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坞 > 第三十九章 蝗灾(四)

晋坞 第三十九章 蝗灾(四)

作者:豆豉炒辣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5:29:30 来源:笔趣阁

大量印发布告这种事情,桓景不是没有想过,然而作为穿越者,他对于文字的表现能力很是怀疑。

首先这两年虽然努力普及识字,然而百姓仅仅只会读几百个常用字而已。其次,文字这种东西总还是比不上现身说法。战乱的年月,百姓连身边人都不太能信得过,又如何能相信千里之外的一张纸片呢?

“又不是亲眼所见,不过是白纸黑字,如何能让百姓信服。”桓景有些失望的瞥向一旁:“还是把刘遐从村里劝回来吧……”

“正因为是白纸黑字,所以能让百姓信服”,殷羡据理力争:“刺史可能有所不知,因为从前百姓多不识字,如今也多是能读不能写,所以对于文字有一种莫名的敬仰。何况这还是官府发出的文字,如何不会信服?”

桓景恍然大悟,猛地一拍大腿:自己反而被原时空的经验局限了。这个时代的百姓识字很少,但自己治下的百姓又多少识点字,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下,人反而会非常相信成文的信息。

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学的时候,那时凡是书上的文章,哪怕出自读者、意林这种杂志,他都深信不疑;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如今自己治下百姓,在文化知识上其实处于一种童蒙状态,那么对于成文的信息,大概也会像自己小学时候那样深信不疑。

“说得有理,这事就交给足下了,印刷处的工匠皆听任你调配”,桓景决计把这件事交给殷羡:“且将先前刘遐的事迹整理成篇,随后分日期按时发往各郡。要写得尽量生动,说故事要有太史公的风韵。”

“诺!”殷羡又问:“发完刘遐的事迹后,又当如何?”

殷羡的这个问题,让桓景突然意识到,这种故事性的宣传,可以常态化!

碍于官府的身份,官府先前发放各郡的公文,都务求简洁、准确。这样的好处是让所有百姓都能看懂,并且能不出差错地理解自己的命令;坏处是,这种公文要时刻注意权威性,那么就不可能非常可读,风格也不能非常随意。

然而许多事情却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这次蝗灾中,百姓对于蝗神的迷信若是用官文来打压,只会起到反作用,让百姓愈发相信蝗灾是不可灭的。但换一种亲近百姓的方式,或许能让百姓潜意识里相信自己的政策是对的。比如将刘遐的事迹稍作润色,写成故事,那么司州各地百姓,就至少能明白一件事情——蝗灾是能被治理的。

“发完刘遐之事后,自然会有新的任务。”桓景心中已经浮现了一个完整的计划:“殷羡,你可以定期向各郡发一种布告,将各郡趣闻、天文地理、农事知识都编纂在其中。不同于官文,这种文体字数不限,也不需要总是和国事相关,只是尽量在其中夹杂官府的态度即可。”

“那么,敢问如何加入官府的态度呢?”

“我们会不定期指定一些需要发布的文章,比如这次刘遐的事迹”,桓景思索片刻,觉得还是先让百姓形成习惯要紧:“至于平日,专注于有趣就好。”

虽然生活方式不一样,但古往今来,人的本性改变不大,喜欢获取有趣的信息本来就是人的天性,满足人天性的东西,往往能自动运行下去。如果真能运营得当,这种故事性的布告,可以说是在建立这个时代的第一批官方报刊。

在讨论一番,商讨了发行刊物的计划细则后,殷羡伏地称谢,旋即领着任务离去。议事厅内,唯余桓景和卞壸二人。

“足下汇总一下最近的消息吧。”

卞壸先将各地蝗灾情况详细讲了一下,两人都对司州各地方位了如指掌,所以不需要地图就很快说完了。卞壸最后总结道:“总之,这几日洛阳附近的蝗群稍稍平息了,然而河内郡的蝗群大起,已经蔓延了一半的县了。”

桓景思忖片刻:“河内郡已是黄河以北,之后得传令李矩沿河防备蝗群南下。蝗群过了河,再想回来可没那么容易。至于南边,得让发文让洛阳附近各村落勿得松懈,勤翻土,务必去除土壤中的蝗虫卵,以防复发。”

蝗群大部过河北上,这大概算是这几天最好的消息,扑灭蝗虫困难,但沿河防备蝗虫就会要容易许多。然而这样就苦了河内郡的百姓,河内屡遭战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要遭遇蝗虫肆虐。当下之计,唯有想办法让整个河内郡吃饱。

“先前向灾区调运钱粮有无困难?”

“有粮食运到遭灾的地方,百姓都很高兴。然而银钱运下去,百姓就不太乐意了,因为到处有钱都买不到粮,不能填饱肚子。

“这样一来,河内钱多,而粮食少,这就给了当地操作的余地。好的保甲长会用这些银钱私自从河南买些粮食,再送去河内;而有的保甲长见百姓不要银钱,就私设粮市设一个极高的价格,然后百姓为了买粮,就不得不出极高的价格,然而发的银钱也就进了保甲长自己的腰包。”

灾区有贪墨的事情,桓景事先就从尚虞备用处那里略有所知,本来以为这些临时派下去的保甲长多为自己的亲卫,多少是值得信任的,可没想到在危急关头,人会堕落得极快。

可能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人只是贪了银钱,还知道要卖粮让百姓吃饱。

在卞壸主动来报之前,尚虞备用处已经掌握了不少保甲长贪墨确凿的证据,和待处理的名单。这倒也是一个整肃纪律的好时机。只是可惜这些跟随自己已久的亲卫,因为一念之差,估计丢了军中职位之外,还不免囹圄之灾。

某种意义上,这大概算是这次蝗灾唯一的战损。

“我先前就听说了保甲长的贪墨之事,现在尚需他们灭蝗,还不能搞得人心惶惶,但待到灾后,可得好好算一笔账。另外,这种事情,非但保甲长,恐怕足下的下属,也有不少贪墨吧。”

“在下的下属皆为廉洁之士,暂时还未听闻有贪墨的。”

卞壸在录用人员的时候,往往就着重道德,所以自认为没有什么可查的。

“我从他处得知,襄城、颍川二郡共计发出粮食八万三千石,而计河内各处收得之粮草,不过六万一千石”,桓景将数字信手拈来:“粮食转运阶段,有所漂没,可以理解。可这四去其一,未免也太多了。”

卞壸在一旁听得张口结舌,急忙离开座位下拜:“英明无过使君,是卑职失察。”

“不要过度信任道德约束,有些人说话像个君子,但办起事来则未必如此。若非河内郡各处皆有统计粮食收款,恐怕你还要被你的下属瞒在鼓里。”

“我知道你最近忙于布置粮草转运,只顾着将粮草发出去,却漏了这中间的蛀虫”,卞壸正欲叩首,桓景将他扶起来:“可现在表现悔过没有用了,还是好好追查到底哪一步有人截流粮食。”

对于卞壸本人,桓景还是信任的,只是卞壸未免过于信任他的选人之道,必须敲打敲打。一方面是因为粮食被贪墨这种具体的事情。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卞壸的下属多是寒士或者流落在此的名士,确实需要防止出现一个在内部互相吹捧道德,实则说一套做一套的团体,否则到了将来来个“众正盈朝”,那可就不好了。

卞壸也称谢离去,立刻着手查办府中的奸人。

留下桓景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议事厅。

尚虞备用处在成立以来,成功地发现了保甲长和粮食转运环节的贪墨,若非冉良手下那帮半大孩子四处打听,自己的体系真有糜烂的危险。尚虞备用处已经形成了一个合格监察部门的雏形。

他怔怔地看着天花板良久,倒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只是这样一来,谁来监督尚虞备用处呢?

细想一下,除了自己,别无他人。也不知将来司州的继任者能不能把持得住这种强力的机构——那不是自己该想的事情了,那是“后来人智慧”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