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前秦书 > 讨论:如何评价光宗

前秦书 讨论:如何评价光宗

作者:张仕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20 13:09:38 来源:笔趣阁

讨论:如何评价光宗?

光宗宣皇帝,姓秦名寂,字如静。太宗皇帝之孙,闽公秦它的嫡长子。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光宗的一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侯,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平淡地活着,平淡地死去。

然而,赵氏的篡逆改变了光宗的命运。

秦家天下被颠覆,宋王举义东南,会合王师,即将北上讨贼。作为大秦宗室,消灭叛贼自然义不容辞,于是,年方十八的光宗在时任会稽太守的萧悟护卫下,加入了讨伐赵氏的军队。

其实光宗的人生到这里,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动,不过是参加义军罢了,参加义军的人多了去了,有什么奇怪的?但突如其来的消息改变了光宗的命运:宋王和晋王要立光宗为皇帝。

宋王和晋王为什么要立光宗,可以参见《前秦书•光宗本纪上》,在此不多赘述。尽管光宗很害怕,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帝位,开启了他将近三十年的皇帝生涯。

将近三十年,这在皇帝平均寿命并不长的东秦王朝中,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了。在这期间,光宗在晋王、宋王、唐王辅佐下,翦除了赵氏叛党,中兴东秦,又治理天下,与民休息,使东秦迎来了统治的鼎盛期。

但单看其功业,很难全面把握光宗这个角色。光宗作为一个从藩王被推为天子的皇帝,其行为与性格的复杂性,绝不是从其功业中可以把握到的。

光宗“少寡言,而能沈心聚神”(《前秦书•光宗本纪上》以下皆略去《前秦书》只着篇名),他的父亲认为他可以成大器。事实上,光宗也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他刚刚十八岁,在萧悟的辅佐下参加义军时,光宗“每决策帷帐,抚慰将士,甚得人心。”(《光宗本纪上》)显然,虽然身为皇族,但光宗并非纨绔之人。

光宗的能力与手腕,在其成为皇帝后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光宗本身没有继承权,然而因为晋王与宋王一个军功卓著,一个首唱义军,立此立彼,容易引起争端,于是在妥协之下,光宗被推为了天子。当消息传至光宗营中,光宗的反应并不是高兴,而是“蓦然不知举措,徘徊逡巡”(《光宗本纪上》)。因为光宗知道,这个皇帝的宝座,是烫屁股的:大权掌握在晋王与宋王手中,自己手上只有千八百弱兵,自己又毫无寸功,年幼望浅,不过是政治妥协下得以被推,最终恐会落得个傀儡的处境。于是光宗才“不知举措”。

在从会稽随光宗北上的尉迟腾、韦淑、柴踪等人的劝告之下,光宗还是决定冒个险,登基称帝。但光宗清楚,此时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没有任何可以与晋王、宋王抗衡的力量,自己如果不有所作为,只能做个傀儡罢了。

光宗是否甘于做个花瓶君主呢?显然不甘。于是光宗果断以皇帝的身份,将从会稽而来的元从亲信任命为机要关键的官员:“光宗既以藩王入纂,孤立无援,故颇赖会稽之吏以为依辅。既践阼,以会稽郡丞柴踪为中书通事舍人、加侍中,会稽主簿冰玉为尚书检校郎、加侍中,会稽司马伍真为卫尉,会稽记室万泰为郎中令。”(《佞幸类•尉迟腾》)“帝既以藩王入纂,又未冠登基,孤孑无援,颇惧是非,故引亲近为侍中,用佞幸为机要,增舍人、检校,任寒门卑微。”(《光宗本纪下》)中书通事舍人、尚书检校郎虽然都不是高品的官,但却是机要之人,是诏书出入的关键职位;卫尉、郎中令则掌管中央部队与警卫。光宗又“以萧悟为中领军,督行台禁军。”(《萧悟传》)可以说,光宗这一系列安排,先将重要官职与禁军控制,走出了巩固皇权的第一步。

除了安排心腹之外,光宗为了获得更多的援助,还积极结交门阀,娶门阀女子:“中兴初建,光宗既入纂,欲结门阀,遂纳邓后为贵妃……宣贞冯贵妃,名苑,字婵芝,魏郡人。亦中兴初建光宗所纳,事同邓后。”(《后妃类中》)

当时正在与伪燕作战,兵马大权自然在于晋王手中,光宗也不会去夺晋王的兵权。但是,光宗对晋王,也并非全无提防之心;同时晋王对光宗,也并非全无疑惮之情。《佞幸类•柴踪》中一小段记载,足以证明这对看似毫无缝隙的君臣,实际上也暗藏玄机:“晋王常以此谏帝,欲使出为大郡太守。光宗叹曰:“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晋王闻此语大愕,以为光宗疑己(注曰:盖晋王以为光宗所谓“不若出朕”乃惮己而疑之之辞耳),遂不复言。”面对晋王拥兵不进,光宗则“加王司隶校尉……屡发诏催王”(《晋王世家》)。同时,光宗还重用亲信萧悟,逐渐掌握中央的兵权与行政权:“二年,又以为兵部尚书。三年,又加侍中、录尚书事。时中兴事急,战争经年,悟为人明敏聪岐,严恭谨慎,凡官民政务,军国调度,悉赖其为之,决断闻以速信,处事名以睿智,行台百官甚敬重尊推之,以为孟伊之伦(注曰:即孟甫、伊建也,二人有传,见《前秦书》卷二十七,即列传第七)。”(《萧悟传》)

光宗与晋王之间的猜疑在这段记载中体现的尤为明晰:“先是,晋王欲乞骸骨而还莒,帝固持不许,晋王叹曰:“臣以皇叔之重,权衡天下,宰制朝堂,此危己惮主之地也。陛下真怜老朽,愿使还莒。”帝闻,抱晋王而泣曰:“朕赖皇叔而重光社稷,剖心推愊,未尝疑忌,皇叔何言危己惮主乎?朕不可一日无皇叔也,惟期皇叔挂怀血肉,悯侄钝驽,委屈体躬,以匡朕失。”晋王遂亦抱帝而泣,不复言乞骸骨事。”(《光宗本纪下》)

在平定天下之后,光宗对皇权的巩固措施更为激烈,包括:

一、提高监察系统的地位,设御史台。“先是,御史设令、中丞、大夫等,不设台,至是始设台,以御史令为御史台令。”(《光宗本纪上》)

二、在中央设都水、清途、巡监三卿,分别掌管水利、交通和巡察,而水利、交通本由地方决断,如今中央总摄;巡察则更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这三卿的设立,体现了光宗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别加设都水、清途、巡监三卿,都水司天下水利之事,清途司天下往来交通之事,巡监司遣使巡察之事。”(《光宗本纪中》)

三、“增设中书通事舍人及尚书检校郎皆为三员。”(《光宗本纪中》)

四、拉拢门阀,授门阀大族以显位(但实际上中书通事舍人等机要官职仍在光宗心腹手中),这一点可以集中参看《前秦书》卷三十四。

五、重用寒微之人,“任寒门卑微。”(《光宗本纪下》)

六、用文官如陈令、江伯之、薛正、耿他、杨玉、容缀(并州刺史,见《虞晃传》)、王韬(幽州刺史,见《公孙赫传》)、陆增林等为刺史,不加“都督xx诸兵事”,削弱地方刺史军权。

七、创设“太子留西京”制度,将关中的管辖权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以太子补雍州刺史,镇长安(注曰:至是,以太子留镇长安,总莅关西)。”(《光宗本纪》中)

八、立寒门女之子为太子,避免外戚权重:“永庆九年四月,献文太子薨。时光宗有四子,李贵妃生帝与东莱公栾,高贵妃生中山郡公欢,冯贵妃生南阳公胤。光宗以高贵妃家藩岳青州,冯贵妃家河北门阀,恐有外戚之患,而李贵妃家虽富而位卑,将无外戚专权之危,又帝有弟,可以为兄弟之援,遂以帝正位元良,领雍州刺史,镇长安。”(《穆宗本纪》)

当尚有脱漏而未计入其中的,足见光宗加强皇权的力度。光宗作为藩王入纂的皇帝,其继位稳定性与合法性本就不强,因此光宗对于失去权力的恐惧是巨大的,而对权力的渴望也是巨大的,只有牢牢掌握住权力,光宗才有可能不成为傀儡,在这种思维引导下,光宗不断加强皇权,强化君主**。

但光宗并不是一个有了权力便胡作非为的人,光宗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躬勤政务,昼夜劳顿。”(《光宗本纪下》)并且,他是从内心里希望天下人能过上好日子,即使是在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去世后,他仍不希望看见其他人为自己而悲伤痛哭:“四月,太子宇薨,帝又悲痛,自三月至于本月,连月哀伤,诸官侍从睹闻窃忧,帝见之而曰:“我哀家事,汝等无必忧,朕为天子,喜见天下乐,愧视臣子忧。”(《光宗本纪下》)“我哀家事,汝等无必忧,朕为天子,喜见天下乐,愧视臣子忧。”能说出这种话的君主,历史上能有多少呢?在光宗的治理下,大秦迎来了鼎盛期,正如《光宗本纪下》最后所记:“光宗宣皇帝自中兴光复以来,常思简政宽租,与民休息,而躬勤政务,昼夜劳顿。于是一二十年间,河清海晏,天下无事,万民得以康宁,宇内因之安定。使国仓久积之粟尽糜,御库穿钱之绳悉断,讴歌不断于道路,唱颂不绝乎巷坊。诗书礼乐教化于乡党,文章典籍传播乎内外。市店车马,周流于九州;载粮漕船,往返于河道。有秦文治之盛,在乎此也。然帝夙兴夜寐,颇损圣躬,又屡遭不豫,用蚤弃元元,而天下闻帝崩,莫不哀痛亡绝,如丧考妣矣。有百岁老者知帝晏驾,泣涕难止,曰:“我自前梁至于本朝,所睹天子甚众,爱民者莫逾大行也,今其委烝庶而寻高帝,如苍生何!?””

如果只看上面这些内容,你或许觉得光宗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君主楷模。然而,光宗的性格与行为并非如此简单。

有时,光宗更倾向于是一个纯粹的君主,君主眼里更多的是权力与利益,因此,当光宗面对晋王诉苦他与梁氏的家庭矛盾时,他选择了政治利益的交换,用帮助晋王来换取晋王出征:“一日,晋王自长安来朝光宗,光宗见晋王忧愁,问曰:“皇叔近日操劳越度邪?何容颜颓废乎?”晋王叹曰:“臣妻剽悍,此陛下所知,臣实困厄于此也,陛下可有善法赐臣邪?”光宗揣思,与之曰:“朕以为皇叔始终皇叔,而人尽可皇婶也。然西域自赵氏篡逆以来,久绝华夏,甚忧朕心也。”晋王会其意(注曰:光宗欲助晋王休王妃,而以征西域为易),请曰:“臣愿效犬马,扫平西域。”光宗大悦,盖玉玺印于一空纸上,与晋王曰:“皇叔欲何为,自书之。”晋王知上意,乃代光宗书休王妃之诏。光宗复以中领军之兵符与晋王曰:“禁军久不操练,皇叔代朕为之。”晋王悟之,遂将禁军而持帝诏,围晋王邸(注曰:晋王府在长安,临时住洛,则曰邸)。”(《列女类•梁氏》)

在他眼里,更多的是天下,所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生儿子的性情:“永弘五年(光宗刘皇后)崩。临崩光宗握其手,问所欲言,后曰:“寘儿体弱性怯,颇卬赖近附于妾,故妾在之时,每尽情呵护,得以差见笑颜。妾死之后,恐其戚怆过度,陛下务以圣心抚字,多加爱育也。妾所生惟此一子,且为国家储贰,乞陛下能诺妾。”帝问曰:“寘儿体弱,朕所知也。然其九五之子,国家储贰,何以性怯?”后对曰:“寘儿体弱所以多病,多病所以哀怨,哀怨所以怯畏,陛下不知邪?”帝惭曰:“朕心多付军国,未尝知其如此。今知之矣,卿无虑,寘儿朕之元子嫡息,必倾爱以养之。”后叹曰:“若此,妾无恨矣。”遂崩,谥曰德。”(《后妃类中•宣德刘皇后》)最后至于亲手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逼死:“八年,帝复议易太子,李晚成抗表固执,罢。九年,复议欲易太子,李晚成再抗表固谏。太子既孝而怯弱,知帝固欲易之,乃忧病而死。时年二十二,谥曰哀,天下悲之。”(《诸宗室世家•哀太子寘》)

但有时他又是多情的。晋王常以此谏帝,欲使出为大郡太守。光宗叹曰:“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晋王闻此语大愕,以为光宗疑己(注曰:盖晋王以为光宗所谓“不若出朕”乃惮己而疑之之辞耳),遂不复言”(《佞幸类•柴踪》);为了孟贵妃,让她专宠后宫,并意图立孟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最后竟逼死了刘皇后所生的哀太子,难免不会背上一个“负心”的渣男骂名。

他在孟贵妃死后,“剪其发以为笔,常置左右以怀之”(《后妃类中•宣景孟贵妃》);在献文太子死后悲痛万分;对于哀太子的自杀,光宗也“常存悔疚,每至其忌日,皆哀思不能食,与左右曰:“朕今生所负,惟寘儿耳。””(《光宗本纪下》)。他对孟贵妃,或许真的是见色起意,但却爱得情深;他对哀太子,确实关心不足,但也悔不当初。或许,帝王的感情,常如此复杂吧。

至于光宗在愤怒之下,冤诛李晚成,并“未尝以为枉。”(《光宗本纪中》)也是他难以辩解的过错,当然,光宗这样做,也是为了打击军阀。至于光宗后来“念晚成功,遂以越(李晚成之子李越)补豫州刺史。”(《李商国公世家》),或许对李晚成还是有一些愧疚的。

对于光宗这样一个人物,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呢?或者说,在你看来,光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会称赞他的手腕高超,还是会欣赏他的勤政爱民?你是会愤怒他辜负刘皇后、伤害哀太子,还是会理解他保护柴踪、深爱孟贵妃?你觉得他多情还是无情?或许,你还有其他的看法?欢迎畅所欲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