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战国之齐皇 > 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表(全是干货)

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单独出一个战国各国的官职表。

我看到评论区里有人跟我问了齐国的官职表,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作者没有水字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表很乱很杂,要花很长时间整理,而且许多资料还有争议,作者还要花时间去甄别,这一章真的满满都是干货,看完之后求各位给个收藏,给个推荐票,感谢!

首先先解释一下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西周就已经确立,到秦汉时逐渐完善,该制度一直从西周沿用到明清,是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制度,战国时期各国都是仿照三公九卿制建立官职,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战国的各个国家的官职本质上都是按照三公九卿制,只是做出了一些改良。

首先说一下三公九卿里面的三公,三公是有争议的,一种说法是太师太傅太保,另一种说法是司徒司空司马,在西周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到了战国时期时代发生变革,各国普遍以司徒,司空,司马为三公,而在战国太师太傅太保则是作为一种荣誉头衔,专门授予那种德高望重的老人,太师太傅太保也不再具有实权。

说完了三公再说一下九卿,周朝的九卿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少师、少傅、少保。到了秦朝时期九卿又被改成了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到了秦朝之后,九卿的名字再次变化,汉武帝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在许多资料中,错误的把战国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写成了西汉武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这是不正确的,三公九卿制是历经了几次变革的,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周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尽管各国都有所不同,但是是不会出现类似廷尉司农这种西汉才出现的称呼。

在战国以前,臣子的最高官位被称作执政,例如晋国的赵鞅就曾经做过执政,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楚国初称莫敖后称令尹。秦国称庶长。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宋国称大尹。郑国称当国。吴国称太宰。晋国称中军将。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

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有很多政务官,有的国家按照西周的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例如齐国的司徒,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

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军事情报。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楚国高级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

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各国负责送往迎来的官吏称行人,唯楚国称连尹。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爵位普遍都是按照春秋时期传承下来,但是和春秋时期都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职和爵位被分开了,例如春秋时期各国都普遍设置相,相下面是卿,卿又分上卿、亚卿,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

这些在春秋时期可以被看作官职,也可以被看作爵位,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以上这些通通变成了爵位(除了相)他们不在被看作是官位,失去了实权。

楚国、秦国爵位不同于中原各国。楚国最尊贵的爵位是通侯、执珪〔gui规〕。秦国分公士、上造、簪袅〔niao鸟〕、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驷〔si四〕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二十级。

三公九卿制的官位是不能被世袭的,例如司徒司马就属于官位,这个不可以被世袭,上卿下卿属于爵位,爵位可以被世袭,例如你是齐国的上卿,你死了之后你儿子可以继承你的爵位成为下卿,你孙子再继承就变成中大夫,每继承一次就降两级。

顺便多提一句,秦武王时期,秦武王首设左右相制度以甘茂为左相,樗里疾为右相,秦昭襄王继位之后废除这项制度,只设相邦,相邦也就是丞相,至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称帝之后又分设左右相,始皇帝曾以李斯为左丞相,以冯去疾为右丞相。

战国时期朝政以左为尊,而军中则以右为尊,春秋时期官职普遍不分文武,到了战国时期文武官员才逐渐分开,以齐国为例,战国时期齐国也采用三公九卿制,但齐国的三公九卿制不同于其他国家,齐国设置丞相,丞相负责辅助国君处理朝政,在丞相下面设置五大行政官,被称为五官,这五官分别为大司田主管农事;大司行主持外事;大司理掌控刑狱司法;大司马掌握兵事;大谏也就是御史,负责规劝监察君王的得失;

除了这五官,齐国还单独设置一个军师的职位,孙膑就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军师,齐国也有司徒但司徒不单独设置,而且也不属于五官,齐国的司徒被分设为辟司徒和锐司徒,辟司徒主管城池的防御,比如修缮城墙,锐司徒则管理兵器和武库。打仗则是由司马负责。

战国时期郡县制就已经确定,并且郡大于县,郡的最高长官被称为郡守,郡的下面是县,县被称为令,秦楚都是如此,而齐国比较特殊,齐国的县令一般被称为县大夫,例如比较出名的有即墨大夫,阿城大夫等等。

在县大夫的下面设置县丞,县丞分管财政和司法,县尉分管军务,司马分管马政,司空分管工程建筑和刑徒。令、丞、尉、司马、司空之下各有属吏,称某某史。这些带“史”字的官吏一般是文书官。

在许多资料里都错误的把齐国划分成了传统的三公九卿制,这是不正确的,齐国的三公九卿制是被魔改过的,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查阅清楚,许多资料都是作者花马内买来的,现在这张免费送给大家,求各位大大给个收藏和推荐票吧!

真的求各位给个票,这一张的制作真的不易,查了非常多的资料,战国时期资料本来就不多,官职方面更是少,而且记载杂乱,作者真的整理了好几天,求求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