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26 议定盟约陈饶卖力,十里送行依依不舍

蚁贼 26 议定盟约陈饶卖力,十里送行依依不舍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安丰使者到金陵,一道诏书问借兵。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进退两难,暂且不说。却便在同时,浙西松江府里,张士诚却已经“左右为难”了。

他为难什么?

李察罕解围曹州前,听了封帖木的建议,曾遣过一使者前往浙西、去与张士诚结盟。

他当时驻军在李家道,从李家道到松江虽说不是太远,但中间一则跋山涉水、要得横渡黄河;二则,更需通过几处燕军、吴军的地盘,行程甚是不易,路上耽搁了不少的时间,故此,便在数日前刚刚入了苏州城。

这李察罕和张士诚没有直接打过交道,但通过其它的一些间接渠道,对彼此都早有耳闻并比较熟悉。

便在年前,淮南、浙西有两个名士,一个名叫“汪同”,一个名叫“史椿”的,曾专门去拜见过李察罕。

两下说起张士诚,李察罕对士诚有这么一个评语:“张士诚非忠于国家者”,并说,“中原事定,平江南当自姑苏始”。

当时,汪同刚刚升了官儿,“拜淮南行省左丞”,李察罕因而又勉励他和史椿说:“君与史君宜协力焉”。——协力什么?你们两个人要努力在淮南发展势力,等到我大军南下、平定姑苏时,助我一臂之力。

从李察罕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看出:他对张士诚没有什么好印象,对张士诚“名虽投降,实则阴持两端”的本质看得非常清楚。

这一次,当他决定遣使去与张士诚结盟时,王保保曾大力反对,说张士诚“心怀二志,父帅岂能与这等人结盟”?他答道:“谋大事不拘小节”。

——这几个字、这一句话,当时说来看似顾全大局,但实际上却是充满无奈。张士诚的本质他一清二楚,对张士诚的为人他也十分不齿。王保保都瞧不起张士诚,想他李察罕何等英雄?更不会瞧得起士诚。

可事已至此,为了挽回颓势,却又不得不主动提出与之结盟。多憋屈!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无奈,却也由此能看得出李察罕“能进能退”,的确是一个天下英雄。正所谓“尺蠖之屈,求其信也,龙蛇之得以存身也”。

……

李察罕麾下本来文武济济,但一来,历经鏖战,接连折损;二者,他此次千里驰援曹州,大本营不能不留人镇守,所以,这番随行跟从的谋士主要只有李惟馨一个。

遣使浙西固然重要,可总不能因此就把“首席谋士”派出。

况且,又也正如王保保所言:“父帅主动去与士诚盟约已是放下身段,若是反而再被士诚拒绝,岂不自讨其辱?一旦消息传出,教邓贼知晓,其势必更喧嚣”!——这一层也确实不可不虑。故而,选使者时,他拣来拣去,好生为难,最终选中了一人,名叫李惟德,却是李惟馨的兄弟。

这李惟德,在察罕军中的官职不高,只不过是个镇抚而已,可因了李惟馨的关系,平日却也十分得宠,是个“能说的上话”的人。

派他去,有两个好处。其一,他地位不高,若是此番结盟被张士诚拒绝,面皮上不致太难堪;其二,他是李惟馨的弟弟,李惟馨乃察罕谋主,若是此番结盟成功,他也完全可以代表李察罕与士诚签下盟约。

察罕帖木儿用心良苦,在李惟德临行前,他并私下交代说道:“你此去松江,不但要见一见封帖木的族兄封伯颜;更要见一见汪同与史椿。……,并有,听说上次燕贼遣罗国器、方从哲去浙西借粮,饶醒翁和陈敬初曾经一道大力反对。此番俺欲与士诚结盟,所谋者亦燕贼也。若能得到他两人的支持,定可事半功倍。因而,他二人,你也要见一见。”

饶醒翁,何许人也?即为饶介。陈敬初,便是陈基。

他两人都是大大的“名士”,在吴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北郭十才子”、“吴中四杰”等等大多都与他们有交往。

——“吴中四杰”即高启等人,而说起“北郭十才子”,道衍和尚也是其中的一位。“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一时俊流皆与交。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这一句评价饶介的话便是出自道衍之口。

饶介、陈基虽为文人,但影响大,且深得张士诚的信任,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结盟”一事便就能多一层把握。

……

得了李察罕的叮嘱,李惟德到浙西后,果然一如其言,先约见封伯颜,再拜见汪同、史椿,继而又拜见饶介、陈基,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试探他们的意思。

封伯颜不必多说,这个“结盟”他本就是一力主张的,完全同意;汪同、史椿也不必多说,有李察罕“君与史君宜协力焉”这一句话在,他们也是表示支持。却只在饶介、陈基这里遇到了点麻烦。

却也不是饶介、陈基反对,他两人久在张士诚身边、侍从左右,对士诚的心思极其了解。

就像李惟德临行前,李察罕、李惟馨、封帖木等的分析一样,张士诚的确“前怕狼、后怕虎”。

首先,徐、宿二州之失,给苏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燕军随时可以南下;同时金陵朱元璋磨刀霍霍,更是雪上加霜。连着好几天,张士诚都没睡好觉了,忧心忡忡。可是其次,李察罕也不是善茬,如与之结盟,何异“前门驱虎、后门引狼”?浙西群臣不是没有提过与李察罕结盟事,那封伯颜就曾提过多次。可每一次都因为张士诚的这种担忧“无疾而终”。

饶介很坦白,告诉李惟德:“张太尉为人,虽宽仁好士,但却略有些优柔,要想说服他,殊为不易。”并说,“李君既来,也不必着急。议盟是大事,便是太尉有意,也难以仓促说定。且先住上些时日,待我等寻个时机,替君缓缓说之,或能成也。”

陈基也是一样的意思,他说道:“前番燕贼借粮,我等皆以为不可,而太尉竟允之,终致今日徐、宿之失。前几天,又说起此事,太尉亦颇有懊悔之色。既然懊悔,说明已经后悔。而既然后悔,也许再议与李平章联军事,阻力便不会太大了。……李君远来,道途辛苦。饶公说得对,且不必着急,先歇个三两日。待俺们寻机试试太尉口风,然后再说不迟。”

李惟德也没办法,从了他们意思,暂且住下,只日日打探。如此又过了两天,见还是没有动静,忍不住,再去见了饶介。

饶介很为难,说道:“昨天下午,太尉邀俺下棋。棋局中,俺借机提了提此事。太尉只是笑,却一言不发。他究竟是何意思,俺却也拿捏不准。”

“这般如何是好?”

“李君不必焦躁。这两天,俺见了不少同僚,并问过许多本地名士的意思,十个里边倒有**个都是赞同结盟的。便如韩谦、钱辅等,对此也都是大力支持。舆论如此、人心所向,也许再等上两三天,会有一个转变。”

“只好如此。”

……

饶介、陈基等人为何这么卖力帮忙?

须知,他们忠的是“蒙元朝廷”,却不是张士诚。士诚固然待其甚厚,可若非因为降了蒙元,怕是再下功夫也请不来他们出山任官的。

张士诚“阴持两端”的心思,远在千里外的李察罕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是士诚身边的亲近人,又岂会看不明白?

只是无奈,浙西兵权悉在士诚之手,他们只是文臣,没有办法改变士诚的想法。但如果与李察罕结盟,借此将李察罕的部队引来,“强宾压主”,这张士诚还能“阴持两端”么?只有忠心耿耿保“大元”了。

故此,他们对此事十分卖力。如能事成,想来定能“青史留名、留芳后世”。

……

又过了两日,还是没有动静。

李惟德又来拜见饶介,陈基刚好也在。

“李君来的正好。”

“怎么?莫不是两位先生已说动了太尉?”

陈基摇摇头,说道:“这倒不是。……,昨日接到军报,说李平章已解围曹州,燕贼赵过部望风而遁。借此机会,封伯颜上书太尉,再一次正式提出:请与李平章联军,共剿燕、吴两贼。”

“太尉怎么说?”

“太尉没有发表意见,但却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远水解不了近渴。”

李惟德呆了一呆,不解其意,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是觉得俺们离浙西太远么?”

“当然不是。李平章已屯重兵在河南、又临益都于曹州,距我浙西不过一两百里路程。朝发夕至。怎可说远?”

“那是何意?”

陈基与饶介对视一眼,饶介接口说道:“俺们猜测,太尉之意实在徐、宿。何为‘远水’?何为‘近渴’?若以李平章为‘远水’;则‘近渴’为何?……,吾以为,太尉非为别意,定是指徐、宿二州!”

“也就是说?”

“太尉的意思应该是:如果李平章肯帮忙克复徐、宿,则结盟之事就可以答应。”

“原来如此!”

李惟德闻言大喜,说道:“实不相瞒,俺临来前,平章大人特别交代,说‘以黄河为誓、用泰山为盟,愿与太尉约:两家并力攻燕。若太尉同意,则当事成之后,以黄河为界,山东归我,徐、宿归太尉’。并且,事成后,愿再借精兵万人与太尉,再共取金陵,以消浙西枕侧之患。”

这番话,因是察罕帖木儿的底线,所以李惟德之前不曾与饶介、陈基等人讲过。他们却是不知。此时闻言,饶介说道:“噢?李平章果然是如此说的么?”

“千真万确,半点不假!”

“若真是如此,那结盟之事,……。”饶介看向陈基,猛地拍了下大腿,摊开双手,叫道,“……,已经成了呀!”

陈基亦喜形于色,埋怨李惟德,说道:“李平章既有此话,李君缘何不早告诉俺们?若是早说,事情早就办妥!又何须等到现在?”

“非是在下不说。只因不知太尉心意,怕说得早了,反倒不利成事。”——如果过早地亮出底牌,说不定张士诚因见“有利可图”,会提出让李察罕一方无法接受的条件,即所谓“反倒不利成事”。

陈基与饶介都是聪明之士,对此皆心知肚明。

陈基埋怨了李惟德几句,也不再多说,端起茶碗一饮而尽,霍然起身,说道:“太尉所忧者无非徐、宿二州。李平章既有此言,结盟之事必然谐矣!李君来我松江已有多日。事不宜迟,咱们这就去见太尉如何?”

张士诚乃浙西之主,李惟德来了多日,连见多位松江重臣,他岂会不知?就是因为一直对结盟之事犹豫不决,因此方才故作不知。

好容易饶介、陈基等群臣使力,不断吹耳边风,并发动苏州名士造成舆论,将之说动;更恰好李察罕愿意用最大的让步来换取合作,这样的形势下,自然应该打铁趁热,快刀斩乱麻,尽快将盟约定下。以免夜长梦多,防止张士诚再改变主意。

——“士诚优柔”,这可是松江群臣的共识。

……

当日,李惟德与张士诚相见宫中,将察罕帖木儿的提议、要求、条件与让步一讲,士诚果然再无话说,不再为难,不再“犹豫不决”。

次日,两方定下盟约。

约定:“一由松江北上,一出太行东进,两军合力,剿灭燕贼。待平定燕贼后,黄河以北,察罕占之;黄河以南,士诚有之。”

张士诚并又提出金陵的威胁。根据来前李察罕的交代,李惟德代替答允:“我军收复山东日,便是南下金陵时。在这之前,我军愿将河南精兵借给太尉,与松江成掎角之势,以遏吴贼在尺寸之间”。

大概约定如此,至于具体的“联军出兵”日期,却非李惟德可以与张士诚决定的,需得李察罕另遣心腹前来商定。

盟约达成,李惟德就提出告辞,张士诚挽留他:“我松江虽小,自有风流。先生何不多住两日,玩赏玩赏江南景色?也好多与先生亲近。”

李惟德推辞说道:“我家主公已解曹州之围,或许不日就会返回山西。与太尉结盟是件大事,在下还是早点回去,告之我家主公的好。”

“既如此,俺便不多留先生了。”张士诚命人取来两大盘金银,送给李惟德,“聊作盘缠。”吩咐饶介、陈基,“代俺送一送李先生。”

当日已晚,次日辞行。

……

汪同、史椿、封伯颜等人也来同送。

因受饶介之邀,杨基、王行等之前在此中出过力、造过舆论的苏州名士亦多有前来。林林总总、老老少少不下一二十人,直将李惟德送出城外十里,这才停下。

时当上午,阳光明媚,远望山青水绿,近处杨柳依依。

饶介命随从取来酒水,斟满三杯,说道:“吴中父老望王师久矣!李平章誉满天下,世之英杰。今我浙西能与盟约,实黔首之幸!李君满载而归,所载者皆我吴人的一片殷望。担负甚重!希望李君回去后,见到李平章,能把我们的这片心意告诉他。……,勉之!请饮一杯。”

李惟德满饮。

“李君之兄,北地智者,自辅佐李平章以来,多出奇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北地强贼多因君兄之计而灭,有功社稷、造福国家。我等闻名已久,恨不能相见。只盼平章的大军早日来到,使我等能早日与君兄见面。……,李君回去后,也请把我等的这番心意告与尊兄。请再饮一杯。”

李惟德满饮。

饶介从路边的柳树上取下一支柳条,第三次奉酒,说道:“今之一别,山长水远。乱世不平,道路不靖,再见不知何日了。……,请再饮一杯。”

李惟德满饮。

三杯饮罢,他拱手告辞,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下何德何能?竟有劳诸位大人、君子远送,实令惟德诚惶诚恐。请饶公放心,也请诸位大人、君子放心,你们的心意俺一定会告诉我家主公。诸位,请回吧。”

不能说走就走,吴中人文荟萃之地,在场的诸人更多是才子。

王行,“北郭十才子”之一;杨基,与高启齐名,“吴中四杰之一”,擅长五言,时人誉之为“五言射雕手”。又及张羽、徐贲、周砥等人,也都是或为“四杰”之一,或为“十才子”之一,皆有文名。

从饶介、汪同开始,众人一个接一个“临别赋诗”。

——饶、汪两人在诸人中的官职最高,一个是淮南行省参政,一个是淮南行省左丞,而余者好多都没有任官,便是任的有职也不甚高,比如杨基,只不过是张士诚的一个幕府“记室”。

诸人所作之诗,或五言、或七言,或洋洋洒洒、或短小精悍,不一而足。直到天色过午,这番送行才宣告结束。

李惟德的行李里塞满了诗作,与众人挥泪而别。走出很远了,他扭头回望,尚见饶、汪等人留恋不去,兀自翘足挥手。

他不由动情地说道:“吴中民心如此,何愁大事不成!”带着感动与对未来的冀望,迎着已升至天中、开始渐渐落下的日头,踏上了归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