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好国舅 > 77、国丈无爵

明末好国舅 77、国丈无爵

作者:泉释一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16:12:22 来源:笔趣阁

朱由校抱怨了半天,仪仗队伍也终是到了皇极殿内。

面对着殿内百官公卿的再一次恭贺,朱由校已然没了成亲的兴奋劲儿,摆摆手命令众人免礼,而后便令在殿内维持秩序的王安,再次宣旨了。

这是一道奖励对朝廷有功人士的亲属家眷的推恩圣旨,又称“推恩封赠”。

今日宣读,就是朱由校为了感谢皇后和贵妃亲属,送给他三个老婆,为延续大明社稷有功,推恩赏赐他们官职爵位的旨意。

王安神情一肃,揭开包裹在内侍递过来的黑色御案的黄布,取出里面一卷垫在黄布上,用黄绸系紧,两端各有密蜡封口的黄布圣旨。

不过,王安却是没有直接打开,而是示意在场的另外两名司礼监太监,上前察看圣旨封口是否完整。

确认完整后,再由其中一名太监签押,王安方能宣旨。

这是大明宣旨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皇帝的圣旨的严密性和不出现矫诏等不法的事情。

如果宣旨对象是地方官员的话,则还要经过几道审验程序,再由陪同官员签押,以确保圣旨无误,之后还要备案在册,随时供察验。

并非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宫里随便派来个人,到地点后,摆了香案,摊开圣旨一宣了事,接旨人只要将旨意往家中一供就行的。

本朝制度,圣旨从票拟到批红至下发,前后至少要经六道程序,内中最关键的一道却是必须要有六科给事中的附署。

凡此所有,缺一不可,缺一即为假。

为假者,接旨人皆可如接皇帝中旨般,拒诏封还圣旨。

甚至若是宣旨人和你不对付,你作为接旨者,完全可以反告对方假传圣旨,反正这旨意是没通过内阁票拟的,完全和假圣旨一样,不具备任何效果的。

这一点上,就可知道大明出现那么多当权宦官,为什么他们无一不是想控制内阁,就是要和内阁交好的原因。

毕竟,你一个太监,就是能有批红的权利,内阁不票拟,但凡接旨的人性子有点强硬的,都能完全可以不理睬你那不正规的破旨意。

这也是为啥大明提拔的宦官那么多,能够掌权留名的只有王振、刘瑾、冯保等人,包括未来的魏忠贤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能力都很强,把触手伸向了内阁。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圣旨都走这程序,比如皇帝私下发的中旨,就是绕开内阁,未经内阁票拟的,也没有司礼监批红,因而,在程序方面,中旨简单很多。

然而,因为中旨在法理的“不正规性”,接旨人接不接旨意,承认不承认,完全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王安的这道诏书,明显是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

只听得,王安用他尖细的嗓音,大声宣布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社稷存亡,在于宗庙传续,今朕之后宫充盈,后妃亲属,多有其功,故当奖之。咨赐皇后张氏父国纪为都督同知,弟璟为工部员外郎,贵妃王氏……”

大明的圣旨,有几种格式,若是昭告天下,则称“诏”;若是封赏高等的官员,则称为“诰”;倘若是封赏低级的人员,则名为“敕”;除此之外,若只是宣布某某事,则称为“制”。除此之外,另有“册”、“书”、“符”、“檄”等格式,分别对应不同的情况使用。

这里面,规矩森严,绝对不可混淆,否则便是乱了礼制。

至于圣旨开头的读法,同样也不是后世电视剧那样,八个字瞎分成四个字读的。

正确的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先六字,再读后面的二字,比如“诏曰”、“制曰”等等。

而之所以这么读,也是有原因的。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言,“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这便是圣旨开头“奉天”的来源。

至于“承运”二字,又牵扯到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所创的“五德始终说”。

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这一点,历朝历代,都被各个巩固自己王朝正统,君权神授的皇帝所利用和提倡传播。

因此,这诏书开头读法,应该先读开头六字“奉天承运皇帝”,再读后二字。

随着王安念完,殿内不少人都疑惑不定。

大明封爵,除了军功之外,另有皇帝赏赐,而这封赏后妃亲族为爵,虽然没有刻意规定,但早成了惯例。

怎么今天这皇帝的正经老丈人,皇后的父亲,连个爵位都捞不到了呢?

真是奇怪!

奇哉怪哉!

而跪在张璟之前的张国纪,更是一脸的不可置信,愣了好一会儿。

什么情况?

他身为大明国丈,皇帝下推恩旨,竟然一个爵位都不给,就给他一个在五军都督府混俸禄的闲职?

这是打发要饭的吗?

张国纪感觉到他的人格产生了严重的侮辱,脑子一昏,就欲不接旨意,直接在这大殿里找他刚刚确定关系的“好女婿”皇帝朱由校,理论一番。

不过,刚要起身,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阵大喊:“臣等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阵大喊,也是把张国纪惊醒了,连忙也跟着叩拜起来。

要是在皇帝大婚之时,殿前失仪,他这个国丈肯定要被人弹劾大不敬的,若是因此连累了张嫣,那张嫣这个皇后必然刚坐稳就不太平了。

张国纪知道轻重取舍,这次爵位拿不到没事,反正只要他女儿一日是皇后,他总有机会拿爵位的,他冷静下来,自然不急于一时。

“平身!”朱由校令推恩众人起身,而后眼神一边盯着张国纪,而后一边对王安道:“传旨,赐宴吧!”

“是!”王安领命,而后转身对殿内众人宣布喊道:“赐宴!”

“臣等谢陛下恩典,恭贺陛下大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殿内众人听后,包括刚刚起身的张璟等人,齐齐拜谢道。

之后,百官公卿,各自入座,结成一片,庆祝这大明朝廷的大喜事。

张国纪起身后,并没有立即去吃酒宴,而是故意停留,想察看皇帝动静,试图从皇帝行为里,查找出一丝他为何封不了爵的原因。

只是,刚一抬头,张国纪便撞上朱由校那深沉的眼眸,来不及多想,就转身去酒宴了。

他不明白他这女婿为什么那么盯他自己,快速往首辅叶向高所在的酒桌走去。

那里,有他最近认识的不少东林大贤,以及东林党骨干孙慎行、杨涟等人,要趁着今日的机会,为他引荐的其他东林贤君。

殿上,朱由校一边夹了块小太监端来的御案上的羊肉块,放在口中咀嚼,填饱饥饿的肚子,另一边又注视着张国纪的动静,在心里恨恨的骂着这个不争气,一点儿也不向着他的老丈人。

没想到朕这老丈人这么能忍住气啊!

可惜,你改不了毛病,朕绝对不会让你感受!

你要记住!

你是国丈!

不是臣子!

明目张胆的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和这些文臣勾勾搭搭,说说笑笑的,真当朕不存在吗?

你没看到王贵妃和段贵妃的家人,都没和臣子打交道,和那些宗室勋戚说话吗?

试问哪朝哪代的外戚,敢这么和臣子亲近?还在臣子之中有这么好的口碑?

真是一点儿规矩都不懂!

你想做什么?

前汉的王莽吗?

看来,这次断了你的爵位还是惩治少了,要不是看在你女儿的面子上,朕说什么也不能让你做这个国丈!

朱由校看着张国纪,恨恨想着,决定日后有机会,再狠狠打压这老丈人,让他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却说张国纪走到孙慎行等人身边,也不理会那几人的打招呼,直接走到一处空座位上,发着闷气,爵位没到手,他如何能笑得出来和其他人打招呼?

“宪台可是因为陛下未给你赐爵,怪罪我们没帮你吗?”见张国纪样子,孙慎行当先问道。

至于宪台却是张国纪的表字,按理来说,出于身份尊贵原因,孙慎行理应称呼张国纪为国丈才是,称表字显得张国纪身份不尊贵了。

然而,张国纪却认为只有互称表字,他才能和东林诸位大贤一样,是个有志君子,所以执意与他们互称表字。

“哼!”张国纪冷哼一声,虽没在言语,但意思很明显了。

孙慎行看了,苦笑道:“宪台,此事不怪我们,要怪就怪那宫里的恶妇客氏。”

“怎么回事?和那恶妇有什么关系?”张国纪听到和他女儿交恶的客巴巴名字,顿时一惊,连忙问道。

“原因却是陛下执意要加封客氏,我们坚决阻止,后来我们提议为宪台封爵时,陛下也跟着阻止,言道朝廷爵位,不可轻易授予,意在逼迫我们同意加封客氏,我们为了皇后在宫中安危,自然不可能同意,故而宪台的爵位也泡汤了。”

听到自己的爵位竟然因为客氏缘故而没了,张国纪显然没想到是这个结果,想到若是答应客氏封爵的后果,为了女儿的后位稳固,他顿时不再计较这事,脸上有了几分喜意。

“真是多些诸公了,要不是诸公的刚正严拒,我真不知客氏得爵,皇后在宫中会过得如何?”张国纪满脸歉意道。

在场东林诸人听后,皆是摆手,说都是自己人,不用客套云云,之后又由孙慎行为张国纪一一介绍他不认识的东林诸人。

介绍完后,张国纪又求道:“今日能认识这么多东林大贤,实乃幸事,我有一事相求,那客氏可恨,于宫中欺凌皇后,希诸公助我,扫除此恶妇,还宫中清宁。”

坐于上首的首辅叶向高听后笑道:“宪台莫急,此事我等已有定论,现正托司礼监王公公搜集证据,待陛下大婚后,我东林诸人定然要弹劾此恶妇,扫出此不知尊卑之贼!”

……

早早坐在一边饭桌上的张璟,盯着朱由校和张国纪的行为反应,心里面,也是骂着张国纪不争气。

明明他有最简单的获得荣华富贵的方法,却愣是要和皇帝女婿唱反调,活该日后要被他那女婿,赶回老家反省。

“国舅爷,可否与下官,共饮几杯?”

在张璟身旁,突然走来一个老者,用一嘴浙江口音的方言,对他笑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