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战国之齐皇 > 第一百零五章 耕战制度(三千字章)

经过了昨日一天并不激烈的讨论,新法的律政部分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今天要讨论的就是田假最为关心的耕战部分。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得立于秦法,而秦法的关键就是耕战制度,秦之法规定,百姓平时只能种地,对于粮食产量最多的百姓,可以获得爵位和赏赐,对于那些粮食产量较少的百姓,要进行罚款,如果连续几年生产的粮食都不达标,全家都要被贬为奴隶。

为了让官员监督百姓生产,秦国每年还对各郡县进行评比,上缴粮食最多的郡县可以得到秦王的赏赐,上缴最少的郡县,官吏第一次要被斥责,第二次要去咸阳被秦王当面问责,第三次就要下狱,故而秦国的官吏为了保住乌纱帽,都拼命的鼓动治下的百姓生产种粮,这也是秦国粮食出产一直高于关东六国的原因。

秦国的百姓不允许经商,也不允许做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只被允许种地,种地就是百姓翻身的唯一机会,当然如果百姓不想种地,也可以去替秦王打战,秦之法每斩首一名敌军,赏田一顷,晋爵一级,斩首三名就可以获得住宅和奴隶,普通百姓要想翻身,除了耕地,就只有替秦王打仗,这也是秦军打起仗如狼似虎的原因。

此处多说一句,秦国的将领打仗,并不需要亲自斩首,而是计算队伍斩首总和来计算军功,一场战争结束,如果带队将领的斩首与己方伤亡不成正比,就要被问罪,如果不想被问罪,可以用爵位来抵消罪行,这也是秦法埋下的一个坑。

商鞅疲民弱民,制定各种严苛的法律,只要官吏百姓稍微犯法,就要拿爵位抵罪,没有爵位的就要缴纳大笔罚金,大部分百姓触犯一次秦法,就会被罚的倾家荡产,为了翻身老百姓只能不断替官府生产打战,秦律严苛又繁杂,许多老秦人都会经常触犯秦法,大部分人都时常被罚款,秦国百姓始终贫弱,他们想翻身的唯一途径,就只有寄希望于秦国的耕战制度,这就是秦法厉害之处。

秦法是在当年的魏法上改良而来,秦魏两国的国情和齐国都不同,齐国根本不可能照搬商鞅的耕战制度,齐人散漫难以约束,使用严刑峻法,只能适得其反,这是韩非和田假反复讨论出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只有官府出台大量的福利政策,韩非在琅琊制定的新法,第三步就是以优厚的福利政策激励齐人的积极性。

琅琊新法中规定,从此之后琅琊效仿秦国实行爵位制度,不同于秦国的20等爵,琅琊只有十等爵,由低到高依次下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校尉,国尉,偏将,正将,元帅。

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有两个,第一个途径就是种地,每年琅琊各郡县会进行评比,而后从每个郡县挑出10名产粮最高的人记功一次,每记功一次就可以升一级爵位,赏半金,下士以后每次晋升,功劳次数需翻一倍,例如第一次记一功即可升爵为下士,中士则要记两功,想升到上士就要记四功以此类推。

第二个晋爵途径就是打战,百姓每次上战场打战,与秦国一样,琅琊的百姓也将以首级论军功,每斩首一名敌军记一功,一功就可以晋爵为下士,而后每次晋升所需要的首级也将翻倍。

除去耕战晋爵,韩非还规定凡持有琅琊户籍者,每在官府生育三个子女即可记一功,每户通过生育子女的方式,最多可以记三功,这样就避免了将来琅琊可能出现的人口暴炸。

为了鼓动琅琊百姓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韩非在新法中规定,每晋爵一次获得的赏金翻倍,爵位到达上士,每次升爵除却赏金,将额外赐田一倾,到达少尉后,如果本人病死或在战场阵亡,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但儿子继承爵位后自动降低一级爵位。

所有到达尉爵者,子孙可以免费在琅琊的学堂读书三年,官府每月补贴在学堂读书的学子30斤粟米,琅琊各城邑每年举荐官员时,优先举荐在学堂中读过书的学子,这样不仅可以刺激齐人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更可以为琅琊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各国之中,最为愚昧的就是秦人,秦人只知道种地和打仗,不知道读书写字,所以秦国的人才稀缺,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外国,秦国统一天下后,由于秦国缺乏本土人才,只好把一些军中的将领重任到各郡县为官,这也是为什么秦末许多官吏都很不尽职的原因,他们都是武将,有些甚至是一字不识的平民,用这样的人为官,秦国又怎么能不崩溃。

秦之法每斩首一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赏赐,但如果你不幸在战场上阵亡,即便你斩首了100人,也不会获得任何赏赐,你的家人也不会得到任何抚恤,这是秦法一个极为坑人的地方,不过秦法比较良心的是,允许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爵位。

韩非的琅琊新法规定,在战场上为国打战而死的,都可以获得相应抚恤,哪怕没有军功和爵位,只要不投敌或被俘,官府都会给一笔抚恤金,爵位越高,阵亡的抚恤就越多,爵位到达中尉的,阵亡后家属每年可以在官府领取一笔固定的粮米,这笔抚恤可以一直发放16年,这样是为了让百姓在战场上杀敌时没有后顾之忧,让齐人和秦人一样如狼似虎。

秦国百姓除了耕战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琅琊百姓除了耕战,允许经商或者下海捕鱼,并不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只要你把该交的粮食交上,该参加战争的时候不缺席,平时的活动是自由的,拥有手艺的匠人,比如打铁匠,木匠,凡是替官府做事的,可以根据表现记功。

可以说韩非制定的琅琊新法考虑的非常周到,几乎涵盖到了任何一个细节。

但还是有一名官员担忧的反驳道:“韩非先生的爵位制度是很好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几十年后,琅琊将会出现一大批拥有爵位的百姓,这将给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不光如此您还制定了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学堂,这些开支都不小,请问您是否考虑过琅琊的财政能否承受这些?”

这个官员的问题也是田假想问的,秦法不给金钱而是授予土地,可即便是土地,到了秦惠文王后期,秦国就已经出现了耕地不足,立功将士得不到赏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相张仪曾经在攻下魏国的城池后,将当地的魏人赶走,让立功的秦人来耕种这片土地,以此弥补关中土地不足的问题。

韩非的新政,虽然没有把大量的土地赐予百姓,可兴办学堂,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晋爵的赏金,这些支出都不小,假以时日,琅琊会不会财政崩溃?

在田假的担忧中,韩非回答了那名官员的提问:“您说的这些问题我都已经考虑过,我所制定的十等爵位,大部分的福利待遇,都要到尉爵才能领取,前期的爵位只会给一些一次性赏金,并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我计算过,普通百姓想到达尉爵,种地的话,至少要连续记15次功劳,也就是至少要种15年,即便斩首,也至少要斩首15人,所以我们根本不会担心到后面爵位泛滥的问题,即便爵位泛滥,士爵也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

听完韩非的解释,田假大声的拍手喝彩,其余众官吏也跟着点头附和。

这时一只在旁听的信陵君突然发问:“秦国贫民弱民,百姓不得已拼命的耕地和打战,齐国只出台高额的福利政策,真的能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吗?”

韩非笑了一笑,直视着信陵君,道:“齐人也是人,就算没有新法,难道他们每年就不要上交赋税?难道齐国需要他们为齐王征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不去嘛?我琅琊的新法并没有盘剥齐人,只是用优厚的福利政策,调动齐人的积极性而已,这也是我的新法和商君之法的区别!”

信陵君点了点头,默默将韩非的话记到心中,琅琊的变法不仅可以为齐国摸索一条适合的道路,也可以替魏国摸索一条适合魏国的道路。

魏国虽然早就经历了李悝变法,可李悝变法并不彻底,也不符合当下魏国的国情,魏国想要强大,同样需要变法,琅琊的变法齐国可以借鉴,魏国同样可以。

信陵君决心记下琅琊变法的每一个细节,等将来回到魏国,就把这些整理上书交给魏王,也让魏王探索出一条适合魏国的变法之路。

本来一心只是想帮助田假训练武卒的信陵君,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也参与到了琅琊的变法当中。

下一章要开始训练武卒了,来一波票票吧!没有票票就给个收藏,战国一直不温不火,各位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