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家娘子萌萌哒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卿实乃大才!

我家娘子萌萌哒 第一百六十九章 卿实乃大才!

作者:土豆地瓜派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9-23 05:07:34 来源:笔趣阁

汉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是一个体量庞大到恐怖的文明,有着一股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同化能力,而且还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性。

这样的文明,利弊皆有。

利处数不胜数,弊端也是不少。

比如,这片土地若是换了主人,曾经的主人被侵略者征服。

体量庞大,又善于包容的华夏文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出一个合理的注脚,帮征服者们提供一个合理统治自己的依据,并且给自己人洗一下脑。

比如那句被篡改的语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华夏则华夏之。

这句话里压根就没有提外人的事情,明显是在矫正自己人的不良之风。

但却遭到了篡改,多添了两个字,成了夷而进于华夏,则华夏之,为夷狄统治华夏提供了依据。

而这帮入了华夏的夷狄,是否将自己当成了华夏,也只有那帮夷狄自己清楚。

当然,这些是发生在一百多年之前,也是发生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事情。

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大明占据主导地位,华夏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华夏文明对比其余文明仍然是超越维度的存在。

即便两世为人,夏源也仍然信奉春秋先贤们的主张,华夷之防,何也?无他,尊王攘夷。

对待蛮夷不需要用别的办法,要么让蛮夷接受汉化,成为华夏的一员,要么就进行攘夷。

所以,趁这个华夏文明仍站在制高点的时期,对其余文明进行降维打击。

以这个体量恐怖的文明铸成一把锋锐无匹的利剑,使用名为教化的剑法。

以教化为名,去实施文化入侵,将异族同化,这才是最优的处理方案,也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但此事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徐徐图之。

哪怕是实施所谓的科举优待,仍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水磨工夫。

“陛下,学生策论试卷上写的虽是夷人科举优待,但学生并不建议按此实行。

不然就会像那位阁老说的,必然会招致天下的非议,也肯定会出现明明是个汉人,但为了享受这科举优待的红利,却宣称自己是夷人的事情出现。”

夏源敢打着包票说,乱认祖宗的这种事绝对会发生,后世的高考加个分,都能引得好多人更换户籍民族,更别说是科举优待。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有个好出路,这一点是夏源亲身体会到的。

可科举是能做官的,这一点也是夏源亲身体会到的。

虽然还没真正当官。

但是

谢邀,人在大明,站在皇宫,正跟皇帝跟朝中大佬侃侃而谈。

这不比当官更六?

朱佑樘眼里露出愕然之色,底下的大臣也面面相觑。

你自己向朝廷提的建议,大家伙儿坐在这儿听你东拉西扯的说了一堆,结果你来一句,伱对自己的建议不建议?

深吸了口气,弘治皇帝尽量语气平和的问道:“卿这话是何意?”

“学生的意思是,不实行夷人科举优待,而是对那些有夷人存在的偏远地区实行科举优待。”

“比如两广,云贵这等地域,这些地方地处偏远,又有许多夷人聚集。”

朱佑樘沉吟一会儿,微微颔首道:“卿的意思朕知晓,无非是换个名目,以此避免那等附会籍贯之事发生,但这些地方并非全是夷人,哪怕是西南这等夷人最多的地域,汉人也占了十之六七,像东南之地,更是十之**。”

论读书夷人肯定比不上汉人,这就像外国人学中文肯定不如华夏人一样。

到时候这个政策颁布下去,那些读书人指定欢呼雀跃,但夷人估计沾不到什么光。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说实话,若只是夷人享受科举优待还好,起码朱佑樘可以接受,因为那所谓的科举优待其实力度并不大。

只要文章语义通顺,没有偏题,没有错别字,就可录为童生,录为秀才。

换句话来说,只要你读书,读四书五经,然后会写文章,就基本上能中。

而这种优待也只到秀才这一级,到了举人,贡生这等级别就还跟以前一样。

按照国朝规定,秀才可免自己家中的赋税徭役,可夷人们的赋税免不免的都差不多。

因为朝廷几乎是收不上他们的税,七八成的夷人都没有户籍,怎么收?

所以爱出多少秀才,就出多少秀才。

何况你又能出多少?

别看录取的标准极低,但对于夷人们来说,这仍然是件极难的事情,毕竟里头有许多人连汉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认字。

因此只开放夷人,朱佑樘这个大明皇帝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按照地域来实行科举优待,那可就不止是夷人,连汉人也会包罗进去。

这些地区的赋税都是靠这些汉人百姓,等到政策实行,到那时这些省份岂不是家家都有秀才,那不是连税都收不上来了?

虽然一年也收不上多少税。

面对皇帝的顾虑,夏源稍稍攥紧袖口里的拳头,随后深吸口气,朗声道,

“若是朝廷颁布这等科举优待之事,那学生的建言是,等此例实行之后,那些推行此政的地区,再中试的童生和秀才只享有功名,不享受免税免粮等诸多特权。”

听到这个提议,弘治皇帝一怔,底下的大臣也尽皆哗然,这

若是方才的科举优待只是让他们觉得有些许不妥,那这不享受特权就让他们觉得脑子开始晕乎。

试问,没有了特权的读书人那还叫读书人么?

夏源默默在角落站着,他很清楚自己这会儿的行为属于什么——图穷匕见。

按他的想法,这大明朝的制度早就该与时俱进了。

很多东西都得变一变,要压制,甚至是剥夺读书人的特权,一棍子打翻太粗暴,那就先上一上这种软刀子。

读书人越来越多,享受特权的人也越来也多,国家资源根本就不够分。

这种情况后世也经历过,但后世的处理方式是,大学生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掉价。

八零年代那个大学生稀缺的时代,大学生是什么前途?分配工作,分配房子,甚至还分配权力

千禧年,乃至一零年之后的大学生又是什么前途?

根本就没有前途的好吧。

而明朝却没变过,少的时候是什么样,多的时候还是什么样。

刚开国时,读书人少,享受特权的人也少,这种优待士人的政策可以笼络民心,但享受特权的人越来越多,还不赶紧变一变,再这么笼络下去,国家就亡了个屁的了。

当然,大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被那帮鞑子窃取江山的原因也很多,但原因再多,穷绝对是明朝灭亡绕不开的关节。

为什么穷,因为需要朝廷供养的藩王太多,因为这些享有所谓功名特权的官绅阶层也太多,他们占据着天下大量的财富,还特娘的不用交税。

夏源想要改变这些,倒不是因为什么仇富,毕竟他现在也属于富人阶层,走向了上流社会,正儿八经的万元户,也是这不用交税的一员。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他觉得自己属于是忧国忧民,心存大义。

既为自己,也为这个天下。

他已经来到这个时代,以后还会留下自己的后代子孙,就算没来到,他也不希望这片土地在百多年后满目疮痍,尽染腥臊。

有机会就予以阻止,没有机会就制造机会去阻止。

心里想着,夏源又不禁被自己的高尚情操给感动了。

我夏某人果然是为国为民,心怀大义之辈。

经过一阵的失神之后,弘治皇帝感觉自己似乎抓到了这条建言的重点,并开始思考此事的利弊。

只享有功名,不享受特权

若当真如此做,再将其作为定制,一年年的推动下去,以后这些省份的秀才便不再免取赋税,虽还有举人和官绅,但他们相比数量庞大的秀才而言,只犹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也即是说,国朝的付出是童生秀才的功名,也仅仅只是功名。

可国库岁入将会平添一大笔的税额,而且只要将此事作为定制,那便是年年岁岁都是如此。

想到此处,弘治皇帝的呼吸就不免有些急促,甚至连心跳都很不争气的开始加快,最后不禁脱口道:“卿实乃大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