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20 学校 Ⅱ

蚁贼 20 学校 Ⅱ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次日,邓舍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众人七嘴八舌,大多同意姚好古的建议。洪继勋熬了半宿,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条陈,不料却没占着先筹,他心中不喜,冷淡淡瞧了姚好古一眼。

这种臣子间的小小不和、明争暗斗,只要不影响做事,邓舍向来装作没看见的。他展开洪继勋的条呈,仔细观看一遍。与姚好古重视意识形态不同,洪继勋更偏重具体操作,写的条理分明,大致可归纳为三纲五目。

邓舍有心表现出自己的不偏不倚,笑道:“洪先生真不愧我海东人杰。我才刚有一点想法,先生的条陈就已经写好。不但写好了,方方面面、如此周到。有先生,我海东尽管四面有敌,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三纲五目,请先生讲给诸公听听?”

洪继勋不客气,迈步出班,昂首挺立,向邓舍行个礼,看了群臣一圈,朗声道:“臣之三纲,简单的说,是为三步,也就是不同阶段要实现的三个目标。第一个,汉丽一家。第二个,汉丽一体。第三个,有汉无丽。”

堂上诸人,听他一一道来。

“所谓汉丽一家,譬如家中兄弟。要让汉人、丽人都认可,彼此有相同的祖先,有一样的姓氏。汉为兄长,丽为幼弟。

“既然有相同的姓氏,互为兄弟,就可以发展到下一步。所谓汉丽一体,譬如一个人,有名有字。汉为其名,丽为其字,名、字都属一人。何人?炎黄之后裔。只要按此两步来,循序渐进,顺其自然,丽人读我书、说我话、习我俗、与我通婚,时日一久,自然有汉无丽,化为一矣。”

邓舍问道:“循序渐进?要想发展到有汉无丽的地步,需要多久时间?”

“不可用强制措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太过强制只会引起反弹。因此,臣以为,要竟其功,非数代不可,至少百年。”

“百年?”

“主公想必知道,辽东地面曾有一个渤海国。立国在武则天圣历元年,二百余年后亡于辽。自辽、经金、至元,又四百年,其民虽已多入女真、汉人籍,可至今海东尚有遗种。况且渤海与高丽不同,渤海立国只有二百余年,高丽自箕子到现在,立国千年,要彻底的灭其种、化其民,百年已经算快的了。”

文华国官职最高,位列最前,他扭过身,问道:“一百年?还有你么?还有我么?主公问的是现在该怎么办,你扯到一百年后!太慢,太慢。”

他这一开口,武臣班次中的将军们无不捧场,顿时哄堂大笑。有说俏皮话的,有扮鬼脸的,有附和文华国高声嘲笑的,转眼间堂上乱作一团,不复再有议事的庄严。

姚好古身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是他的本职。他咳嗽声,出列制止。可邓舍尊重他,不代表武将们也尊重他。武将们看重的是什么?疆场杀敌的武功。没几个人听他的,闹哄哄半晌,直到邓舍实在瞧不下去,发了话,众人方才安静下来。

邓舍读《史记》,到《刘敬叔孙通列传》,其中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在皇帝的面前,臣子喝醉了,彼此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出宝剑来,砍斫殿堂上的柱子,几乎要动武。

他当时觉得这场景很可笑,如今放在自己的身上,只有无奈。

洪继勋却早就习以为常,他知道丘八们没道理可讲,一点不生气。说实话,他也压根儿不屑与他们讲道理。待堂上重新静下来,他神色如常,接着说道:“要竟其功,需要百年。可如果只要到第二步的话,三代足矣。而眼下,我海东只需要达成了第一步的目标,就足可以应付隐患了。

“臣之五目,讲的就是如何达成这一步。”

“要达成第一步,需要多久?”

洪继勋斩钉截铁,道:“三年之内。”

这与昨夜姚好古的判断基本相同,邓舍大喜,道:“先生快快讲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继续迁徙汉人入高丽,同时迁徙丽人入辽东。”

这一条,邓舍一直在下功夫,可以不必多说。洪继勋简单代过,继续往下说道:“其次,修道路。只有高丽与辽东道路通畅,汉人与丽人来往便利,才更有利于加深彼此的关系,促进融合。蒙元虽然已经在高丽修了一些路,但还是远远不够。”

“修路?”

要修路,得有足够的人手,得给他们提供饮食,劳师动众,耗费良多。更关键的,开春过后,就要开始耕种。抽调太多的丁壮,会耽误来年的收成。

洪继勋既然提出这个建议,自然就会想到要面临的困难。他在条陈上写了,不需要动用海东的丁壮。开春后不是要攻打南高丽么?可以掠夺南高丽的人口,加上战场俘虏,尽数驱赶,用来修路。

因为这牵涉到了军政机要,洪继勋对这一条也没多说。

只是附带着,略微指出,除了便利百姓来往、加快融合之外,修路还有两个好处,——便利军队调动、便利经济发展。换句话说,于国于民,修路皆为大事,必须要进行、早晚要进行的。

“第三,改名字。海东的城池、城门、坊区、街道取名尽管多数与中国同,但还是有些具有明显的高丽色彩,需要改掉它们!

“与中国同的,出于宣传需要,也要改掉一部分。比如平壤的坊区,有仁兴、隆德、礼安等等名字,这类的名字,仁、德、礼等,就与我中国完全相同,可要是改成别的名字,是否会更好一点呢?例如,大可以将之改为箕祖、文庙之类。”

不止邓舍,包括姚好古在内,都是频频点头,邓舍道:“说的好!这事儿就交给你来办理。……第四条呢?”

“第四条,高丽本用中国冠服,但是自从忠烈王下诏开剃以来,上至其王,下到南北百姓,留蒙古发饰、穿蒙古衣着、行胡人礼节的多有。主公早些时候,有过命其蓄发、改衣、行汉礼的命令,可命令只行于军中,未及寻常百姓。待过了元旦,可通传全省,给其限期,勒令统统改之。”

“恩。第五条呢?”

“这第五条,就在主公了。平壤城中有文庙、有檀君祠、有箕子祠,主公取平壤以来,只祭祀过箕子祠。眼看元旦将至,主公可以借机在祭箕子祠之余,再去祭祀一下文庙与檀君祠,示主公没有厚此薄彼之意。”

邓舍心中一动,看了姚好古一眼,道:“甚好。这祭祀檀君祠的祭文,就请姚先生来写罢。”

为什么叫姚好古写?因为邓舍想到了姚好古提出的那个钩稽史沉,把檀君扯到黄帝后裔上去的建议。既然要祭祀,就赶早不赶晚,索性在祭文中便把这一点说明出来,也好宣告海东百姓知晓。

洪继勋欲言又止。

邓舍道:“怎么?先生,……”他以为洪继勋有意见,笑着想要解释两句。

洪继勋道:“姚大人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祭文由他来写,最好不过。臣,还有一事,欲请主公斟酌。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邓舍楞了楞,能叫一向有话直说的洪继勋为难,说出“不知当讲不当讲”的话来,会是什么事儿呢?他神色不动,心念电转,微微一笑,说道:“先生三纲五目,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先生的见解,我巴不得想多听一些,有何为难?尽管说来!”

洪继勋踌躇片刻,开口说道:“臣记得,南高丽王献给主公的有几个高丽公主中。按照辈分来说,其中有他的侄女,也有他的姑姑。主公至今未娶,若选其一,娶之为妻,……”

他话音未落,堂上哗然。

有人出班斥责,道:“主公正值青少,前途远大。彼南高丽,主弱卒微,国敝民凋,假以时日,我大军所到,不日可定!将亡之国的公主,岂足为主公之妻?”

众人看时,大出意料,说话的竟然是王宗哲。

他自任了治书侍御史的职位后,凡有堂会议事,素来一言不发的,没提过一条可行的建议,没上过一份可行的条陈,与左右司员外郎李敦儒两人,恰好相映成趣。人送他们绰号,一个叫呆御史,一个叫木员外。

前不久,邓舍打发了李敦儒去双城,寻吴鹤年,安排职事。看来,没了木员外,大约呆御史有点寂寞,决定不再发呆了。

王宗哲说完,偷觑了眼邓舍神色,见他依然沉思不语;然后去看姚好古,看他默不作声,心中有了些底气。

他人虽没有甚么才干,毕竟做官多少年,会察言观色,揣摩上官心意,并且深知立足官场的秘诀。他晓得自己不得邓舍的重视,能当上这个三品官儿,全靠形势的需要。要想常青不倒,必须有个靠山。

谁做靠山最合适呢?当然姚好古。

一来,他两人究根到底,同属辽东红巾一脉,天然的亲近,说的上话。二来,他是侍御史,姚好古刚好是他的上官。故此,入了御史台后,他就对姚好古刻意巴结。姚好古自有打算,不拒绝、不拉拢。慢慢的,他就俨然以姚党自居了。

他转而向邓舍拜倒,道:“蒙元世祖旧制,贱高丽女子,不以入宫。蒙元满朝文武,以高丽女子为妻者,一个也无。蒙元鞑虏,尚且如此,何况主公呢?况且主公娶妻,此为家事,岂可堂会议论?”

如果说,他敢出言驳斥洪继勋,姚好古的默认是其一,那么,对邓舍心思的揣测就是其二。他曾听人说起,邓舍有过命令,鼓励军中将校纳高丽女的同时,不许娶之为妻,只许纳以为妾,其心意由此可见一二。

故此,紧接着就说出了“蒙元鞑虏,尚且如此”云云的这一番话。

他鼓了鼓勇气,想要再接再厉,出言请求邓舍责罚洪继勋,被洪继勋冷眼一瞥,没了胆量,到底没说出来。他退下一旁。

呆御史不再发呆倒也罢了,第一炮轰的就是洪继勋,委实太令人惊讶,一时间,诸人缓不过神,没人说话。

洪继勋冷笑声,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竖子不足为谋!主公既为海东之主,何来家事一说?主公之家事,就是公事!”

他从没被人当面斥责过,文华国也就算了,王宗哲甚么东西?他睥睨王宗哲,痛骂了几句,直骂的他不敢出头,这才按下怒火,他整了整衣冠,正色对邓舍说道:“正因为高丽将亡,主公才需在此时择一高丽公主娶之。”

邓舍好似没见着刚才剑拔弩张的一幕也似,若无其事,问道:“此话怎讲?”

“南高丽不比北高丽,三韩土著尤其顽固。且此地多山、多水,不利骑军纵横,以蒙元最盛时的军力,尚且不能尽灭其国,况主公耶?蒙元虽有旧制,不可立高丽女子为后,但是蒙元之所以可以羁縻高丽,最终采取的不也是和亲的政策么?

“高丽与蒙元乃舅甥之国,又号驸马国。自忠烈王以下,历朝之丽人,皆娶蒙元公主为妻,为蒙元的驸马。要不是如此,蒙元用兵高丽数十年,怕至今不能得一日之消停!”

中国历代,多有纳高丽女子为妃的,没有公主适高丽的例子,仅此蒙元一代而已。

不过,凡蒙元宗室的女儿都可以称之为公主,嫁入高丽的,多为此类。其辈分大多高过当时的元帝,元帝下诏,常称之为皇姑,而对高丽国王,却不称皇姑丈,以驸马国王称之。这就是高丽“驸马国”的来历。

“今主公,何不循其旧例?如此,汉丽一家,才是真正的一家!何止对笼络北高丽之民心,即便对用兵南高丽,也是大有益处!主公请想,主公如果娶了南高丽王的姑姑为妻,那么主公就是他的姑丈。寻个南高丽王无道的借口,姑丈讨侄子,天经地义!且必然可以因此得到不少南高丽怀有二志之宗室文武的支持。”

洪继勋讲的有些道理,他考虑到了开春后攻伐高丽时,用什么大义名号的问题。要是真按他的建议来,加以运作,或许还会真有所帮助。

奈何邓舍别有怀抱,沉吟不语。

姚好古也不赞成,他道:“洪大人所说,颇有道理。蒙元虽有旧制,但今日之元帝皇后奇氏,即为高丽人。”

奇氏勾结高丽籍宦官朴不花,气焰熏灼,结交京师的达官贵人,内外百官趋附者甚多。先前,蒙元之权臣伯颜被黜,继而太后母子被逐,虽有种种原因牵涉,风闻其中大半却皆是这奇氏的功劳。

固然,奇氏有此权势,原因主要在元帝昏庸,不理朝政,与她是高丽人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有此前例,不可不为后鉴。邓舍以汉人入高丽,娶一高丽宗室女子为妻,一个处理不当,难免有后患。

姚好古又道:“今蒙元之皇太子,即为奇氏之子,其妃权氏,又为高丽人。是否娶丽人为妻,主公不妨三思。”话不说透,点到为止。他拱了拱手,不再多言。可谁都听的出来,他隐藏在话内的意思。

娶高丽妻,若有产出,怎么办?

洪继勋晒然一笑,道:“我海东与蒙元不同,蒙元视丽人为外族,而我海东早晚化丽为汉。姚大人的疑虑,未免可笑。”

洪、姚两人看法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正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考虑。

邓舍心意已决,想道:“洪继勋到底生长双城,与姚好古不同。”

他拂袖而起,慷慨言道:“汉时霍去病,言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虽不才,愿效仿前贤志向。不过,洪先生的建议,甚有道理。元旦日,我祭祀箕子祠时,可择两个高丽公主随行,以示海东百姓就是。”

群臣称颂:“主公英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