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26 军校 Ⅱ

蚁贼 26 军校 Ⅱ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南高丽的脊骨是太白山脉与小白山脉,其中的太白山脉尤其被视为高丽的龙脉。

从这两条山脉,又分出许多的支脉,遍布南高丽境内,林木苍郁。在这些山脉与山脉之间,还有很多顶部平坦而坡度陡峭的山和丘陵,坡度一般都在四十到六十度,别说骑兵,就连步卒攀登起来也很困难。

高丽号称三千里锦绣江山,不但山多,水也多。

由平壤、江东南下,先后有临津江、汉江、锦江、蟾津江、洛东江等数条江河,流向为由东而西或由北到南。元旦一过,天气转暖,南高丽的气温比北界要高的多,这些江河很快就要解冻,有些已经解冻。

如果高丽王运用得当,它们皆可在战术上成为阻挡邓舍南下的重要地线。

比如,临津江与北汉江。两条江河之内,山川交错,森林密布。北汉江沿岸大多悬崖断壁,临津江好一点,但其南岸也是天然的峭壁。只要高丽王早做准备,险要的地段,足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一日,邓舍召集诸将,商量议事。

通政司王老德,第一次出席这种会议,他首先发言,详细讲述了一遍南高丽的地形特点,沿边军政情况。他最近熬夜比较多,有点虚,加上人胖,说不了两句话就气喘吁吁,抹去额头汗水,他总结道:“好叫主公知晓,好叫诸公知道,南高丽的情况大致如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易守难攻,不好打。”

他的官话说的不地道,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文不文,白不白。听入众人的耳中,十分可笑。

不过大家相处日久,晓得他就好这调调,没人出言嘲笑。文华国凑近挂在墙壁上的地图,扒拉着看了会儿,连连摇头,道:“的确不好打。我行省缺少水军,船只不足,就这几条大河,怕就不好过去。”

洪继勋、姚好古二人也在。

姚好古道:“蒙元兴起的时候,曾经数次攻打高丽。高丽弹丸之地,而竟能一直保其宗庙不绝,固有蒙元志不在此的原因,然其地形之得天独厚,於中也有甚大的功劳。山地、河川一多,胡人的骑兵优势就发挥不出来。纯以步卒而论,山地战与平原野战又截然不同。

“我军若要大举进攻,务必得吸引蒙元之教训,不可轻启战端,谋定而后动。”

邓舍深以为然,他道:“诸公皆为沙场老将,有何见解,不妨尽管道来。咱们集思广益,看看能不能把这些困难解决掉,想出个好的办法来。”

解决困难,不外乎十二个字,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知己知彼好说,怎么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可就有些难了。姚好古寻思片刻,道:“我军之长,在骑兵骁悍,步卒众多。且我之步卒在征战北高丽的过程中,有过山地作战的锻炼,甚有经验。但问题是,南高丽不仅山多,并且河川交错,在骑兵用不上、我军又缺乏水军的情况下,该如何发挥我军的这个长处呢?”

归根结底,还是怎么解决南高丽江水太多,难以长驱直入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还不简单么?第一,搜集现有船只,征为军用;第二,要有不足,可以征召船匠,打造新船。”

“征收船只太多,必然引起渔民不满;单纯的造船,时日太久。就算有了足够的船只,怎么深入南高丽,带入它的腹地之中呢?劳师动众,耗费太大,路上也不安全。”

“那么,便就地征召。索性大军到处,尽取南高丽当地船只,为我所用。”

“南高丽不会不坚壁清野。就算有漏网之鱼,我军可以征得一二,但是如果数目不够,又该如何?”

“这,……”

“把筹码全压在敌人的身上,希望敌人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这样的举动太过冒险,是为无准备之仗。不可为之。”

“那么,依你之见呢?”

“多制皮囊等物。这种东西简单易做,不耽误时间,且可以随身携带。遇上河流,充充气,就能浮水而渡。”

“天气寒冷,江水刺骨。你让士卒游泳过江?再好的体格,也经不住这样一再地折腾!况且,你从哪儿找足够的皮子、气囊?即便这些都不是问题,别忘了,南高丽水军不少,我军士卒过河,它的水军趁机过来打,怎么办?用士卒的血肉之躯,去应战么?”

“这,……”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自古兵家,对山川险要都非常重视。总结渡河的方法,有数种。其一,徒步涉渡。砍伐沿岸树木,或者用布囊盛土,堆积水中,前后聚积,阻断河流,然后士卒可以从上边走过。

其二,浮游渡河。或者挑选擅长水性的士卒,组建专门的浮水军,游过去。或者以羊皮为囊,以气实之,绑在腋下,可以浮在水面上,借助浮力渡过江河。先前提出用气囊过河的军官,就是说的这一种羊皮囊。

宋时,有一种飞波甲,用绢制成,明矾水浸透晒干,外面编织羽毛,穿上之后,不仅可以浮在水面上,并且水不能浸入。不过,这种防水甲造价太高,显然不用考虑。

其三,舟筏渡河,这个是最常见的。

其四,搭建临时的飞桥。

诸将唇枪舌剑,四种方法提了个遍,彼此反驳。堂上热闹一片,半天没个定论。

洪继勋冷眼看了半晌,听的多时,他跨步出列,拜倒,说道:“主公在上。臣有一策,可保大军渡河无虞。”他提足了力气,声音清朗,中气十足,极其响亮,压倒了诸将的辩论,堂上渐渐安静下来。

“快快请讲。”

“说来简单,一个字:避。”

“避?怎么个避法?……,愿闻其详。”

洪继勋问道:“请问主公。此次攻打高丽,是想要速胜呢?抑或慢胜呢?”

“何为速胜?何为慢胜?”

“速胜,长驱直入,旬月可定。慢胜,稳扎稳打,或许年内可有捷报。”

众人不解其意,瞠目结舌,窃窃私语,文华国道:“先生这话好生古怪!还用说么?若能够速胜,当然强过慢胜。”邓舍心中一动,知道洪继勋不会无的放矢,笑道:“我猜速胜与慢胜,定然各有优劣了?”

“主公英明。速胜虽快,险。慢胜虽慢,胜在一个稳当。”

“请先生细细道来,我等洗耳恭听。”

“臣先给主公讲一讲如何慢胜。首先,抽选五衙精锐,以为前锋;随之以马、步、水卒的主力;并用万人新卒做为后备,何处遇艰,即补充何处。如此,兴兵动众,旌旗蔽天,分兵三路,全线推进。

“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得一城,即守一城;守一城,即吞一城。南高丽纵深千里,这样的打法,慢是慢了点,但不会有后顾之患。随时可以开战,随时能够停战。凭我百战雄师,至少先立在了不败之地。”

“嗯,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呀。那么,速胜呢?”

“慢胜,需要军卒最少五万。速胜,只需三万人,足矣!抽选马、步精锐万人,长途奔袭,直扑王京。南高丽王京距我平壤,只隔了一道之地,不足四百里。我军绕开沿路坚城,突然出现在它的面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臣断言,一战可克其城。

“既克其城,擒其首脑。然后,用兵攻略各地,数月之内,可得高丽全境。”

邓舍倒抽一口凉气,好一个兵行险着。

“绕开沿途坚城?洪大人想陷我军于死地么?孤军深入敌后,一战若不能克城,南高丽各地必然齐聚而来勤王。适时也,我军前有坚城,四面皆敌,无路可进,无路可退,这万人精锐,还能有活路么?插翅难逃!”

洪继勋晒然一笑,道:“这破城的万人,是为前锋。万人之后,可再选两万善战之辈,随后接应。前锋绕开的沿途坚城,大可尽数交由他们负责。即便一战不能克城,我军的奔袭,肯定也早骇破了南高丽的胆子,料它不敢多事阻拦,徐徐后撤,不成一点问题。”

“说来轻巧,撤不成怎么办?……,太险,太险。请主公三思。”

“南高丽将惰卒弱,不堪一击。要非有山河之险,早是我海东囊中之物!诸公刚才,已经将敌我之优劣分析的清清楚楚,该怎么扬长避短?难道还心中无数么?要想扬长避短,只有速胜一法!拖延时日,徒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太险?不行险,何来大胜?”

邓舍站起身来,走动地图前边,细细观看。

洪继勋指着地图,说道:“出平壤,遇上的第一个坚城,即为黄州。我军可绕开右行,翻越碧花山,由慈安而南下,四百里内,大的城池不过谷山、金川数地。我军一概绕走,避开江河,走山道、过山口,沿路除了山峦连绵,只在入京畿道的时候,会碰上一条江水。日夜急行,最保守的估计,十日可到王京城下!”

文华国问道:“京畿道内的礼成江,怎麽过?”

礼成江,以迎送宋使之地,故称礼成江。长三百余里,上游险隘,有峡谷,下游虽然地势平缓,但河面开阔,横渡殊为不易。它距离高丽王京只有三十六里,如果军队到此,不能迅速过去的话,就会给王京准备的时间,失去了奔袭的意义。

洪继勋道:“区区一江,难成天堑!”

他对邓舍说道:“较之临津江诸水,礼成江算不得大的江河,多年前,臣去王京,曾经过此水,春秋天,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徒步涉过。为保险起见,可随军携带气囊、飞桥,也可临时征集沿江船只,渡过去万人的队伍,轻轻松松!”

邓舍问道:“高丽王京坐水临渊,群山环绕。西北高障,东南敞远。

“西北高障。其东有大兴洞,位处圣居、天磨两山之间,临近江边,岩石奇峻,有羊肠崤函之险。西北有青石洞,亦在礼成江不远处,领两岸之壁立,长近二十里,屈曲盘回,号马陵井陉之隘。

“西北高障,不利我军直入。而东南敞远,其周近大小城池数十,近的十几里,远的百里内,勤王之军朝夕可到。我军不过万人,稍有阻碍,而援军远在百里之外,隔谷山、金川等座城池,救之不及。我军该当如何?”

“兵家云:奇正相辅。我军万人奔袭,是为奇。不可无正。”

文华国接口而问:“正?如何正?”

“正有二。其一,奔袭之前,先调召来的新卒,配上些许老卒,出双城、成川等地,虚张声势,佯攻其东,调动南高丽边界防守,逼迫它从腹地调军东上,削弱其王京左近的诸军力量,间接减轻我奔袭军队的压力。

“其二,调集我行省全部水师,倾巢而动,沿西侧海岸南下。王京濒海,距离海边不到几十里,我水师到处,势必会给京畿附近造成强大的压迫。临海的丰德、通津等城邑,自保不及,何来胆量再去增援王京呢?”

王老德耐不住,说道:“王京濒海不假,海上有岛,名叫江华。

“蒙元征伐高丽,高丽王两度避入江华岛,而蒙元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我军的水师,实力不强,船只不多,多为小船,没有大的战舰。凭借这点实力,恐怕连江华岛一地的高丽水军都对付不了,何来给京畿造成压迫呢?”

洪继勋对答如流,道:“诚然,我军水师力量不足。可诸公,你们忘了菊三郎么?”

“你是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菊三郎这些倭寇,主公待之甚厚。缺粮给粮,缺兵器给兵器,并且给其官职,许其来往通商日本、海东。在年前,骚扰南高丽海岸的行动中,他们出力甚多。此战,为何不可以再征用他们?”

又一军官质疑:“倭寇势大,但处在我行省控制下的倭寇数目可是不多呀。菊三郎至今拉拢所来的,才不过千人上下,难有大用。”

“前阵子,主公派了刘杨与菊三郎一起,往去对马岛。我行省控制的倭寇数目虽少,但那对马岛,可实为倭寇聚集的第一大据点。元旦刚过,大批的倭寇肯定还缩在岛屿之上,只要许以厚赏,不怕没有勇夫!”

数人点头称是:“言之有理。”

“征用倭寇,除了可增强京畿压力,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借助倭寇之力,彻底控制王京沿海的水域,以防止高丽王故技重施,看大事不妙,再遁入江华岛上。”

洪继勋啪的一声,打开折扇,放置地图之上,遮掩住了江华岛,接着道:“如此这般,我军一方面断绝了高丽王的退路。另一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他伸出右手,握做拳头,轻轻击打在王京所在的位置,,目光炯炯,慷慨激昂,“此正所谓,不攻则已,攻必动于九天之上。臣言已尽,请主公定夺。”

他说完了,退后一步,躬身一礼,等邓舍决断。

堂上安静无声。

——

南高丽的脊骨是太白山脉与小白山脉。

这些文字由中、日、韩三国版本的《朝鲜战争》综合得出的。三版之中,就地形等方面的描写,似以日版最好。

2,太白山脉被视作高丽的龙脉。

据说,日本侵略朝鲜时期,曾在象征高丽龙脉的山川河谷处,钉下了365根木桩。又在朝鲜宫殿等处,钉下了13根大铁钉,全由日本武士从前的刀具所重新锻造,号称要用其最勇敢的武士灵魂,镇住朝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