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58 圣旨

蚁贼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58 圣旨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刘福通决定把圣旨给海东,引起了诸人的疑惑。刘六问道:“请问哥哥,这却是为何?”

“若把圣旨交给金陵,对咱们安丰有害而无益。”

丁国珍、罗文素略有醒悟,刘六与王显忠却还是迷惘不解,王显忠问道:“哥哥此话怎讲?为什么说把圣旨给了老朱,对咱们就是有害无益?”

“有两个原因。首先益都远而金陵近,且金陵如果出兵,必经我安丰。其次,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主公迁去金陵,而小邓虽然‘天生反骨’、‘心狠手辣’,先后杀关铎、潘诚、王士诚等人,但就目前来说,对咱们安丰、对咱们主公却似乎还并无觊觎之意。所以,圣旨宁可给小邓,也不能给朱元璋。”

丁国珍道:“远交近攻。”

金陵距离安丰较近,而且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小明王迁去金陵。为何请小明王“迁去金陵”?是因为他忠心耿耿么?显然不是!无非是看中了小明王、刘福通的名气和号召力,欲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福通既看出了这一点,对朱元璋又怎会不忌惮?

也许邓舍和朱元璋一样,本质也是野心勃勃之辈。可不管怎么说,一来,毕竟他还不曾如此明目张胆地暴露过心思,完全把安丰视作可利用的傀儡;二者,益都距离安丰也比较远,就算是此战打败了察罕,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发展之重点应该还会是在北方,定然暂时无力顾及江、淮。换而言之,对安丰来说,益都的安全系数要远比金陵为高。

如此一来,二选一,肯定选择益都。

罗文素、王显忠恍然大悟。

王显忠佩服地说道:“哥哥就是哥哥,站得高,看得远!听哥哥这么一分析,圣旨的确是该给益都、而不给金陵。只是,也正如哥哥所言,朱元璋如果出兵,十有**会经过咱们安丰,若将圣旨给了益都,会不会惹恼了他?”

刘福通转过头,瞧了王显忠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惹恼了他又怎样!难不成,他还敢把咱安丰打破?”

扶案而起,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身上,一瞬间,诸人好似又看到了他当年睥睨江山、纵横天下的气势。只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他站了片刻,重新落座,归入阴影,再度缓缓地闭上双目,好像又开始继续养神。

丁国珍问道:“然则,请问刘公,圣旨该怎么写?”

圣旨该怎么写,这本来应该是小明王的事儿。不过,从刘福通笞杀杜遵道后,宋朝廷的权力便就悉数归入其手,无论军政诸事,小明王但只点头而已。所以,丁国珍此问,在场诸人没一个觉得奇怪,反而理所当然。

刘福通沉默了会儿,说道:“就按俺刚才话里的意思去写。但有一点需得注意。”

“是什么?”

“不要把话说得太明白了。可任小邓为此战之主帅,也可以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类似‘节度海东、金陵两地军马’这样的话绝不能写!”

简而言之,刘福通的意思就是圣旨内容要含糊,可以确定邓舍为此战的主帅,但是却也不能把朱元璋放得太低。打一个比方,如果将益都和金陵比作两座山,乍一看,似乎益都这座山较之金陵高些,但归根到底相差不多,而且两者还都是山。主、次虽分,可是也等同没分。

罗文素说道:“太保高明!这样一来,既定了益都为主,却也没得罪金陵。恰是‘两全其美’。”王显忠也是连连称赞不已。

只是可惜,他两人说的只是表面,其实没有看出刘福通这层安排的深意。丁国珍看出来了,拍手叫绝,说道:“古人云:‘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刘公,您的此计真是太好了!高瞻远瞩,即为此乎?”

“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如果刘福通不答应金陵和益都的请求,不肯出圣旨,就是同时得罪了朱元璋与邓舍,只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乃至“同仇敌忾”之心,以他两人的狠辣手段而言,说不准就会因此做出什么事儿来。把安丰放在金陵与益都的对立面上,是为“急之则相持”。

答应他两人的请求,并且也确定了邓舍为主,可同时又不肯给其实权、将之地位彻底明确下来,反而很含糊,“缓之而后争心生”。谁的“争心”?自然是金陵与益都的“争心”。战败就不说了,如果战胜,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两方必会发生内斗。内斗一起,得利者谁人?只有是安丰。

丁国珍说“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才是真正的“取之左右逢其源”!

刘福通虽然不读书,到底纵横天下多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宋亡以来,百年中有数的汉人英雄之一。虽然说,蒙元入主中原后,造反的汉人一直层出不穷,几无断绝。但若不是韩山童与他,这一场红巾军大起义也不会这么快就发展到如此轰轰烈烈的地步!

黄河石人出,挑动天下反。率三千子弟,首倡起事;杀黑牛白马,登高一呼,影从者百万。红旗竖起,就像是一声春雷炸响,驱散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几近百年的异族阴云。多少的豪杰欢喜雀跃,从四面八方奔来,汇聚在他的麾下;多少的英俊弹冠相庆,不辞千里而来,甘愿受其驱使。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呐喊与激情间,又有多少的汉家子抛头颅、洒热血!所向披靡,年余间拓地千万里;三路北伐大都,几乎逼得元帝仓皇逃遁。

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手底下唯唯诺诺;而邓舍,也才是红巾军里的一个马前卒子。最盛的时候,天下谁人不知君!杀伐决断,威名何止如日中天?即使现如今运道不在,处在了末路,猛虎依旧是猛虎。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可以容忍朱元璋,他可以忍耐邓舍,他可以暂时地蛰伏起来,他可以忍受失败,但要想让他从此彻底地收起爪牙,自愿从波澜壮阔中退出,却是绝无可能!他怎肯甘心?他又怎会屈从!只从这一道圣旨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也同时可以看出他的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福通坐在交椅上,他的双眼还是闭着,但是在他沉静的外表下,掩在袖中的双手却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从天边滚滚儿过,像是在说:“不成功便成仁,岂能苟活在世?一定要东山再起!”

……

圣旨很快就分别发下,不到三天,便送到了益都。

因为鞠胜、刘十九还需要拜访一下沙刘二等人,所以还没有回来。送圣旨来益都的是两个人,一个乃朝廷特使,另一个则是随鞠胜一起出使的随从。在招待过特使后,邓舍把那随从召来,询问细节。

“可见到主公了么?”

刘福通等虽然早就打出了前宋的旗号,且把年号等等也早就定下了,但小明王还不算正式地登基称帝,故此,宋政权上下一概称其为“主公”。

信使答道:“到安丰的当天晚上,小人随鞠大人、刘大人先见了刘太保;次日,见到了主公。”

“主公精神如何?”

“安丰朝堂之上,惟闻刘太保之声。主公从头到尾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教小人等免礼平身;第二句是在刘太保答允下圣旨后说了声‘好’;第三句是在事情议过,刘太保请退朝时又说了一句‘好’。”

邓舍哑然,虽然他早就知道刘福通握有安丰实权,小明王只是傀儡,但是却没想到居然“傀儡”到这个程度,摇了摇头,接着问道:“刘太保气色如何?”

这个随从是辽东红巾的老人,北伐之前,曾经见过刘福通。

他回答说道:“较之数年前,刘太保明显地老了许多,鬓角全都白了,而且也深沉了许多,言谈举止不复再有当年气吞万里的豪迈,不知是才得过病还是怎的,嗓音有点沙哑。不过,小人总觉得,……。”说到此处,这人顿了顿,皱起眉头,像是在寻找合适的形容。

“觉得怎样?”

“……,难以琢磨。”

“难以琢磨?”

“正是。以前的刘太保锋芒毕露,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现在的刘太保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变得令人无法猜测他究竟真实的想法。”

邓舍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从案几上拿起圣旨,打开来,说道:“圣旨上,刘太保自任兵马大元帅,命我与吴国公经略腹里。虽说给了我一个副元帅的头衔,但接着就命吴国公暂行‘同知枢密院事’。当时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同知枢密院事”在枢密院里仅次“知枢密院事”,而众所周知,枢密院是掌握军权的最高机构,虽然只是“暂行”,但从理论上讲,朱元璋就已在邓舍之上,有了调动、指挥海东军队的权力。但同时,邓舍却又偏被任命为此战的副元帅,论实质,似乎又该在朱元璋之上。

——丁国珍果然把刘福通的设想很完美地付之了实现。

随从答道:“当时朝堂之上,鞠大人与金陵的使者汪河激烈争辩,想要为主公争取到副帅的任命。鞠大人提出,主公乃是燕王,品级高过吴国公,当然应该做副帅。汪河则说此战若无金陵参加,胜负犹不好说,而且打河南、还旧都肯定是要以金陵为主,所以吴国公当为副帅。刘太保只闭着眼,仿佛听而不闻。辩论了足有半个时辰,丁国珍出列,提议不如按双方出兵的数目来决定究竟谁适合做副帅。我海东的精锐现今大多都已投入战场,吴国公显而易见不能与主公相比。因此汪河坚决反对。”

“然后呢?”

“王显忠随之出列,表示赞同汪河的意见。并提出如果我益都不愿,不妨就暂且搁置这个争议,看看谁先打下汴梁,谁就是此战的主帅。”

“先打下汴梁?”

等到打下的汴梁时候,河南也差不多都该被收复了,不说战事结束,也快到结束之时了,还用得着再分主次?

随从听出了邓舍的潜台词,说道:“是啊!所以鞠大人极为不满,认为王显忠是在胡扯八道,差点拂袖而出。便在此时,罗文素出列,一边肯定鞠胜的意见,一边也着实夸奖金陵的忠诚,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什么办法?”

“就是如圣旨上所言。以刘太保为主帅,以主公为副帅。同时,为表彰朱元璋的‘乃心王室’,拔擢他入枢密院,暂行‘同知枢密院事’。”

“刘太保呢?”

“从始至终,一言不发。直到这时才睁开了眼,点头表示同意。”

邓舍心道:“姜还是老的辣。”非常明显,在安丰朝堂上的这场争执,分明就是一出闹剧。什么王显忠支持汪河,又什么丁国珍偏向海东,又什么罗文素打圆场,“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明明全是在演戏罢了。

就以刘福通在安丰的权势而言,没有他的首肯与默认,谁敢自作主张?

“嘿嘿。看来刘太保是对我与朱元璋谁都不放心,打算叫俺们彼此牵制,……。罗文素提出此议、刘太保表示同意后,鞠胜是怎么说的?还有汪河呢?”

“僵持不下,只好听从。”

邓舍又看了眼圣旨,随手卷起,丢在案上,说道:“听从便听从罢。反正圣旨已下,想再改也没可能了。无论如何,至少咱们海东算是得到了此战副帅的位置。‘暂行’同知枢密院事?吴国公啊吴国公,刘太保想的分明是过河拆桥!”也不知他想到了什么,忽然又是嘿然一笑,转开话题,问道,“刘太保对此可提出什么要求没有?”

“什么要求也没有。”

“什么要求也没有?没有再要求咱们南下打徐州?”

“没有。”

“也没有要求粮秣、军饷?”

“没有。”

“半句不曾提及分军给安丰之事?”

“是的。”

“噢!不要徐州,不要粮饷、不要军卒。”邓舍不觉古怪,若有所思,喃喃地说道,“平白给了道圣旨,放任臣子们去打地盘,却一无所求。刘太保,那你想是要什么?”正琢磨间,堂外侍卫来报:“洪先生来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