步,让其跪下,手起刀落,将之头颅砍下,随之悬挂城头,示众警示。可怜这守将,适才见庆千兴笑脸相迎,还以为能有一线活命的生机,却只因潘贤二的几句话,糊里糊涂就送了性命。

经此一事,潘贤二再看庆千兴,认识又与之前不同了。

他暗中想道:“思路敏捷,可谓有智;临敌亲战,可谓有勇。庆千兴固然智勇兼备,不愧良将之名。但是人都有弱点,他这喜好收降敌将的脾气如果不改,却怕是早晚都会出现问题。”

记下了这一点,打算等战后就与邓舍密报。

三日内攻克济州,庆千兴按期功成。

一边书写露布,遣使前去泰安告捷;一边徐徐整顿城中,收编降卒。

潘贤二见这里已经平定,不会再有什么战事了,而且济州一下,去巨野的道路也就贯通了,因此在次日便就向庆千兴提出告辞,想要去见赵过。

早先泰安传发下的军令中,针对庆千兴这一块儿还有一条,就是等攻下济州后,命庆、傅两人分兵。由庆千兴坐镇兖州、济州,看住此一枢纽要道,教傅友德引两千步卒前去助阵赵过。刚好,潘贤二可与同路。

又给了傅友德一天的休整时间。

济州位处要塞,在大运河的岸边,城中储粮甚多。因为守军败的太快,所以当时没来得及焚烧仓库,都被庆千兴得到。他知道赵过虽得了巨野的部分存粮,但是因其军中皆是骑兵,日常的消耗很大,故而还是有仓储不足的烦忧,因此分出了一部分,交给傅友德,命他一并送去巨野。

还有缴获的铠甲、军器等物,也都选了些,和粮食一块儿送去巨野。

等此类诸事安排妥当,再次日,潘、傅两人同行出城,引军护粮,迤逦前往巨野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